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

福鼎白茶的湯色和葉底,淺淡明凈,因此叫做白茶。它的傳統(tǒng)制法,主要靠晾曬和風(fēng)干,不炒不揉,芽葉完整,密披白毫。這種簡單獨特的制工藝,較為完整的保留了白茶中所含的營養(yǎng)成分。白茶已經(jīng)深入到了福鼎人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了當(dāng)?shù)厝说拿袼?。相傳堯帝時,太姥山腳下有女子以種藍為業(yè),樂善好施,人稱藍姑。那年太姥山周圍麻疹流行,一天,藍姑夢見南極仙翁,指點她在鴻雪洞頂有一株茶樹,它的葉子是治療瘟疫的良藥。藍姑驚喜而醒,找到了那株樹就連忙采了綠葉,曬干后送到患者手中。服用后不久,患者個個痊愈。后來人們懷念善良的藍姑,尊稱她為太姥娘娘。民間對白茶有一個說法:“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意思就是白茶頭一年只能當(dāng)茶喝,存放三年可以當(dāng)藥治病,而存放七年之后藥效大增。所以,自古就有白茶治退燒、牙疼、瘟疫等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