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記憶:那些平凡而偉大的背影
(圖片源于網(wǎng)絡(luò))
為南宋殉國的烈士中,有些人沒有“宋末三杰”和“三古十二齋”那么出名,但他們同樣為國家獻出了生命,他們的故事同樣令人敬畏和感動。所以,我也想借這本小書,跟讀者說一說他們的故事,讓他們作為一種精神的載體,被后人所銘記——
義士伍隆起,新會文章里(今臺山市斗洞綠圍村)人,南宋在崖山建立行朝之后,他從鄉(xiāng)間組織了義勇民兵八千多人,運送了七千石的糧食前往崖山。后來,他還帶領(lǐng)軍隊跟張弘范的大軍交戰(zhàn),七戰(zhàn)七勝,卻不幸被叛變的部下謝文子殺害。謝文子捧著他的首級去向元軍投降,所以他的遺體沒有頭顱。按傳統(tǒng)的說法,就是“死無全尸”,非常悲慘。陸秀夫知道之后,命人用太后所賜的沉香木雕了一個頭顱,接在伍隆起的尸體上,將其埋葬于文逕口山,并追封為州判。因此,后人將他的墳?zāi)狗Q為香頭墳,附近的村落也從此名為香頭墳村。后來叛徒謝文子被抓,宋兵就把他押到伍隆起的墓前處死,以此來祭奠伍隆起的靈魂。
明朝的陳獻章曾專門為伍隆起寫過一首詩,叫《伍隆起宋義士》:“中原不可復(fù),志士恥為夷。直把真心去,何妨假首歸。”意思是,就算中原不可歸附,我還是以當(dāng)夷人為恥。只要真心追隨帝王而去,哪怕安上個假頭,又有什么關(guān)系?詩很短,筆調(diào)也很輕松,卻寫出了忠臣義士為國捐軀的豪情壯志,讓人讀后感慨不已。
(圖片源于網(wǎng)絡(luò))
義士張達、陳璧娘夫婦。
丈夫張達是宋朝都統(tǒng),饒平漸山人,曾在廣西抗元,端宗從潮州遷到惠州甲子門時,張達率義軍跟隨,輾轉(zhuǎn)到了崖山。崖海大戰(zhàn)時,他曾成功夜襲元軍,一振軍威,但最后還是犧牲了。不過,在當(dāng)時的條件下,能完成偷襲元軍的任務(wù),就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
妻子陳璧娘是漳州府云霄人,張達決定出海勤王時,她雖然知道丈夫很難生還,卻沒有阻止丈夫,把丈夫送到南澳海中的鳳嶼——后人因此名之為辭郎洲——上之后, 還寫了一首《辭郎吟》來鼓勵他:
丈夫知有宋天王,別吾去者海茫茫。
后有奸宄妾抵擋,試看風(fēng)霜飛劍芒。
郎辭行,勿回顧,北去瀟瀟虎門樹。
傳檄早定潮州路,恢復(fù)中原馳露布。
郎有身,身許國,無以家為仇可復(fù)。
妾有身,身許郎,勿謂兵氣不我揚。
一洗千秋巾幗態(tài),淚痕烏在血痕在。
策郎馬,送郎舟,國仇可雪,妾身何求。
這首詩慷慨悲歌,甚至有一點男子氣概,看得出,陳璧娘有著尋常女子難以擁有的胸懷。當(dāng)然,這是必然的,如果陳璧娘沒有這種胸懷,她怎么會把丈夫送上宋元戰(zhàn)場呢?而且,陳璧娘不但把丈夫送上戰(zhàn)場,自己也在云峰山麓筑起娘子寨,招集義軍抗元,還把胞弟陳格和堂弟陳植也送上了戰(zhàn)場。為了鼓勵親人,她同樣寫了一首詩,名叫《平元曲·寄夫及二弟植與格》。這首詩烈骨柔情,得到了歷代史家的傳頌,我也保存于此:
良人腰懸大羽箭,廣西略地崖西戰(zhàn)。
三年消息無鴻便,一紙憑誰寄春怨。
日長花柳暗庭院,斜倚妝樓倦針線。
心懷良人幾時見,忽睹二郎來我面。
植兮再吸傾六罐,格也一彈落雙燕。
何不將我張郎西,協(xié)義維舟同虎帳。
無術(shù)平元報明主,恨身不是奇男子。
倘妾當(dāng)年未嫁夫,且效明妃和西虜。
虜人未知肯我許,我能管弦尤長舞。
二弟慨然舍我去,目睹江頭淚如雨。
幾回聞難幾瀕死,未審良人能再睹。
不幸的是,就在她送別弟弟后不久,前線傳來噩耗:崖山戰(zhàn)敗,少帝殉國,張達戰(zhàn)死。她悲痛不已,絕食而死,以此追隨殉國的丈夫。這首詩竟成了她的絕筆。
