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邊銼是米食小吃,流行于福建、臺灣等地。里面有肉羹、蝦仁羹、金針、香菇、木耳、魷魚、小魚干、竹筍、高麗菜,內容豐富,是標準的湯好料多。然而這只是配料,主菜是白白嫩嫩的一片稱之“鼎邊銼”。于臺灣當地,以臺南與基隆廟口夜市等地所制最為著名。
特產文化:鼎邊銼,臺南著名小吃,來自明末清初闖王李自成落難民間,向百姓乞討用以果腹的逃難點心,登基后因懷念這樣一道點心,不只為其命名還訂為御菜,流傳至今?!颁S”是臺語,為爬滾的意思。其制作是用米磨成米漿,沿著大鍋鼎邊滾下,米漿滑滾的動作叫銼,所成白白一片,就是鼎邊銼。
制作方法:以在來米磨作米漿,鼎中置水,鼎邊添火加熱,以芋頭沾油抹鍋后,米漿沿鼎邊翻滾,遇蒸氣而凝固,蒸烤成形。所謂“趖”,為閩南語詞匯,原義為蠕動、游動,在此即指米漿沿鼎邊翻滾的動作。成形的“趖”,風干后剪成塊狀。烹煮時,時常搭配蝦仁羹、肉羹等煮成湯食,亦可搭配其他食材,包括金針菇、香菇、魷魚、丁香、竹筍、金勾蝦、高麗菜、蒜頭酥、芹菜…等。除上述料理方式外,“趖”亦可加以炒、煮料理,吃法十分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