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地,華北屋脊五臺山旅行攻略

【簡介】

五臺山,又稱清涼山,由一系列大山和五座山峰組成,五座山峰峰頂平坦如臺,因而得名五臺山,最高峰北臺頂,海拔3061.1米,為山西省最高峰。五臺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臺懷鎮(zhèn)境內(nèi),景區(qū)規(guī)劃面積607平方千米,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與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文殊菩薩道場,在這里祈求智慧是非常靈驗的。

【地貌地形】

五臺山地質(zhì)古老,地貌奇特,屬山地地形,溝壑縱橫,地形極為復(fù)雜,是中國地質(zhì)科考的重點地區(qū)。全境山勢由東北向西南逐漸降低。五臺山由古老結(jié)晶巖構(gòu)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臺,地處華北大陸的腹地,與恒山太行山相連,相對高差達2400多米,最高處北臺頂海拔3061.1米,最低處海拔僅624米,有“華北屋脊”之稱。山中氣候寒冷,臺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

【天氣氣候】

五臺山緯度上與北京大致相同,但氣候特征卻和中國東北部的大興安嶺差不多,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受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變化較大。春季氣候變化無常,降水少,風(fēng)沙大,蒸發(fā)快;夏季受大陸低壓影響,多偏南氣流,氣候溫和;秋季寒溫適中,為時短;冬季受蒙古西北氣流控制,氣候寒冷而干燥。五臺山全年平均氣溫為-4℃;7至8月最熱,最高溫9.5℃~8.5℃;1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18.8℃。臺懷地區(qū)和臺懷頂溫差6℃左右,夏季空中云層較低,濕度大,常有雨水。

【植被情況】

五臺山共有植物100科、386屬、661種。其中,草本植物501種,木本植物160種。藻類中有地皮菜可供食用,綠藻可作飼料;菌類有木耳、蘑菇、馬勃、豬苓、茯苓可入藥,蕨類有瓦松、卷柏、銀粉、背蕨,無為等。五臺山野生草本植物大部分是天然牧草,草地面積384.4萬畝,野生花卉分木本、草本兩種,馳名的品種有30余種。野生藥材,按藥用功效,可分為15類。

【動物情況】

陸生脊椎動物63科,149屬,205種。主要有石貂、金錢豹、狐貍、獾、黃鼠、山羊、野豬等;鳥類有142種,16目,36科。黃斑葦雞、栗葦雞、紅胸田雞、鳳頭麥雞、赭紅尾鴝、白項溪鴝、黑眉葦鶯、棕肩尾菅、黑尾蠟嘴雞為山西省所罕見。

【風(fēng)土人情】

民族:五臺縣以漢族為多,少數(shù)民族為蒙古族、滿族、壯族、白族、黎族、維吾爾族、羌族、土家族、藏族、回族等。

傳說:相傳五臺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dāng),農(nóng)民們根本無法到田里種莊稼。文殊菩薩碰巧到這里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決定改變這里的氣候。文殊菩薩了解到東海龍王那里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干燥的氣候變得濕潤,于是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里借歇龍石。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jīng)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么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yǎng)神,你若借去,龍子們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薩反復(fù)說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為了造福于人間特地來求援的。龍王心里不愿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yīng)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拿走吧!? ??文殊菩薩謝過龍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后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后悔莫及。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dāng)空,因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人們遭受著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奇跡發(fā)生了: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于是,這條山谷被命名為清涼谷,人們又在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

繁峙秧歌:原稱奮地秧歌、大秧歌,流行于內(nèi)長城繁峙、代縣一帶。清代由地秧歌搬上舞臺,并吸收北路梆子部分曲調(diào)和板式。因而其唱腔包括曲子和梆子兩部分。曲子小調(diào)系民歌俗曲的程式化,亂彈則更加古樸。清代道光年間,繁峙縣已有不少班社進行演出話動。

圖為繁峙秧歌

【特產(chǎn)美食】

美食:五臺山地區(qū)有許多獨具特色的菜肴和風(fēng)味小吃,在這里可以品嘗到肉片熗香蘑、清炒臺蘑、小雞燉臺蘑等傳統(tǒng)名菜,口味清香而不油膩。

高梁面魚魚:是忻州地區(qū)粗糧細做的一種日常食品。它是用普通高梁經(jīng)過淘煮漂晾碾磨成面,用開水和好,人工搓成的??葱弥莸霓r(nóng)家婦女們搓魚魚,可說是一種藝術(shù)享受。在面案兩頭各擺五塊大似蒜瓣的面疙瘩,然后用兩手掌按壓和搓動,由遠及近,逐漸靠攏,觀之手下10條魚魚兒由短變長,匯成一片。搓成的魚魚兒一般有高粱米粗細,盤起來放在一起長短一致,粗細均勻。高粱面魚魚蒸熟后,配以羊肉或西紅柿湯調(diào)和,清爽利口,別具風(fēng)味。

