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發(fā)現(xiàn)商周秦漢遺物的許昌福地,歷史痕跡千瘡百孔 ‖梁耀國
【周末,跟著老梁逛許昌】
曾發(fā)現(xiàn)商周秦漢遺物的許昌福地,歷史痕跡千瘡百孔‖老家許昌
文·圖‖梁耀國
原打算騎車去麥嶺鎮(zhèn)歐營村的,半道刮起了西南風,正好戧風,撅著屁股凹著腰,吃勁兒蹬也蹬不動。過了柏莊至姬家營,一無遮攔全是麥田,感覺風越發(fā)大了,只好從車上下來,推著走。
不知何時,放在車包包里的眼鏡腿上的小螺絲丟了。如此一來,眼鏡沒法戴,風裹起的灰塵迷住了雙眼,此時的窘?jīng)r可想而知。(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兒?歡迎點擊以下鏈接欣賞: “鳩”迷你:一莊百里香,一寨故事長,一樹2000多年藏‖梁耀國 )
是繼續(xù)逆風而行,還是拐彎尋找新的目的地?驀地,一個熟悉的村名從腦海里蹦了出來:臺王村。
下圖:臺王村村口的路牌。
曹操的練兵臺就在臺王村村西的崗地上,以前我來過,也寫過,記得當時是從歷史故事的角度寫的。前段時間,許昌古跡遺址研究會會長黃杰老師,許昌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人文系黃青喜副教授,“老家許昌”微信公眾平臺資深作者魏東周老師等也專程來考察過、寫過這方面的文章。我若再去,搞不好就會嚼人家的剩饃,既沒寫頭,寫出來更沒看頭。
我印象中,范湖這一片,練兵臺周邊最有故事,尤以臺王村為甚。拿定主意,直奔臺王村而去。
在臺王村村口,71歲的孔令松老人栽罷紅薯苗,正坐在耙子把上歇息。我趨上前,遂與之攀談起來。
下圖:孔令松老人。
據(jù)老人講,臺王大隊下轄臺王、小王莊、尚莊、城劉、郭王、撲臺張、劉橋七個自然村,約三四千口人。
過去的練兵臺,面積大概有五六畝大,分內(nèi)寨和外寨。內(nèi)寨里面修有楊爺廟,正殿里供奉著曹操的高參、主薄楊修。58年廟扒后,磚瓦、木料拉到城上村蓋學校用了。好些石碑砸碎后,燒成了石灰。最為可惜的是,石碑一砸,練兵臺失去了考古價值。雖然考古的人來了一撥又一撥,但誰也不敢斷定它一定是曹操的練兵臺,只能含糊其辭地把它說成臺王遺址。
練兵臺方圓圈都是撲臺張的地,興生產(chǎn)隊的時候,為墊牲口圈,人們開始從臺子西邊起土。到了七幾年,又興起積高溫肥,社員們農(nóng)閑時節(jié),拉土回去,鋪一層土鋪一層麥糠,然后灌進去水,灌進去屎尿,漚成黑肥上地。
那時的人可真傻,光知道下蠻力干活。按說咱這國家啥原料都有,卻連個化肥都不會生產(chǎn)。
同樣的地,過去上土肥(農(nóng)家肥),小麥一畝地的收成撅天二三百斤?,F(xiàn)在上化肥,一畝地少說千把斤。由此可見,土肥跟化肥根本沒有可比性。然而,由于積高溫肥,原本面積很大的練兵臺被削成了小土堆,如今恐怕連一畝都不到。
老人說他記事時,廟院里還有四五棵大柏樹,足有洗臉盆那么粗,扒廟期間一起除掉了,臺子上全開成了莊稼地。榆木做的寨門,兩三寸厚,結(jié)實著呢,放到現(xiàn)在,肯定值錢。
臺子南邊,有條東西向的跑馬溝,據(jù)說是當年曹操訓練兵馬的地方。曹操往臺子上一坐,下面的情況看的一清二楚,手下誰還敢偷懶?再往南的兩崗之間,西北、東南向的大溝就是有名的“銅幫鐵底運糧河”。運糧河東到岔河沿(讀音),與流洋江匯合。流洋江后來改名文化河。
