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什么是丈亭?

慈江、姚江分流

有石磯十七、八丈

上筑方丈室為老隈尉謝宇

舊稱

丈亭

(下圖為丈亭古渡口)

今天,小編就帶領(lǐng)大家認識和了解

#什么是丈亭#

地理條件

丈亭

東至三七市,西連鳳山

南隔姚江、慈江,與陸埠、河姆渡相望

北接橫河

(下圖為丈亭三江口夕陽下的垂釣者)

北部丘陵,南部平原

山林密布,江河溪流眾多

土地肥美

(下圖為鳳凰山上俯瞰丈亭)

55.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居住了近5萬人口(含外來)

為這片古老的土地,奉獻著汗水

文明之源

我們只知河姆渡先民的偉大貢獻

殊不知,在余姚丈亭境內(nèi)也有著很多

古文明遺跡,它們是河姆渡文化的補充

亦是中華文明發(fā)展溯源的瑰寶

鯔山遺址

位于匯頭村鯔山東南麓

50000平方米

1000余件出土文物

部分曾于2007年送夏威夷展出

(下圖為鯔山遺址出土的燧石器、各類工具和各類瓷器

渡頭山遺址

位于龍南村,姚江北岸,渡頭山東北麓

約20000平方米,保存完整

對研究河姆渡文化分布規(guī)律

有重要價值

(下圖為渡頭山遺址)

還有歷史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

坑山垅遺址

(下圖為坑山垅遺址)

商周時期的

東山遺址、周家山遺址

......

丈亭人

善于鉆研,頗有匠心精神

特別是在青瓷燒制領(lǐng)域

有著獨特的想法

太平湖窯址

面積達2000平方米,保存較好

制作精細,為人稱贊

(下圖為太平湖窯址出土的產(chǎn)品殘片)

古時,大批先民聚居與此

男耕女織,生兒育女

繁衍后代,生老病死

(下圖為太平湖窯址舊圖)

發(fā)現(xiàn)的大量古代墓葬

前至三國,后到明清

出土的青瓷恰恰說明了

余姚青瓷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其中,鳳凰古墓葬

就出土了大量精美青瓷器

成為余姚青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下圖為鳳凰山古墓葬群出土的精美青瓷)

還有三國至南朝的

頂家山古墓群

(下圖為頂家山古墓群舊照)

明代的官墩古墓

(下圖為官墩古墓舊照)

皆反映了丈亭先民們在

古文化領(lǐng)域所做出的杰出貢獻

是無可替代的

民居文化濃厚

丈亭的古民居有一個特點

追求天人合一,和諧布局

整體給人的感覺就是

大而自然,壯觀而不失體面

九進十明堂

30000多平,數(shù)百間房子

四周水壩環(huán)繞,雕梁畫棟

火山墻,氣勢雄偉

庭院深深,猶民間故宮

(下圖圖1為九進十明堂的大景,圖2為合院風(fēng)貌)

磚雕門樓堪稱一絕

雖歷經(jīng)百年,久經(jīng)戰(zhàn)亂

但雄姿仍在,風(fēng)韻猶存

(下圖圖1為九進十明堂的磚雕門樓,圖2為兩院之間的過弄)

任氏“官房”進士第

位于上徐塔村,坐北朝南,粉墻黛瓦

雖大部分被毀,但從殘垣斷壁中

便可窺探出當(dāng)年的恢弘氣勢

以及清代浙東世居宅院的基本風(fēng)貌

(下圖為官方墻門舊照)

顧家埠顧氏舊宅

系清代藥商顧榮泰舊宅

730平方米,坐北朝南

雖部分被毀,但是格局風(fēng)貌完整

具有一定建筑歷史價值

(下圖為顧氏舊宅主樓南立面舊照)

張家墩本堂

位于寺前王村張孫外岙

西北朝東南,清代建筑

初建者為錢莊老板

老宅處山區(qū)深處,保存完整

屬于鄉(xiāng)土建筑的典范

(下圖為張家墩本堂)

上錢家埠錢氏舊宅

清代同治年間建造,其間存有

如意雙井,俗稱如意雙眼

有聚財氣之意,冬暖夏涼之效

是余姚境內(nèi)唯一一例

極為罕見

(下圖為錢氏舊宅一角)

還有

西灣鐘氏老宅

(下圖為鐘氏老宅的門樓)

東岙葉氏三四房老宅

(下圖為東岙葉氏三四房老宅的門墻立面)

東岙葉氏五房老宅

(下圖為東岙葉氏五房老宅的內(nèi)院)

鄭家潭鄭氏老宅

(下圖為鄭氏老宅舊照)