圖為高梁面魚魚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高寒地區(qū)的一種面食小吃,以忻州的做法是將莜面加一倍開水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個,食指卷一個,做成筒狀。做好后,挨個站立并排在籠內(nèi)。蒸熟時即香味撲鼻,吃時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湯調(diào)和,使人聞之垂涎,胃口頓開,食之香醇異常,回味無窮。

圖為莜面栲栳栳

五臺山八大碗:菜肴采用海拔三千余米臺頂盛產(chǎn)之臺蘑、臺參,五臺山五座臺頂肥美嫩草養(yǎng)育之牛羊、野雞、野兔;深山老林無污染之蕨菜、苦菜、黃花菜;當(dāng)?shù)剞r(nóng)民栽培之莜面、玉米、黃米、土豆等為原料,經(jīng)地方名廚精心烹飪,味美誘人。她粹取當(dāng)?shù)丶t、白筵席之精華,摒棄傳統(tǒng)飲食之“肥”“嫩”;倡導(dǎo)“安全、綠色、健康”之現(xiàn)代人飲食新概念。八大碗延用當(dāng)?shù)貍鹘y(tǒng)壽筵、婚筵形式,可分為農(nóng)家風(fēng)情葷素筵、佛國特色素齋宴。具體可分為“五盔四盤”“八八六六”筵席等。所有菜肴均采用手工粗瓷大碗(盤)盛放,可八碗成席,亦可拆分成席,加之“發(fā)發(fā)祿祿”的吉祥諧音,適于親朋好友聚會、商家接待客戶、大戶人家壽筵、小孩滿月、成人婚宴等。

圖為五臺山八大碗

五臺山藜麥:五臺山南臺山麓的靈境鄉(xiāng)是典型的高寒作物農(nóng)耕區(qū),也是傳統(tǒng)的佛禪農(nóng)耕區(qū)。這片位于北緯38°線海拔1800米的山區(qū),遠離城市污染,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異,空氣清新、鳥語花香、山泉水終年流淌,山中松林濤濤,土壤豐沃富含礦物質(zhì)。這里生長的禮麥藜麥氨基酸含量高,富含鈣、鐵、鋅、硒、鍶等礦物質(zhì),以及微量元素ω-3脂肪酸、a-亞麻酸、β-葡聚糖、膽堿、甜菜堿等。以營養(yǎng)足、口感香、籽粒白而飽滿、食療功效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已經(jīng)成為五臺山的地域性特色美食,有“素食之王”和“智慧之谷”的美譽,與臺蘑、金蓮花并稱為五臺山的素食三寶。

五臺山臺蘑醬:臺蘑是五臺山特有的野生珍稀食材,用臺蘑烹飪的蘑菇醬叫做臺蘑醬,是五臺山的地域特色食品。五臺山的野生蘑菇以南臺附近的最佳,品質(zhì)極高,口感香,氨基酸、礦物質(zhì)、維生素等含量豐富,所以制成的蘑菇醬味道獨特,香氣濃郁,鮮香味美,有健脾開胃、補充營養(yǎng)的功效,主要用于 佐餐時的調(diào)味。

圖為五臺山臺蘑醬

【景點推薦】

五臺山并非一座山,而是由一系列大山和東臺望海峰、南臺錦繡峰、中臺翠巖峰、西臺掛月峰、北臺葉斗峰這五座山峰環(huán)抱而組成的。這五座山峰頂無林而平坦,如壘土之臺,故而得名五臺山。同時,五臺山也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并存的佛教道場,現(xiàn)存宗教活動場所共86處,

圖為五臺山旅游示意圖

臺懷鎮(zhèn):位于五臺縣東北部,地處五臺山風(fēng)景區(qū)腹地,北、西與繁峙縣為鄰,東與本縣的石咀鄉(xiāng)交界,南與本縣金崗庫、靈境鄉(xiāng)接壤,是一個以自然山水為基礎(chǔ),歷史文化為主導(dǎo),具有時代氣息的旅游名鎮(zhèn)。特殊的環(huán)境優(yōu)勢,使之成為一個融自然風(fēng)光、古建藝術(shù)、歷史文物、佛教文化、民俗風(fēng)情、避暑圣地為一體的旅游名鎮(zhèn)。

圖為臺懷鎮(zhèn)