從前,運糧河接禹縣南部下來的山水,沒斷過流。修白灌渠(即引汝灌渠)將其挖斷以后,一直干著。
河兩岸欠地的老百姓,今天你刨一片,明天我填一截,漸漸地,將過去通大船的的河道蠶食成了最窄處僅有一兩米寬的小河溝。
年前,縣里曾經(jīng)派人來丈量過,說過罷年重挖運糧河,將來引白灌渠里的水,干旱時可以用來澆地。不巧的是,今年過年剛好趕上特殊情況,一耽擱,也就沒了動靜。
年輕的時候,修白沙水庫、白龜山水庫,以及到魯山修焦枝鐵路,我都參與了。那時,全靠人海戰(zhàn)術(shù),工地上人挨人,手刨肩挑,挖山填溝,硬是干成了。再瞅瞅現(xiàn)在,挖掘機挖一斗,朝過去幾十號人干半天。以往,只想著吃個玉米面饃填飽肚子就行,如今,頓頓好面饃,還得配個賴菜,不然咽不下去。想想過去,比比現(xiàn)在,人像掉進了福窩里,光知享福了。
老人還告訴我,他所在的劉橋村,沒有一戶姓劉的。聽老輩人講,劉橋村姓劉的家敗之后,姓孔的、姓王的買了姓劉的房和地,由此來看,他也算是劉橋村的外來戶。
下圖:種滿莊稼的運糧河河道。
離開老人,途經(jīng)運糧河橋時,我拍了照。途徑臺王遺址碑時,我也拍了照。
下圖:臺王遺址碑及臺王遺址。
在臺王遺址碑背面,碑文如此介紹:
臺王遺址位于襄城縣范湖鄉(xiāng)臺王村西300米處,南距范湖村3.5公里,西距縣城22公里,是一處南低北高的臺地。
經(jīng)實地勘察,發(fā)現(xiàn)此地是一處龍山文化晚期遺址,商周秦漢時期遺物均有發(fā)現(xiàn)。臺地斷面及其周圍,土質(zhì)輕而黑,文化層厚達3.5米。采集到的器物有:鹿角、獸牙、蚌刀、蚌鉞、有孔石鏟、手制繩紋陶片、陶甑、陶鼎足、陶鬲腿、三菱形石鏃、石錛、石斧、夾沙紅陶片、玉帶鉤、商代精繩紋陶片、銅帶鉤、鐵鼎、銅鏃、漢代空心磚、彩繪陶壺、陶豆等。對研究人類歷史上的社會生產(chǎn)、生活及風俗習慣發(fā)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及學術(shù)研究價值。
下圖:臺王遺址碑背面。
縱覽全文,只字未提這里是曹操的練兵臺。難道說是史學家們遺漏了,抑或是這僅僅是口口相傳的民間傳說?說老實話,看到這兒,我頓時蒙圈了。
既來之則安之。隨后,我直接騎上了練兵臺。
我站在練兵臺四周的臺沿處,舉目四望,下面除了運糧河隱約可見外,再無歷史的痕跡。
臺子中央,新近復建了一座廟宇。因廟門緊鎖,故無法知道殿內(nèi)敬奉的大神,還是不是楊爺楊修。
下圖:臺子上的楊爺廟。
忽然,我注意到用白粉筆寫在殿宇前墻上的兩首詞,順手抄了下來。西墻上的是:
憶江南·曹操練兵臺
練兵臺,古跡三國留。歷經(jīng)滄桑數(shù)千載,幾度風雨幾度休。賦詩記春秋。
憶往昔,魏武展宏謀。揮鞭直指碣石篇,眾將奪袍跑馬溝。誓將鯤鵬酬。
舊兵場,今日成沃野。遂無春深二喬坦,四通八達路相連。麥浪連天闕。
看今朝,盛世狼煙滅。萬眾一心筑長城,甘為四化獻熱血。國泰人和諧。
下圖:西墻上的詞。
東墻上的是:
青玉案·曹操練兵臺
漫步踏青游臺前,翹首望,白云間,青苗郁郁連成片。蒼梧翠柏,青磚朱閣,時隱時兒現(xiàn)。
晨光煙霞,垂幕幔。野花盈珠紫含嫣。忙展手稿書一卷,追憶春情,描盡春景,莫忘云中燕。
落款:弍零壹玖年季春 逸翁
下圖:東墻上的詞。
高手在民間。讀罷這兩首詞作,我頓生這樣的感慨。
接下來,我看到了幾棵粗壯的構(gòu)樹,找到了沒于草叢中的舊門板,和一些古磚瓦的殘件,以此證明這里的確是個很有故事的地方。遺憾的是,我沒見到孔令松老人講的那位年逾九十、學識淵博的看廟人。
