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豚自然保護區(qū)

淡水豚自然保護區(qū)

一、基本情況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前身為白鱀豚養(yǎng)護場。1985年,原國家環(huán)保局為保護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鱀豚決定建立銅陵白鱀豚養(yǎng)護場。隨著長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日趨惡化,白鱀豚的數(shù)量越來越少,同時長江中的其它珍稀動物瀕危程度不斷增加,急需加強保護。2000年12月22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了銅陵淡水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qū),2006年2月,國務院以國辦發(fā)[2006]9號文正式批準銅陵淡水豚省級自然保護區(qū)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在我國自然區(qū)劃中屬于華東丘陵區(qū),在動物地理區(qū)上屬于東洋界華中區(qū)。其范圍上至樅陽縣老洲,下至銅陵縣金牛渡,全長58公里,總面積31518ha,其中核心區(qū)面積9534ha,緩沖區(qū)面積6360ha,實驗區(qū)面積15624ha。

保護區(qū)濕地類型為內陸河流濕地,主要是灘涂濕地,其次為毗鄰的逕流濕地。保護區(qū)灘涂濕地位于江堤和江心洲(包括正在發(fā)育的新洲)腳線至長江低水位線之間,其特點為季節(jié)性淹沒,總面積約為11000ha;逕流濕地主要有與保護區(qū)干流直接相通的支流九華河、青通河、土橋河和順安河等。

二、保護區(qū)內動植物資源

動物資源

保護區(qū)有浮游動物100多種,占我省已知浮游動物的48.2%,占我國內陸水域浮游動物720種16.5%。底棲動物14目,近90種,其中有軟體動物、環(huán)節(jié)動物、節(jié)肢動物。魚類90余種。從分類組成上來看,以鯉科魚類為主,占到本區(qū)域魚類物種總數(shù)的67%。兩棲類12種,約占安徽省兩棲類種數(shù)的31.6%;爬行類20種,約占安徽省爬行類種數(shù)的30%。鳥類200多種,分別隸屬于16目50科,其中屬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5種,Ⅱ級重點保護鳥類9種,主要分布在江面、江灘沼澤,江邊蘆葦叢,樹林、灌林叢及農田村舍。

植物資源

保護區(qū)浮游植物計7門80多種。其中硅藻門約占50%;綠藻門約占31%;藍藻門占9%;甲藻門占5%:裸藻門占4%。金藻門和紅藻門各2種,分別占檢出種類的1.30%。維管束植物共有90余科500多種,其中有蕨類植物10余種;裸子植物近10種;被子植物500多種。

三、主要保護對象

白鱀豚:又名白鰭,白旗、白-、青鱀、白夾、江馬等。屬哺乳綱,鯨目,白鱀豚科。白鱀豚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白鱀豚成體長約1.5-2.5m,體重約70-230kg。白鱀豚具有聲吶系統(tǒng),借此可探知其生活環(huán)境的各種目標、獲取食物、尋找配偶和逃避敵害等,它的重要活動場所一是水深流急的江心主航道,尤喜具渦流或回流水而又較深處,發(fā)水時也到岸邊活動;二是江中沙洲的洲頭或洲尾附近。白鱀豚約在4-6歲時性成熟,孕期約10-12個月,每胎產仔1頭。幼豚產下后靠母豚哺乳為生,一年之內即斷奶,開始獨立捕捉魚類為生。目前白鱀豚已功能性滅絕。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1998)列為瀕危,IUCN(1996)列為CR,CITES(1997)列為附錄Ⅰ。

長江江豚:鼠海豚科江豚屬,為全世界唯一已知的生活在淡水中的江豚種群,形體較白鱀豚為小,頭圓,體色暗灰。江豚成體長一般為1.5m左右,大的也可達2m以上,體重差異較大,約50-100kg。體形略呈紡錘形。頭圓而鈍,額部前凸,吻短闊,口裂較寬,上下頜具鏟狀的齒。鰭肢呈鐮刀狀,尾葉較寬闊,呈新月形,整個尾葉呈水平擴展。僅分布于長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陽湖等內陸水域,以小型淡水魚和蝦為食。其被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lián)盟(IUCN)列為瀕危種(EN),同時列入《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種進出口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據(jù)2012年統(tǒng)計,長江江豚只有1040頭,且以每年13.73%的速度在 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