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定海老城區(qū)的坐標原點、交通主干線,它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一個故事,一種定海。從字里行間,感受這座海上古城的魅力!

道路是一個城市的命脈,更是這座城市歷史的見證者,從泥濘到平坦,從荒蕪到繁華,只有經(jīng)歷了無數(shù)風雨,擁有了許多故事,才能撐起一個城市的發(fā)展。而定海的這條人民路,它的故事說個三天三夜也歷數(shù)不盡。

人民路,定海城區(qū)南北向主干道,南起定海港碼頭,北至舟山醫(yī)院定海院區(qū),自北向南縱貫老城,將定海城區(qū)分為城東城西兩片,人民路與解放路交叉口,就是原定海城區(qū)的坐標原點。

自南而北,人民路分人民南路、人民中路和人民北路。人民南路,自碼頭至解放路,長965米,寬22米;人民中路自解放路至昌國路,長470米,寬22米,兩側人行道各寬6米;人民北路自昌國路至舟山醫(yī)院定海院區(qū),長1260米,寬22米,兩側人行道,均各寬6米。

人民南路,由原定海老城外的南門外大街和南道頭大街等路段組成,雛形初成北宋熙寧年間,時路南端終于舟山(后稱道隆山或觀山)附近,在海邊建堤岸,設有舟山官渡通往明州,后隨海岸線的外移,道頭遷往東岳宮山下,道路因此順延。

人民南路舊分兩個路段,自南珍橋到半路亭,稱為南門外大街,多為土石路,沿街大多是低矮破舊的木板房,多小飲食店和早餐攤點,商鋪并不多。趕早去碼頭的旅客和漁民,往往會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店鋪坐下,點碗熱騰騰的餛飩紫菜湯,再來幾只剛出鍋的香噴噴的生煎,美美嘬上一餐。也有的急于趕船,就順手買兩個包子,邊走邊吃,一時間,熱氣和肉香溢滿整條大街。

南門外大街南端位置是原南城門到道頭的中間點,清光緒四年(1878)建了一座涼亭,以其位置取名為半路亭。涼亭貫穿南北,內設長條石凳供路人憩息,同時用剖開的大樹做成齊肩高的長擱幾供背夫放置貨物。1920年起,在亭旁安裝了路燈。1942年秋,道頭日偽稅務處主任林阿毛被東海游擊隊鋤奸,砍下人頭掛在半路亭內,一時轟動舟山。半路亭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拆除,但定海群眾仍習慣于稱這塊區(qū)域為半路亭。上世紀九十年代,定海區(qū)招待所改制后改建賓館,即取諧音命名為露亭賓館,從此半路亭名稱漸隱,逐漸成了“露亭”。

半路亭的西側是慈云小學堂,東北側是和昌弄,內有三忠祠和廷佐義務學校。1997年建鴉片戰(zhàn)爭遺址公園,將三忠祠整體遷移到曉峰嶺上。廷佐義務學校創(chuàng)辦于1924年,由愛國實業(yè)家許廷佐先生獨資創(chuàng)辦。后幾經(jīng)易名,1995年5月后,為“廷佐小學”。

△半路亭 沈友才攝

半路亭一帶最為有名的是1952年改建的棚屋式的人民電影院和上世紀六十年代定海最高建筑舟山旅社。1989年6月,原慈云小學附近動工興建定海公園,占地40余畝,成為定海居民休閑的好去處。

半路亭到南珍橋一段舊為石板路,有二條石板寬,抗戰(zhàn)時,日軍強行拆除西側民房,拓寬為5米寬的砂石路。解放初,該路遍體鱗傷,晴天塵土飛揚,雨天坑坑洼洼,1955年,被改造成7米寬的細石路,疏通了城區(qū)的咽喉。并經(jīng)多次改造,如今,附近街路,已是商鋪林立,夜市鬧猛,成為定海城區(qū)最繁華的區(qū)域。

人民南路南段,自觀音橋到定海港碼頭,舊稱南道頭大街,沿街多商鋪,設有八閩會館,并建有天后宮和龍王宮。1950年10月,八閩會館和天后宮、龍王宮改建為中央公糧寧波糧食加工廠定海分廠,1951年改稱定??h人民政府糧食加工廠。路南端,是舊稱為道頭的定海港碼頭,有大道頭、永川碼頭、沈家門航船碼頭、益昌道頭、三北公司碼頭等等,舟船云集,熱鬧非凡。1960年由舟山交通部門投資32萬元興建的舟山航運大樓,建筑面積3400平方米,候船室可容納500名旅客,是當時定海港的驕傲。

1998年12月,在原航運大樓、客運站舊址,建造了22層(含地下1層),總高度90米的舟山港務大廈及定海客運站候船樓。2000年12月竣工的舟山港務大廈成為當時的“舟山第一高樓”,大樓東側的港務廣場有11312平方米。

