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湯下片兒

羊肉湯下片兒就是南召人近年的一個創(chuàng)新。

在羊肉湯下片兒問世之前,羊肉扯面和燴湯羊肉一直是南召人的最愛。羊肉扯面是以羊骨頭湯為底,下扯面片兒,面好之后,加青菜出鍋,最后加熗鍋羊肉,其特點是面多肉少材單,可以飽腹,不足快頤,吃完總有意猶未盡之感。燴湯羊肉則是先將羊肉加蔥爆炒加羊骨頭湯微汆撈出,加粉條(或粉皮)、黑木耳、黃花菜、金針菇、蘑菇、青菜,最后加熗好的羊肉燴成,其特點是肉多材豐無面,可快朵頤,不足飽腹,吃完有點還差半碗之感,所以總得配上別的輔食。

偏偏有一些食客,既要吃飽,又想吃好。

那是一個雨天的傍晚,幾個酒友酒至八分,略感饑餓,來到一家面館。在面館里,幾個人為吃面還是湯發(fā)生了分歧,都想吃好卻有人擔心吃不飽。爭執(zhí)不下時,聰明的面館老板一句話解決了問題:在燴湯羊肉里下扯面片兒!

南召美食史上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新便應運而生了。

一群人解了口腹之欲,擦著嘴巴、拍著肚子,直呼過癮,滿意而去。羊肉湯下片兒之名便借著幾個酒徒之口,在各種圈子里、場子里迅速傳播,成了這家面館的招牌,一時面館門庭若市、一座難求。

其它面館紛紛效仿,這羊肉湯下片兒便雨后春筍般,從一家到百家、從一隅到滿城、從城鎮(zhèn)到鄉(xiāng)下,風靡全縣,成了南召人新的最愛。

吃的問題上,沒有人會盲目跟風,好和壞,全由自己的味蕾判斷。羊肉湯下片兒能夠迅速成為羊肉吃法的新寵,卻是經受住了絕大多數南召人全方位的考驗。這考驗,是食材的地道,是味道的醇厚,是搭配的科學。

南召地處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形為“八山一水一分田”,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造就了南召山靈水秀、物華天寶,保證了羊肉湯下片兒的所有食材的“南召味兒”---------地地道道的南召產:羊肉來自深山老林里散養(yǎng)山羊,面粉來自河川沃野種植的小麥,粉條來自山間谷底小塊種植的紅薯,菌類則是南召特產的山珍---------,這些食材,原生態(tài)、無污染、零添加。

食材的地道是美味的基礎,烹飪的技巧則是美味的核心。各面館羊肉湯下片兒的做法流程大體一樣,并不復雜:將足量的羊骨和大塊羊肉洗凈下鍋,旺火燒開,改文火慢熬,熬到湯發(fā)白、發(fā)糊,嘗起來鮮得發(fā)甜時,撈出羊肉放涼、切片備用。炒鍋燒熱,加羊油,倒入切好的蔥段、姜絲、蒜瓣、羊肉,加鹽、醬油爆炒,熗出蔥香,加肉湯微汆,用笊籬撈出備用。

將撈出羊肉后的湯燒開,下入粉條,待粉條漂起,扯好面片兒下鍋,面片熟后,加入擇好、洗凈的金針菇、木耳、黃花菜、青菜、熗好的羊肉等待出鍋。

在海碗底上撒上蒜蓉,用熱湯激出蒜香,即可盛碗了。

上桌的羊肉湯下片兒,用海碗盛著。湯是白的,醇厚濃郁;菜是綠的,青翠誘人;面是滑的,爽口勁道;肉是熗的,醬香撲鼻;黑木耳,黃花菜,金針菇、粉條--------,且不說營養(yǎng),單是色澤的搭配,對視覺就是一個沖擊。再撒上香菜,淋上香油,不用吃,光看著、聞著,就足以垂涎三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