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坂、東園、洛陽這些寺廟庵堂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卻沒有多少人知道!

1

寺廟庵堂

據(jù)史書記載,惠安縣最早的佛寺建筑為華林院,唐會昌年間(841~846年)廢,天復三年(903年)復建。大中(847~859年)初,在縣西南的報劬山建有報劬院,縣西云峰山建有大中寺。咸通二年(861年),在縣東凈峰山建有凈峰寺。文德元年(888年),在縣南建有大福勝院。

凈峰寺

五代及宋,由于封建統(tǒng)治者的極力崇奉以及泉州地區(qū)海舶無禁,佛教大盛。五代時據(jù)守泉州的留從效,先后在螺陽盤龍山下建寂光寺、縣西北白巖山下建白巖寺。民間的僧、俗人在縣東靈瑞山建有圓常寺,其附近還建有金相院;縣北的后龍建有離相院;縣城北郊建有平山寺。宋代,縣城之西建有科山寺,縣東涂寨建有葛山宮,縣南洛陽建有靈應寺,縣北涂嶺建有虎巖寺、云門寺,等等。明嘉靖九年(1530年),邑人張岳修的縣志記載宋初及元代,惠安建有佛寺53座。隆慶四年至萬歷二年(1570~1574年),惠安知縣葉春及毀廢寺廟510座。及至清代,寺觀院庵又增加不少。民國時期,不少寺院改為小學學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jīng)過土地改革,僧尼或遷往他處,或還俗。1965年,全縣有寺院庵堂145座。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寺院庵堂遭受嚴重破壞,如縣城北郊的平山寺被夷為廢墟,縣城西郊的科山寺曾被作為養(yǎng)雞場,城內南門的竹黎寺被用作種菇場?!拔幕蟾锩苯Y束后,部分寺院庵堂在海外僑胞及港、澳、臺同胞的資助下得以重建。至1984年,全縣有寺院庵堂140座。分布如下:

螺城鎮(zhèn):如是堂(縣城西北街)、科山寺(縣城西郊科山頂)、龍泉宮(縣城西街)、白泉宮(縣城南街)、竹黎寺(縣城南街清海巷)、妙蓮堂(縣城東關街)。

螺陽鄉(xiāng):養(yǎng)仁寺(工農村許塘自然村)。

輞川鄉(xiāng):寶林寺(梧山村西林自然村)、街寺堂(輞川村下街)、蔗埔堂(錢埔村坪埔自然村)。

涂寨鄉(xiāng):九峰寺(文峰村林前自然村)、明馨院(新亭村黃崎自然村)、巖峰寺(巖峰村)、葛山宮(莊內村)、安固亭(巖峰村東山自然村)。

黃塘鄉(xiāng):一片瓦寺(南安村)。

一片瓦

洛陽鎮(zhèn):古井亭(萬安村)、真身庵(又稱義波祠,在萬安村)、明貞堂(上田村)、秀峰巖寺(梅嶺村嶺頭自然村)。

張坂鄉(xiāng):碧巖寺(玉埕村埕邊自然村)、金蓮堂(玉埕村埕邊自然村)、白云寺(崇山村龜山頭自然村)、浮山寺(浮山村)、白蓮堂(上侖村)、白清堂(后曾村)。

東園鄉(xiāng):高山巖寺(瑯山村)、頂保寺(瑯山村)、靜安寺(秀涂村)、普蓮堂(后港村大土庶自然村)、運山寺(秀涂村)、法化寺(秀涂村)、功德堂(陽光村)。

海潮庵

崇武鎮(zhèn):晴霞寺(霞西村)、云峰庵(靖江村)、恒淡庵(靖江村)、靖修堂(靖江村)、靖海庵(靖江村)、海潮庵(潮洛村)、維西寺(龍西村)、慶豐堂(大岞村)、倚蓮堂(蓮西村)、門樓頂(海門村)、慈明堂(海門村)、門樓宮(海門村)。

