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棲霞寺

桂林棲霞寺

棲霞寺位于桂林七星景區(qū)北門處,為中國目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所唐式風(fēng)格寺廟,至今一千多年歷史。觀音殿供奉的觀音為鎮(zhèn)寺之寶,原料采用四川雅安漢白玉于2002年雕刻而成,高6.8米,重18噸。是兩湖兩廣一帶最重最高的一尊觀音。

高僧曇遷大和尚,隋開皇十年(587年)云游桂林,于普陀山七星巖壁題寫“棲霞洞”三字(“七星巖”的別稱),意思是指七星巖內(nèi)鐘乳石色彩繽紛,好像錦衣彩霞。自此,唐代始于山麓建有了“棲霞寺”。

唐大和、開成之際(828—840年)全真和尚云游桂林棲霞寺時,來到寺后一山洞打坐誦經(jīng),突然隱跡于洞中,不見了蹤影,可見他-的程度。據(jù)說,他在圓寂時,享年133歲。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宋徽宗趙佶(jí音吉)敕(chì音赤)封他“慈佑寂照應(yīng)普惠大師”,并追封為“無量壽佛”,以彰著他不一般的超脫。全真和尚獲封佛名,桂林棲霞寺后的這一個山洞因此獲“壽佛洞”之名。住持有感于全真和尚的-,又于洞壁鐫刻無量壽佛像一尊。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僧人又在此洞前建有“壽佛庵”,以祭祀無量壽佛。由于隋唐兩位高僧結(jié)下的佛緣,自隋代至清朝,佛教眾弟子先后在普陀山的上下建寺廟亭閣達30余處,最有名的還是山麓的棲霞寺。

佛寺大門稱為“山門”,“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處,故有此稱。步入寺廟山門,便是天王殿。殿中央供奉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兩側(cè)則是佛國名聲最響的護法神將—四大天王。彌勒背后是個大佛龕,龕中站著一位手執(zhí)金剛杵(chǔ音楚)的韋馱將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