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渡,一座被埋沒的抗戰(zhàn)名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zhàn)爭取得全面勝利。在艱苦卓絕的14年抗日戰(zhàn)爭中,咱們彌渡人民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又是8月15日,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73周年。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砥礪前行,特為各位小伙伴收集了已故著名軍旅作家彭荊風先生所寫的《被埋沒的抗戰(zhàn)名城》一文。

被埋沒的抗戰(zhàn)名城

這所彌渡第一小學是過去的文廟。年深日久又戰(zhàn)亂頻繁,大成殿、泮池、欞星門……等古建筑都不在了;不過從殘剩的墻基和幾排長得高大的老樹,仍然可以想見當年的氣勢。

文廟(原彌城一?。◤堈?提供)

文化歷史深厚的地方多有文廟,累經(jīng)劫亂后,保存者不多,能成為一所小學,也算殊途同歸吧!

但年輕人多數(shù)不知道,這文廟舊址還有過一段更為興旺的歷史;六七十年前的抗日戰(zhàn)爭中期,進駐過一大批在中國甚至在世界上都屬于第一流的鐵路專家和其他方面(醫(yī)學、橋梁)的學者。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因敵我力量懸殊,沿海的大城市逐一失去,當時的國民政府交通部門考慮到必須盡快打通從云南向外的國際通道,以接納外援,除了在1938年加緊修通了“滇緬公路”外,又在這一年決定把擬議多年的“滇緬鐵路”也投入建設。

彌城鎮(zhèn)長坡村委會羅坪村旁修筑的滇緬鐵路涵洞依然還在(李武華 攝)

這條比公路工程還艱巨的鐵路起自昆明,經(jīng)祿豐、楚雄南華,再從彌渡轉往臨滄方向出境,與緬甸臘戌的鐵路銜接,全長 860公里。

如果修筑成功,就可充分利用仰光港口來接納外援物資了。

鐵路工程局籌建時設在昆明,1940年冬又把工程局升格為“督辦公署”,由交通部常務次長曾養(yǎng)甫兼任“督辦”,并把“督辦公署”遷來地點適中、可以兼顧東西兩大段工程(從昆明至彌渡為東段,彌渡至臨滄方向的中緬邊界為西段)的彌渡。

現(xiàn)在的縣圖書館原來可是滇緬鐵路鐵路的督辦公署駐地(李武華 攝)

滇緬鐵路督辦公署宿舍一角(楊華 提供)

曾養(yǎng)甫畢業(yè)于北洋大學土木工程系和美匹茲堡大學,是位善于招攬人才的學者型官員,他先任命曾獲美國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工程界元老薩福均來籌建滇緬鐵路工程局,不久,薩福均調往“川滇鐵路公司”,又改由杜鎮(zhèn)遠來擔任工程局長。

杜鎮(zhèn)遠早年畢業(yè)于北洋大學,以后又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專攻鐵路建筑,獲得碩士學位后在美國德里鐵路公司工作過4年,還專門去英、法、意、德、比利時、加拿大、蘇聯(lián)等國家考察鐵路建設;回國后主持修建了著名的“東南長廊”、全長1008公里的浙贛鐵路以及從湖南衡陽為起點直達中越邊境鎮(zhèn)南關、長達1029公里的湘桂鐵路。

他手下?lián)碛幸淮笈鷥?yōu)秀的鐵路工程專家,都被他帶來了云南,如他主持的“湘桂鐵路工程總結會議”就是在昆明召開的,會后這批專家全部都進入了滇緬鐵路工程局,分往橫斷山脈兩側的工地。

老縣城(縣黨史辦 提供)

抗戰(zhàn)初期不久,中國分布于華北、華東、華中南、總長11500公里的鐵路,已有9100余公里淪于敵手,這些鐵路上的專家也紛紛奔來云南加入了“滇緬鐵路”的修建。如張海平、汪菊潛、雷崇民、茅以升、陶述曾、夏舜參、龔繼成、吳祥祺、王節(jié)堯、朱葆芬、顧彀成、張袚、李躍祥、祝秦萱、周庸華、關榮柏……幾乎全是畢業(yè)于歐美名牌大學專攻土木工程或鐵路建設;還有醫(yī)學專家張孝騫、應元岳、龐從周、孟慶華、陳又新等等;他們無論在舊中國和新中國都是科技界的泰斗。他們的助手、學生也都是優(yōu)秀的專家,所以,這“滇緬鐵路”可說是專家云集。這幾千人中,就連公務段的見習生也是大學本科畢業(yè)。

