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堰口村和小南海究竟藏著啥故事?‖梁耀國

【周末,跟著老梁逛許昌

第1 80站:堰口村和小南海

許昌堰口村和小南海究竟藏著啥故事?

文·圖‖梁耀國

提到王允墓和小南海,許昌人民都知道。提到堰口村,只怕知道的人不多。其實,王允墓就在南堰口村邊的河坡上,小南海則在該村的東南角,中間相隔一條清潩河。(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兒?歡迎點擊以下鏈接欣賞: 頭道二道山門之間相距十里?據說先有鈞陽宮,后有禹縣城 ‖梁耀國 )

下圖:南堰口社區(qū)。

二十年前,走清潩河河堤往北騎行,東河堤上的路要比西河堤上的路好走,故要么走備戰(zhàn)路大橋(今天寶路橋南邊的老橋)過河,要么走華佗墓北邊的小橋過河。小橋上護欄損毀嚴重,橋面上裂開的縫隙可俯瞰下面的河水,每次經過這里都是提心吊膽,都是推著車子過橋,生怕失足掉河里變成落湯雞。

當時的華佗墓藏匿于茂密的楊樹林中,饅頭樣的大土堆上雜木叢生。臨河一側有個盜洞,通過盜洞,可看見青磚砌就的墓室。因為陰森恐怖,匆忙瞥一眼便離開了。

如今,清潩河兩岸已變身水清景美的游園,并成為許昌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但為啥叫堰口?為啥叫小南海?這倆疑問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里。為了弄個明白,我抽空來到了南堰口村。

進到村里才十點。村街上空蕩蕩的,了無人跡。

我掏出手機,左拍拍右拍拍,一來等人,二來找個事干??斓浇直鳖^時,突然從背街里開出一輛面包車,嘎吱停在我的身邊。

玻璃窗落下后,留有小平頭的司機警惕地問我:你在這兒干啥?

聽罷我的解釋,司機原本拉著的臉綻出一絲笑意,說你從后面的胡同進去,出村是一片菜地,菜地西邊就是老堰口。

根據司機描述的方位,我沒費勁兒就找到了深藏在桐樹林中的青磚建筑。拍照間隙,意外發(fā)現一側墻上有字,忙扒開纏纏繞繞的樹條和雜草湊近看。字是用水泥慶的,內容是:

許昌縣人民政府修建

堰口分洪閘

一九五×年七月

許昌市建筑公司承造

有了文字的提示,我看到了該建筑東北角的殘渠遺址,看到了該建筑西南角的河道遺址。

依《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堰”指較低的擋水構筑物,作用是提高上游水位,便利灌溉和航運。盡管這里的水閘起到了堰的作用,但顯而易見,它是座現代建筑,村子絕對不會因它而得名。

帶著這樣的疑惑,我回到村子,不久就在一處太陽地里找到了在此曬暖的王廣賢、王來柱二位老人。

下圖:廢棄的水閘。

據他們講,他們是王允的后人,是給王允看墓的,過去就住在王允墓旁邊的河灘里。

下圖:王允墓。

1957年以前,還沒有清潩河。當時,流經此地的河叫高底河,大致呈東北西南流向,河北的叫北堰口,河南的叫南堰口。清潩河取直時,北堰口挪到了河東沿,村名還叫北堰口。南堰口的十多戶人家挪到了河西沿,村名還叫南堰口。

下圖:高底河曾流經這條胡同。

那時間,高底河的河底很淺,兩邊的河堤也不高。王允墓附近是個岔河口,一條通往市區(qū)的護城河,以便給護城河灌水,另一條主河穿過現在的村子,過區(qū)市民之家辦公大樓所在位置后,曲曲彎彎,經河灣、趙灣、三里橋、小李莊、韓鋪、孫灣等村子后,流出許昌。

聽上輩人說,每年給護城河灌水,要先把高底河堵上,等水位高了,才能流入護城河。等護城河里的水灌滿了,再把高底河里的圍堰扒開,讓水順著主河流走。我們村因此得名堰口。

以往,高底河河面窄,拐彎多,河堤低,每年雨季一來,由于下水不暢,金灣、徐八莊一帶經常發(fā)洪水,淹毀莊稼,泡塌房屋。為減少水患,從57年起,開始挖清潩河,將河道變直,來取代原來的高底河。

談及挖清潩河的情景,二位老人深有感觸地說,當時真是紅旗招展,鑼鼓喧天,人們干勁十足,憑著一把鐵锨,一副籮筐,一根扁擔,在莊稼地里硬生生挖出這條河。

清潩河一挖成,堰口便失去了作用,高底河隨之干涸、廢棄,如今已很難找到它的影子。

1965年7月,清潩河發(fā)大水,李莊北邊的大堤決口,北關部隊來了好些當兵的,麻袋裝土,肩扛懷抱,硬是把口子堵住了。為了保許昌不被洪水淹沒,當兵的在河對岸炸開個口子用于泄洪。搶險過程中,有個叫周宏財(音)的解放軍,在對岸執(zhí)行完任務往回游時,因體力消耗過大被洪水沖走了。周宏財犧牲后,葬在許昌烈士陵園

許昌人口中的小南海,特指清潩河以東、文峰路以西、菅莊以南那一疙瘩。

為啥叫它小南海,是因為那里以前有座南海禪寺,與全國其他地方同名的寺院相比,規(guī)模略小一些,所以被稱為小南海禪寺,簡稱小南海。

我們記事時,南海禪寺還是一座占地面積好幾畝的四合頭院,主殿屋頂扣琉璃瓦,可比縣一高院里的玉皇閣氣勢多了。后來,北關部隊一個團調防浙江,而從浙江調防過來一個師,部隊大院住不下,于是征用了南海禪寺。

下圖:南海禪寺。

再后來,扒了寺廟,蓋起了新式的房屋。部隊搬走了,大院給了許昌市委黨校。市委黨校搬走后,大院又給了許昌市一中分校。如今,牌子又換成了許昌市第七中學。

改革開放后,小南海的造紙業(yè)一度風光無限,據說在全國都很有名氣,來拉紙、拉造紙機械的大卡車見天排長隊。生意雖然很紅火,廢水直接排進清潩河里,刺鼻難聞。即使是夏天,也要關著窗戶,那氣味聞久了,頭疼頭暈。沒污染之前,俺村井里的水甜絲絲的,喝著可得勁;污染之后,喝著一股怪味,逼著人改喝自來水。

下圖:左為王廣賢,右為王來柱。

國家下狠心治理環(huán)境后,關了造紙廠,然后,河里換上了清水,兩岸進行了綠化。你看現在,我們出門就是公園,再加上不缺吃不缺穿,人咋能不長壽哩。

看著老人們知足的神態(tài),想必他們的老祖先王允,也會羨慕后人們當下的生活。

下圖:清潩河美景。(文首圖片:堰口分洪閘)

梁耀國,現就職于許昌市房產交易租賃管理處,河南省雜文學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xié)會會員。

為此,鐘愛許昌文化的我們,于2016年1月申請成立了志在宣傳許昌文化的微信公眾平臺——“老家許昌”:“老家”隨身攜帶,情感永不落下。截止到2021年1月29日,“老家許昌”微信公眾平臺已刊發(fā)原創(chuàng)文章5000余篇。

注:1、 本文原題:《藏在堰口村和小南海的故事(游記)》。本文由作者授權發(fā)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臺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臺立即刪除。

(砸稿時,請注明“原創(chuàng)首發(fā)”)

Hash:8fa83b841ea49ad7afcce72e8d85600c170167d1

聲明:此文由 老家許昌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