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臨淄丨我為齊文化代言(5)——臨淄八景之一
大型網(wǎng)絡公益行動
Love Linzi
天下之大 最美是家
每個臨淄人都是泱泱齊風的傳承人
都是故都臨淄的代言人
讓我們帶著對臨淄和齊文化
的熱愛與期許
一起來為家鄉(xiāng)代言為愛發(fā)聲
前言
《臨淄八景》
古冢遺跡懷晏相,荒臺故址吊桓公。
淄江釣罷歸來晚。西寺樓頭聽曉鐘。
這首膾炙人口的七言詩,詠的是昔日臨淄八大景點,此詩一句一景,詞語通暢,讀來朗朗上口,而且對仗工整,通俗易懂,便于記誦。多年來深受人們喜愛。十年前,曾約友尋蹤游覽八景故址,因年深月久,景點失修,多已景去貌失,只有荒臺古冢依舊。牛山、淄江舊景雖去,但又添新景,仍不失“牛山千古秀,淄水萬年青”之貌。尋游歸來,曾賦七言古風詩八首,描述了對舊八景的感懷之情。
2019年秋,又故景重游,雖時隔十多年,景貌并沒有多大改變,只有古龍池得以修繕。為了讓人們永記和懷念昔日八景之貌,以及那些與八景有關的神奇?zhèn)髡f故事。
筆者便用散文形式撰寫了
以下八篇記述文章
文章一篇一景
題目以八景詩句為篇名
每篇中分別用
“景點由來”“景點名勝”“景點典故”“景點新貌”
四個小段來講述景點古今之貌與民間傳說
好讓后人不忘八景,永記鄉(xiāng)愁
《八景新篇》之一:高陽館外酒旗風
“高陽館外酒旗風”是臨淄八景詩中首聯(lián)上句,為八景中的第一景。明朝時期的八景,稱其為“高陽酒館”,句中的“高陽”是指昔日古郡高陽城。
01
高陽古郡
昔日的高陽城遺址,在今臨淄區(qū)朱臺鎮(zhèn)南高陽村西200米處,古城址南北長750米,東西寬約650米,呈長方形,高出周邊地面2米左右,總面積約為487500平方米,南臨烏河,東、西、北三面皆為平原。1984年,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0月10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陽城古為葵丘,亦稱渠丘。《山東通志》載“北魏立高陽城,置郡,后改為溡水縣,唐代廢”?!杜R淄縣志》載:“春秋戰(zhàn)國臨淄轄四邑,其中,城西曰渠丘邑,秦時設郡置縣,葵丘(渠丘)為西安縣治所,漢襲秦制,在渠丘仍設立西安縣,屬齊郡。南北朝時又將西安縣改高陽郡,轄領安平、安次、鄴、高陽、新城五縣。隋大業(yè)元年,治所移臨淄,廢高陽、溡水二縣,隋大業(yè)九年,高陽城因戰(zhàn)亂破壞而廢城。高陽城從此淪為村莊,為高陽村。元朝前,高陽村分為南高陽和北高陽兩村至今。
02
高陽館酒
南北朝時,賈思勰在此任高陽郡太守,在此期間著成了我國第一部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著作《齊民要術》。書中載有世界上最早最先進的制曲方法和制曲工藝理論,當時,百姓就是采用他書中的制曲方法,利用當?shù)貫鹾拥膬?yōu)質水資源和當?shù)厥a(chǎn)的優(yōu)質高粱米,釀造出“開壇十里香,醉酒三年醒”的美酒佳釀。當時的高陽城,可謂是“家家有佳曲,戶戶垂酒幌”的一座酒城。
高陽城盛產(chǎn)美酒的消息不脛而走,歷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慕酒而來。北魏詩人畢孟舉和于斯驊在高陽飲酒后都留有佳作,如:“千年過客依殘堞,十里鄉(xiāng)心入酒杯”,“也醉黃花酒一杯,高陽城上共徘徊”等,可見高陽酒在北魏時已是聞名遐邇的美酒之鄉(xiāng)了。清代著名詩人于崇敕在《高陽懷古》中贊道:“高陽舊跡半凋殘,況是秋風九月天。濯濯牛山無美木,冷冷淄水有寒煙。亂峰愁鎖桓公墓,衰草哀吟牧馬篇。愛約淳于沽一石,陶然醉臥菊花邊?!鼻蹇滴跖R淄知縣鄧性在《高陽酒館》詩中贊道:“由來從事侈青州,三雅杯傾風欲流。但得醉鄉(xiāng)深處意,何如獨醒過槽丘?!?/p>
相傳在晉代有位名士劉伶,乃“竹林七賢” 之一,不但文才好,還是一位品酒大師,人送雅號“酒仙”。聞聽高陽城釀有好酒,便專程趕來品嘗。因貪美酒醇香,飲酒過量,醉死高陽,沉睡三年方醒。民間傳說:“開壇十里香,醉酒三年醒”,即指劉伶也。醒后的劉伶為貪飲高陽美酒,干脆移住高陽城,聚友終日狂飲,以酒為樂。數(shù)年后,終因飲酒過量,得了重病,臨終前對家人言道:我一生好酒,飲過多處所釀美酒,今獨喜高陽館酒,死后不要送我回鄉(xiāng),把我葬在高陽城旁,我要在九泉之下,再品嘗高陽酒香。劉伶死后,家人尊其遺囑,將它葬在離高陽城東南500米處?,F(xiàn)封土已平,墓址尚存。
有詩曰:
高陽佳釀美名傳,香飄千里驚酒仙。
瓊漿醇液飲不住,醉臥渠丘睡三年。
03
高陽典故
關于高陽館酒之所以遠近聞名,在當?shù)赜幸粋髡f。
有一年除夕之夜,天降大雪,有一快被凍僵的老人倒在一家酒作坊門前,這家酒作坊主人名叫杜世良,乃是中國釀酒祖師杜康后裔,此人品德高尚,為人厚道,樂于助人,深受當?shù)匕傩兆鹬兀Q其杜善人。杜世良在城南的烏河北岸,有良田百畝專種高梁,用作釀酒原料,但不知何原因,自打父輩遷來高陽開設酒坊起,直至今日,所釀造的白酒品味一直不佳,銷量也很少,父親至死也沒找出原因何在,自己也對此一直犯愁。除夕這天傍晚,去到門口查看大門是否關閉,忽見一烏臉紫須老人倒臥門前,急呼家人將其抬入屋中,將其救醒后,脫下身上皮襖給老人披上,撥旺爐火,讓家人端來熱湯熱飯招待,飯后又整理床鋪,讓老人留宿一晚,在自己家過個年。
