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唐代大福先寺,位于洛陽市東郊瀍河鄉(xiāng)唐寺未命名_副本_副本.jpg村內(nèi)。隴海鐵路、焦枝鐵路、鄭潼公路三大干線交匯于寺北寺西。該寺坐南朝北,背依洛河面對邙山,始建于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原址在今塔灣村西頭,俗稱“唐寺崖”處。明代天啟年間(1621年~1627年),由于洛河泛濫,寺內(nèi)高塔為洛水所摧,福先寺被沖毀,洪水過后,附近鄉(xiāng)人將該寺遺物北移數(shù)里重建。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洛陽人王善信重修。該寺于民國11年(1922年)又重修,并由吳佩孚的參謀長張佐民于山門匾額題“古唐寺”保留下來。寺內(nèi)存有四層大殿,即山門殿、觀音殿、白衣殿、立佛殿;后大殿為第五層大殿,“文革”中被拆去;各殿內(nèi)的佛像早在民國26年(1937年)就被國民黨軍隊196師全部砸毀。寺前、寺內(nèi)現(xiàn)存碑石10余方。
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于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隨第九次遣唐使來到中國,禪居福先寺,由住持僧人定賓大師給他們二人授戒。3年以后,榮睿、普照祈請福先寺僧人道璇赴日本-傳戒。住在福先寺內(nèi)的印度僧人普提仙那與道璇同舟赴日本。道璇成為日本禪宗二代傳人,普提仙那亦為日本東大寺大佛開光。唐德宗貞元十一年(795年),鑒真一行六渡風(fēng)濤,歷時12年,終于到達日本。他們共同把高度發(fā)達的盛唐文化以及大批的珍貴書籍文物等帶到了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1993年,在唐寺未命名_副本_副本.jpg村民和河南省、洛陽市佛教協(xié)會會長海法(寂光)大和尚的倡導(dǎo)下,籌集資金70萬元重塑佛像,先后建起山門(彌勒殿)、觀音殿、廊房12間、蓮池海會等,并對外開放。新出土一雕刻精美的菩薩像現(xiàn)存寺內(nèi)。
地址:洛陽市瀍河回族區(qū)啟明北路
類型:歷史建筑寺廟
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
開放時間:
8:00-18:00
門票信息:
門市價: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