寫字崖:五臺山奇峰靈崖隨處皆是,著名者達五十余處。其中寫字崖,用水灑濕以后,拿手帕仔細拭擦,崖面會顯示出類似篆隸體字跡,水干字隱。有人曾除去表皮石層,結(jié)果下層仍能擦出字來。層層有字,字字不同。據(jù)載曾發(fā)現(xiàn)過“天之三寶日月星,地? ?三寶水火風(fēng),人之三寶精氣神”的聯(lián)句。

圖為五臺山寫字崖

望海峰:東臺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東臺頂上“蒸云浴日,爽氣澄秋,東望明霞,如陂似鏡,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于海拔高,臺頂氣溫低,盛夏時節(jié),仍須穿棉衣。中國佛協(xié)前會長趙樸初填詞贊曰:“東臺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云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p>

圖為五臺山東臺望海峰

掛月峰:西臺名掛月峰,海拔2773米,西臺峰“頂廣平,月墜峰巔,儼若懸鏡,因以為名。”有詩贊曰:“西嶺巍峨接遠蒼,回瞻鄉(xiāng)國白云傍。孤峰嶺翠連三晉,八水分流潤四方。晴日野華鋪蜀錦,秋風(fēng)仙桂落天香。當(dāng)年獅子曾遺跡,巖谷常浮五色光?!?/p>

圖為五臺山西臺掛月峰

錦繡峰:南臺名錦繡峰,海拔2485米,此峰“頂若覆盂,圓周一里,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著名詩人元好問賦詩贊曰:“沈沈龍穴貯云煙,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將人境比,誰家隨步得金蓮?”

圖為南臺錦繡峰

葉斗峰:北臺名葉斗峰,海拔3061米,五臺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稱,其臺“頂平廣,圓周四里,其下仰視,巔摩斗 杓,故以為名?!笨滴趸实圪x詩贊曰:“絕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p>

圖為北臺葉斗峰

翠巖峰:中臺翠巖峰,海拔2896米,其臺“頂廣平,圓周五里,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以為名?!庇性娰澰唬骸叭悍迕婷鎿砥嬗^,朝雨和煙積翠巒。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云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云端?!?/p>

圖為中臺翠巖峰

塔院寺: 塔院寺位於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zhèn)的大白塔處,寺以塔名,頗為得體。該寺原為大華嚴寺塔院。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年)擴充建寺,是五臺山“五大禪林”之一、全山“青廟十大寺”之一,1983年被國務(wù)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金國重點寺院。這座大白塔高達75.3米,周圍為83米,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歷代屢經(jīng)修造,明代又重建。據(jù)記載,大白塔內(nèi)中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所以佛教徒到五臺山首先都要朝拜這一圣跡。塔院寺內(nèi)還有座文殊塔,傳說塔內(nèi)藏有文殊菩薩的頭發(fā)。

圖為五臺山塔院寺

菩薩頂:位于顯通寺后的靈鷲峰上,傳說為文殊菩薩居住之處,又名文殊寺,也稱真容院。寺前一百零八級石階,向上迎面是一座木牌 坊,上書“靈峰勝景”四個大字。佛家認為,人有一百零八煩惱,解脫煩惱之道稱為“法門”。寺前的每一級臺階就象征著一個“法門”,踏上一級臺階,就意味著解脫一種煩惱,石階盡處就是超凡脫俗的佛土。菩薩頂主要殿宇,都用黃、綠、藍三彩琉璃瓦覆蓋??滴跤票⒂谇霸褐?。乾隆御碑,矗立在東院,為方形巨石雕成,碑身高達六米,四面各寬一米,碑文分別用漢、蒙、滿、藏四種文字鐫刻,是五臺山最高大的石碑。

圖為五臺山菩薩頂

五爺廟:五爺廟里的五龍王殿原來是卷棚頂,1917年重建時改為單檐歇山頂,四出廊,五脊六獸,正脊置銅寶剎,前有卷棚抱廈,雕梁畫棟,絢麗多彩。民間傳說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文殊菩薩化成的五龍王很喜歡看戲,所以在五龍王殿的對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戲臺,專門為五爺演戲。正因為如此,一直到今天,五臺山在六月法會期間,名角,名戲都必須安排在萬佛閣演出,意思是給五龍王唱戲。五爺廟也稱萬佛閣座落于臺懷鎮(zhèn),與大白塔相毗鄰,是通往顯通寺的又一條路徑。寺廟地勢開闊,當(dāng)年是大清歷代皇帝朝臺寢宴的行宮,俗稱“皇城”?!盎食恰敝寥f佛閣之間,終年涌動著接踵而至的羲圣觀光者。