這天夜里,杜世良忽然做了一個夢,自己正在烏河邊游玩,忽見迎面走來一位年輕女子,手拿一個錦囊和一把金壺,到他跟前向他深施一禮,言道:多謝恩人搭救父親,小女受父之托,來向恩人送高粱異種一袋,拿去繁育種植,可做釀酒原料,再將此烏河水滲透井中過濾,可釀出上乘佳釀美酒。說完把金壺朝水中倒傾,一股沁透肺腑的酒香從壺嘴流向水中。沒等杜世良開言相謝,姑娘忽然不見。杜世良驚醒,急忙坐起,忽見鋪上老人不見,卻見床被上放一錦囊,和夢中女子所拿一樣,急上前打開一看,果見內有紫白圓潤的高粱種粒約數(shù)斤左右,還有一紙條,上寫兩行正楷小字:“烏龍恩人救,謝賜衣食粥,回贈異秫種,播植釀美酒?!倍攀懒蓟叵肫饓糁星榫?,忙跑到村外河邊,捧起水聞了聞,嘗了一口,清涼甘甜,略帶酒香,心中暗想,原來昨晚所救老人是此烏河龍王。
從此,杜世良便用所贈高粱種繁育種植,至秋天收獲時,果然與原糧種不同,其穗大異常,萼內結雙粒,圓潤飽滿,粒如鳩眼,真乃上乘釀酒佳料。烏河發(fā)源地在臨淄城西南20里處的矮槐樹村,古稱溡水,水從群泉中溢出,系“奧灰”巖溶地下優(yōu)質礦泉水,清涼甘冽,乃釀酒之佳水。杜世良在離河邊兩丈處挖了5眼井,深度都比河面下深五尺,每天將過濾滲透的烏河水擔回家中。杜世良自從有了好料好水,加上祖?zhèn)髅胤焦に嚦?,終于釀造出氣味濃郁,甘冽醇香的上乘美酒佳釀。
自從杜世良釀造出優(yōu)質高粱酒,銷量大增,每天前來販酒的各府州縣商販,都排號等候,供不應求。杜世良發(fā)家致富后,不忘眾鄰鄉(xiāng)親,他把優(yōu)良秫種送給他們種植,秋后以高價收購他們的糧米,有條件的人家,就傳授他們釀造工藝,開設酒坊。幾十年后,高陽城中釀酒作坊已達幾十戶,飯店酒館十幾家,高陽城一時成了“戶戶釀佳曲,家家垂酒幌”的一座繁華酒城。因而到了明清時期,高陽酒館被譽為臨淄八景第一景,“高陽館外酒旗風”即指此也。
04
高陽今貌
高陽的釀酒事業(yè),幾百年來雖多次受到戰(zhàn)爭、災疫等影響,酒坊經(jīng)營,幾度中斷,但釀酒工藝從未失傳。1978年,中斷40多年的高陽酒重又面世。但這次的經(jīng)營方式已不再是從前的一家一戶私營酒坊,而是集體經(jīng)營的“高陽酒廠”。至改革開放后的1991年,才由個人承包,改建為“高陽酒業(yè)有限公司”,廠址也從謝家屯遷回南高陽村南,金陵寺西鄰。新廠占地20多畝,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年產(chǎn)300多噸,生產(chǎn)“高陽郡”、“淄江宴”、“高陽醬香”、“賈公”等四個系列,暢銷全國各地。
今到高陽游覽,“金陵寺”是一大景觀,該寺位于南高陽村南,西與高陽酒廠為鄰,南靠近烏河。古寺始建于北魏時期,毀于五代后周,現(xiàn)僅留兩尊石佛。1996年,南高陽村民集資近70萬元,為石佛修建了大殿。從2004年至2012年,又先后集資千萬元,建成了齋堂,男女竂房,方丈樓,大雄寶殿,地藏殿,觀音殿,藏經(jīng)樓等,由于寺內的配套設施齊全完善,信徒口口相傳,來拜佛祈禱者越來越多,每逢農(nóng)歷初一、十五法會日,寺內的各種書籍、佛學、國學課本、光盤等免費贈送,因廣結善緣,金陵寺香火越燒越旺,影響越來越大,名聲越來越遠,外省市的信眾來金陵寺學佛拜佛者也越來越多。1984年7月,該寺的石刻造像,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經(jīng)臨淄區(qū)統(tǒng)戰(zhàn)部批準,金陵寺成為合法的佛教活動場所。高陽酒廠和金陵古寺成為高陽城兩處新的名勝景點。
有詩曰:
葵丘故址郡高陽,溡水甘泉潤此方。
家家釀醇香十里,戶戶酒旗門前揚。
思勰著書民受益,劉伶貪杯不思鄉(xiāng)。
昔日酒坊雖不見,高陽佳釀仍飄香。
《八景新篇》之二:矮矮槐蔭夏日濃
“矮矮槐蔭夏日濃”是臨淄八景詩中首聯(lián)下句,為八景中的第二景,明朝時期的八景稱其“矮槐夏蔭”。矮槐景址在今臨淄區(qū)辛店街道矮槐樹村,該村周朝立莊,歷史悠久,初稱“宣王店”,據(jù)傳,齊宣王曾留宿該村而得名。至宋初期,宋王趙匡胤曾晾曬戰(zhàn)袍壓其樹上,從此樹不再長高,成為一顆矮槐樹,為該村一奇觀,村民以此為豪,便以“矮槐樹”為村名了。
01
矮槐典故
相傳北宋建隆二年,宋朝皇帝趙匡胤為鞏固剛建立的宋朝政權,派兵四處征剿殘余兵匪。在臨淄境內的大虎山上,有一伙草寇,匪首姓張名蓋,手使一口大鐵刀,武藝超群,有萬夫不當之勇,因身上刺有九條龍,號稱“九龍大王”,率領幾萬人馬,嘯聚山林。當?shù)毓俦桓遗c其對敵,朝廷便派大軍圍剿,交戰(zhàn)幾次,都被九龍大王打敗,不敢再戰(zhàn)。宋王聞報,便親到軍前督戰(zhàn),并親自出馬與張蓋交戰(zhàn)。那九龍大王著實厲害,二人大戰(zhàn)百合后,宋王便覺體力不支,手臂酸麻,敗下陣來。敗退到溡水邊休息時,忽見一位鶴發(fā)童顏的道長向他走來,手中提一飯盒和一壇酒,對他言道:“宋王與那大王交戰(zhàn)一天,該餓了吧?請吃點東西吧!”說完便把酒飯放到宋王面前,隨又言道:“今天和你交戰(zhàn)之人號稱九龍大王,受過高人指點,武藝不差于你,你雖是真龍?zhí)熳?,但只是一龍之名,一條龍怎斗得過九條龍呢?我現(xiàn)在給你戰(zhàn)袍上再畫上九條龍,加上你自身就成十條了,十龍戰(zhàn)九龍,保你取勝!”說完,便取筆在趙匡胤戰(zhàn)袍上畫了九條張牙舞爪、活靈活現(xiàn)的龍,圍繞在戰(zhàn)袍上。宋王看后大喜,剛抬頭要言謝一聲,已不見那道長身影。心中暗想:定是有神靈相助于我。隨即將道長送來的酒飯,飽餐一頓。飯后,頓覺體力倍增,心中大喜,傳下號令,休息一晚,明日再與那匪首交戰(zhàn)。