東嶺鄉(xiāng):溪蓮寺(埔尾村)、集峰寺(東山村)、龍安寺(前林村)、西棎宮(前林村)、護海宮(彭城村)、娘姑宮(東埭村)。

山霞鄉(xiāng):慈心堂(埭透村)、慧心堂(青山村)、定心寺(東坑村)、九蓮堂(鷹園村)、飛鳳寺(后洋村)。

凈峰鄉(xiāng):靈山寺(城前村)、白蓮寺(前爐村)、凈峰寺(凈南村山透自然村)。

涂嶺鄉(xiāng):虎巖寺(松園村頂虎巖自然村)、全心堂(下爐村)、宏普堂(松園村)、竺善堂(松園村)、佛文寺(秀溪村)、一善堂(白潼村)、尚元堂(前燒村)、下厝社(溪西村)。

靈山

南埔鄉(xiāng):清德庵(肖厝村)、清慈庵(肖厝村)、真誠堂(肖厝村)、慈明堂(肖厝村)、如元堂(肖厝村)、天湖寺(天湖村)、香元庵(界山村)、善元堂(界山村)、青蓮庵(鳩林村)、清心堂(鵝頭村)、通元寺(鵝頭村)、九峰寺(鵝頭村)、興元堂(河陽村)、善天堂(河陽村)、新元堂(河陽村)、尊元堂(河陽村)、龍興堂(河陽村)、性元堂(陳張村)、進元堂(陳張村)、祖元堂(陳張村)、太元堂(陳張村)、清元堂(獅東村)、聚元堂(獅東村)、明元堂(獅東村)、養(yǎng)元堂(大前村)、法元堂(大前村)、志元堂(嶺頭村)、正心堂(嶺頭村)、回元堂(槐山村)、惠元堂(下朱村)、后天堂(東涼村)、金元堂(東涼村)、鐵釘行(玉山村)、靜元堂(玉山村)、電光寺(玉山村)、清興庵(南埔村田厝自然村)、道德堂(南埔村田厝自然村)、積善堂(南埔村介路自然村)、尊天堂(南埔村介路自然村)、福元堂(南埔街)、得善堂(柯厝村)、慈誠堂(沙格村)、興福寺(沙格村)、清芯堂(邱厝村)、金清庵(侖頭村)、合意堂(施厝村)、清善庵(施厝村)、天竺庵(天竺村)、清元庵(天竺村)。

山腰鄉(xiāng):養(yǎng)德堂(錦山村)、瓦厝庵(荷池村)、妙德堂(鳳安村社塘自然村)、貞德堂(三朱村后山自然村)、明德堂(后張村)。

后龍鄉(xiāng):清蓮堂(涂坑村)、慶善堂(涂坑村)、竹頭寺(涂坑村)、觀蓮洞(田里村)、靜修堂(田里村)、香清庵(和星村)、善德堂(和星村)、意成堂(和星村)、祥云寺(郭厝村)、清明庵(郭厝村)、北頭庵(郭厝村)、慈德堂(誠峰村)、慈云堂(誠平村)、一成堂(誠平村)、慈銘堂(后龍街)、成香堂(割山村)、香山庵(峰前村)、誠善堂(聯(lián)巖村)、奎壁堂(奎壁村)。

2

僧 尼

歷代僧人均有在惠安駐錫,或在惠安修持成為高僧。唐時,僧清惲住持報劬院,大慧禪師住持云門寺。宋時,有三髻山下人釋紹銑,住持潭州興化寺,被荊湖一帶的人稱為古佛;釋子崎,亦三髻山下人,后號為覺照大師;其高徒釋道英,深諳禪理,為崇寧間(1102~1106年)名僧。釋道詢,凈山下人,白沙真陽寺僧,賜號靈應大師。宋時還有高僧道淵,居于美女峰西,戒律清苦。常有白云覆蓋其屋,故人稱此山為白云巖。元時,有惠安人伯福,13歲出家于積善院,后為泉州開元寺知事,對開元寺、承天寺等寺廟的建設,多有貢獻,被載入縣志。

