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糍粑

嘉禾“抖糍粑”與朝鮮族的“打糕”類似,只不過使用的工具不一樣。嘉禾農(nóng)村有一種高約50厘米、內(nèi)徑約30厘米的石臼,也就是抖糯米糍粑的石槽。與石臼配套的是兩頭粗、中間細(xì),約一米五、六長的雜木杵桿。這種石臼可以搗蕨根,可以舂米,當(dāng)然,主要作用是過年搗糍粑。把糯米蒸熟成飯狀放進(jìn)石臼,兩個壯漢一人一根木杵使勁舂(嘉禾話叫“抖”),舂到糯米飯再也看不出飯粒、不沾石臼不沾杵的程度,糍粑就“抖”好了。這時,手掌抹上茶油或熟蛋黃,把舂好的抖糍粑捏成一只只碗口大小三分厚的餅,用“大箱”晾干后泡在稻草灰水(講究的人家用茶油)里面保存,以防霉變。

抖糍粑是糧食做成,包含著一年的辛苦和收獲的喜悅,因而過去是過年走親戚的必送佳品。

抖糍粑有多種吃法。可以在搗好之際現(xiàn)吃,可以烤著吃,可以切成小塊炒紅糖吃,也可以切成一厘米見方的丁,曬干收藏。這種小丁油炸成酥泡,專用來喝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