看我下來,正在臺子東邊麥地里植辣椒苗的白秀珍女士迎面把我截住,問我是不是想了解練兵臺的歷史。我說是,隨口把找看廟老人了解情況的想法跟她說了。女士說那是她老公公,已經(jīng)過世,不遠處麥地里栽有兩棵柏樹的老墳,就是公公婆婆他們老兩口的長眠之地。
下圖:粗壯的構(gòu)樹和門板。
談及老人,女士動情地說,為了保護練兵臺,他活著的時候,憑一己之力,出面制止破壞古遺址的各種行為。彌留之際,再三囑咐家人,死后將自己葬于練兵臺旁邊,并誓言,他生是練兵臺的人,死是練兵臺的鬼,用實際行動盡保護古跡的綿薄之力。
聽罷女士的敘述,我不禁對這位畢生為保護練兵臺而奔波一生的老人,油然生出敬仰之情,暗自稱贊他是這處古跡的保護神。女士繼續(xù)說,為了繼承老人的遺愿,為了保護練兵臺不再被破壞,她家承包了其周圍的三十多畝地。盡管種地很辛苦,但可以天天來照看練兵臺,感覺一切很值。
聽到這兒,我為這個文物保護世家表示了由衷的敬佩和贊許。倘若我們每個人都有文物保護意識,攜起手來,將每一處古跡、遺址切實看護起來,讓后人有史記可讀,有古跡可看,方能感受到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絕對不是虛誆的。常言道眼見為實嘛!
女士是個熱心腸,為讓我了解到更多更詳實的東西,她打電話將她愛人的本家叔、79歲高齡的王玉林老先生喊了過來。老先生腿腳不利索,自個開著電動三輪來的。
下圖:王玉林老先生。
老先生搬了把馬扎,坐進樹影里。他給我講道,練兵臺內(nèi)外寨的形狀,說方不方,說圓不圓。內(nèi)外寨墻間距大概有十來丈,寨門開在寨子的東南角。磚券的寨門能過太平車,上面建有寨樓。內(nèi)寨寨墻從里面看只有一人高,從外面看有一兩丈高。如果不走寨門,人根本進不去。
內(nèi)寨里邊有個臺子,比別的地方高出二三尺。臺子上坐北朝南的主殿是楊爺?shù)睿吹氖菞钚?。東廊房是閻王殿,供著十二閻王爺。西屋是奶奶殿,供著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各殿中間長著幾棵柏樹,柏樹長的遲(慢),據(jù)說樹齡也都好幾百年了。
外寨寨墻僅有丈把高,好在外面不僅有寨壕,而且長滿了葛針樹(酸棗樹的別稱),三道屏障,有效阻止了外人侵入的妄想。另外,寨角上還建有土炮樓,居高臨下,能看老遠。
生產(chǎn)隊時,拉末子墊牲口圈,先從練兵臺西邊挖起,一直到后來積高溫肥,數(shù)西邊挖得最多,幾乎吃了整個臺子的一半。相比而言,北邊、東邊各挖掉二十來米的樣子,惟有南邊沒咋動土。我們這里水層淺,下面窖不住紅薯,你學我,我學他,大家都把紅薯窖掏到了練兵臺上。一時間,這上面被掏得千瘡百孔。
老先生抬手往南一指,說南邊的低洼處,是跑馬溝的一小段,大部分都在平整土地時平掉了。再南邊的高崗,被稱為跑馬崗。早先,運糧河北邊的崗比南邊的崗高,近些年,南邊的崗一直在長高,站到遠處看,不但比北崗高,甚至快攆上練兵臺的高度了。
下圖:傳說中的跑馬溝。
夾在兩崗中間的運糧河,自古以來稱之“銅幫鐵底”,此外還有“金肚蛤蟆玉石橋”之說。前些年,會看風水的南蠻子來,將金肚蛤蟆偷走了,只剩下了玉石橋。玉石橋在練兵臺西南角的運糧河上,橋面較低,水一大就被淹沒了。由于歷經(jīng)成百上千年泥沙的淤積,老早都看不到它的蹤影了。
下圖:樹林之間大概就是玉石橋的位置。
臺王村因臨近練兵臺而得名,那么,北邊的城上村、東邊的城劉村,又是因哪座城池而得名呢?我問道。