明代,小平寺僧徹際,精通律法內典。其徒如幻,為清代高僧,通訓典,工詩,與一些抗清的明遺臣來往甚密,堅持不與清統(tǒng)治者合作。其后又有曾爐寺住持僧圓玨,工詩善畫,受到名士的尊重;科山寺住持僧佛然,善弈工詩,因曾百步成百韻,被稱為捷才。

近、現(xiàn)代以來,有高參上人、轉岸和尚、法空禪師、賢慧禪師、廣欽和尚,他們到臺灣及南洋各地宏法;普亮法師,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在新加坡與籌賑會密切聯(lián)系,招募技工回國服務,后被日本侵略軍所害。

惠安的佛教信徒,以僧尼及菜姑為主,菜姑占大部分。據(jù)1965年5月調查統(tǒng)計,全縣寺院145座,常住僧尼菜姑580人,85%以上靠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維持生活。這些人中,25歲以下162人,26~40歲135人,41歲以上283人。崇武鎮(zhèn)寺院16座,常住僧尼菜姑97人;南埔公社寺院37座,常住僧尼菜姑166人;后龍公社寺院16座,常住僧尼菜姑65人。據(jù)1984年12月不完全統(tǒng)計,全縣有寺院140座,常住僧尼菜姑548人,其中僧19人,尼27人,菜姑502人。

3

佛教組織活動

惠安在清末即有佛教組織的記載。黃塘鄉(xiāng)后郭村的巖峰寺,有石刻匾額“清光會眾堂”,落款為“光緒丁酉(二十三年,1897年)端月(農歷正月)吉日建”。

民國時期,北京新青年佛教會在泉州成立佛教分會,惠安也有人參加。民國31年(1942年)農歷二月下旬,高僧弘一法師第四次來惠講經(jīng),惠安縣長石有紀為弘一法師門徒,故于惠安成立佛教協(xié)會,假城內施植平后館為會址,推先圓覺法師為會長。其后佛教協(xié)會由妙廣法師住持,遷址于靈瑞山。1949年,因凈法師接任會長。1951年土地改革,因凈法師返俗,佛教協(xié)會停止活動。1958年7月,召開全縣佛教界代表大會;8月,通過《惠安縣佛教界愛國公約》。

1989年1月24日,惠安縣佛教徒代表大會召開。會議通過惠安縣佛教協(xié)會章程,成立佛教協(xié)會,選舉產生理事會,設會址于縣城的如是堂。

巖峰寺

惠安在清末即有佛教組織的記載。黃塘鄉(xiāng)后郭村的巖峰寺,有石刻匾額“清光會眾堂”,落款為“光緒丁酉(二十三年,1897年)端月(農歷正月)吉日建”。

民國時期,北京新青年佛教會在泉州成立佛教分會,惠安也有人參加。民國31年(1942年)農歷二月下旬,高僧弘一法師第四次來惠講經(jīng),惠安縣長石有紀為弘一法師門徒,故于惠安成立佛教協(xié)會,假城內施植平后館為會址,推先圓覺法師為會長。其后佛教協(xié)會由妙廣法師住持,遷址于靈瑞山。1949年,因凈法師接任會長。1951年土地改革,因凈法師返俗,佛教協(xié)會停止活動。1958年7月,召開全縣佛教界代表大會;8月,通過《惠安縣佛教界愛國公約》。

