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著名的的本地風味小吃有哪些?

1.邢臺大鍋菜
邢臺的傳統(tǒng)風俗中,逢年節(jié)集會,婚喪嫁娶,在招待賓客的宴席中,最少不了的,便是這大鍋菜了。
村里做大鍋菜,用的是那種很大很大的大鐵鍋,鐵鍋固定在一個泥抹的大灶臺上,旁邊是風箱。五花肉切片,白菜、冬瓜土豆切塊,海帶泡軟,還有粉條、事先炸好的豆腐泡、素丸子等等,以及蔥、姜、蒜、大醬、鹽等等調(diào)味料。鍋里倒上油,灶下燒上柴火,風箱呼噠噠一拉,火旺起來,油熱后,放入花椒,再從醬罐中舀起一大勺醬放入油中,用大鐵鏟翻炒數(shù)下,在“滋啦啦”的響聲中,濃郁的醬香很快就飄滿了整個屋子。醬炒出味后,放蔥、姜、蒜、肉片下鍋翻炒。然后鍋中添水,放入豆腐泡素丸子,拉滿風箱,加大火力直至把水燒開,再把白菜冬瓜土豆放進去,加鹽,水開后改小火慢燉。最后把粉條、海帶放進去燉到軟熟就可以?;鹆恕?
做好的大鍋菜,熱騰騰香噴噴,真讓人饞涎欲滴。每人用青花粗瓷碗盛上一大碗,滴上幾滴醋,就著自家蒸的新出鍋的饅頭,一口菜一口饅頭,那滋味兒,一個字,美呀!有的人會忍不住喝上三大碗,末了兒還要把碗里剩下的菜汁兒一滴滴滴入口中,再咂吧咂吧嘴,打個飽嗝,摸摸肚皮,舒服!
應(yīng)該說,大鍋菜是我們邢臺特有的風味家常菜,無論城里還是鄉(xiāng)下,它都是人們餐桌上的最愛,它選料平常,做法家常,家家戶戶都可做,家家戶戶都會做。也許人們喜歡的,正是這種用最家常的方法,把最平常的材料放在一起慢慢煨煮出來的濃厚滋味吧。這不正像生活,由無數(shù)平常而瑣碎的日子組成,卻要靠你一顆細致的心,把它過得有滋有味起來。那么多的菜放在一鍋里燉,雖然各有各的味道,但它們卻有了許多變化,因為這燉的過程中,它們已經(jīng)彼此將對方的精華吸收進來,豐富了自己的味道,這許多菜,就這樣既獨立又緊密,既張揚又包容,互相取長補短,在一起形成一種全新的味道。想想,大鍋菜不也正如咱們邢臺人骨子里那股子坦誠直白、友善相處、虛心善學、寬厚包容的性情一樣么?
2.隆堯羊湯
在這冷呵呵的冬季,一出門,到處都是“凍人”的感覺,這個時候,最愿意往小酒館里一扎,幾個人圍在一起吃火鍋,或者來一盆紅燜羊肉,就上二兩小酒,大快朵頤一番。若是一個人呢,在大冷天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羊湯,自是最美不過的享受了。而要說起羊湯來,在邢臺,應(yīng)該沒有不知道隆堯羊湯的吧?
