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青山景區(qū)

嘉祥青山景區(qū)

AAAA級旅游景區(qū)

青山景區(qū)位于濟寧曲阜機場西北3公里(嘉祥縣城南6公里),風景秀麗,林泉茂美,山青水秀,有“四寺、兩廟、四泉”,素有“小岱宗”之稱,是祈福納祥、休閑度假的旅游勝地。掩映于青山西麓蒼松翠柏中的千年古剎青山寺,是周武王所封諸侯國焦國君王的神廟,常年香火不斷,鐘磬長鳴。法云寺始建于唐代,因有“天下神數(shù)法云”之說而得名。寺內佛像均屬緬甸玉雕,造型生動,色彩絢麗,是目前我國唯一規(guī)模最大、數(shù)量最多、構建最完整的玉佛寺廟。

特色景觀:青山寺柪榆抱碑

游覽線路:泰山行宮坊—三門—感應泉—惠濟公大殿—寢殿—泰山行宮—玉皇廟

地址:濟寧市嘉祥縣紙坊鎮(zhèn)青山風景區(qū)

營業(yè)時間:夏天08:30-17:30冬天08:30-17:00

嘉祥縣嘉祥青山寺,位于紙坊鎮(zhèn)青山風景區(qū)內始地又宏農陜縣(今河南陜縣)

嘉祥青山寺,位于紙坊鎮(zhèn)青山風景區(qū)內。密林溝壑之中,是一幅歷史長卷。鄉(xiāng)野的草葉露珠,滋養(yǎng)出醇厚的石刻,供人細細評味。 青山寺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以惠濟公廟為主的一組古建筑群,沿路有牌坊、碑刻。原名焦王祠,據(jù)舊嘉祥縣志記載:“武王克南,封神農之后于焦,世稱焦王”。始封之焦在宏農陜縣(今河南陜縣),受封后移城于嘉祥青山東山腳下。

青山,如削的巖石。

青山寺坐東朝西,依山就勢,層層遞升。山路的起始點是“泰山行宮”牌坊。四柱三門重檐。明朝魯肅王朱壽鏞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修建。

明間字板題:泰山行宮。下枋圓雕“二龍戲珠”,定枋門額刻“明魯王晉見焦王”浮雕,主、賓、仆各具情態(tài),栩栩如生。

魯肅王見焦王。

石雕斗拱、歇山頂、鴟吻。

立柱兩側各有一對石獅,立于石鼓之上。

石鼓,石獅。

次間行龍。

次間屋檐,清晰可見瓦壟、瓦當。

脊側卷云紋。

內刻“云林勝槩”。

二龍戲珠。

麒麟、海馬。

麒麟。

明崇禎年間牌坊,格調和諧,技藝精湛。

二道牌坊。

這坊不見記載。抹角石柱,簡單的橫枋上是低矮的瓦檐。抱鼓石夾持。山勢漸高,見一寬大高臺,石梯導引,上有紅墻灰瓦之山門。

山門是惠濟公廟的大門,始建于公元990年(北宋淳化元年),為灰瓦硬山式建筑。中門三間,兩側甬門各一間。

古意盎然,綠樹搖紅。

山門前有一方笏頭宋碑,名為“青山君廟三門之記”。

記載當年北宋皇族濟州知事趙德恭主持修建三門經過。 透過拱門,見惠濟公殿。 大殿和三門間圍成小小院落,松柏成陣。中間一座八角井欄,內為玉液池,承接殿后感應泉經殿底暗道流來的泉水。院內有元明清民國石碑若干,皆各具特色,彰顯嘉祥石刻之精。惠濟公殿。單檐歇山,青磚碧瓦,建于一米高臺之上,元至正三年(1334)、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兩次大修。面闊五間,南北長17.3米,東西寬6米,高約9米。

惠濟公殿。殿前石碑如林。

前檐石柱平雕花卉。

八角石柱雕刻。

四椽栿對接乳栿用四柱。

惠濟公神像。青山寺原是祀西周侯國焦王的祠廟,故又稱焦王祠。北宋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封焦王為寧應侯,稱崇佑廟,宣和年間又增封為惠濟公,又稱惠濟公廟。

歇山轉角內部。

柱礎。轉角鋪作。

惠濟公殿正脊。

龍吻。

琉璃歇山屋頂。

玉液池前龍頭碑,1929年修建。碑兩側鐫有對聯(lián):山色靄靄人間勝地,水聲潺潺世外洞天。龍頭流出的汩汩山泉,從殿后感應泉而來,泉水潺潺,常流不息。人們稱之為“神水”,“圣水”。

龍頭碑外周刻清末進士王俊卿題“青山十八樂”詩十八首。碑頭雕刻西游記”故事。

龍頭碑首,千年何首烏覆蓋其上。

宣統(tǒng)元年(1909)石刻告示。忠實地摹刻原貼在惠濟公廟內告示的形式和內容,包括畫圈、劃杠,都一一呈現(xiàn)。

大明萬歷四十年(1612),重修惠濟公神祠碑。

碑首,剔地起突。

基座,刻覆蓮、小獸。

因大殿東西朝向,享殿南北相對而立。

清碑兩方,“青山香火碑”、“甘霖應□序碑”。

廟內還有柪榆抱碑奇觀,柪榆是稀有樹木,所抱碑為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碑刻。

從銘牌看,樹為千年紫檀。

碑首刻“題名”。

元大德三年(1299)“修定惠濟公祠記”。

“修定惠濟公祠記”碑首。

“修定惠濟公祠記”碑首側面。

碑首反面。

“重修惠濟公神廟碑”,元至正三年(1343)。

重修惠濟公神廟碑首。

關帝廟。

何首烏。從石縫伸出,經年生長,道生一,一生二。密密匝匝,無窮無盡。

青山禱雨碑。明正統(tǒng)元年(1436)。

碑首。

青山禱雨碑首。

示驗香火碑。清雍正十一年(1733)。

通往寢殿的石階旁,青檀虬枝屈曲,宛如藤蔓糾纏。

青檀。

感應泉位于惠濟殿后,寢殿前高臺下。民國十三年立石。這便是惠濟殿前龍頭之水的源頭,它穿過石隙,從大殿下流出。

青檀,看起來不那么美麗。但正因為無法使用,不能做梁棟,也不能精雕細刻。反而不被砍伐,贏得生存。

宣德元年(1426)。

寢殿,為惠濟公寢宮,殿內祀惠濟公及兩位夫人像。1997年重建。

花板、雀替。

泰山行宮。

泰山行宮為明崇禎七年(1634)魯肅王朱壽鏞所建,1987年重修。殿長10.45米,寬6米,高5.5米,五脊歇山式建筑。殿中祀碧霞元君及八位侍女神像,又稱“九女閣”。

轉角。闌額、平板枋、檐槫出頭。角梁上有琉璃套獸。

石階。

道光七年石碑(1827)。

古藤,從石縫鉆出。

子母殿。建于明萬歷二十二年(1598),殿內祀送子娘娘神像三尊。

四椽栿兩側對接乳栿,用四柱。

檐柱雀替。

清碑。

弘愿亭。石構,2001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