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王府
僧格林沁王府,原為“科爾沁郡五府”,1855年,著名愛國將領、本旗第十任札薩克郡王僧格林沁因戰(zhàn)功顯赫,被清廷晉升為親王,賜“博多勒嘎臺”號。此后,旗的名稱也改為“博多勒嘎臺親王旗”,簡稱博王旗,王府改稱為博王府。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王府院落呈正方形,占地約4萬平方米。博王府,現(xiàn)僅存珍貴的正殿五間,后倉九間。
僧格林沁,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后旗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出生在科爾沁左翼后旗哈日額格蘇木百興圖嘎查普通臺吉家庭。其父布和德力格爾,史書稱壁啟,是吉爾嘎朗鎮(zhèn)巴彥哈嘎屯人,家境貧寒。道光五年七月(1825年),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后旗第九代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突然病逝,因索王無嗣,奉帝諭科爾沁左翼后旗從索王近親家族的青少年中選嗣。僧格林沁雖然只有十五歲,但科爾沁蒙古的優(yōu)秀血統(tǒng)成全了這個英雄少年。道光皇帝選中了他,使他成為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的嗣子。而索王的妻子又是道光皇帝的女兒,論輩分僧格林沁為道光皇帝的外甥,深得皇帝的寵愛。僧格林沁為人忠厚,保持了科爾沁人特有的忠誠、直爽、憨厚和熱情奔放的個性。選嗣前僧格林沁曾在昌圖文昌宮讀過三年書,他天資聰明、富有進取心。清咸豐五年(1855年)僧格林沁晉升為親王,后賜博王,建博王府,后升為元帥,明列清末四大元帥之首。其他三位元帥是左宗堂、曾國藩、李鴻章。
僧格林沁王府是清代愛國將領僧格林沁的居所,為研究我國的反外來侵略提供重要的史實和資料。僧格林沁王府建筑風格獨特,前廊后翹,雕梁畫棟,是北方與中原建筑藝術的完美結合,為研究清代建筑風格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僧格林沁王府是北方草原文明的象征、是漢文化、蒙古族文化和滿文化融合的極具代表性的珍貴文化遺產。
2006年5月,僧格林沁王府作為清代的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