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板藝術大概發(fā)源于300多年前的成渝兩地,后逐漸流傳于云南、貴州等西南地區(qū)。表演者手持長約一尺、寬約一寸的三塊楠竹板進行表演。其中兩塊還嵌有銅錢或其它金屬片,表演時竹板互擊,能發(fā)出金屬聲音,藝人們以它為道具進行表演,常能“走州吃州、走縣吃縣”,習稱“金錢板”。另外,也有人稱其為“金鑒板”,還有人稱其為“三才板。”
金錢板,又稱“三才板”,“金簽板”。形成于清初。
《易經》說“道有天道,地道,人道”三塊竹板各代表一道。廣泛流行于巴蜀各地。金錢板由長約一尺,寬約一寸,厚約0.25寸的楠竹片制成。共3塊,為使竹板敲打動聽,板中嵌小銅錢。既作伴奏樂器,又作表演道具。
藝人用右手拿著的一塊有節(jié)拍地打著左手拿的兩塊板的不同部位。其響聲給人一種清新,鏗鏘而又有和諧節(jié)奏的音樂感。擊打一兩分鐘,藝人在金錢板的節(jié)拍下開始演唱。多用方言土語,以唱代說,要求嚴格,要句句壓韻,并要一韻到底,中途不得轉韻。每句唱詞,多是七字句,十字句,亦可用長短句,以便演唱者在唱時能使節(jié)奏做到“三停頓”。
在語言上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動,鏗鏘有力,通常用四川方言,歇后語,諺語和象聲詞來表達,但又要做到俗不傷雅。
在歷史的變遷過程中,金錢板這門民間表演藝術在川北已基本絕技。但有幸的是,出生于嘉陵區(qū)蟠龍鎮(zhèn)的金錢板表演藝術家蔣炳榮,自幼學藝以來,與兄弟蔣炳奎。走村串戶,或院壩或茶場,為群眾表演技藝。他決心傳承這一民間藝術,讓它更具風采。與評書、蓮花落等說唱藝術一樣,金錢板最初一般也在人多的鄉(xiāng)場鬧市路口劃個圈子表演,拉扯場子招攬顧客。
因喜歡的人越來越多,便逐漸發(fā)展到進入茶館表演。加之道具簡單,就是幾塊竹板,演員一人,機制十分靈活,非常適宜在茶館中進行演出。
所以,后來金錢板就主要在茶館中進行演出了。在金錢板表演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中,因藝人的不斷創(chuàng)造總結,使其表演技法不斷豐富完善。還因技法特點的不同而分成了“花派”、“清派”和“雜派”等幾個不同流派。其中,花派主要突出板式擊打技巧與眉眼身法,表演者常常將三塊竹板呼來耍去,摹仿?lián)舸虺龃笞匀坏母黝惵曇?,富含萬千變化,令人稱奇;清派金錢板主要注重說唱的咬字吐詞、字正腔圓、中氣十足、節(jié)奏穩(wěn)健;而雜派則基本上兼清派與花派之長,既注重板式打法又在說唱中注意節(jié)奏變化、靈活自如、唱中帶說、說中帶唱,長短句子交錯而行,快慢自由。表演者手拿三塊楠竹頭做的板子,邊敲邊打,邊說邊唱,邊唱邊演。金錢板板質以楠竹或斑竹制成,共3塊,每塊長30厘米、寬3.3厘米、厚約0.5厘米,其中兩塊中嵌有小銅錢或金屬片,故名“金錢板”。
它的唱腔是前輩藝人在川劇高腔一些曲牌的基礎上加工、改革而成。金錢板都是一人演唱,唱詞為七字句或十字句,也可根據內容需要適當伸縮,兩句一聯(lián)。金錢板可以打出風云雷雨9種不同的節(jié)奏和音響。
金錢板的傳統(tǒng)書目有《三國》、《水滸》、《游江南》等長篇的“長條書”;還有取材于民間寓言、故事、笑話的二、三十句的小段,叫作“詩頭子”。傳統(tǒng)書目中有最能吸引聽眾的三段“買米書”,即《武松趕會》、《武松鬧廟》、《武松打店》。
四川樂山市留守兒童學習金錢板迎奧運在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利民留守學生之家,23名留守學生每天堅持在這里學習金錢板,以特殊的方式迎接奧運的到來。
孩子們在史生榮老人的教授下,學習金錢板這門珍貴的傳統(tǒng)藝術。為迎接奧運會在北京的召開,史老還專門為學生寫了一段《贊北京奧運》,讓孩子們在把民間藝術發(fā)揚光大的同時,進一步培養(yǎng)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精神。
參加學習的學生表示,在這里學習金錢板,既豐富了他們的假期生活,也陶冶了情操,加深了他們對傳統(tǒng)藝術的認識。這23個學生中,有一部分已經堅持金錢板練習有1年多之久。作為樂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金錢板的傳承人,史生榮的教學完全免費,一切只原于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與執(zhí)著,他想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的孩子能夠學習這項珍貴的民間藝術,并希望能夠發(fā)展傳承人,讓金錢板藝術不被遺忘,能夠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