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邊曾有一處比“故宮”還華麗的建族群,你知道嗎?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在黃河岸邊,有一處可與故宮媲美的建筑群,那就是汾陰后土祠。

這個建筑群位于山西省萬榮縣西南40公里處黃河岸邊廟前村北。后土祠正式建廟始于漢文帝后元元年。漢武帝劉徹改廟為祠,從元鼎至天漢元年,八次巡幸汾陰祀后土,設(shè)壇施祭,大筵群臣,作《秋風(fēng)辭》賦。元鼎元年六月得寶鼎于祠旁,即興作《寶鼎之歌》,并改年號為元鼎。 在漢代祭祀后土祠形成國家的制度,每三年皇帝都要來這里舉行大祀。隨后漢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東漢光武帝等先后來此祭祀達11次之多。唐玄宗李隆基于開元年間三次來此祭祀,并下令擴建祠廟。宋真宗趙桓大中祥符四年也來此祭祀,為這次祭祀活動,國庫撥款對后土祠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修葺,并御制御書了《汾陰二圣配饗之銘》碑。從漢代至宋代歷朝皇帝先后24次在萬榮汾陰祭祀后土。

據(jù)《廟貌圖碑》所記,北宋時期的萬榮汾陰后土祠廟南北長732步,東西闊320步,約合南北長1200米,東西寬526米,面積約為 631200平方米,是現(xiàn)存后土祠面積的25倍,面積上比北京故宮還要大。到明清時期皇帝祭祀后土的儀式,遷徙于北京天壇。

其實最早來后土祠的人是軒轅黃帝。那時候后土祠還沒有建起來,只是在黃河與汾河的交匯處,形成了一個高十余丈、寬二里余,長四五里的高崖,史稱“脽上”。軒轅黃帝就是在“脽上”這塊風(fēng)水寶地掃地祀土的。

“脽上”三面臨河,古木參天,鳥語花香,水草豐茂,魚躍河涌,就是東方的伊甸園。當(dāng)時軒轅黃帝阪泉(山西運城)打敗了蚩尤,帶著疲憊不堪的部隊和人心惶惶的戰(zhàn)俘來到了這里。如何定天下,穩(wěn)民心,避免這種激烈戰(zhàn)爭的發(fā)生?走在“脽上”這方沃土上,軒轅黃帝在深思著這個問題。

我是誰,你是誰,他是誰,母親又是誰,母親的母親又是誰?大家的先祖會不會是同一個母親?望著田野里郁郁蔥蔥的麥子,大豆等他看到了答案——土能生萬物。最早的那個人,就和莊稼一樣,莫不是從土里長出來的?

想到這里,軒轅黃帝在哪里筑了個土壇,把部隊和戰(zhàn)俘都叫到壇上,鄭重地告訴大家,我們就是一家人,這家人祖先就是大地母親。以后有事大家好好商量,不能再打仗了,再打就對不起祖先。說完后舉辦了簡樸而隆重的祭地儀式。

明萬歷年間,由于黃河沖刷,脽丘塌陷,后土祠擇地遷建。清順治十二年黃河泛濫,后土祠被淹,只留下門殿及秋風(fēng)樓。到康熙元年秋,黃河決口,后土祠建筑蕩然無存。清同治九年,榮河知縣戴儒珍將此祠移遷于廟前村北的高崖上,這就是現(xiàn)在的后土祠。雖然這里“故宮”成為過去,但面對滔滔黃河,你仍會浮想聯(lián)翩,遠去的“故宮”就在眼前若隱若現(xiàn)。

Hash:907e099f72c206a423defa7491862a1391cd4ed6

聲明:此文由 黃土坡上的故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