論城。老先生思維敏捷,應聲答道。隨后補充說,練兵臺是曹操看將士訓練的地方,論城既是曹操的駐地,也是他和楊修、郭嘉討論軍事機密的地方,所以才叫論城。楊修、郭嘉是曹操的左膀右臂,倆人死后,曹操把他們都埋在了這兒,其中郭嘉的墓就在城劉村北地,破四舊才平掉。
我問廟墻上的詞是誰寫的,老先生說是同村的王占業(yè),并囑咐我,他家在村委會旁邊住,門上的匾、墻上的詩,都是他寫的,可有才。
我一看手機,已十二點多。我怕耽誤老鄉(xiāng)們吃飯,忙揮手作別。
下圖:臺王村文化廣場。
回去的路上,我專門跑到王占業(yè)老師家大門口,看了他寫的匾和詩。匾題為“繼世永昌”,詩(詞)作為:
萬馬奔騰,奮蹄擊長空。叼啄環(huán)披銀鞍,騎士勇。電閃雷鳴,追日月,來日方長,煮酒論英雄。
耕讀傳家,王老師給臺王村做了榜樣。
下圖:王占業(yè)老師家頗具文化氣息的大門。
在村委會的宣傳墻上,我讀到這么一句話,“臺王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居村落,也是一塊在兩千多年前被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看中的風水寶地”。這是我此次臺王之行看到的唯一臺王遺址與練兵臺有關的文字。
下圖:臺王村簡介中關于曹操與此聯(lián)系的文字。
路過城劉自然村時,意外看到一座新建的三層小塔,湊近一看,竟是一座文峰塔。
下圖:重建的文峰塔。
塔上嵌一塊一尺見方的銘文,一看像是古物,內(nèi)容為:
文峰塔記
村后舊有遺跡,名曰文峰塔,歷x傾圮(pi)已盡,先世之遺意幾乎無傳。合村公議,各出資若干,此塔庶先世之遺意,于以不墜為記。
邑庠(xiang)生文振東題
皇清嘉慶三年歲次戊午孟夏
以碑記看,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過,至今也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蛟S正是有了這座文峰塔的存世,蔭澤后世,使得自恢復高考以來,小小的城劉村已出大學生七十多位。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臺王村不愧是一塊福地。
下圖:文峰塔記。
【作者簡介】梁耀國,現(xiàn)就職于許昌市房產(chǎn)交易租賃管理處,河南省雜文學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xié)會會員。
為此,鐘愛許昌文化的我們,于2016年1月申請成立了志在宣傳許昌文化的微信公眾平臺——“老家許昌”:“老家”隨身攜帶,情感永不落下。截止到2020年5月15日,“老家許昌”微信公眾平臺已刊發(fā)原創(chuàng)文章4000余篇。
注:1、 本文原題:《重走臺王村》。本文由作者授權(quán)發(fā)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quán),請通知本公眾平臺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quán),請通知本公眾平臺立即刪除。
(砸稿時,請注明“原創(chuàng)首發(fā)”)
Hash:a72d853edd31d3c46a805f72ceb26cd85fac29ad
聲明:此文由 老家許昌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