印象中賣羊湯的,都是當街支一口大鍋,鍋里燉著奶白色的羊湯,白白的羊骨頭架子在湯里起伏翻滾,連湯也是,濃濃的。據(jù)說羊都是早早就宰殺好,粗粗的卸成大塊,放在大鐵鍋里慢慢燉,文火湯清,武火湯濁,要燉成奶白色想來應(yīng)該也不容易的。燉好了的羊肉撈出來切片,湯里再連著羊骨頭燉羊雜碎。雜碎有羊心,羊眼,羊臉,羊肝,羊血,羊肺等等,反正羊身上能吃的除? ??羊肉其余的都包括在羊雜碎里了。羊雜碎燉好了也撈出切片,另放。鍋里就只剩下羊骨頭繼續(xù)在火上加熱著??腿藖砹耍耙簧ぷ印皝硗胙驕?,就會有伙計來問您要什么價位的,便宜的,二兩羊雜,貴的,加些羊肉。羊雜或羊肉盛到大碗里,先從鍋里舀一大勺倒進碗里,讓湯把雜碎充分蓋住,再把大勺翻過來罩住雜碎,把湯潷回鍋里,然后再重新舀起一勺熱湯倒進碗里,如此反復三四次,等滾熱的湯把雜碎完全沖泡熱呼了,然后再撒點蔥花,香菜,才給您端上桌。聽著麻煩是不?可是經(jīng)這么一折騰,雜碎和羊肉的香味才能與湯的鮮美融合到一塊兒。您就慢慢兒品嘗吧。
在隆堯羊肉館喝羊湯是一種享受。羊湯端上來,油油的濃濃的,奶白的湯色配上鮮綠的蔥花,冒著白色的熱氣,一股新鮮濃郁的香味兒撲鼻而來,讓食欲一下子就振奮起來。等不及先吸溜一口,嘴一湊上去,熱氣先把眼睛朦朧了。湯初入口,細滑香醇的味道由舌頭至喉嚨蔓延開去,順流而下,暖暖的感覺就延伸到了肚子里。羊雜煮得軟軟的,浸透了羊骨的精髓,輕輕一嚼,里面的汁水就溢了出來,一種特有的清香就彌漫于口中。若是喜歡吃辣,還可以加上一勺子辣椒,椒紅湯白,只看顏色就不由得心醉,再就著店里的金絲小餅,或泡在湯里或干吃,小餅的香脆夾著羊湯的溫潤,喝到額頭的汗細細地冒出來,一種溫暖舒泰的感覺遍布全身。最后還可以再來一碗清湯,不加任何調(diào)料,慢慢地品那一份清鮮。
據(jù)說羊湯味道好壞,除了雜碎要精挑細選,各種佐料的運用和火候的掌握是關(guān)鍵。佐料少了則腥膻味不除,多了又容易有藥味,而火候,要大火急攻使羊油融化,達到水乳交融,才能湯色乳白,不腥不膻,不粘不膩,獨具特色。
羊湯是營養(yǎng)十分豐富,且具有溫中散寒、健脾和胃、滋陰壯陽、助消化、增加抗病能力、抗疲勞等保健功效。霜寒露重的時節(jié),你不妨也來一碗隆堯羊湯,暖胃暖心,也暖了整個冬天。
3.清河菜豆腐
武松故鄉(xiāng)清河,有一樣特別家常卻又特別有名的美食,那就是清河菜豆腐。
菜豆腐,聽起來像一道菜的名字,顧名思義,應(yīng)該是用蔬菜和豆腐做的,其實不然。菜豆腐,其實是一道粥。
菜豆腐是用黃豆泡漲后磨成豆馇,和小米磨成的粗面混合在一起熬,再加上剁碎了的青菜葉和少許鹽調(diào)味做成的粥。因為磨豆子的時候用的小磨上面有一個手柄,用手拐來磨的,所以菜豆腐又叫拐磨子粥。聽當?shù)厝苏f,這菜豆腐其實是過去窮人發(fā)明的吃食。據(jù)說,解放清河縣“城鄉(xiāng)主食高梁、小米,玉米、豆類為副”,而“小麥除節(jié)日宴客食之”之外,日常僅有“富家、商家食之”,因為糧食不夠吃,窮苦人便想法把雜糧摻和上菜食做出花樣來裹腹,用小拐磨磨豆,煮開再下米稱“甜磨子”或“磨糊子”。若把青菜葉剁碎放進鍋里再加鹽少許煮熟吃,菜少者稱“菜和和”,菜多者就是“菜豆腐”了。
聽起來,菜豆腐也實在是不大上臺面的東西,? ?是它喝起來口感極佳,既有小米的清香,又有黃豆的濃香,再加上蔬菜的鮮香,而微咸的味道又將這幾種香融合在一起,襯托得恰到好處。吃多了大魚大肉,山珍海味的人們,偶爾換換口味,來碗菜豆腐,倒是別樣的清爽滋味。而且這菜豆腐用料搭配合理,營養(yǎng)豐富均衡,常吃對身體很有益處。