第二天拂曉,宋王飽餐戰(zhàn)飯后,跨上烏龍駒,手提紫銅棍,領兵再去與那九龍大王交戰(zhàn)。此戰(zhàn)與昨日大不相同,宋王爺越戰(zhàn)越勇,體力不減,一條紫銅大棍,揮動如飛,打得九龍大王沒有還手之隙,大鐵刀差點被大棍崩飛。九龍大王心中納悶,暗道:這宋王老兒今日如此厲害!此戰(zhàn)恐難取勝,還是早走為妙。不想稍一走神,被宋王一棍砸在頭盔上,頓時腦漿飛濺,死于馬下。眾匪見大王一死,便一哄而散,漫山遍野,逃之夭夭。
趙匡胤帶著得勝軍兵,回至溡水邊的營房駐地,因天氣炎熱,便脫下戰(zhàn)袍,摘盔卸甲,正待休息之時,忽見戰(zhàn)袍上濺有許多血跡,心想自己又沒受傷,定是那匪首的血跡。便手提戰(zhàn)袍到河邊沖洗。不想戰(zhàn)袍剛放入水中,忽聽水中轟隆一聲響,便見浪花飛濺,河水翻滾,剛才還清澈見底的滿河清水,剎時成了污濁之色,宋王見此,忙提袍站起,見道長畫在戰(zhàn)袍上的九條龍不見了,心中暗道,可惜了,早知如此,此袍不洗也罷。回頭見營地旁有一株七八尺高的槐樹,便用紫銅棍挑起濕袍掛到樹頂上晾曬,見樹下有一樹蔭,便命人拿來一葦席,鋪于蔭處,躺下休息,一覺睡至紅日偏西方醒。起身一看,只覺奇怪,對眾人言道:睡前日至中午,此時日已偏西,樹蔭怎么不隨日移動呢?話沒說完,樹下蔭影已移至樹東。眾人見此便言道:“皇上是真龍?zhí)熳?,又有龍袍罩樹,陽光烈日怎敢照射在您的身上呢?”宋王聞聽點頭贊許,便命人取下戰(zhàn)炮,休息一晚,明日啟程回京。此槐自從宋王掛袍受壓之后,便只發(fā)粗不長高,虬枝四伸,下垂枝葉,綠翠蔭濃,團團圓圓像一朵大蘑菇,成為此地一大景觀,聞名齊魯,因而得名“矮槐樹”,村名也因此將“宣王店”改為“矮槐樹村”了。
02
矮槐夏蔭
矮槐樹”至明朝時期,胸徑已近1米,樹身低矮,冠如傘蓋,徑近8米。每至夏日酷暑,古道上的過往客商總喜在此駐足觀賞,在樹蔭下歇腳乘涼。矮槐景觀在明朝萬歷年間被譽為臨淄八景第六景,曰“矮槐夏蔭”。至清改為臨淄八景第二景,曰:“矮矮槐蔭夏日濃”。明嘉靖時期,在金嶺鎮(zhèn)設驛站時,臨淄縣城南設總鋪,矮槐樹設分鋪,名矮槐樹鋪。這時的矮槐樹旁已修建了涼亭、碑廊、廟宇、郵亭等。不斷有文人官客在此題詩抒情,樹碑立傳。至清晚期,已形成有近二十通碑的碑廊。碑林雖在以前被毀,但碑上的詩文尚有數(shù)首留在人們記憶中,如下:
明朝陸錢 題《矮槐亭》詩兩首:
(一)
斜日槐亭古道西,綠蔭垂地曲蟠螭。
試問掛袍當年事,何以陳橋擁眾時。
(二)
老干萃裘勝不得,受恩誰比大夫松。
清康熙年間臨淄知縣鄧性題《矮槐夏蔭》詩:
佳樹扶疏驲路邊,掛袍猶剩御爐煙。
不同王祐庭前植,綠蔭涼生緩客鞭。
清康熙庠生吳丙璽《步前韻》詩:
老樹離奇古驲邊,鸞旗過后幾風煙。
籠蔥綠蔭牛山路,看盡行人快如鞭。
清朝康熙《臨淄縣志》編志校勘生員于希英
《詠矮槐宋太祖掛袍處》:
草色古郵亭,紛披佛地青。
何年來帝子,千秋護山靈。
春日群飛動,秋風轉窅冥。
支離得偏壽,傲岸作儀型。
被譽為八景之一的矮槐樹,經(jīng)過了600多個酷暑寒冬,至20世紀60年代,已呈老態(tài)龍鐘,主干中空,枝葉多已干枯,至1966年終于枯死滅失,陪伴它多年的廟宇郵亭碑碣也毀于破四舊運動之中,“矮槐夏蔭”蕩然無存,興盛一時的古跡名勝,從此只能留在人們的記憶當中。
03
矮槐古橋
矮槐樹村不但是矮槐夏蔭景址之地,而且還是烏河的源頭,據(jù)史料記載:烏河,又名溡水、干溡、乾水、黑水、烏龍河等,全長60多公里。畫水、系水皆入其流,經(jīng)桓臺、博興入小清河。有史書稱溡水發(fā)源于黃山之陰,平地泉涌。夏秋雨豐,水流湍急,冬春旱時,水流漸微,又故名時水,又因河床窄,水流急,色烏濁,故又稱烏河。
烏河源頭有一座三孔古石橋,稱“溡源橋”,始建于明永樂年間,橋長13米,寬近6米,橋高3米多,青石塊壘砌,三孔拱券,橋面是由大塊青石板鋪成,兩側有石質護欄,立有28根雕刻星宿頭像的石柱,橋東西兩端各有鎮(zhèn)橋石獅一對。東西引橋也是青石板鋪面,整個石橋蔚然壯觀。橋東引橋的官道北側,立有石碑數(shù)座,有一碑記曰:“蓋天農(nóng)之物也,又橋而東,石崖數(shù)丈,高岸為谷,東鄰牛山,西接金嶺,南有黃峰,北達于錦秋之湖?!绷碛惺涊d:“站立橋頭,遙望曠野,南有臥虎山、桃花峪與群山相連,千峰爭秀,景色壯麗,北是沃野平原,萬物崢嶸,生機勃發(fā),透萬般靈氣,千古風流,一派雄渾?!睒驏|北50米處,有三官廟和關帝廟,廟中古木參天,逢年過節(jié),周邊村莊的善男信女前來拜祭者甚多。歷代的文人墨客來觀賞“矮槐夏蔭”景觀時,必到此處觀賞,留下筆墨佳篇。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謝賓王曾路過溡源橋,當時東西官道人來車往,馬蹄聲碎,行人如梭,商旅鼎沸,兩岸聳翠,綠柳成行,謝賓王為此美景所陶醉,即興
賦《溡水道中》詩一首:
風前濤發(fā)帶云流,橋外馬嘶古木秋。
水曲嘗鄰如運腕,山佳偶喜是平頭。
田夫望客憑垣立,野馬狎圍僦石休。
日暮陶家尋菊飲,出門不厭是清游。
溡源橋建成至今己有600多年,其間曾修復多次,在清乾隆五十七年重修,民國二十四年和二十六年分別加筑橋墩和增換加補橋面石板。1946年解放戰(zhàn)爭時期,橋東邊一孔被炸塌。1956年縣交通科撥款重新修補一次,1966年,石獅、碑碣被毀。2006年6月,溡源橋被列為淄博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4
矮槐今貌
