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小磨麻油

泰州有樣著名的土特產(chǎn)——小磨麻油。過去,曾傳下一句諺語:“一條毛騾一盤磨,寧賣麻油不做官”,足見靠賣麻油維持一家的小康生活,在當(dāng)初大概是不成問題的。據(jù)《泰州志》記載:清乾隆年間,泰州有一位叫儲碧山的讀書人,留下過一首“海陵竹枝”高速《小磨麻油》說:

“揀勻淘凈炒微黃,黃家麻油特擅長,

同在一城分高下,南門不及北門香。”

這首詞不僅記述了小磨麻油制作方法和過程,且對當(dāng)時南、北門麻油作坊的產(chǎn)品質(zhì)量作了比較和評價,其中提到的“黃家麻油……”,還流傳下一段有趣的故事。據(jù)說在前清泰州本是揚(yáng)八屬會考之地,每逢大比之年,揚(yáng)州府所屬各縣的讀書人,都要匯集到泰州來趕赴童試(即考秀才)。一旦考試結(jié)束,那些屬縣的考生們,又都紛紛上街,購買些當(dāng)?shù)孛a(chǎn),帶回鄉(xiāng)里,饋贈親友,其中,泰州的小磨麻油,每每是人們競相爭購的熱門貨。當(dāng)時北城門外,天滋河邊,古上真殿拐角口,有個黃芷的人家,老夫妻兩口,沒兒沒女,開了一爿小小的麻油作坊,一開間的門面,兩尺長的柜臺,住南朝北,縮在角落里,很不惹眼。起初,小店里生意清淡,老夫妻兩個人在自家門口,向過路農(nóng)民陸續(xù)收點芝麻,自己推磨,自己提油,雖說出貨多,銷貸不快,好在這兩老人,省吃儉用,倒也能免費糊口。后來,城里麻油作坊越開越多,眼看維持不下去了,老奶奶有點兒犯愁來,就提醒說:“老頭子呀,做生意,做生意,總是要講點兒‘門檻經(jīng)’的。我看我們家麻油要在香味上花點工夫哩!”老頭子心里一盤算:花工夫,怎么花呢?除非多賣點勁呀!于是,他一改往日在門口買麻油的老例,特地帶上扁擔(dān)、繩索和麻袋,遠(yuǎn)遠(yuǎn)跑到新城、魚行、港口、周莊等鬲岸地帶去買些芝麻(傳說中,那一帶產(chǎn)的芝麻:殼子薄,顆粒齊,出油多,味道香)老頭子把收回來的芝麻揀揀、挑挑、洗洗、淘淘、下鍋烘焙時,力使做到“文火燒,飛鏟炒,不夾生,不枯焦?!钡搅松夏ィ瑑蓚€人又格外小心地磨了一遍又一遍,到把芝麻磨成粉末般,這才加水?dāng)嚢?,用鋼端(dvan)子慢慢擠壓提油。等到麻油制成時,嘿咦!奇跡來了。一時里,他家店前屋后,“油香四溢,滿室芬芳”,直引那些從北城門口路過的行人,都停住了腳步一個個嗅著鼻子,順著香味,找進(jìn)店來。不用宣揚(yáng),不用招攬,頃刻間,一缸麻油賣得個精大光。俗話說:“城小好傳事”。同行們聽說這個消息,也都紛紛趕來向黃芷老頭兒討教、老人家倒也毫不介意,當(dāng)下就把自己的制作方法來了個開誠布公。各家店主記下黃芷的話一個個高高興興地帶著秘法回轉(zhuǎn)作坊,來了個如法炮制。果然,麻油質(zhì)量也跟以往大不相同。從此,你追我趕,芝麻越挑越勻,麻油越做越香,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子孫不絕,這一來小磨麻油就成了泰州的名特產(chǎn)了。

一九一五年,蘇北行政公署在揚(yáng)州舉辦了“蘇北土特產(chǎn)物資交流大會”,泰州的“小磨麻油”及付產(chǎn):“泰州嵌桃麻糕”、“麻油花生酥”和用麻油調(diào)調(diào)制的各種中藥,都被大會列為省級和地區(qū)級名產(chǎn)。據(jù)近代文人紹侯先生在其著作《耐庵筆記》中寫道:“一九三七年,泰州有麻油作坊二十八家,年產(chǎn)麻油四十六萬斤,其中百分之四十銷往滬、寧、京、杭一帶?!庇钟涊d有“一九二九年,泰州的小磨麻油,曾參加過由中、美、英、法等國所共同舉辦的《國際西湖博覽會》?!碑?dāng)時泰州有一家叫“泰源麻油店”生產(chǎn)的小磨麻油,被該博覽會評為一等獎??梢娞┲莸男∧ヂ橛驮趪H上,也是頗負(fù)盛名的。

學(xué)純同志曾在“新泰州竹枝詞”中,作過一首《詠泰州小磨麻油詞》,文句優(yōu)美,讀來瑯瑯上口,故錄于后,作為結(jié)束。

“璣珠入釜炒微黃, 細(xì)磨徐推淌滿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