山西汾陽的美食就是講究
著名的酒都汾陽,位于太原盆地西緣。歷史悠久的汾陽地區(qū)稱縣始于明萬歷設府之后,但稱縣之別名則遠自春秋時期?!秶Z》中記載"夷吾封中大夫里克以汾陽之田"。夷吾即后來的晉惠公。其父獻公逝后諸子爭權,夷吾希望當時的中大夫里幫他取得王位,便寫信稱"誠得立,封子汾陽田百萬"。但夷吾奪得王位后為絕隱患反而加害里克,其妻為免遭滅門之禍,攜倆幼子逃至今汾陽大小相二村,改為相里姓隱居,此即汾陽得名之始。
汾陽飲食講究的“皇家待遇”源起于明朝汾州兩大王府?!按旨Z細作,細糧精做”更增添了汾人名廚在省內外的名氣。
掐疙瘩
掐疙瘩的別名很多,如今已被各縣市同化,太原人稱其為揪片,平遙人叫“貓耳朵”。乍一聽,汾陽人的叫法并不太形象,然而仔細一想,正好反映了這一食品形狀原始特征。做掐疙瘩全憑手指靈巧,先用指甲掐,再用指肚捻,手巧人邊掐邊捻,面片隨手舞動,紛紛落下,手生者很容易將面片粘上指頭,甚而跌落鍋臺,制作速度緩慢,面片也不勻稱,技術也就在其中。
汾陽家的月餅
這種家常月餅要比超市里賣的月餅直徑大整一圈,厚度相差不多,在色澤微黃的一面上撒有一層雪白的白芝麻,形成色彩上的鮮明對比,頗具觀賞性。光從餅子的外形上看就讓人垂涎三尺。
石頭餅是把餅胚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面烙制的,也因之得名。這樣既不易焦糊又能熟透,吃起來咸酥成香,易于消化,非常可口。既可以就著菜肴干吃,還能泡在牛奶里吃。
汾州綠豆糕,解毒清熱,祛暑止渴,入口酥綿,豆香彌散。不v 它是用蜂蜜將綠豆粉揉制成塊狀,拿一塊放在嘴里,只感覺酥軟卻不松散,細膩而不纏綿,涼絲絲、甜津津、越吃越想吃。
粉漿
說起粉漿,可能不少人沒聽說過, 大多數人沒吃過,但喜歡它的人卻是每年正月都要吃的,而且還沒進正月門就盼上了。粉漿顧名思義,就是磨綠豆旋粉剩下的漿湯,因為旋粉是季節(jié)性食品,并不是任何時候都能吃到,所以在過去只有在過年時才有。
剔尖發(fā)源于山西運城、晉中等地。在漸漸涼爽的初秋吃一碗原湯化原食的剔尖,最是養(yǎng)胃不過了。北瓜色澤金黃,口感綿軟黏甜,再配上光滑有嚼勁的剔尖,這? ??味真是天生絕配。
剔尖的制法有兩種,即撥魚和剔撥股:撥魚,將和好的面團放在碗內(碗邊不能有缺口),左手執(zhí)碗,右手執(zhí)一竹剔筷,和轉盤剔尖的剔法相同,將面剔入鍋內煮熟即成;剔撥股,將面團放在特制的鐵、(木)鏟上按扁,用鐵筷(一根如普通香柱條粗的圓鐵筷)將面一根一根地剔撥入鍋內煮熟。
在汾陽,同類食品還有“油撕掐疙瘩”。制作時的不同之處在于,面團和好后,表面抹一層金黃透亮的熟麻油,面“醒”好后,用雙手捋成面棒,將手指在喲油缽中張蘸一蘸,掐起面來油光水滑,極易成形。油撕掐疙瘩的制作全憑手指從面團上一塊一塊撕下,由于手指在面團上受力面不一,掐疙瘩的厚薄有異,形狀酷似卷邊凹芯的“貓耳朵”,是當年招待女婿的禮儀食品之一。
歷史上,汾陽人一直有著會做飯的好名聲。文水、平遙、孝義、離石、柳林這些周邊縣市對汾陽家細法、會做飯是一致認可的。晉中的榆次、太谷、祁縣是省內數得著的比較富庶、生活水平較高的地區(qū),早年去到這些地方,時常能聽到當地上年紀的人會說類似的話:汾陽好地方,飯菜好,汾陽家,講究!
確實如此,從山西范圍來看,無論是左手太行,右手呂梁,還是廣袤的晉北,包括晉東南,所有這些地方的飯菜比起汾陽來,一個共性的特點是“粗”,或者說是不夠“講究”,無論是做工、口味還是飯菜的花樣皆是如此。這個粗與不夠講究,不僅體現在飯店,更多地體現于民間,你別說,偌大個山西百多個縣,像汾陽城鄉(xiāng)一般家庭在吃飯上那樣細致、講究的地方還真是少見。這里絕沒有貶低別人,抬高汾陽的意思,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情、民風,但論起過日子的講究細致,汾陽家確實有自己優(yōu)秀之處,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Hash:7ffd608055d3e76fcd567ce23c28756b16fc356a
聲明:此文由 大羅言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