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包兒飯

吃包兒飯

 

菜包,又稱“吃包兒飯”、“吃乏克”、“吃菜團(tuán)子”。其作法:將白菜、酸菜等葉子放在手掌上,再把已煮熟的米飯(過去以小米飯為主)、炒菜和小蔥、大醬放在上面,用雙手將菜葉合上,或包成長卷形,以手握而食之;或包成團(tuán)型,雙手捧而食之。其所用菜葉、飯及菜等常因季節(jié)變化而有選擇。

關(guān)于吃菜包的來歷有種傳說是,當(dāng)年老罕王努爾哈赤帶八旗兵出老城去攻打撫順,將撫順圍了個水泄不通,這一圍就是好幾天。堡子里的老百姓天天給他們做飯吃。等到打了勝仗,拿下了撫順城,老罕王沒有下令休息,而是指揮八旗兵乘勝追擊明軍。說來也巧,大兵開拔時,老百姓剛剛做好飯。軍令如山倒,眼看做好的飯,想吃也不敢吃,只得出發(fā)了。可是有一家媳婦看到餓著肚子的士兵就要走,急中生智,對住在她家的幾個兵說:“有辦法了,你們可以把飯帶上,在路上吃”。那時候,哪有帶飯的工具,這幾個當(dāng)兵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意思是說:“你這個小媳婦盡說瞎話,這飯我們怎么帶呢?”那家媳婦見當(dāng)兵的不信,也沒說話。只見她把屋外一些剛曬蔫巴的白菜葉子用水洗一下,鋪平,把已經(jīng)做熟的帶有肉菜的飯盛上一勺子,用菜葉一包,做成大菜團(tuán)子,交給這幾個士兵每人一個。士兵們以驚喜感謝的目光看了一眼這位聰明的小媳婦,就匆匆忙忙上路了。

老罕王為了追擊明軍,沒讓士兵吃飯,他自己也沒吃飯。等到他領(lǐng)兵追出幾十里路之后,又遇上了一場大雨。這時候,老罕王和他的隊伍已是人困馬乏,肚子餓得咕咕直叫。老罕王便命令休息做飯。然而大雨剛過,地是濕的,些是濕的,根本無法做飯。這時的老罕王是又急又餓又沒有辦法。那幾個帶著菜團(tuán)子的士兵見到老罕王的樣子,紛紛將自己懷里的菜團(tuán)子獻(xiàn)給老罕王。老罕王雙手捧著菜協(xié)和子大口吃起來,俗話說:饑時糠如蜜,飽時蜜不甜。老罕王在饑餓難忍的時候,吃上這菜團(tuán)子,別提有多香了。他吃飽以后,問這菜團(tuán)子是哪來的。這幾個士兵如實向他做了匯報。老罕王聽了以后,一拍大腿說:這媳婦真聰明,今后咱們打擾時就不會挨餓了。

從那以后,凡遇行軍打仗,老罕王就讓老百姓做菜團(tuán)子給士兵帶上。這一作法慢慢變成了民間的習(xí)俗,形成了滿族的一種獨特的食品并一直流傳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