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噓唏,東至千年文脈興建與坍塌始末

東至,按理不應(yīng)該是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縣城,畢竟這里走出過民國總理許世英,以及六世書香的周馥家族。

而他們或多或少都與東至的千年文脈有聯(lián)系,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至德文廟的前世今生吧。

文廟,東至的千年文脈

據(jù)史料記載,至德文廟,始建于唐肅宗2年(757),距今已有1200多年。

此后,宋嘉定年間移址于梅城西北善政坊,明崇禎4年(1631)改建于梅城西北門外,后毀于明末戰(zhàn)火。

清康熙元年(1662)復(fù)建于梅城西北隅,咸豐年間,毀于戰(zhàn)亂、片瓦無存。

光緒17年(1891)至德藉直隸按察使,兩江、兩廣總督周馥,念大亂之后人心不靖,為興學以倡新風,獨捐大洋11200元,按照原址大小規(guī)式重建文廟大成殿,歷時5年,于1895年建成。

周馥于宣統(tǒng)2年(1910)3月作《重修文廟記》敘其事??h紳感其善德,聯(lián)合寫信給省巡撫、向朝廷奏其事,皇上聞知后,封賞周馥四代(上溯曾祖父)正一品。

民國13年(1924),周馥四子周學熙在創(chuàng)辦實業(yè)發(fā)達后,萌發(fā)了回鄉(xiāng)祭祖的念頭,他在回鄉(xiāng)祭祖中巡視了文廟。

眼見文廟地勢低洼,白蟻滋生,孕育蠹蝕,屢茸屢敞,他不忍先業(yè)被毀,為從長計議,決定獨捐10萬兩白銀,重修大廟大成殿。

1925年4月29日,周學熙親臨文廟,與秋浦縣政要和鄉(xiāng)黨,認真商榷成立了“秋浦縣文廟工程暨典禮籌備處”,并與參加會議者合影。

圖片來自:老照片網(wǎng) 張玲莉

這次會議之后,周學熙委托安徽優(yōu)等師范學堂畢業(yè)的同鄉(xiāng)歐陽孔銳為重修文廟的監(jiān)理,歷時三年,終于大功告成,峻工之日,縣城官民歡欣鼓舞,鳴鞭炮慶賀。

首座水泥鋼構(gòu)文廟建筑

至德縣文廟大成殿,是全國眾多的大成殿中,首座用現(xiàn)代鋼筋水泥材料建成的仿古式文廟大成殿。

所用水泥是我國近代第一座水泥廠——唐山啟新洋灰公司生產(chǎn),鋼材則是從武漢運來,系湖北漢冶萍公司生產(chǎn)。

大成殿座落在白象山腳,系宮殿式建筑,屋面蓋琉璃瓦,垂檐翹角式,四角裝有兩層8個風鈴,風起時鈴聲齊響。

四周飛檐下第一層有16組大理石精美浮雕,為孔子生平事跡,如孔子出游圖等。

第二層為16組精美壁畫,內(nèi)容為匡衡鑿壁、東元囊螢、申康映雪和芳老泉頭懸梁錐刺股等古人發(fā)奮讀書的故事。

所畫顏料與敦煌壁畫一樣,皆取自天然,經(jīng)久而不變色。

底部周圍有走廊、道寬2.1米,廊柱16根,群龍盤繞,走廊砌有漢白玉欄桿。大殿內(nèi)有內(nèi)柱4排,每排6根,計24根,建筑面積558平方米。

大成殿正面第二層飛檐下立有一塊長方形紫藍色匾額,正中為鎏金“大成殿”三個大字,為當時的民國財長周學熙手書。

第一層正中橫枋上為四個紅堂鎏金大字:“斯文在茲”,亦為周學熙手書。大殿正中矗立著孔子塑像。

大成殿屋脊構(gòu)建得精巧壯觀。正中為寶塔和宮殿上才有的“風寶筒”,既為裝飾,又為避雷。

兩邊為雙龍,東西兩角為翹起的龍首。在兩條龍身中各插有一支利劍,意為防止兩條飛龍成精飛離。

雙龍背上是馬、牛、羊、雞、犬、仙鶴等飛禽走獸小型雕塑,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東西互為對稱。

大成殿南面鋪有兩層兩塊各約400平方米的平臺(為石塊鋪砌),東西南三面建有欄桿。兩層平臺之間有近1米的落差,正中皆有臺階相通。從底層平臺觀看,大成殿雕梁畫棟、金碧輝煌,蔚為壯觀。