人民中路也分兩段,南段自狀元橋至南城門,舊稱南門大街或南大街,1966年改名“人民路”,1981年,改稱人民中路。南門大街曲折幽長,商賈匯聚,市肆駢列,市面最是興旺。

南門大街東側,有銅店弄,東起鑊廠弄,西至人民中路,長65米,寬1.7米,因弄內曾開過李寶裕德大銅店得名。1966年改為永新弄,1981年復名。上世紀九十年代,鑊廠弄一帶改建定海商城,銅店弄遂廢。銅店弄北面,舊有太保廟,為區(qū)分觀山麓的伏虎太保殿,習稱里太保廟。上世紀四十年代,每逢農歷七月十五,定海南大街一帶商家都要集資酬神,在南城門口搭臺放焰火,在里太保廟和恒山蠟燭道門口分別演出木偶戲“小戲文”。

人民中路北段,起自原狀元橋商場,終至昌國路口,原為城中河道的重要組成部分。1993年10月起,通過改造,貫通了人民路中間的梗阻。從此,兩側高樓林立,建設銀行和煙草公司大樓成為定海城區(qū)的新地標。

人民北路原名北直街,習稱北大街,建于1923年,1966年改名“東風路”,1981改稱人民北路。北大街原不是定海老城的中軸線,名于何時,現(xiàn)已難考。北大街街面狹窄,由石板鋪成,兩側多為深宅大院,著名的建筑有干大圣廟、朱葆三故居和“丁四房”老宅等。

△人民北路 阿能攝

而現(xiàn)存的干大圣廟重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為舟山市市級文物保護點。大殿面闊七間,通闊18.5米,進深9.2米。有前殿、戲臺、正殿及左右廡廊,整座建筑做工精致,卷棚、月梁、撐拱、柁墩、雀替上紋飾、雕花優(yōu)雅流暢,是現(xiàn)今舟山不可多得的代表性祠廟建筑之一。右廓西墻內嵌清道光四年公議解約碑,高1.78米,寬0.47米,全文記述建廟經(jīng)過。北大街其他的大宅有書院弄口的沈家老宅,是一座二進二道地的大宅院。該宅四扇大門臨街。后東首元房典出。西首為沈毅故居。1986年,沈家捐獻祖屋140.88平方米作為定海小學校史陳列室。城門邊還有沈家、“丁七房”、朱家、龐家、錢家、陳家、甘家、金家、樂家等大宅。

北大街上有兩座橋,南端的為大余橋,與東管廟弄相連,中間的在書院弄口為小余橋,這兩座橋建于南宋,為當時官居朝廷要職的余天錫、余天任兩兄弟所造,兄造的稱大余橋,弟建的就稱小余橋了。

△原北大街南端,右側為丁四房,左側為陸軍服務社(干大圣廟) 朱紅英攝

北大街東側舊有向家弄、甘家弄、石柱弄。西側有帥旗弄、書院弄、桑園弄、炮仗弄和北門腳。

北大街名為大街,實無店鋪,匆忙的行人,大多靜靜地穿過,清晨倒馬桶的鈴聲響起,是每天最熱鬧的時分。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才開了書店和臺球房,漸漸有了商業(yè)。1994年底起,拆除兩側除干大圣廟以外的傳統(tǒng)建筑千余間,改建成現(xiàn)代化的城市道路和商住樓房,貫通昌國路、環(huán)城北路,直達當時的舟山醫(yī)院住院部。北大街從此變性,成為城中南北向的主動脈和商業(yè)街。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人民路上陸續(xù)樹起了市工商銀行大樓、市郵電大樓、一百新大樓、煙草大樓、南珍大廈、市建設銀行大樓、市婦幼保健院、電訊大樓、凱爾登大酒店、新露亭公寓高層建筑。2001年動工,2003年竣工交付使用的定海人民廣場工程,堪稱古城世紀之交舊城改造規(guī)模之最,也是人民路建設最為靚麗的篇章。在這寸土寸金的解放路與人民路交匯處的南珍橋鬧市區(qū)地段,兀自展開一塊長寬各達數(shù)百米的開闊之地,一塊花木蔥蘢、風景如畫的休憩場所,聳立起與之配套的舟山劇院、電影院、商務用房、地下商場等建筑物。文化廣場的落成,確立了人民路作為定海城區(qū)南北中軸線和交通主干線的地位。

如今的人民路,白天車水馬龍,夜里人頭攢動,好不熱鬧,已然成為定海人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資料來源:定海新聞網(wǎng)

Hash:87ceb8a809df011d809176bdd027da2ac59e5500

聲明:此文由 定海旅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