殊像寺:在五臺山懷鎮(zhèn)西南0.5千米處,因寺內(nèi)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名。它創(chuàng)建于東晉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毀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萬歷年間(1573-1620)又予重修,寺內(nèi)有重修碑記。

佛光寺:坐落在佛光山的山腰,有“亞洲佛光”的美稱。寺院依山而建,東、南、北三峰環(huán)抱,規(guī)模宏大,其建筑、塑像、壁畫和墨跡被譽為“四絕”。佛光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間,唐武宗會昌滅佛,寺廟被毀。唐大中十一年,主殿東大殿得以重建。佛光寺是現(xiàn)存唐代木構(gòu)建筑的范例,在建筑史上有突出的地位。東大殿內(nèi)佛壇上有唐代彩繪泥塑佛像三十五尊,體態(tài)豐滿,栩栩如生。壁畫大多是唐代的原作,也有宋代和明代的,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佳作。文殊殿為五臺山尚存的唯一金代建筑。

圖為佛光寺

普濟寺:五臺山南臺頂普濟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寬灘寺村北約2200米。坐北向南,東西長68.43米,南北寬67.78米,占地面積4638平方米,據(jù)明《清涼山志》記載,建于隋開皇元年(581)。明成化年間(1465-1487)、萬歷年間(1573-1620)、清康熙四年(1665)均有修葺?,F(xiàn)存建筑除大雄寶殿、文殊殿、客堂和僧舍外,余皆為清代遺構(gòu)。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后殿(古佛殿),西側(cè)建有地藏殿、觀音殿、古文殊洞、普賢舍利塔等,東側(cè)建有僧舍、客堂,近年來東側(cè)又新建一偏院,為五觀堂、僧舍等。寺內(nèi)保存有明代佛像4尊,明清重修碑3通。1988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圖為南臺普濟寺

龍泉寺:坐落在九龍崗環(huán)抱中,三座院落橫向排列,而自成與眾不同的格局。臺階兩旁石欄桿上,都雕刻著猴、鳥、花、桃等。山門前有漢白玉石獅一對,勾欄拱橋一座,兩側(cè)矗立著旗桿,雕工都屬上乘。最令人矚目的,是漢白玉的石牌坊,被譽為龍泉寺一絕。從基石到瓦頂,都精雕細刻而成。上面雕琢著端莊的佛像,石柱上盤著刻工精美的蛟龍,還有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等。照壁中間鑲嵌著巨石雕刻,據(jù)說是南海觀音殿圖,構(gòu)圖嚴謹,匠心獨運。

顯通寺:又稱大顯通寺、大孚靈鷲寺、花園寺、大華嚴寺、大吉祥顯通寺、大護國圣光永明寺、永明寺,位于山西五臺山中心區(qū)的臺懷鎮(zhèn)北側(cè)。顯通寺是五臺山第一大寺,始建于漢明帝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名為大顯通寺,它是中國最早的佛寺之一? ?顯通寺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規(guī)模,寺宇占地約8萬平方米,各種建筑400余間,且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筑。殿堂、廂房布局嚴整,中軸線分明,配殿左右對稱,中軸線上排列著水陸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后高殿等7座殿宇。銅殿鑄于明萬歷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共用銅10萬斤,是中國國內(nèi)保存最好的銅殿之一。1982年,國務(wù)院將顯通寺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黛螺頂:是五臺山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別具一格的一座古剎。黛螺頂,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頂庵,明萬歷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曾名大螺頂,乾隆十五年改名為黛螺頂,一直沿續(xù)至今。

羅睺寺:位于五臺山臺懷鎮(zhèn)顯通寺和十方堂之間,始建于唐代。唐代時,羅睺寺是大華嚴寺(今顯通寺)的十二院之一,名為善住閣院。1492年(明弘治五年)重建。明萬歷年間,李彥妃為祈子登基許愿,撥款重修。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再經(jīng)修葺。羅睺寺是五臺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黃廟之一和五大禪寺之一,寺內(nèi)兩幢木構(gòu)小樓以接待十方客人而聞名。據(jù)傳,羅睺寺過去香火鼎盛,尤其是黃教的信徒,經(jīng)年絡(luò)絡(luò)不絕,它成為五臺山黃廟中很有影響的一座寺院。在山門前有一對唐代石獅,大而雄壯嚴的氣氛。

佛事活動:佛國圣地采摘游、朝臺登山健身游、佛教文藝欣賞游、鎮(zhèn)海松濤紅葉游、秋冬美景攝影游、金色世界生態(tài)游、銀色五臺踏雪游、寺廟法會祈福游、佛法禪宗探訪游。

Hash:f7dc82e723545090526fc19b79e6d56a5c8aedd0

聲明:此文由 半魔人戶外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