義士李佳之母陳氏,東莞人,少帝趙昺在崖山建立行朝的消息傳到東莞之后,陳氏鼓勵兒子李佳去勤王。為了斬斷兒子的后顧之憂,讓兒子能全心全意地報效國家,她在黃木灣投水自盡。李佳知道之后很傷心,但也深深地受到鼓舞,立志用保家衛(wèi)國的大孝來憑吊母親的在天之靈。而且,陳氏的死不僅鼓舞了李佳的士氣,還感動了當(dāng)?shù)氐暮芏嗝癖?,他們紛紛投效崖山,立志用大忠大孝來報答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所以,陳氏雖然沒有親赴戰(zhàn)場,卻是一位真正的烈士。她用一個人的死,激活了很多人的忠義精神和擔(dān)當(dāng)之心,這是一種大愛。
(圖片源于網(wǎng)絡(luò))
假如沒有崖山海戰(zhàn),這塊土地還會不會涌現(xiàn)出那么多忠臣義士和感人的故事?不知道。很多時候,某個歷史事件就像是一根導(dǎo)火線,把很多應(yīng)該在這個時刻被點燃的東西給點燃了。雖然這種點燃是以悲劇的形式出現(xiàn)的,充滿了生離死別,充滿了痛苦和血腥,但是,從人類和歷史的角度來看,卻是一筆了不起的文化遺產(chǎn)。只要崖山海戰(zhàn)的故事能留下,能被更多的人看到,世界上就會多了很多有擔(dān)當(dāng)、不對暴力妥協(xié)的有氣節(jié)的人。
明朝正統(tǒng)年間,同為東莞人的禮部右侍郎陳璉被陳氏的義舉所感動,專門寫過一首《精衛(wèi)辭哀陳烈婦》來紀念她:
東海有精衛(wèi),銜石填海死。
??菔瘡?fù)爛,此恨何時已。
崖山新稱行在所,萬里兵塵漲九霄。
南海有烈婦,能守陵母節(jié)。
淚血滿衣裾,泣與兒訣別。
萬古綱常日月明,爾當(dāng)盡忠吾盡節(jié)。
黃木灣頭風(fēng)雨來,扶胥海口浪如雷。
此時孤憤同精衛(wèi),一墮滄溟竟不回。
滄溟之深有時竭,烈婦之名應(yīng)不滅。
義士馬南寶,香山沙涌人士。
馬南寶為人仗義,景炎二年(1277年)十月,端宗從淺灣避敵香山,他獻上家中的千石糧食,給宋軍作為軍糧。端宗敕封他為工部侍郎,但也僅僅是表達一點謝意而已。因為,趙宋政權(quán)已經(jīng)是流亡政權(quán)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根據(jù)地,也談不上什么權(quán)力,很多官員都是有名無實的。所以,馬南寶等人不是為了官位而捐糧的,他們完全是出于愛國氣節(jié),想為國家和皇帝做點事情。
宋軍當(dāng)時非常困難,幾乎沒有后方補給,絕大部分的軍糧,都是老百姓你捐一點,我捐一點,湊出來的。如果不是流落在嶺南這塊土地,或者嶺南沒有這樣的文化,宋軍恐怕很難堅持這么久。
十一月,端宗被元兵追擊,一路南退,在馬南寶家設(shè)了行宮。元軍來襲時,馬南寶率領(lǐng)全部士兵同元軍作戰(zhàn),保護端宗,最后寡不敵眾,打了敗仗,也因此在宋朝徹底滅亡之后被元軍追捕。但馬南寶始終不降,常常悲泣絕食,一字一淚地寫下很多詩篇來明志。后來,有人傳聞少帝趙昺沒死,正逃亡在占城,由陳宜中保衛(wèi),他便與招討使黎德、梁起莘等起兵運糧,準備去占城支援宋軍。后來梁起莘被元軍勸降叛變,馬南寶與黎德合力去討伐他,反而雙雙被俘,最終兩人堅貞不屈,毅然赴死。
詩人黃佐曾作詩 《頌馬南寶》來憑吊馬南寶:“沙涌清夜月,曾照故行宮。未抵黃龍府,空悲白雁風(fēng)。丹心思蹈海,正氣化成虹。若逐崖門志,吾鄉(xiāng)有大忠?!?/p>
義士熊飛,東莞榴花村人士,善于騎射,對武術(shù)頗有韜略。德祐二年,他響應(yīng)文天祥的勤王號召,帶領(lǐng)鄉(xiāng)兵奮起抗元,堅守潮州、惠州及東莞一帶。九月,他與新會縣令曾逢龍等人合兵收復(fù)廣州,并趁勢北上,收復(fù)韶州(今韶關(guān))。當(dāng)時的廣州是元軍重鎮(zhèn),有重兵把守,很難收復(fù),所以,他們能收復(fù)廣州,在當(dāng)時是一件大振軍威的事情??上麄儧]有援兵,十月與元軍在南雄交戰(zhàn)時,曾逢龍戰(zhàn)死,熊飛只能退守韶州。元軍包圍孤城韶州,守將劉自立開城投元,熊飛與長驅(qū)直入的元軍展開巷戰(zhàn),最終無力回天,戰(zhàn)敗投江。
