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巖位于安溪縣蓬萊鎮(zhèn)蓬萊山,古稱張巖山,山清水秀,風景幽潔,主峰高海拔767米,常在茫茫霧海行云之中,美如“蓬萊仙境”。
清水巖寺宇在蓬萊主峰500米處,為北宋普足禪師首創(chuàng)。寺宇依山而建,背靠獅形龍脈,面臨深壑,遠處文筆三峰拱峙,周遭蓬萊群峰環(huán)合。普足禪師居巖十九年,“造成通泉、谷口、汰口諸橋、砌洋中亭路,糜費巨萬,資于施者”,又建造洋中亭,作為治病救人的義診之所。經(jīng)十八年募捐創(chuàng)建,巖宇告成。建中靖國元年(1101)五月十三日,普足禪師圓寂,鄉(xiāng)人刻沉香木為像,供在巖寺中,奉號清水祖師。從南寧景炎(1277年)到近代,清水巖經(jīng)續(xù)建、重建、擴建、改建、重修達三十多次。巖宇作樓閣式,分三層。第一層昊天口,第二層祖師殿,第三層釋迦樓;鐘鼓樓、檀越祠、觀音廳、芳名廳、僧舍等分立于東西兩邊。崇樓曲閣,層迭回護,從遠一看,外觀猶如“帝”字,氣勢磅礴,巍峨壯觀,相傳有九十九間房屋,現(xiàn)存為明清及近代建筑。山門立于洋中鶴前大橋頭的景區(qū)處,三門牌坊式建筑,為一九九八年秋后新建。中門高5.5米,寬4.00米,左右邊門各高5.00米,寬1.8米,頂蓋琉璃瓦,飛檐出水,總高達8米,莊嚴肅穆,堂皇矗立。石坊刻著中國佛學院教授、書法家虞愚先生題寫的“清水巖”牌額和“拜參千佛坐;同享十方春”的對聯(lián)。山門左側(cè)有“清珠簾”,即道旁懸崖峭壁上,每逢春夏兩季,石縫里會迸出如珍珠的水滴,陽光一照,美似五顏六色的珠簾垂掛。
景區(qū)內(nèi)有許多奇觀異景、文物古跡點綴其間。首先是朝圣階,共108級。兩旁扶欄各36根花崗巖立柱,柱頭雕十二生肖動物,供善信和游客擇其相應物象撫摩而上,寄意“心誠則靈”、“步步高升”。上了朝圣階,沿途有出水石、海會園、三忠廟、枝枝朝北樹、覺亭、綸音壇、巖圖碑、羅漢松、圣泉、方鑒塘、裂竹,進清水法門,過石面盆便到蓬萊祖殿。中殿神龕筑于巨石之上,其下有竅然深邃的巖洞“獅喉”。祖殿后巖上有埋藏清水祖師骨灰的宋代“真空塔”,真空塔左頂有“窺天古樟”。離窺天古樟不遠處的叢林中有“試劍石”。此外還有瞰龍亭、清水山莊、龍宮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枝枝向北樹。這是一株七個孩童展手相拉難于合抱的古樟樹,相傳南宋初,抗金民族英雄岳飛被奸臣秦檜所害,感動了這株樟樹,故枝葉全向北伸長,以表悼念和崇敬。最珍貴的是“巖圖碑”,系宋時以平面浮雕清水巖寺的建筑規(guī)制和總體布局,是歷代續(xù)建、重修的依憑,為國內(nèi)所罕見。清水巖景區(qū)散布著二十多方摩崖石刻,時歷宋、元、明、清以至現(xiàn)代,書體,有篆、隸、楷、行,以楷、行最多。在景區(qū)的最高處還有四枝石筍,拔地而起,嶙峋俏麗。若從蓬菜鶴前橋起步,沿途還有半嶺亭、護界宮、袈裟石、丹臼、石雞、石狗等千姿百奇的奇巖怪石。真是天然景致美不勝收,游人至此恍如置身于“蓬菜仙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