“矮槐夏蔭”之古跡名勝,時刻在人們心中留戀懷念,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強民富,人民生活提高,各地都在修復古跡名勝,開發(fā)旅游事業(yè)。矮槐樹村民和社會各界人士對恢復“矮槐夏蔭”景點的呼聲越來越高。2008年,矮槐樹村委做出恢復“矮槐夏蔭”景點的決定,立即得到村民及各界愛心人士的熱烈響應,踴躍捐資近10萬元。在2009年3月7日,植樹節(jié)前夕,在村東溡源古橋東頭,青石古道北側,成功移植一株直徑0.70米、高約5米的國槐樹。同時整治了景點周邊環(huán)境,栽植了垂槐、雪松、櫻花、柏樹、冬青等樹木花卉,修建了臺階、隔離墻、樹圍、石凳等,樹立了“矮槐夏蔭”主碑一座,功德紀念碑兩座。
2009年秋,筆者在牛山會上聽人說矮槐樹村修復了“矮槐夏蔭”景點,便約友前去參觀游覽,回來曾賦七言古風詩一首:
溡水源頭溡源橋,宋王晾袍壓樹梢。
矮槐濃蔭成奇景,游人如織爭相瞧。
驛站古道成往事,舊址新景又添嬌。
重立碑碣橋頭畔,新植國槐虬枝條。
《八景新篇》之三:秋入龍池月皎皎
“秋入龍池月皎皎”是臨淄八景詩中的頷聯(lián)上句,為八景中的第三景。明朝時期的八景稱其為“龍池秋月”?!褒埑亍惫欧Q瑞泉灣,北魏時期在此建一龍泉寺,人們?yōu)榱俗屓鹑獮吵蔀榇说匾痪?,便用巨石將泉灣圍砌成池,并改稱“龍池”。故民間“先有龍泉寺,后有古龍池”之說。
01
龍池秋月
龍池在淄河東岸,齊陵街道境內的東龍池村與西龍池村之間,南北長約60米,東西寬約30米,深約兩米半。四周條石壘砌,內有三泉,泉水汩汩而出,清澈見底,冬不結冰。水溫在攝氏13度以上。冬晨遠觀池面,霧氣彌漫,春天碧波蕩漾,錦鱗游戲,夏日池邊芙蕖,葉碧花紅,入秋皓月當空時,如明鏡映入池中。東西兩岸各有飲水井一眼,俗稱龍眼,石砌,外覆以三合土捶積,井口用巨石穿鑿而成。此井專供東西龍池兩村群眾吃水之用,水位能升到用手所及的高度,較池內水位高約半米,每當汛期,水勢溢于井口,仲秋之夜,臨井觀月,可看見月亮映入井水中,如銀盤浮出水面。臨淄八景中“秋入龍池月皎皎”一景,由此而來。明朝縣令彭自勖來觀后
賦詩贊龍池:
方池半畝白云深,明月清泉亙古今。
初怪冰盤浮水面,番疑寶鏡墜波心。
岸迷芳草龍何在,徑繞荒臺客自尋。
歲旱民間能致禱,一瓢大地變甘霖。
02
龍池典故
提及龍池,民間曾有一傳說,在很久以前,龍池以東住有一戶人家,姓周名東華。孤身一人,乃一窮儒,和人說話總愛以詩句作答。雖然滿腹經(jīng)綸,出口成章,卻屢試不第,以織布為生。
有一天,東華閑來無事,在院中賦詩自吟:“東華門外一龍池,夜晚觀星把將移。一對明珠卷毛獸,鼓打三更要登基?!辈幌氡凰囊怀鹑私兄懿诺穆犚?。認為這是首反詩,要讓官府知道是要殺頭的。就趕緊跑到臨淄縣大堂告發(fā)周東華吟反詩??h官一聽周才學說詩句,確有反意,趕緊派衙役捕快前去龍池村捉拿周東華。
眾衙役押著周東華剛出村頭,碰上東華姐夫急忙趕來詢問。東華對姐夫言道:“皇兄不必淚悲啼,孤家言來你聽之?;厝ξ矣弥v,家中皇糧拿去吃?!敝懿旁谝慌砸宦犨@又是一首反詩,趕忙又牢記在心,心想周東華這次死定了。
到了縣衙大堂,縣官把周才說的詩句對東華說了一遍。并問此詩可是你做,東華回答是。縣官又問他為什么做反詩。東華趕緊說:小民不敢,大老爺聽我解釋。我姓周,名東華,門前有一龍池。所以說是“東華門外一龍池”。我院中曬著豆瓣醬。每天晚上觀看天氣陰晴決定是否把醬盆移入屋中。這就是“夜晚觀星把醬移”。我家中養(yǎng)著一條大眼睛卷毛狗,我戲稱“一對明珠卷毛獸”。我以織布為生,每到鼓打三更。我便起床登機織布,這就是“鼓打三更要登機”??h官聽后,恍然大悟,言道,原來如此,命人趕緊給東華松綁。周才在旁一看,趕緊上前對縣官說道,大老爺且慢。周東華在來時對他姐夫還說了一些反話呢,接著便把當時聽到的學說了一遍??h官一聽,便問東華,此說又作何解釋呢?東華回道:我姐夫姓黃,見我被綁,淚流滿面,我便勸“黃兄不必淚悲啼”,我孤身一人,所以說是“孤家言來你聽之”,我姐姐叫周玉妹,讓姐夫回去對玉妹講。我惹了官司,怕是回不來了,家中還有半缸小米,讓姐姐拿去吃了。所以才說“回去對我玉妹講,家中黃糧拿去吃”。
縣官聽后,心想都是這個周才無事生非,鬧了這么一出笑話,便當堂宣判道:被告周東華,罪證不足,無罪釋放。原告周才,證據(jù)不實,誣告良民,重責四十棍,趕出縣衙堂。
這個案子當時在淄河兩岸及周邊府縣,被當做一段佳話,流傳多年。
03
龍池名勝
1、戲樓:
在龍池東南方有戲臺一座,坐南朝北,東西長約15米,南北寬約12米,臺高1.8米,石砌而成。前臺由朱紅木柱支撐,前柱上有對聯(lián),上聯(lián):“長長長長猛長長長長智”,下聯(lián):“行行行行都行行行行德”,后柱上聯(lián):“傳傳傳傳古傳傳傳傳典”,下聯(lián):“調調調調時調調調調心”。中間上有橫批:“海市蜃樓”。后臺有青磚瓦房三間,為演員化妝室。
2、廟會:
每逢農(nóng)歷六月十三日至十九日為廟會期,會期五天。廟會期間唱大戲,玩雜技,玩魔術,拉洋片,說鼓書,各種扮玩,四鄉(xiāng)八村的善男信女來燒香拜佛,許愿還愿,看戲游玩,貿(mào)易往來的人山人海,買賣攤鋪擺滿周邊,場面宏大,一度轟動益、青、臨、廣、桓、周、淄、博八縣。此廟會延續(xù)到抗日末期。
3、山門·八角灣:
由戲樓向北約30米有一南向山門(廟門),磚石結構,起脊飛檐,朱紅門、柱,山門兩側各蹲一石獅,高約一米,雌雄相對,左右呼應,雕刻玲瓏剔透,形象雄壯威武。門東面建有紅墻,東墻前有一池,俗名八角灣,因灣岸由條石砌成八角形而得名。池內有泉,水位與地面相平。進門中間地面有一平石,石上有一雙腳印,相傳為仙人經(jīng)過時留下的腳印。進門向北是一甬路,直通天齊廟門.