眾多的古時宅院構(gòu)成了丈亭

獨特恢弘的古代民居結(jié)構(gòu)

也反映了丈亭自古以來便是

鄉(xiāng)紳富豪的聚集地

亦是風(fēng)水寶地

除了古代民居

近代民居建筑也在這里大放異彩

清末民國初,西風(fēng)日盛

丈亭涌現(xiàn)了一些極具特色的建筑風(fēng)格

中式布局,西式裝飾,一時間成為時尚

陳家三立堂

位于丈亭村陳家河?xùn)|,196平方

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

也是余姚現(xiàn)存近代建筑的范例之一

(下圖為陳家三立堂的南立面山花)

陳家陳氏老宅

位于丈亭村陳家河西

坐南朝北,民國早期建筑

中西結(jié)合的方式比較有特色

(下圖為陳氏老宅的主樓后立面)

不管是古代民居

還是中西結(jié)合的近代民居

皆反映了丈亭人

善于學(xué)習(xí),勇于創(chuàng)新的

先進精神

古道、古橋、古井、古涼亭

古道西風(fēng)瘦馬

陽西

斷腸人在天涯

丈亭在這些方面自然也不會落后

崗墩古道

(下圖為崗墩古道上的美麗景色)

桐嶺涼亭

(下圖為桐嶺涼亭,在崗墩。重修于清乾隆年間,頂板上刻“陳隆文重修乾隆三十九年”字樣)

桐嶺積善橋

(該橋為漫水橋,其中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多少年來,從橋上掉下去過好多人。雖橋高水淺,但都能安然無恙,給石橋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東灣呂家井

(此井為泉水井,水質(zhì)清冽,久旱不涸)

湖田灣雙口井

(該井俗稱龍眼井,雙井南北相列,形制相同,內(nèi)水相通。舊時,北井為永樂寺專用,南井為湖田灣村民用。是余姚市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例雙口井)

無一不顯示著丈亭鎮(zhèn)

豐厚的歷史底蘊和

淳樸的風(fēng)土民情

歷史街區(qū),商貿(mào)繁榮

丈亭

有兩處歷史街區(qū)

一北一南,遙相呼應(yīng)

北為漁溪老街,在寧紹古道上

當(dāng)時,既是寧波通往紹興、杭州

必經(jīng)之地,也是連接南北山區(qū)的樞紐

(下圖為漁溪老街舊時街景照片)

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使其形成了集市

而集市繁榮則興于“崇仁觀”廟會

漁溪廟會每年三、六月舉行兩次

歷時十余天

(下圖崇仁觀)

屆時寧紹商號云集

百姓從四面八方涌來

多時達萬人,盛況無前

平時,每月逢四、九為市日

(下圖為街邊商號)

在漁溪老街南不足5里處三江口

亦有一老街:丈亭老街

它沿江而建,水運發(fā)達

(下圖圖1為丈亭老街史跡陳列室;圖2位老街上行走蹣跚的老人)

現(xiàn)存有東、西街約600余米街面

商戶沿江叫賣,乘舟迎送,熱鬧非凡

(下圖為渡口村婦浣洗的照片)

現(xiàn)存的丈亭老街是明、清、民國時建筑

沿江而建,兩面街屋多為兩層樓房

當(dāng)時丈亭老街是月逢二五八市

是丈亭南邊最繁華的街區(qū)之一

紅色基因

丈亭北部山區(qū)的桐嶺仙境

清水秀,風(fēng)景優(yōu)美

(下圖圖1為桐嶺仙境入口;圖2為入口深處)

誰都想不到在這樣一個仙境般的所在

竟藏著一個重要的抗戰(zhàn)場所

桐嶺新四軍后方醫(yī)院舊址

(下圖為桐嶺古村全貌舊照,后方醫(yī)院就隱于對面竹林中)

它藏于竹林,隱秘巧妙、群眾配合好

先后救治了70余位傷員

直至抗戰(zhàn)勝利都沒有被發(fā)現(xiàn)

為浙東革命斗爭的歷史

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史前文明的發(fā)現(xiàn)

到商賈云集、古宅林立

再到抗戰(zhàn)勝利

丈亭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

我相信

丈亭人也不會停下

他們一定會把家鄉(xiāng)的

民居文化、紅色文化

......

傳承發(fā)揚出去

讓更多的人

看到丈亭

了解丈亭

愛上丈亭

這,就是丈亭

本文編輯、排版:Time醬旺哥

圖片來源:丈亭古韻、網(wǎng)絡(luò)

Hash:df2349dc393d0b6a05f4c5e02f2b1b458b9bfe79

聲明:此文由 享去旅行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