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它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很多義士。在文天祥號召天下義士勤王的時候,有很多熊飛那樣的人都奮起響應(yīng),就像明朝天順年間都御史盧祥在詩中寫到的那樣:“北方萬里揚胡沙,將軍奮起勤王家。軍門一呼天地動,義士響應(yīng)多如麻。”可惜結(jié)果是:“腥膻汛掃南海清,翠華竟去無回旌。遂令壯士有遺恨,千載猶聞戰(zhàn)鼓聲?!钡珟X南有這樣的文化土壤,有這么多人愿意不顧個人安危、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確實很令人感動,甚至令人感到震撼。遺憾的是,我沒法在這本小書中對嶺南文化挖得太深,只能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發(fā)現(xiàn)嶺南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對它進行挖掘和保護。
義士陳文龍,閩興化(今福建莆田)人,字志忠,咸淳五年(1269年)中了狀元,任監(jiān)察御史。他跟文天祥一樣,也曾因為反對賈似道誤國而遭罷職。1276年,臨安告危,他被任命為參知政事,閩廣宣撫史,相當(dāng)于副宰相。冬天,元軍大舉攻閩,他領(lǐng)兵在各地進行抵抗。端宗從福州入海至泉州時,也是他駐守興化作為掩護。元軍攻打興化屢攻不下,派使者來勸降,陳文龍不但沒有答應(yīng),還把使者也給殺了。后來,他的隊伍中出現(xiàn)叛徒,叛徒不僅把元軍引到興化,通判曹澄孫還打開城門,向元軍投降,于是陳文龍被俘——各地義軍的失敗多跟叛徒通敵有關(guān),可見,南宋之所以滅亡,內(nèi)部的叛變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元軍對陳文龍施以重刑,強迫他投降,他卻指著自己的肚皮說:“此中皆節(jié)義文章也,豈為汝脅迫耶?”意思是,我受了那么多忠義氣節(jié)的教育,怎么可能對你們屈服?元軍考慮到他名氣很大,又是狀元,不敢殺他,繼續(xù)對他威逼利誘,但他堅決不肯屈服,在被押往杭州的途中絕食而死。
陳文龍一輩子留下了很多詩詞,其中有一首《元兵俘至合沙詩寄仲子》,是他在被俘途中所作,這首詩充滿了忠義之氣,讓人肅然起敬:
斗壘孤危勢不支,書生守志定難移。
自經(jīng)溝瀆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時。
須信累囚堪釁鼓,未聞烈士樹降旗。
一門百指淪胥盡,惟有丹衷天地知。
義士蘇劉義,荊湖人士。
景定初年,蘇劉義曾跟隨呂文德防守鄂州,累建戰(zhàn)功。德祐二年正月,他又同陸秀夫追隨二王逃出臨安,一路南下至溫州。陸秀夫等大臣在福州擁立趙昰為帝時,蘇劉義任檢校少保,殿前指揮司司馬,兼任廣東西策大使等職。趙昺為帝時,他擔(dān)任開封府儀同三司,殿前都指揮使。崖山戰(zhàn)敗之后,他與張世杰一起突圍出海,張世杰在臺風(fēng)中殉國,他活了下來。后來,他立趙宋后人趙旦為帝,在順德縣東北三十里的都寧山繼續(xù)抗擊元兵,但最后為元兵追殺,英勇殉國。清朝乾隆順德舉人羅天尺寫詩《宋宮都寧山》為其憑吊:
舟過大魚塘,東望半邊月。
怪石高嶙峋,人指宋宮闕。
云是都寧山,趙氏經(jīng)殘劫。
廟宇何巍然,俎豆三忠烈。
空山叫白鷴,青草淪碧血。
我來吊古跡,舊典半明滅。
史無王旦名,地傳劉義節(jié)。
欲續(xù)崖門線,終同塊肉絕。
山風(fēng)吹我衣,愁恨千古結(jié)。
杜滸生性剛猛,曾當(dāng)過縣令,是個游俠般的人物,在臨安很有聲望。