4、御筆碑:
在龍池東岸,甬路東側,原有一青石碑(此碑現(xiàn)存齊文化博物館),系清康熙皇帝御筆親書,書法瀟灑倜儻,剛勁挺拔,故名御賜詩碑,也稱御筆碑。上書唐朝詩人李白“望天門山”詩: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逥。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春,康熙南巡途徑山東,臨淄知縣衣綈龍被山東巡撫選調到皇帝身邊聽差,期間因工作積極,服侍周到,受到皇帝當面表揚,并親書李白七絕詩一首,作為書法作品賜于衣綈龍,作為嘉獎。衣綈龍把御筆帶回臨淄后,縣里的官員學士、鄉(xiāng)紳百姓紛紛前來觀看,轟動臨淄??h教諭紀之復專門為此事作了一篇記文。三年后,新任臨淄知縣王申祚帶頭集資,把三年前的御筆詩文鐫刻在石碑上,以利后人瞻仰。碑陽面上為御筆“望天門山”詩,下為紀之復撰敘記文。碑陰面為捐資的闔縣官員、鄉(xiāng)紳、生員、鄉(xiāng)民姓名。此碑刻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碑高2.2米,寬0.87米,厚0.23米,為稀世珍品,現(xiàn)仍保存完好。1983年,移交臨淄區(qū)文物管理所,收藏于臨淄石刻藝術館西廊中。2017年移入齊文化博物館石刻廳。
5、天齊廟:
天齊廟在龍池北面四十米處,始建于元末明初。廟闊三間,磚石結構,重梁疊柱,飛檐起脊,筒形小瓦蓋頂,正脊垂脊之上都有吻獸,飛檐四角掛有銅鈴。前面是木雕隔扇,中間開門。廟內塑有東方八神,東岳王即天齊神居中。廟院內兩窗下各有蓮花盆一個,直徑1.3米,高1,2米,精雕細刻,盆與底座精致美觀。院內東西兩邊各有垂槐一棵。西南角有觀音菩薩小廟,供求子女者進香許愿。東窗外有明孝宗重修廟碑一方,1949年被毀。西窗外立一石碑,上刻清光緒時期山東巡撫李元華草書一詩:
潤靜氣高不偶然,古稱富地本滋淵。
列國浪傳曾出木,明時真見花并蓮。
銀河旋轉遂通地,玉液源流實為天。
江靈應為蛟龍窟,人杰應物望后先。
6、五龍?zhí)茫?/p>
五龍?zhí)盟追Q龍王廟,共5間,跨度10米,梁檁合抱,明柱支撐,磚石結構,起脊飛檐,小灰筒瓦蓋頂,脊梢有吻獸,梁檁均用合抱朱紅木柱支撐。前面是木制隔扇門,開左中右三門。內塑金、銀、黑、紅、青五位龍像,雕塑精致,形象各異。東西山墻繪有龍王出巡圖。龍王高座龍輦,由臣龍牽拉,蝦兵蟹將擎旗張傘,儀仗相隨,聲勢浩大。每逢天旱無雨之季,四鄉(xiāng)八村的人們就組織起來到此祈雨。據(jù)說龍池的蛤蟆不叫喚,但龍池的龍王最靈驗。院內有雙人合抱垂柳樹兩棵,遮天蓋地。
7、竹林:
龍池東面是郁郁蔥蔥的一片竹林,面積2000多平方米,竹林邊有一彎泉水,流入竹林,又沿著曲折的水溝向南流入村中的河溝,與池南的溪水匯合東流,直至高家孝陵村灣中。民國時期,此泉在建龍池學堂時圈入院中,并建一水池作為日常用水,池邊留一洞,穿過圍墻又流入竹林,由于溪水滋潤,萬桿翠竹格外茂盛,多種禽鳥棲息其中,破曉時刻,百鳥爭鳴,煞是動聽。
8、龍泉寺:
龍泉寺位于龍池西北,系臨淄著名三大古寺院之一(西天寺、蒼山寺、龍泉寺)。據(jù)民國九年(一九二零)《臨淄縣志》記載,六朝石佛在龍池龍泉寺故址。龍泉寺原有大佛兩尊,高丈八,俗稱丈八佛。佛旁分別侍立菩薩石像兩尊,高三米,大佛刻于北魏景明之后,北周之前(約公元500~557年)。菩薩則是北周北齊時期作品,兩側立有“龍泉寺碑”、“雙龍碑”。古有“先有龍泉寺,后有古龍池” 之說,可見龍泉寺由來已久。
1928年,大佛、菩薩和雙龍碑被高家孝陵當時任龍池小學校長的于桂林 盜賣于日本商人,運至青島欲偷運過海去日本時,碼頭工人以“石佛不過?!睘橛删苓\,未能得逞。1930年運入青島四方機車廠、四方公園。1979年遷至青島博物館,現(xiàn)為青島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龍泉寺石刻被盜后,龍池景物也遭破壞,清康熙御賜詩碑、捐資重修碑和寺院人名碑至今尚存。此碑于1983年移交臨淄文物管理所,現(xiàn)收藏于臨淄齊文化博物院石刻展廳中。村北龍泉寺舊址臺基仍在。
9、齊家花園:
齊家花園坐落于西龍池村東首,龍池以西,相傳這里原是馮國老家的花園,后來賣給了臨淄南門齊宅。園內有假山翠竹、涼亭,旁有一大垂柳,周圍是水塘,遍植蓮藕、蘆葦,夏日荷花盛開,蘆葦翠綠,景色迷人。
10、侗駙馬墓:
侗附馬御葬,位于龍池南戲樓溝南段300米西崖頭上,后人稱之為“石人坡”。葬于元初,卸葬呈南北走向,南北長40多米,自南向北依次分列石猴1對、石豬2對、石羊2對、石人2對,東西相對而立,雄壯威嚴,栩栩如生。石人頭飾烏紗,手持板,莊嚴肅穆。形成的南北通道近6米寬。最北是1只無頭大烏龜,背馱石碑斜壓在尾部,稱龜馱碑,高約2米為橢圓形。東側有長4米、寬3米的供臺石1塊,光滑而平整,為后人供奉時擺放祭品用。碑文記載,此墓為元朝雁南河北道達魯花赤顯祖之墓。北端偏西臥一大石龜,龜頭缺了一塊。
