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江翠片是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的特產。湄江翠片茶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葵花籽,隱毫稀見,色澤綠翠,香氣清芬悅鼻,粟香濃并伴有新鮮花香,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甜,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綠勻整。
湄江翠片,原名湄江茶,因產于貴州湄潭縣湄江河畔而得名。湄潭縣位于貴州北部,氣候溫和,雨霧日多,土壤肥沃,結構疏松,含礦物質豐富,對茶樹生長極為有利。湄潭種茶歷史悠久。唐朝陸羽在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中,就有湄潭不僅能產茶,而且茶味很美的論述。宋代則有以茶葉為上貢的記載。如今的湄潭,涌有全國聞名的大型茶場和星羅棋布的農村茶園。有創(chuàng)建于三十年代末的貴州省茶葉研究所。
湄江翠片產于貴州省湄江茶場,湄潭茶場,地處黔北湄潭縣城區(qū)境內。湄江河沿湄潭縣城流經(jīng)全境。三面環(huán)水,山清水秀,兩岸茶山連片,素有茶鄉(xiāng)的美稱。湄江河兩岸質地優(yōu)良,土層深厚肥沃、疏松而濕潤,多為酸性或微酸性砂質土壤,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常年氣溫在15℃左右,年降雨量在1100~1200毫米,空氣清新,云霧繚繞,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熱同季,暖濕共節(jié)。茶園海拔750~1200米,晝夜溫差大,加之年日照率較低(在35%以下),散射光較多,光和作用平緩,茶葉纖維不致突然變粗變老,較長地保持芽葉柔嫩,有利于茶葉內芳香物質、蛋白質、氨基酸、咖啡堿、維生素、茶多酚等營養(yǎng)物質的形成和聚集。
湄江翠片采自湄江良種苔茶的嫩梢。清明前后開采,以明前茶品質最佳。特、1-2級翠片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芽長于葉,芽葉長度分別為1.5厘米、2厘米、2.5厘米。三級翠片采摘標準為:一芽二葉初展,芽葉長度不超過3厘米。通常,制500克特級翠片需采5萬個以上芽頭。一級翠片約需4萬個左右芽頭。采回的芽葉必須分級攤放在通風陰涼處,攤放厚度每平方米1-1.2公斤,失水量8%左右。一般歷時3-5小時。
湄江翠片炒制技術考究,既吸取了西湖龍井茶的炒制方法,又有其獨特之處。主要工藝分殺青、攤涼、二炒、攤涼、煇鍋等五道工序。采用雙手在電炒鐵鍋內進行。主要手法有抖、帶、搭、扣、拓、抓、拉、推、磨、壓十種。各種手法視鮮葉老嫩、含水量高低等情況靈活變換,因勢呵成。
湄江茶為中國名茶之一,產品質量上乘。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葵花籽,隱毫稀見,色澤綠翠,香氣清芬悅鼻,粟香濃并伴有新鮮花香,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甜,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綠勻整。1986年至1992年連續(xù)評為貴州省優(yōu)質產品;1988年榮獲部優(yōu)產品稱號;已撰文編入《中國名茶研究選集》和《中華食品大全貴州傳統(tǒng)食品》等書出版。品名載入《貴州改革開放的十年》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