淶源煎餅

煎餅在全國各地都能找到,只是風味各有不同。淶源煎餅就是一個獨特的品種。淶源煎餅獨特之處主要是用料。民間說,淶源煎餅是三米餅,主料是玉米、小米和黃豆,其次還要加入適量花椒、大料、蔥、姜、蒜做輔料。為了使煎餅更加筋道,有人還喜歡加上一點小麥。將這些原料混在一起、用水發(fā)透,然后用石磨磨成糊漿。淶源煎餅有“四絕”,一是個大,淶源的煎餅鐺子最大直徑可達一米多,一般也不少于二尺;二是極薄,毫不夸張地講,每張煎餅都薄如紙;三是金黃,淶源煎餅色澤如金;四是筋道,每張煎餅均可以提溜起來,感覺如綢。概括起來講就是“大如蓋、薄如紙、色如金、筋如綢”。

淶源煎餅有許多種吃法,最簡單省事的吃法就是乘熱直接吃。但多數(shù)人家是把煎餅疊成長方形用鍋再烙一下,將外皮烙焦烙脆,然后撕成小塊,放入事先做好的豆腐湯或雞蛋湯或蘑菇肉絲湯,用這些湯泡著吃。煎餅最著名的吃法是煎餅卷肉,而最好吃的也是最講究的是卷煮熟的豬頭臉肉。將煎餅攤好,卷上切碎的豬頭臉肉和大蔥末,然后卷成卷再來回翻烙,待外皮稍焦,切成段即可食用。剛出鍋的煎餅卷肉,外焦里嫩,咬一口滿嘴流油,香脆至極。民間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走南京闖北京,好吃不過淶源的豬肉裹煎餅。的確,到淶源不吃煎餅卷肉是一大遺憾。除此之外,還有煎餅卷油條,炒煎餅等吃法。不過最正宗的當數(shù)煎餅卷肉。

淶源農(nóng)村家家戶戶會攤煎餅。過去缺乏細糧,過年過節(jié)老百姓便粗糧細做,臘月里每家都攤兩斗或三斗糧食的煎餅,乘熱將餅折疊成長方形,整齊地碼放在笸籮里,留著正月里慢慢吃。

據(jù)傳,明朝時有哥兒倆從山西過來,其中一個落戶到淶源,一個落戶到山東,他們把制作煎餅的手藝帶到了當?shù)?,因此,淶源煎餅和山東煎餅是兄弟煎餅。這一說法真實性如何已無從考證,但淶源煎餅經(jīng)過幾百年的獨立發(fā)展,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味,在神州大地獨樹一幟,著實堪稱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