其實,大成殿只是文廟的主體建筑,并非全部,它還有許多與之相配套的附屬設(shè)施。

至德文廟內(nèi)院占地20余畝,1946年后為至德中學校園。院墻文門坐西朝東,大門左邊嵌有一塊古碑,內(nèi)書“至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至德周氏敬慈學校

大門上方有一石匾,書“德配天地”,與東門相對的西院墻配有西門,設(shè)有石條門梁(枋),屆時可開門,門梁上方亦有一石匾,書“道冠古今”。

院內(nèi)平臺前50米,大成殿中軸線上鑿有“泮池”,池有泉水,水上建有“狀元橋”。

至德縣歷史上未曾出過狀元,此橋?qū)槲磥頎钤?。一旦首位狀元產(chǎn)生,院墻南面中軸線上即開一園門。新科狀元慶典時,即由園門進入,經(jīng)狀元橋、牌坊、平臺進入大成殿、叩拜孔子塑像。

平臺與“泮池”之間建有平行三座牌坊,中間一座位于中軸線,東西各一座。三牌坊在建國初至德中學建教學樓時拆除。院墻西南角建有八角形“文昌閣”,此閣與“泮池”、 “狀元橋”一起,在建國初,至德中學擴建操場時被拆。

大成殿兩層平臺東西兩側(cè)各有兩排廟宇式建筑。內(nèi)層東西兩邊供奉孔子得意門生--顏回、曾參等72賢人畫像及牌位。

外層西邊為“明倫堂”,擺放孟軻、董仲舒、朱熹等諸位大儒的畫像和牌位。外層東廂為儒學,是縣學生員們讀書聽課的地方。

內(nèi)外層東西兩側(cè)建筑,包括72賢人畫像、“明倫堂”、儒學等。儒學東邊為武廟,占地2畝許,建有“關(guān)公廟”,后改為至德中學女生宿舍。

大成殿東北角后方白象山半坡上還建有兩層小樓,是文廟的“藏書樓”,后為至德中學的圖書館,上世紀60年代改為教工宿舍。

通向小樓有一條石坂路,蜿蜒直達“梅公亭”。 “梅公亭”是古人為紀念大詩人、建德縣令梅堯臣建造的,離北門城墻不遠,它為文廟增添了一處景致。

嗚呼哀哉,天地同悲

大成殿經(jīng)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其間遭受過五次劫難。

第一次是1938年6月遭日寇飛機轟炸,大成殿頂部被炸成兩個窟窿,直徑各1.5米左右,由于建筑質(zhì)量優(yōu)良,梁柱無損。

1946年至德中學進行了維修,基本恢復(fù)了原貌。然而,大殿中的孔子塑像被炸毀,未能復(fù)原。

第二次是1966年底,大成殿屋面的琉璃瓦、屋脊上的小動物塑像、匾額及屋檐下的雕像、畫像被悉數(shù)鏟除,使流光溢彩的殿堂從此失去了光彩。

第三次是1974年,大成殿再次被一群人將其殿頂瓦全部取掉,護欄、碑也全部挖掉,使整個大殿僅剩下16根光禿禿的廊柱和4排頂梁柱支撐著那破損的殿頂,成了上圖中的那個面貌。

第四次是在1974年冬,在“農(nóng)業(yè)學大寨”的口號下,東至縣組織萬人上陣,拉開了治理堯渡河、梅城河的戰(zhàn)場,這場山河治理,本意是好的,是一件澤被后人、為民造福的事。

可是決策者們在制定梅城河改道時,卻將這條河由紙坑山下改注徐村河,從白象山下流入堯渡新河,故而大成殿被圈入河道之中,使其孤零零地一半在水上,一半在水下,任由溪水在它的園柱上打著漩渦,侵蝕著它的基石。

第五次,也是最致命的一次,是在1995年5月25日的一場暴雨所引發(fā)的特大山洪沖擊下,開始慢慢地傾斜,后來隨著梅城河堤決口,轟然塌下,濺起的水注比白像山還高,從此一座千年歷史文物終于走向了消亡。

而今,我們只有憑借那張縣志上的老照片,去作無限的遐想和追思。

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東至

你心目中還有哪些消失的建筑

讓你一想起來就嗚呼哀哉

來留言區(qū)說說吧~

Hash:14b693dd63b4c48e0e8a022e6c1f659b2263da4f

聲明:此文由 家在東至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