每次遇到清河菜豆腐,我總要喝上兩大碗,覺得撐得慌了才罷休,而口中豆米的余香,還能讓我回味好久。別處其實也能吃到菜豆腐,卻遠不比清河菜豆腐香濃,這是為何?我卻是不知道了。
4.任縣老炒肉
第一次聽說任縣老炒肉,是在一個朋友老苗的博客上。老苗是任縣人,他在文中這樣寫道:“任縣的吃食兒不多,但老炒肉很出名。本地人愛吃,外地人也慕名來品嘗。”“炒老炒肉,講究一個快字,醬爆好后,要迅速將過好油的肉放入醬內(nèi)快速翻炒,與此同時,抓一大把綠豆芽或蔥花,扔到勺內(nèi),一同翻炒。綠豆芽或蔥適合快炒,且白的綠豆芽或青、白相間的蔥與醬紅色的過油肉配在一起,其色誘人,其味饞人,的確不失是一道美味兒。”又說:“剛出爐的燒餅或火燒,加上剛出鍋的老炒肉,其肉香、醬香與熱烘烘的麥香雜糅在一起,其味美不勝收。”讀著他的博客,仿佛一股帶著醬香的誘人味道穿過電腦屏幕飄了過來。正想給老苗打電話,不想另一位朋友的短信先發(fā)了過來:“任縣的老炒肉好像味道不錯啊,什么時候去吃一回?”我立即回短信:“就今晚吧!”于是約上三五好友,下了班就開車直向任縣殺去——瞧這幫愛吃的主兒!
到了任縣,老苗并沒有把我們往大飯店里帶,卻領(lǐng)著我們七拐八拐的來到一條偏僻的小巷子里的一個小小的飯館里。小飯館很簡陋,除了桌椅等必備之物之外別無長物。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店,誰能想到竟是任縣有名的百年老店呢,老苗博客里介紹的美食——老炒肉和燒餅都是這里的招牌吃食。
未進門先是一股燒餅的香味撲面而來,讓我這素不喜食燒餅的聞到了也不免嘴饞起來,抓起一個先咬了一口,——干松香熱,果然地道,不等開飯一個便落了肚。小飯館只有一桌空位了,大家一一落座,點了菜,當然少不了兩道老炒肉。
不多時,一盤老炒肉上來,顧不上端酒敬東家老苗,大家把筷子齊齊伸向了盤子——單是那醬紅色油亮亮的外觀就夠饞人,更別提那直竄鼻子的香味了。果然,入口嫩滑松軟,醬香濃郁,肥而不膩,叫人吃了一口還想再吃一口,一面吃一面含混不清地說著:“唔~~真的不錯呀!”。等到第二盤老炒肉上來,我們才知道,這老炒肉配上不同的菜炒出來,就是兩盤不同的美味了,前一盤配藕丁炒出來,多了一些脆嫩爽滑,后一盤配大蔥炒來,又多了一分蔥香鮮美。
一頓飯吃完,這百年老炒肉的滋味便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記憶里。至于它的做法,老苗的博客里有介紹,你若有機緣,興許能看到,若看不到,就只有親自去任縣品嘗了。
5.廣宗薄餅
燉菜,有湯,有粥,有肉,好像就差主食了,我們再來嘗一嘗廣宗薄餅。
廣宗薄餅,也叫“風吹大油餅”。這名字的由來,應(yīng)該是因為它的“薄”吧——直徑一尺半的一張油餅,僅重三、四兩,可想而知其薄的程度——竟能夠隔餅看報,真是比紙還薄了,風一吹怕就跑了。若是用此薄餅做餅卷肉,那里面的肉透過薄餅顯出一種誘人的色澤來,真是叫人頓生饞意。
廣宗薄餅源于廣宗城東北的李懷村。從明朝中葉開始,李懷集市規(guī)模擴大,每逢集日,四方商賈云集,李懷集熱鬧非凡,而廣宗薄餅在李懷集上以它獨特的風味獨樹一幟,備受人們青睞,生意日漸興隆,名聲也越來越響亮,在中央電視臺“中國一絕”欄目中播出后,就聞名全國了。