他們的來到,不僅給這彌渡小城帶來了學識,也帶來了新的風尚,提高了當?shù)厝说奈幕瘷n次,讓一些僻居邊地的文化人請教有方。

彌渡城里寬街窄巷的一兩千戶人家,幾乎都被鐵路工程技術人員租住,相互影響是很大的。

從前的彌渡,照明用的是煤油、菜油燈,沒有街燈,也少夜游人,本來就人口不多的小城一入夜就一片暗黑;專家學者們來了后,需要明亮的燈火工作,于是運來了小型發(fā)電機,拉起了電燈線,這古城第一次有了電燈。

那個燈火明亮的晚上驚動了彌渡城,許多人推遲了早睡的習慣趕來看燈,也為這奇特的耀眼燈火激動不已。

彌渡人民在接待這些工程技術人員的同時,也出動了6000余人開挖從彌渡城東至南澗縣城外近50公里鐵路路基的任務;他們自帶工具、糧食,幾年間總計出工61.8 萬個工作日,1942年5月為了修建城南瓦倉軍用機場又出動了6500余民工。

抗戰(zhàn)時期瓦倉飛機場遺址(張昭 提供)

當時,彌渡城鄉(xiāng)人口總數(shù)不過10萬人,除去婦幼和老弱病殘,壯年男子幾乎全部都當兵上了前線、去了公路和鐵路筑路工地,這貢獻是很大的。

雖然由于1942年5月日本侵略軍攻入怒江以西,那條即將鋪軌的“滇緬鐵路”被迫拆毀,而功虧一簣,但彌渡人民所作的努力是應該與這條路一起載入史冊的。

依稀可見的滇緬鐵路路基(彌城鎮(zhèn)下海子村)(李武華 攝)

1943年為了反攻怒江西和緬北,在云南重新組建了中國遠征軍,彌渡又成了眾多軍隊的駐地;先后駐軍于此的有陳誠、衛(wèi)立煌上將的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駐于如今第一中學)霍揆彰的第二十集團軍司令部、周福成的第五十三軍軍部、第十一集團軍兵站總監(jiān)部……

陳誠將軍住過的石咀溫泉(縣政協(xié) 提供)

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遺址(現(xiàn)彌渡一中內)(縣黨史辦 提供)

這小城又是將星云集,兵員擁擠。許多作戰(zhàn)計劃在這里擬就,從這里發(fā)出的電波、命令,也密切影響著怒江前線戰(zhàn)斗的進退。

抗戰(zhàn)時期國軍53軍軍長周福成將軍駐地虎溪寺(縣政協(xié) 提供)

53軍軍長周福成將軍駐地虎溪寺(張昭 提供)

幾年間有這樣多工程技術人員、軍隊進駐彌渡,糧食、菜蔬和日用品的供應不是一件小事,也增加了當?shù)厝嗣竦呢摀珮銓嵉膹浂扇硕寄惺苓^來了,這功績也是不應忽視的。

抗戰(zhàn)時期新建的石咀溫泉泳池(縣政協(xié) 提供)

抗戰(zhàn)中期和后期那場持續(xù)多年的滇西攻守戰(zhàn),使許多地方付出極大犧牲,也因此成了抗戰(zhàn)名城,如曾經(jīng)是慘烈戰(zhàn)地的騰沖、龍陵、松山、畹町……

在怒江以東不是戰(zhàn)地的保山施甸,也因為出人出力支援前線作戰(zhàn)而進入抗戰(zhàn)名城之列,這使他們至今還為積極參予了那場民族圣戰(zhàn)為光榮。

彌渡人對滇西抗戰(zhàn)的貢獻并不遜色,特別是作為重要工程領導機關和軍事指揮機構的駐地,所發(fā)生的與滇西抗戰(zhàn)有關的事更多,可惜是由于歷史的原因被淡化了,隨著歲月的流逝,如今六七十歲以下的人大多不知道了那段艱難而光輝的過去。彌渡這本來應該作為抗戰(zhàn)名城的歷史也被埋沒了。

行進在滇緬公路上為抗戰(zhàn)運輸物資的卡車(楊華 提供)

我寫作過長篇紀實文學《滇緬鐵路祭》和《揮戈落日——中國遠征軍滇西大戰(zhàn)》,對彌渡在滇西抗戰(zhàn)中的地位是了解的,來到彌渡見是如此被人忘懷,深為嗟嘆!

那天微雨中的傍晚,我在蔡云麗、趙澤、張昭等幾位朋友引導下,來到這古文廟,久久地在庭院、大樹下徘徊,想尋覓一點從前的遺跡,當然不可能有,轉往曾是中國遠征軍長官司令部駐地的第一中學也是如此;但我的幻覺中卻不斷出現(xiàn)從前有專家們、將軍們?yōu)榱丝箲?zhàn)大事在這里緊張忙碌地進出的景象……

我向同行的彌渡朋友建議,能不能盡力搜集一些彌渡的抗戰(zhàn)往事,在這兩所學校各設置一間展覽室,哪怕是小小的一間也好,讓人們了解彌渡那段光榮的過去。

彌渡這一抗戰(zhàn)名城是不應該埋沒的!

