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幫會館

十三幫會館

十三幫會館位于禹州城區(qū)西北隅,居山西會館南側(cè)、懷幫會館西側(cè)。清同治十年(1871年),會首郭廣德、連文中、潘升炎、阮耀祥、王凌云、常天福、高有幫、蔡漢文、胡乾之、王二元、范廷棟等,捐錢創(chuàng)修十三幫院墻及關(guān)帝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藥行幫、藥棚幫、甘草幫、黨參幫、茯苓幫、江西幫、懷慶幫、祁州幫、陜西幫、四川幫、老河口幫、漢口幫、寧波幫等十三個藥幫,集資購地1.33公頃(20畝),共建“十三幫會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會首徐長聚、武清、耿金鏞集資創(chuàng)修十三幫藥王殿、演戲樓。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十三幫會館廚房、養(yǎng)病院、陰宅院、道院、二門、影壁墻建成。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十三幫又建會議所一處。

在布局上,十三幫會館分廟院、中配院、會議所三部分。其中,廟院位于會館西側(cè),由九龍壁、鐵木旗桿、山門、鐘樓和鼓樓、戲樓、東西廊房、拜臺、拜殿、大殿和配殿組成。整體建筑坐北向南,前低后高,布局嚴(yán)謹(jǐn)。山門外,南圍墻與九龍壁結(jié)為一體,墻內(nèi)為東西向磚鋪甬道,東端為臨街大門。九龍壁由彩釉方磚拼砌而成,底部為巨大的方形青石雕座,群龍盤繞,栩栩如生。山門外有一對雌雄石獅分立兩側(cè),山門兩端為八角騰空、兩層起架的鐘樓和鼓樓。戲樓下部居中軸線有一拱券過洞,可直通后大殿,兩側(cè)筑有高墻,各有高大磚拱圓形券門。廟院鋪滿紅方石,居中一株國槐枝葉茂盛,遮天蔽日。東西廂房門前栽培名貴月季,房后古柏參天。

沿中軸線后行至拜臺,拜臺為雙側(cè)臺階,中嵌石雕,臺面三丈見方,東、南、西三邊以石欄相圍,石欄間立方柱,柱頂有猴、桃等精美雕刻。越過拜臺是拜殿和大殿,大殿為木結(jié)構(gòu)建筑,單檐斗拱,以彩釉琉璃瓦蓋頂,五脊有琉璃彩磚盤龍飛鳳、獸頭、人物等藝術(shù)裝飾,四隅挑角,玲瓏別致,巍峨壯觀。中配院迎九龍壁為琉璃瓦頂、五脊六獸的轅門,進門沿中軸線鋪有青磚甬道。整個中配院為一四合院,其中北上房為青磚琉璃瓦、明三暗五的大客廳,可作為迎賓謀事之地。東跨院為會議所,是接待賓客及聚餐之地。

十三幫會館歷經(jīng)滄桑,主要建筑九龍壁、鐵木旗桿、山門、鐘鼓樓已蕩然無存,直至2000年,尚遺有十三幫創(chuàng)始碑記一通、界石一塊、扇形及長方形石額各兩塊。其中扇形石額一刻“賞花”,一刻“酌酒”;長方形石額一刻“光緒癸卯十三幫會館闔社仝立”,一刻“光緒丁未會議所藥商仝立”。界石上款為“墻基余地五尺寬”,正文為“藥幫會館西墻地界”,落款為“同治拾貳年六月修建”。碑記全文曰:“闔社公議,不許將廟中房屋借與外人使用,倘有本幫人私借與外人者,罰酒席十桌”,落款為“光緒二十九年立”。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zhàn),會館成為軍閥部隊的常年駐地。1922年,陜軍曹世英一部占據(jù)十三幫會館為司令部,曾與紅槍會在會館周圍展開激戰(zhàn)。1926年至1930年,十三幫會館相繼被李鎮(zhèn)亞、王老五、劉黑七等土匪、軍閥長期盤踞。1932年,十三幫會館被設(shè)為刑場。1936年至1947年,十三幫會館又被改建為私立東山中學(xué)。1947年冬,解放軍中原軍區(qū)司令部由寶豐遷至禹縣,劉伯承、鄧小平等曾在十三幫會館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