廣宗薄餅不僅金黃透明,薄厚均勻,賣相極佳,更重要的是味香質(zhì)軟,極為可口。要做到這幾點,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廣宗薄餅從和面開始就與一般的餅是不同的,它不是用手和面,而使用面杖攪面,夏天放入少量食鹽,冬天則用溫水和面,這樣和出的面較柔韌。面和好后,用面杖將其從盆中挑到案板上,然后揪下拳頭大小一塊面,摻入適量面粉,稍揉片刻,用搟杖搟開,在上面灑上少許細鹽,滴入幾滴香油,再用搟杖甩制成直徑約一尺半的薄如紙張的圓餅。這個過程中,就已經(jīng)開始香飄飄了。然后,把搟好了的的面餅用搟杖輕輕挑起,運用腕力輕輕放在抹勻油了的鏊子上,開始加火。俗話說“三分和面七分火候”,這烙餅最關(guān)鍵的就是火候了,火大了,烙出的餅易黑糊干硬,不易入口,火小了,烙出的餅就成了“白禿子”,不但難看,而且外熟里生,不能入口。只有火候掌握好了,才能烙出面相好、味道佳的薄餅來。
盡管廣宗薄餅的名氣越來越大,但它平民、大眾的屬性從未改變,價格依然還是那么便宜。廣宗薄餅,出于民間,最終于還是屬于民間。
6.邢臺馓子
記得小時候,每逢趕集廟會,集市上多有炸馓子的。只見一人從油盆中把餳好的面條捋細并纏在手臂上,繞個十來圈,另有一人手持一雙長筷子,挑住纏好的面條兩端抻開,面被抻得極細,然后先入油燙一下,立即兩支筷子翻過,盤成絞絲,或?qū)芍Э曜雍喜?,疊成扇狀,再入油炸,成型后抽出筷子,不斷翻動馓子,炸熟撈出。
炸好的馓子被輕輕的放在大簸籮里,呈開張的小扇狀,勻稱的細條色澤嫩黃,表面布滿小米粒大小的小泡,油潤酥松,香氣濃郁,頓時就把我們這幫小孩子饞得走不動路了,非得纏著大人買來吃不可。好在馓子也不貴,所以我們一撒嬌,準能一飽口福。微咸酥脆的馓子輕輕一碰即碎,在一片喀嚓聲中,滿口溢香,讓人停不下嘴來。
馓子也叫做“環(huán)餅”或“焦圈”,古時叫“寒具”。馓子的歷史相當悠久的,據(jù)說最早是回民發(fā)明的。屈原在《楚辭·招魂》中就曾提到最古老的馓子,“粔籹蜜餌,有餦餭些?!边@“粔籹”就是指馓子。用馓子來招待君王的魂魄,可見其美味。宋朝大文豪蘇東坡在品嘗了一位老婆? ??做的馓子后,寫下這樣一首詩:
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以形象的比喻寫出了馓子色鮮、酥脆的特點。
馓子也不獨是邢臺才有,但各地有各地的特色,有放鹽的,也有放糖的。邢臺馓子一般是放鹽。做馓子,除了炸制的火候,和面是最關(guān)鍵的。將面粉加溫水和溶化了的鹽水,先后搋揉三次,將和好的面團壓成3厘米厚的餅,用刀切條,再搓成筷子粗細的長條(不能搓斷),放簸籮中如蛇形盤起,撒上半濕的小米面蓋嚴(最多只能碼三層,不然很容易粘連)。在溫度30℃處餳上半個小時(夏天15分鐘),就可炸制了。炸好的馓子可以干吃,也可以熬湯,水煮而不爛,還可以弄碎了做餃子餡吃。《本草綱目》中稱馓子可以“利大小便,潤腸,溫中益氣?!彼遭套右恢币詠矶际?a href='/laobaixing/' target=_blank>老百姓的愛物。

Hash:fcbe951c995e7b2eefaeb6835fe9d6ec0a5feba3

聲明:此文由 夢相隨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