鏈接:

抗戰(zhàn)名城彌渡縣的抗戰(zhàn)文化

2009年6月,著名抗戰(zhàn)題材作家彭荊風慕名走進彌渡采風,感慨寫下散文《被埋沒的抗戰(zhàn)名城》。他不無遺憾地說:“彌渡這一抗戰(zhàn)名城是不應該埋沒的!”我想,彌渡之所以能夠名為“抗戰(zhàn)名城”,其底蘊豐厚的抗戰(zhàn)文化是主要原因。

彌渡抗戰(zhàn)文化的基調,是民眾踴躍獻出兒子、捐獻“金子”、走出“老子”,傾家紓難的愛國情懷。八年抗戰(zhàn)中,彌渡這個僅11萬人的邊陲小縣,共有4189人奔赴前線,歷經(jīng)臺兒莊武漢會戰(zhàn)、南昌會戰(zhàn)、長沙會戰(zhàn)及滇西反擊戰(zhàn)等20余次重大戰(zhàn)役洗禮,先后有官兵327人馬革裹尸,血灑疆場。在后方,縣抗敵后援會組織民眾獻金舊滇幣3000元、新滇幣20000元、國幣1640138元,銀手鐲5支、布鞋2000雙,配購軍糧、牛馬、柴草等物資不計其數(shù)。為鋪筑抗戰(zhàn)物資運輸生命線,彌渡老人拖兒帶女,讓出耕地不算,還義無反顧地走上滇緬公路施工地,挖掘滇緬鐵路路基,修筑云南驛機場、瓦倉機場,有的甚至永遠倒在工地上。

彌渡抗戰(zhàn)文化的亮點,是彌渡民眾和駐軍、駐彌國家機構精誠團結,寫下一致抗日的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為了抗戰(zhàn),素有“南詔咽喉”、“迤西樞紐”美譽的彌渡,入駐抗戰(zhàn)機構不計其數(shù),不說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部、第十一集團軍兵站、第53軍軍部及116師師部,也不用說云南防空情報所、第十一集團軍馱馬大隊、交通部警備三營、遠征軍司令長官部留守處、3家兵站醫(yī)院,單說滇緬鐵路督辦公署就有4000多人,在讓小縣城誕生了第一盞電燈、第一張報紙、第一臺電報機的同時,就是讓縣城車水馬龍,擁擠不堪,除了住寺廟、宿學校外,更多的人就住進老百姓家。彌渡人民節(jié)衣縮食,無私支援不可勝數(shù)的軍糧、馬料、柴草、蔬菜,軍民和諧相處,親如一家的場景不勝枚舉。

應了一句古話,“有志不在年高”,彌渡青年也投身到全民抗戰(zhàn)的滾滾洪流之中。1940年1月,彌渡中學成立“熱血話劇團”排演抗戰(zhàn)劇目,校長谷寶仁率領劇團,打著“驅逐倭寇”巨幅布標,深入鄉(xiāng)村演出;組織師生走上街頭游行,高舉“團結起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旗幟,高呼“團結奮斗,雪恥救國”、“不愿做亡國奴”等口號,高唱《保衛(wèi)黃河》《大刀進行曲》《把鬼子打回去》等抗日歌曲,表演《流亡三部曲》等抗日話劇,第一次讓彌渡花燈染上了濃郁的政治色彩。1944年12月,彌渡中學十七班學生畢懷德、李如梅寫了志愿從軍抗日申請書,他們說“春秋汪琦、唐時羅通,年幼力弱,也能持戈衛(wèi)社稷,我等二十在望,更當提槍殺敵,達到效命祖國志愿”,表達彌渡熱血青年拯救民族危亡、保衛(wèi)中華領土的雄心壯志。1945年8月15日,彌渡縣城國旗鮮艷飄揚,放炮101響,九個鄉(xiāng)鎮(zhèn)大放花燈七天,駐軍、民眾無不熱淚盈眶歡慶抗戰(zhàn)全面勝利,把抗戰(zhàn)文化推向高潮。

如此民眾,老子、兒子、孫子齊上陣,抗日戰(zhàn)爭何愁不勝!如此彌渡,政府、駐軍、民眾一條心,抗戰(zhàn)名城名副其實!

文/王亞林

Hash:975c9654df7ccc2813595a5ec0987a6f493f0e02

聲明:此文由 微彌渡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