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城區(qū)5種獨具特殊的風味小吃,這些你都吃過嗎?

炸醬面北京有特色的食物,也稱為雜醬面,由菜碼、炸醬拌面條而成。將黃瓜、香椿、豆芽、青豆、黃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碼備用。然后做炸醬,將肉丁及蔥姜等放在油里炒,再加入黃豆制作的黃醬或甜面醬炸炒,即成炸醬。面條煮熟后,撈出,燒上炸醬,拌以菜碼,即成炸醬面。也有面條撈出后用涼水浸洗再加炸醬、菜碼的,稱“過水面”或者“涼面”。

老北京臭豆腐,臭豆腐是一項流傳于全中國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豆腐發(fā)酵制品,但在各地的制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臭豆腐臭豆腐干和臭豆腐乳兩種,都是相當流行的小吃。臭豆腐乳曾作為御膳小菜送往宮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愛,親賜名御青方。臭豆腐上海臺灣是頗具代表性的小吃 。

炒疙瘩,北京特色的風味小吃。炒疙瘩色澤深黃,黃綠相映成輝,食之綿軟柔韌,醇香可口。民國初年,北京宣武區(qū)虎坊橋有家叫廣福館的面食鋪,根據(jù)顧客的需要,將面揪成疙瘩煮熟,拌上蝦醬然后炒制,炒疙瘩由此初步形成。后又將配料進行改進,使炒疙瘩名聲大震。炒疙瘩由面粉、芝麻油、牛肉、精鹽醋、青菜、醬油、等做成的。數(shù)載蜉蝣客燕京,每餐難忘穆桂英,寄語她家女招待,可曾親手去調(diào)羹。

老北京宮廷奶酪,奶酪滿州人常吃的一種日常小吃,小甜食。清末民初時,老北平城里城外的奶酪鋪不過十來家,早年以西華門裏的香蕾軒,甘石橋的二合義以及西長安街的二合軒最富盛名。後來因為前門外大柵欄越趨繁華,所以門框胡同也開了一家奶酪鋪。到了1920年代,由於王府井大街靠近東交民巷,華洋雜處,東安市場成了東北城的購 物中心,東安市場的正街也開了一家叫做豐盛公的奶酪鋪。

糖耳朵,蜜麻花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后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詩說:“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辈⒆⒄f:“糖耳朵蜜麻花,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稱之稀也。” 蜜麻花用的面要用和好的發(fā)酵面對上堿,另用一塊面和上紅糖,做時將發(fā)酵面分兩塊,一塊搟開后,將紅糖和的面鋪是上,再搟另一塊發(fā)酵面,鋪在紅糖面上面,這樣成了二層酵面,一層糖面。

Hash:b73ef61090c5e884f7cf585398ded8e293b816dd

聲明:此文由 小豬聊美食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