據(jù)傳,在西龍池村前,住有夫妻二人,以賣煎餅為生。有一天媳婦早起推磨子,不小心把勺子掉落地上,在彎腰撿勺子時,發(fā)現(xiàn)一烏龜伸頭偷吃盆中磨糊子,便用勺子照頭一砸。烏龜見人用勺子來砸,忙縮頭逃跑。不想晚了一步,頭被勺子砍下了一塊,忙負痛逃走。丈夫起床后媳婦便把剛才事對丈夫說了。丈夫不信,便到石磨旁觀瞧。果然見地上,有一核桃大帶血肉塊,地上有血,滴向大門陽溝(排水道),丈夫便順血滴一路找去,出莊到了侗駙馬御葬大石龜旁,血滴不見了,卻發(fā)現(xiàn)石龜頭缺了一塊,邊上還沾有白磨糊子。丈夫心中明白了。偷吃磨糊子的原來是這個大石龜。丈夫轉身往回走,抬頭發(fā)現(xiàn)村前起火,像是自己院中,急忙往回跑。聽見媳婦哭喊救火。經(jīng)過村中大伙幫忙,總算把火滅了。可攤煎餅用的西廂房子卻毀了。媳婦對丈夫和大伙說:我攤完煎餅后,明明把鏊子下的火弄滅了,怎么會失火呢?丈夫心中明白,是媳婦砍烏龜惹的禍。此后每逢初一、十五便到石龜前燒紙上供,說好話。從此夫媳二人相安無事。
04
龍池新貌
當時的龍池是“泉水遍地流,荷花香滿村。殿宇雄又偉,萬竹翠柳垂。”真不愧為臨淄八大景之一。嘉靖青州府志載:龍池為臨淄一景:曰:“龍池秋月”。明青州知府楊諫“龍池秋月”詩:
小池元向邑城東,細細時來四面風。
半畝天開冰雪窖,一方人坐水晶宮。
寒光已撤驪龍夢,清影聊呈玉斧功。
幾到欄干訪奇逸,滿身霜雪夜方中。
龍池之泉自1958年已不能流出。1970年后干枯。昔日臨淄八景之一“龍池秋月”景不再現(xiàn)。池四周條石被挖去做了房基,僅存一坑,為防止往里傾倒垃圾,保村莊環(huán)境衛(wèi)生,便壘一磚墻,圍而護之。近幾年不斷有人來尋覽龍池秋月景址,觀后大失所望,曾留詩一首:
康熙御賜詩碑旁,龍池秋月景名揚。
三泉池內噴云霧,兩眼井中透月光。
天齊廟西龍泉寺,戲樓池北五龍?zhí)谩?/p>
昔日名勝無覓處,何時再現(xiàn)秋月光。
2019年秋,游客的愿望終于如愿,在區(qū)政府治理城鄉(xiāng)環(huán)境,建設大美臨淄,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的策劃下,古龍池終于等來生機,舊景重現(xiàn)。政府投資100多萬元,重修古龍池,再現(xiàn)當年景。一期工程已竣工,在原遺址上新修的“龍池”,呈長圓形,長45米,寬18米,塊石砌墻鋪底,池中為深水區(qū),周邊為淺水區(qū),周邊池沿高出地面半米,池中還雕刻一龍,龍頭伸出水面,口中噴水,池中還有三泉噴涌,池東西各有一石砌水井,古時人稱此井為龍眼,井中水高出池水面半米,中秋時月光可映入井中,“秋入龍池月皎皎”一景即指此也。池西邊新建13間長亭,紅柱青瓦,是供游客觀泉休息之用,池東新植青桿竹數(shù)百棵,池四角各有一棵倒垂柳,再現(xiàn)當年“萬竹翠柳垂”之景。池北建有一面高低起伏的龍脊墻。池南小廣場中立一泰山巨石,上刻“龍池秋月”四字。廣場南側是一座小橋,再現(xiàn)當年小橋流水,沿街穿村而過的景象。
今日龍池古跡名勝的修復,引來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人們邊看邊贊道,若不逢太平盛世,國家昌盛,人民富足,哪能投資這么多錢來修繕名勝古跡。東西二龍池的村民在為游客講述龍池當年景時,自豪的夸:“我們龍池這地方是風水寶地,今日古龍池得以修復,是占了天時、地利、人和之光。”村民們說的這個光,就是時逢太平盛世,國強民富,治理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美麗鄉(xiāng)村之光。
《八景新篇》之四:春回牛山雨濛濛
“春回牛山雨濛濛”是臨淄八景詩中頷聯(lián)下句,為八景詩中第四景。明朝時期的八景稱其“牛山春雨”。
01
牛山春雨
景中牛山,在今臨淄區(qū)齊陵街道北山村西、淄河東岸,距臨淄區(qū)政府駐地東5公里,海攏174米,山如臥牛而得名。此山俯首向北,翹尾南伸,與南面諸山相連,北接寬廣的魯北平原,兀立突出于山區(qū)與平原之間,與古臨淄城南門相峙,故有“牛峰翠靄”的門匾。山上松柏吐翠,林木秀美,山下淄水、天齊淵、裙帶河東西北三面縈繞。日間云氣蒸騰,入夜水霧凝聚,如細雨濛濛,故有“春回牛山雨濛濛”之詩句。清代文壇名人趙執(zhí)信登臨牛山后曾賦詩《牛山道中書所見》曰:
西風吹霧白難收,沙引清淄入地流。
綠樹連天村雨暗,牛山何處見全牛?