德祐二年,元軍占領(lǐng)常州等地,臨安危在旦夕,杜滸便招集義兵四千余人,投入文天祥的抗元隊伍,協(xié)助文天祥守城。謝太后派文天祥去元營議和時,杜滸曾極力勸阻文天祥,叫他不要去,因為元軍是虎狼之輩,不講信義。后來,文天祥果然被伯顏扣留,被押往大都。杜滸誓死追隨文丞相,因此主動向元軍提出跟文天祥一起上路。元軍經(jīng)過鎮(zhèn)江時,文天祥能成功逃脫,也是因為杜滸的極力策劃。
后來杜滸跟隨二王南下福州,被派回浙東,組織抗元隊伍,失敗后移屯潮陽,后來又到崖山,任大卿招討使。崖海大戰(zhàn)時,他被元軍俘獲,在廣州受盡極刑,又跟文天祥關(guān)在一起。送別文天祥北上之后,他已體無完膚,不久之后便傷病而死。為了紀念他,文天祥在獄中作詩兩首,名曰《杜大卿滸》,收錄在《集杜詩》中:
(一)
昔沒賊中時,中夜問道歸。
辛苦救衰朽,微爾人盡非。
(二)
高隨海上槎,子豈無扁舟。
白日照執(zhí)袂,埋骨已經(jīng)秋。
崖海大戰(zhàn)中喪生的義士來自天南地北,每個人都有他們的故事。他們風(fēng)雨相隨,生死不離,當(dāng)少帝殉國的消息傳出時,他們都悲痛欲絕,或伏劍,或蹈海,或絕食,或獄死,亮節(jié)高風(fēng),英烈煌煌??上В也荒馨衙恳粋€故事都記錄在這里,只能記錄一二。
這些故事,都是很讓我感動,甚至讓我不忍心去觸碰的。每當(dāng)讀到它們,我的疼痛就會在心中翻涌。尤其是陳璧娘與李佳母陳氏的故事。她們是妻子和母親,明明知道那時上戰(zhàn)場純粹是送死,卻還是把丈夫和兒子送上了戰(zhàn)場,而且,陳璧娘不但送走了丈夫,還送走了兩個弟弟。這些都是尋常女子很難做到的。
(圖片源于網(wǎng)絡(luò))
為什么這么多人明明知道宋朝氣數(shù)已盡,不可能復(fù)興,卻仍然選擇追隨宋室,為一個只有象征意味的皇帝拋頭顱灑熱血、家破人亡?因為,就像陳子龍所說的,他們肚子里裝的都是節(jié)義文章,怎能做出背叛之事?不但不能背叛,他們還要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肝腦涂地,在他們心中,這才是為人臣子應(yīng)盡的職責(zé),是大宋子民應(yīng)有的態(tài)度。他們甚至不在乎這個皇帝是不是好皇帝,這個王朝到了最后,還值不值得維護。雖然有人對這種態(tài)度有所質(zhì)疑,覺得他們過于迂腐,但無論贊同與否,所有人都無一例外地受到震撼和感動。
明朝政府專門在崖山建了大忠祠,在祠內(nèi)立死難義士神位,用以紀念當(dāng)年在這里喪生的所有忠烈。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崖山廟、祠復(fù)建時,增建忠義壇,并于大忠祠兩側(cè)加建東西兩廡,奉“故宋忠義同死國事諸臣”和“故宋同死王事于廣諸臣”之神位。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忠義壇改為祠、廟形式,光緒年間改稱為義士祠,祠內(nèi)均有“故宋忠義同死眾官軍士等之神”及“故宋忠義同死眾官軍士婦女等之神”的神位。
祭忠義壇有文:“故宋眾軍官之神曰:維神等捐軀報國,義不忘君。數(shù)萬同死,姓字無聞。地老天荒,此恨猶存。嗚呼!元能奪宋之天下,而不能奪宋之人心;故寧葬江魚之腹,不為胡虜之臣。豈威武之所能屈,見教化之入人深。生為烈士,死為明臣。惜乎秩祀不至,風(fēng)雨悲吟,茲固守土者之責(zé)也。敬修壇祭以慰忠魂,精靈不泯,庶其來歆,降祥做瑞,以福斯民,尚饗。”蒙古兵的暴力可以征服大宋的土地,卻征服不了大宋的人心,大宋子民寧可葬身魚腹,也不屑做胡虜之臣。這就是孟子說的“威武不能屈”。正如詩人田漢在《崖山懷古》中所寫:“云低嶺暗水蒼茫,此是崖山古戰(zhàn)場。帆影依稀張鵠鷂,濤聲仿佛斗豺狼。艱難未就中興業(yè),慷慨猶增萬代光。二十萬人齊殉國,銀湖今日有余香?!?/p>
摘自:《帶你去遠方》
作者:雪漠
Hash:34063c66f81bc245114401938b464c4c3787ca62
聲明:此文由 心視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