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背古村

江背古村

寧都縣石上鎮(zhèn)有著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山川秀美,風光無限。客家人世世代代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然留下許多古文化的歷史印記,石上江背村就是其中之一。

江背村坐落在石上鎮(zhèn)的西北方向,距石上鎮(zhèn)約有9.5公里。早在公元949年,從山西、河南一帶為避戰(zhàn)亂遷來的了七八戶劉姓人,在這里居住了六七十年后,他們認為這里山高路不便,生產(chǎn)發(fā)展不起來,又遷往別處了。但到了公元1107年左右,遼、金兩國爭戰(zhàn),因此,又有從山東逃往寧都琳池定居的曾姓人,因始居琳池的曾姓人繁衍較快,后就分了30多戶曾姓人遷到東山壩的小源村,其中有一名叫曾霸公的又從小源來到江背。在他眼中,江背這里山好、水好、土地好,活像一個小盆地,風水也不錯,所以就從小源村帶著他的家人、兄弟等,先后有十八九戶人家遷徙在此定居開發(fā),直至現(xiàn)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經(jīng)過世代的繁衍生息,曾姓族氏已在江背開基有四十多世祖,現(xiàn)擁有270余戶,1400多人口。

江背從明清時期就建造了20多棟大屋和十一個祠堂;村口還建有一座石拱橋,橋面上加建了一個涼亭,名為“進士亭”;在這石拱橋旁還建了一個“白石仙庵”和一個有六層屋高的水口閣,并且村口建有一座“漢帝廟”等建筑。

這些大屋、祠堂、水閣、寺廟等建筑,風格別致、工藝高超,刻有不少木雕、磚雕、壁畫等珍貴圖案。據(jù)說當年那些富家門第、有財之翁常懷感恩之心,好做善事,更能救困濟貧,使得整個村里歷來就有困難相幫、和諧平安之習俗,故村口建的“水口閣”,又名為“慈恩閣”。此閣早已被縣、市文物單位列入了重點古建筑保護。

另外,村里人為感念先人的功德,在村子周邊還種上了17棵樟樹,以表示村里出了17戶大富翁,同時也美化了村莊的環(huán)境。如今你一進村就可看見那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參天古樟樹,依然是那么青翠茂盛。由于這個村的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人們才說此處風水好。村里還流傳有四句順口溜來概括江背景觀:“三面青山一江流,龍騰虎躍霸水口。水閣壓在虎身上,萬年富村青山樓?!?/p>

江背村,在歷經(jīng)千年之久的歷史長河里,還有過許多美好的傳說,如“牛販子與白石仙”、“長工賴子與出酒井”、“七個后生尋紅軍”等等,都的膾炙人口的佳話。

江背村人尤其尊崇漢帝王,自村里建起了漢帝廟后,特別制作了一種燈飾,叫做“扛燈”,用來在節(jié)日里拜謁漢王時,進行游燈活動。這種燈有四層,高達1.8米左右,圍寬1.3米;它的外觀全都是用各種精美的花樣剪紙裱糊的,有古代的才子佳人、神話故事人物、名花貴樹、百鳥動物等圖案,把這“扛燈”裝扮得花紅柳綠,美輪美奐。這“扛燈”內(nèi)設(shè)有二十多只油碗,當每年正月元宵節(jié)時,“扛燈”游村就把所有油碗燈點亮,憑借火的熱能,推動燈飾上的各種圖像自行轉(zhuǎn)動,整個“扛燈”則會呈現(xiàn)出一幅幅動畫般的美麗畫面。同時,在游燈活動中,還有不少的菩薩轎及鼓樂隊,排成陣陣長龍,徐徐跟進。游燈時,村里還會點放神銃,家家戶戶燃放鞭炮,以示慶賀。晚上村里還請戲班唱戲,整個村里熱鬧非凡,節(jié)日氣氛十分濃郁,更彰顯出客家民俗的無窮魅力。(彭月生)

信息來源:中國贛州網(wǎng)—贛南日報 彭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