1989年1月24日,惠安縣佛教徒代表大會召開。會議通過惠安縣佛教協(xié)會章程,成立佛教協(xié)會,選舉產生理事會,設會址于縣城的如是堂。

平山寺

4

傳道宏法

惠安的僧眾,一方面在境內宏法,另一方面云游海內外,傳播佛法。同時,亦有外地高僧來境內傳道宏法。

宋代僧紹銑,住持潭州興化寺。伯福,為泉州開元寺知事。清初如幻法師,依從漳州南山寺住持亙信長老,隨侍歷住泉州的招慶、承天、延福、芙蓉,福州的雪峰、慶城等佛寺。清康熙四年(1665年),應請延住南安雪峰寺??滴跗吣?1668年)春,鳩集眾施主拓建行將傾圮的雪峰寺。光緒十八年(1892年)冬,賢慧禪師全家12人往印度楞枷山學佛。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禪師到新加坡,住持雙林寺。宣統(tǒng)二年(1910年),高參上人南渡印度尼西亞,嗣在印尼棉蘭日里民禮鎮(zhèn)元宮住持21年。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轉岸和尚南渡馬六甲署理青亭寺務。民國元年,普亮法師到新加坡,民國6年,住持雙林寺。民國7年,法空禪師南渡馬來西亞,后任觀音寺住持。民國8年,轉岸和尚應邀住持南普陀兼為閩南佛學院監(jiān)院。民國24年農歷四月,弘一法師來凈峰駐錫宏法,至十月底離去。此間,他曾到崇武講法3天,到科山寺講經(jīng),在凈峰寺完成《行事鈔記》和《戒疏記》的點校工作。是年農歷十一月,又來惠安,先到科山寺講經(jīng),又到許山頭東堡、靈瑞山、后尾、胡鄉(xiāng)、謝壩、縣城如是堂、花齋堂等處講經(jīng),證受皈依者數(shù)十人。民國25年,轉岸和尚任廈門雪峰寺住持,后渡南洋,被推選為新加坡佛教施診所名譽主席。民國27年3月,弘一法師第三次來惠安,到科山寺等處講經(jīng)宏法受徒。民國31年農歷二月下旬,第四次來惠安,專在靈瑞山講經(jīng)。民國36年,廣欽和尚到臺灣,先在基隆極樂寺、靈泉寺、最勝寺寄錫,不久往臺北芝山巖和法華寺。1955年,建承天禪寺,親任住持。此間,除大力宣傳佛法,還先后主持興建、改建8座寺廟和雕刻1尊大石佛。

科山寺

5

公益事業(yè)

惠安僧人參與地方公益事業(yè)尤以造橋為多。有宋一代,朝廷崇奉佛教,佛寺圍海造田,多不要繳納賦稅,因而佛寺較為富有。宋時白沙寺住持道詢,在漳泉一帶修橋梁,為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人民生活,做出貢獻。南宋開禧間(1205~1207年),道詢率門徒拏舟運石,在今張坂鄉(xiāng)浮山村建成獺窟嶼橋。橋“七百七十間,直渡海門,凡五里許?!睂毜v間(1253~1258年),在今輞川鎮(zhèn) 峰崎村與許埭村的大路交界處,建成青龍橋。橋橫跨于輞川溪上,現(xiàn)尚有殘橋長35.8米,寬4.1米,4孔5墩。道詢還募建晉江鳳嶼盤光橋,“一百六十間,長四百余丈,廣一丈六尺?!钡涝円簧藿蛄?00余座,還興建白沙寺。根據(jù)他的道行和貢獻,朝廷于景炎元年(1276年),敕賜他為“靈應大師”。

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僧法助造馬山橋(在今東園鎮(zhèn));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法助在大柘(今東園鎮(zhèn)后港村)建大柘海逕橋,橋今已傾圮。

僧人還積極資助興辦教育事業(yè)。80年代,新加坡僧人釋晴暉除集資重建平山寺外,還捐建螺城鎮(zhèn)西北街幼兒園。其后,佛教協(xié)會也常為境內救災助殘,興辦教育捐資。

來源:香港寶蓮禪寺網(wǎng)

原文進入 惠安房租租售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臺商區(qū)房租租售

Hash:9ee804719c4e5fe08297287a0e8b294bc7f2da9b

聲明:此文由 臺商區(qū)本地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