02
牛山典故
關于牛山得名之源,民間有多種傳說。
其一,相傳在4000多年前,黃帝在逐鹿與蚩尤開戰(zhàn),屢戰(zhàn)不勝,便命大將“神茶”“郁壘”二人在東海流波山上捉了一只夔牛,在淄河岸邊用牛皮做了一面戰(zhàn)鼓,把牛頭牛骨埋在山上,以后每年夏天雨季,淄水爆發(fā),夜間就聽見山上有牛叫,后來,人們稱此山為牛山。
其二,相傳齊國始祖姜太公,因助周滅商有功,被封于齊地營丘。太公在趕往封地路上,聞之萊夷人要搶占營丘,便率大軍馬不停蹄,星夜兼程,要趕在萊侯之前搶占對營丘的控制權。由于是夜間急行軍,前軍迷了路,大隊人馬不能前行。正在心急,一籌莫展之時,奇跡出現(xiàn)了,月光下有頭金色的牛,眼放亮光,奔至太公馬前,朝太公點頭示意,要為太公帶路。這頭金牛一直把太公帶到淄河岸邊,太公知道,過了河就是營丘了,心中暗喜,正要對金牛表示感謝,忽然金牛不見了。月光中出現(xiàn)了一座巍峨秀麗,狀似臥牛的山,太公心中暗想,一定是金牛所變。為了感謝這頭金牛領路,便把此山命名為“金牛山”,后人簡稱“牛山”。
其三,相傳明帝朱元璋,少年時曾在此山給人放牛,一日三餐吃咸菜、窩頭,一年四季見不到肉腥,有一天想肉吃,便約同伙伴殺了一頭牛,在山上烤吃完牛肉,便把牛頭放在山前,牛尾插入山后?;貓笾魅擞蓄^牛鉆進了山中,主人不信,便前來觀看,果見山前露著牛頭,山后翹著牛尾,用手一拽牛尾,就聽山前牛頭嗷嗷直叫,主人見此半信半疑,心想,也許真是牛鉆進了山中。此事一傳,都感稀奇,從此就把此山叫做牛山了。
其四,相傳很久以前,有兄弟倆在此山放牛。有一天,把牛趕回家時,牛群中忽然多了一頭牛,兄弟倆認為是別人家的牛跟錯了牛群,也沒在意,以為明天會有人來找??墒沁^了月余,也沒人來認領,而且牛群中又多了幾頭,兄弟倆甚感奇怪,便對人言知此事,眾人都說是山神賜給你倆的,兄弟倆聞聽半信半疑,為了報答山神,便賣了多出的幾頭牛,花錢在山上建了座山神廟,因不知山神長啥模樣,便塑了個牛頭人身的像,供在里面。四鄉(xiāng)八鄰的百姓,都認為這山是放牛的好地方,都把牛趕到這里來放牧。日后人們便把此山稱為牛山了。
其五,相傳牛山也稱金牛山,有只金牛藏在里面,有人經(jīng)??匆娝鰜淼阶秃尤ズ人S幸环N瓜老漢,瓜田就在淄河灘邊。每日會看到一頭金色的牛前來喝水,但卻從沒見有人把牛牽。有一天,來了一道士走進瓜田,看中一個西瓜要老漢給他留著,等瓜熟后自己來摘,并先付給老漢瓜錢。說完掏出一把銅錢遞給老漢,并趁其不注意,把瓜扎一小孔,放進一粒金丹。一晃過了十幾天,那道人又來到瓜田,對瓜看了看,離摘還差幾天。這時又見金牛來河邊喝水,只見道人急忙摘下西瓜,雙手抱瓜朝金牛跑去,那金牛聽身后有響聲,剛一回頭,被那道人用瓜砸掉一只牛角,金牛忍痛跑進山中,從此再也沒見出來。道人捧著牛角連連唉聲嘆氣,老漢見此,問其根由,道人毫不隱瞞,說道:我不是本地人,家住江南,今在嶗山出家,這山中的金牛已修煉千年,價值連城,你那個西瓜內我放入一粒金丹,成熟后的金瓜能把金牛砸,可惜金瓜還沒到成熟期,也怨自己心太急,費了一粒金丹,只得到一只金牛角。此事一出,眾人相傳,從此便稱此山為金牛山,后簡稱牛山了。當?shù)厝舜焊颓锸蘸蠖记巴I桨菖<郎剑矶\山中神牛保佑地方平安。
其六,相傳孫家徐姚古時有個大財主叫孫子柏,家有良田千頃,資財百萬,房舍百間,騾馬成群,據(jù)說他家的人出來游玩,踩不著別人家的地,可謂富甲一方??伤€不滿足,成天想著發(fā)個大財才好,是一個“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主,可見貪財之人古今有之。
孫子柏聽說牛山中有頭價值連城的金牛,常到淄河去喝水,但是只有用金瓜才能砸死金牛。可到那兒去弄金瓜呢?他的管家給他出主意說:“老爺,您有的是金銀,找人用金子鑄一個不就行了?”孫子柏覺的這個主意不錯,就依言做了一個金瓜,然后打扮成一個釣魚人,懷揣金瓜日夜坐在河邊等候。一連三天都沒見金牛出來。第四天中午,天氣非常炎熱,孫子柏正想回去,忽見眼前出現(xiàn)一道亮光,金牛已來到河邊。孫子柏急忙朝金牛跑去,金牛正低頭喝水,聽到響聲抬頭觀望,正好孫子柏趕到,拿金瓜朝牛頭就砸,只聽“嗷”的一聲牛叫,金牛忽然不見了。金牛沒被砸死,金瓜也落入水中不見了。貪得無厭的大財主孫子柏白丟了一個金瓜,連一根金牛的毛也沒得著。從此人們再也沒見金牛出來喝水,而且牛山再也不見長高了。
03
牛山名勝
牛山風景優(yōu)美,雖不高大雄偉,卻久負盛名,為臨淄一方名勝,周圍有豐富的名勝古跡和齊文化遺址,有許多名人典故趣事被記錄于史。
春秋時期,齊襄公在牛山設宴款待魯桓公。《晏子春秋·諫上》有:“齊景公游于牛山”的記載。《孟子·告子上》有 “牛山之木嘗美矣”的描述?!?a href='/houhanshu/' target=_blank>后漢書·楊賜傳》“虹貫牛山”。左思《齊都賦》“牛嶺鎮(zhèn)其南”。南燕平二年(401年),臨淄秀才晏謨陪同皇帝慕容德到此游覽。宋朝葉廷珪《海錄碎事》記載“齊威王時白虹貫牛山”?!端?jīng)注》(括地志)對牛山均有記載。其中最著名的是“景公流涕處”和“管仲墓”。景公流涕處的故事見于《晏子春秋》:景公在牛山上游玩時,北望齊都,觸景生情,想到時光流逝,人生苦短,便悲從中來,嚎啕大哭。晏嬰便告誡景公:“時光流逝,生死交替,乃自然規(guī)律,如果賢明的太公、桓公,勇武的靈公、莊公,都還活著,主公你也就當不成國君了。”晏嬰借此啟發(fā)景公珍惜君位,發(fā)揚先祖事業(yè),在有生之年,有所作為。
管仲是中國第一名相,輔佐齊桓公四十余載,倡導尊王攘夷,改革吏治,富國強兵,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當時的齊國一躍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死后被葬在牛山北麓,墓高14米,東西34米,南北24米,墓前僅存石碑兩方,一方為管仲像,一方陽刻“齊相管夷吾之墓”,陰刻其簡歷:管仲,名夷吾,字仲,安徽穎上人,曾輔佐齊桓公姜小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完成春秋首霸偉業(yè),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卓越的政治家、經(jīng)濟學家、軍事家、思想家和改革家。據(jù)《青州府志》載:管仲墓在臨淄縣城南牛山北麓,古有石碑一座,上刻明代詩人毛維騶詩:
幸脫當年車檻災,一匡霸業(yè)為齊開。
可憐三尺牛山土,千古長埋天下才。
此碑已失,1998年由臨淄政府重新刻制一碑,由臨淄區(qū)書畫協(xié)會主席高廣舉照原詩書寫,立于墓南側。
