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水門及城墻

東水門及城墻

東水門及城墻位于渝中區(qū)東水門段,時代為明、清。

東水門及城墻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建于明代,系重慶老城正東大門?,F(xiàn)存的東水門城門寬3.2米,高5米,厚6.7米,屬于石卷頂城門洞。附近有200余米的石城墻一段,高約6米。因城門朝東,與東去的長江流水同向而得名。條石城垛及門大體如舊,為單門,門洞呈拱形,門額上的“東水門”三字已風化。東水門城墻面臨長江,孤峙江中,險厄天成,氣勢巍峨,呈現(xiàn)出典型的山城古城墻特色。

說到重慶城墻構(gòu)筑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16年,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張儀,首筑江州城。而后,公元226年建興四年蜀都護李嚴擴建城池。南宋時期為抗擊蒙(元)軍侵犯,彭大雅、余玠先后構(gòu)筑山城防御體系,直至明朱元璋(1368—1398)年間,又大規(guī)模地重修了一次。

據(jù)清乾隆《巴縣志》記載:“明洪武初,指揮戴鼎因舊址砌石城,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丈七尺,環(huán)江為池,門十七,九開門及八閉門,象九宮八卦?!彪m然戴鼎為一介武夫,卻頗信道家之說。因此,在修筑城門時,戴鼎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來確定筑門的方位,又以“九宮八卦”之象來確定筑門的數(shù)量,寓意“金城湯地”,堅不可摧。如此,才有了重慶古城中“九開八閉”的十七道城門。

東水門在這“九開八閉”的城門中,為一座臨江開門。其他開門分別為朝天門、太平門、儲奇門、金紫門、南紀門、通遠門、臨江門、千廝門;而翠微門、金湯門、人和門、鳳凰門、-門、定遠門、洪崖門、西水門八個門則為閉門。

在舊時東水門內(nèi)頗為繁華,江南會館、湖廣會館、禹王廟均靠城門而建。在這里,同鄉(xiāng)聚會、鄉(xiāng)音繞梁,商賈云集、交易頻繁,大小店鋪林立,山貨、廣貨、蘇貨、雜貨等一應俱全,成了昔日重慶最為繁榮的地段之一。

2000年,東水門及城墻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