歷代有眾多的文人墨客登臨牛山,多留有詩文記游。三國曹植在《感書賦》中有:“唯人生之忽過,若鑿石之未燿,慕牛山之哀泣,懼平仲之我笑》”。晉代陸機《齊謳行》“鄙哉牛山嘆,未及至人情?!碧铺鞂毸哪辏?45年),李白登牛山,有古風曰:“景公一何愚,牛山淚相續(xù),物若不知足,得隴又望蜀。”《君子有所思行》:“無作牛山悲,惻愴淚沾衣?!倍拍痢毒湃正R安登高》曰:“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淚沾衣?!鼻宕櫻孜洹洱R祭器行》:“牛山下涕何悲苦,歲久光華方出土。”清代吳歷昌有:“牛山云霧色蒸濛,煙樹迷離卜歲豐”詩句。清代臨淄知縣鄧性有 “新鳩初喚雨聲中,山色煙凝倍覺輕”的感嘆。
牛山自古被譽為風水寶地,自西周至秦漢時期的王公貴族,多葬于該區(qū)域,形成規(guī)模宏大的墓葬群。最著名的當屬牛山東南的田齊王陵(二王塚、四王塚等)和牛山北坡的管仲墓,牛山前600米的田忌墓,該墓群2013年5月3日被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中后期,人們在山上及周邊建坊立碑,山頂建有牛山神祠,二層閣,三層閣,老母池等,最南有八蠟廟,祭祀八神。至民國初年,山上還保存有宏偉的廟宇建筑,古柏繁茂,每逢陽春三月,春風習習,淄水泱泱,溫泉(天齊淵)汩汩,濕潤之氣,隨風飄來,似薄霧,如細雨,沾衣欲濕,如果夜晚在山上樹下站立,會聽到沙沙聲響,如下小雨聲,臨淄八景之中的“春回牛山雨濛濛”即此寫照。
當?shù)厝藗円劳信I阶匀伙L光,名勝古跡,歷史文化底蘊,自明清時期,每年農(nóng)歷的三月三、九月九在牛山舉行盛大的廟會,俗稱“趕牛山”。在民間流傳的“趕牛山小調”,即指此也。牛山廟會至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從最初單純的朝拜活動,而演變?yōu)榧幕?、旅游、商貿(mào)于一體的大型民間集體活動。
1951年7月,解放軍后勤部選址在牛山建野戰(zhàn)后備油庫,將牛山東半部壘石墻隔離,示為禁區(qū)。山上原有古建筑被拆除,只保留樹木。從此廟會中斷,現(xiàn)僅存石碑兩方,一方為《善碑題名》碑,民國四年立,上刻重修廟宇捐資人名,一方為《重修牛山廟》碑,1919年立,上刻重修廟宇等事宜。遺跡殘存有明清牛山廟上的盤龍石柱、釋迦牟尼像之蓮花寶座、山門軸石坎、臺階石及民國時期在牛山腳下立的《玉精明化》石碑。此遺存石刻都十分珍貴,現(xiàn)都收藏于齊文化博物館石刻廳。
04
牛山今貌
1995年,“趕牛山”廟會恢復。1998年,牛山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qū)。2003年,隨著各地旅游景點的開發(fā)建設,我區(qū)投資3000萬元,以牛山后坡的管仲墓為依托,建管仲紀念館,該館總占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分為館區(qū)和園區(qū)兩部分,整個建筑從北向南,依次是管子廣場石像,山門,過廳閣,管仲祠,管仲墓,整個建筑群和牛山同在一個中軸線上。新整修過的管仲墓,遍植松柏,墓北新立一座高7米,寬1.5米的高大石碑,正面書“齊相管夷吾之墓”,背面刻有管子生平簡介碑文。管仲祠中供奉管子塑像,祠前后門各有楹聯(lián),分別為:“九會揚威霸業(yè)當興說仲父,群峰吐翠牛山有幸伴高賢?!薄皯{像吊英雄一柱馨香跨三千歲月,哀心懷宰輔滿腔熱血讀五霸春秋?!边^廳閣上書“一匡天下”門匾,前后各有楹聯(lián)一幅:“治國依法依德依禮扶政宏謀強社稷,敬業(yè)興兵興稼興商改革睿志炳春秋?!薄靶⑼ㄈ说郎掏x道政通天道尊王攘夷開大道,德取眾情智取世情信取國情輔主為相見真情。”廳閣左右建有廳廊和鐘鼓樓,山門上有橫匾,書寫“管仲紀念館”五個大字,山門兩側有楹聯(lián)一幅:“相桓公霸春秋一匡天下名千古,富民眾強家國九合諸侯昭八方。”山門東西建有展廳,門外廣場中立一石質管子雕像,高近6米。
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廟會之時,趕山人在廣場中吹拉彈唱,歌舞,戲曲,雜玩等,吸引眾多游人圍觀,廣場周邊賣日用百貨、地方名吃,民俗特產(chǎn)等應有盡有,曾有詩句描述今日趕山盛況:
牛山廟會春秋天,館前廣場舞蹁躚。
蹬車轎車輛挨輛,商客游客肩摩肩。
牛山景區(qū)的建設與周邊的田齊王陵、馬蓮臺、太公湖、天齊淵等景區(qū)有機結合在一起,為“趕牛山”這一民俗活動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北山西村根據(jù)有關歷史傳說、民間故事、游人需求,從保護、傳承,弘揚牛山廟會為出發(fā)點,進一步發(fā)掘牛山廟會的歷史價值、人文價值、經(jīng)濟價值,對牛山廟會推陳出新,正確引導,吸收精華,為文化旅游服務,為經(jīng)濟發(fā)展搭橋唱戲,用民間集資、引進外資,在牛山西北麓建成了觀音殿、佛爺?shù)?、老母殿等廟宇,使現(xiàn)在的牛山廟會,不僅保留了傳統(tǒng)廟會內涵,還有齊文化特色的蹴鞠、斗雞、剪紙、戲曲、歌舞等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
2014年,北山西村同福建游樂公司合作,依托牛山,在村西建成了“淄博牛山民俗游樂園”,項目集娛樂性,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觀賞性為一體,給游人帶來了無限的驚險刺激和休閑娛樂的新體驗,給區(qū)域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活力。
隨著淄河的開發(fā),太公湖濕地公園、天齊淵公園、紅螺山公園的建設,牛山森林資源的保護治理,周邊環(huán)境得到很大改善。如今牛山植被豐茂,樹木秀美,水光十色,引來白鷺翻飛,如今已有上萬只珍貴飛禽在牛山林中繁衍生息,人與自然的完美和諧,讓今日牛山又充滿了新的生機。有詩曰:
登入牛峰觀勝景,滿目松柏綠蔥蘢。
昔日樓閣無蹤影,今添新寺游樂城。
趕山攬勝眾游客,歡歌笑舞樂聲平。
投稿|呂洪仁
以上內容、圖片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不作為商業(yè)用途,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Hash:10356c06bc2217894f73c29d5b3d0502abbe7d6c
聲明:此文由 臨淄文化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