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岳幕阜山‘’藍色文化‘’考

  自人類出現(xiàn)之后的遠古時期起,天岳幕阜就有了歷史,就沉淀了許多古文化,借用‘’藍墨水上游‘’稱謂本章就稱為“藍色文化?!毖芯亢涂甲C歷史,學究們都采用三維論證的方法,所謂“三維論證”,一是古藉記載,二是考古發(fā)現(xiàn),三是神話傳說,以展示天岳幕阜山‘’藍色文化‘’。本章我們著重收集古藉、古文、古詩、古崖石刻和古跡,以及到過此山的古名人,神話傳說不在此章,留在另一章交待。

  《方輿勝覽》:

  記載:“天岳山在洞庭湖,一名幕阜,前有培塿曰巴蛇塚,高一萬八千尺,周亙五百余里,昔有真人艾君居其上。石崖壁立,飛鳥莫息。壁有篆文,夏禹治水嘗至此,東隅有溫泉三穴......。”此書是南宋祝穆編撰的地理類書藉,全書共七十卷,主要記載了南宋臨安府所轄地區(qū)的郡名,風俗、人物、題詠等內(nèi)容。此處所說的“培塿曰巴蛇塜”即指天岳幕阜山。

  《輿地紀勝.記纂淵海.卷十四》:

  “昌江山平江境,仙人艾君居之,有石壇、芙蓉池、金線洞、飛仙石、溫泉;幕阜山山名之列凢五,曰天岳、天柱、雷臺、雷公、幕府.....?!贝藭悄纤蔚乩砜傊?,王象之編,成書于南宋嘉定寶慶年間。此書大部份缺失,但記述天岳幕阜山的一章未失,存于第十四卷。作者對天岳幕阜山十分了解,其景點記述客觀,可見天岳幕阜在南宋之前就大有名氣了。

  《說郛.卷六十二.下》:

  “幕阜山洞天,天寶中改名昌江山,幕阜山記曰:山有石壁銘刻上言:禹治水,登此山?!贝藭敲鞔难源髤矔?,元代明初大學者陶宗儀所編,多選錄漢魏至宋元的各種筆記匯集而成,書名取于揚語:天地萬物郭也,說郛意思是五經(jīng)眾說。這里著重提出了大禹到天岳幕阜山治水的事情,記述了篆文石壁刻字之古跡的存在。

  《天地宮府圖》: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周迥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陳真人治之?!贝藭翘拼抉R承禎所著,天岳幕阜山洞天福地之由來系東晉開始構(gòu)建,由司馬承禎收集。司馬承禎(647——735)字子徽,法號道隱,自號白云子。人稱白云先生,道教上清派十二代宗師,河南溫縣人,著有《生死輪》《天地宮府圖》等著作。李白十分崇敬他,并為他寫了《大鵬遇稀有鳥賦》一詩。司馬承禎向李白介紹了三十六小洞天,李白十分感慨,立下了“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志向,所以李白后來按司馬承禎的指點,到天岳幕阜山一游,并寫了《《煉丹井》一詩。

  《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

  ‘’幕阜山玄真太元天,二百里,在鄂州唐年縣,吳猛上昇處。”此書為五代道士杜光庭著,獨家暴出了吳猛在天岳幕阜山羽化成仙的傳聞。唐年縣是平江在隋唐期間的稱號,與通城一起歸鄂州府管轄?!睹蕉刺臁罚骸暗诙迳蕉?,周迥一百里,名玄真太元之天。在鄂州唐年縣?!?/p>

  《通志.名山洞府五十二部.五十七卷》:

  名山洞府有:”九(?)山、嵩山盧山、武林山、九華山、齊山、顧渚山、雁蕩山、豫章西山、幕阜山、九凝山、王屋山、四明山、青城山玉笥山、清溪山、武夷山、華山、茅山天臺山、會稽山、閤皁山、衡山羅浮山、宜都山、桃源山。”天岳幕阜山名列第九名,通志當今稱其為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的中國通史,但傳統(tǒng)史學將其歸入典章制并能的政書,列入“三通”之一,也列入百科全書類。這樣重要的史料,對天岳幕阜山都作了明顯的闡述。

  《史記.五帝本紀》:

  “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就時于負夏?!贝藭?a href='/simaqian/' target=_blank>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一百三十篇中的第一篇,文中所說“歷山”即是天岳幕阜山。

  《岳州府志》:

  天岳山在縣北九十里,高一千八百丈,週圍五百里,為岳郡鎮(zhèn)山,郡名岳陽,以此石崖壁立,篆文云:夏禹治水至此。上有巨石,石系丹峰,又有葛艾二仙壇、硃砂崖、芙蓉池,有石田三畝。左有溫泉兩穴,右有鳳凰石、仙女臺。其麓有坡,海棠洞花常夏開,旁有風穴,犯之凄然,狂飚竟日。山之西,石梵通途十五里,曰山西嶺,后一山,相傳為六尚書避亂處,石床石枕猶存。其崖有壇竹,歲生一株,藥草百余種,怪木奇花,人不足識。道書稱為二十五洞天。又名幕阜山,相傳吳太史慈為建昌都尉,於此建幕云。

  《清同治平江縣志.地理志.五》:

  幕阜山記:幕阜山一曰天岳山,又名天柱山,高一千八百丈,周回五百里,跨義寧、通城數(shù)州縣界,道 書曰“二十五洞天”。岳州稱岳陽,以在天岳之陽也。山有石壁,刻篆文曰“夏禹治水到此”,吳太史慈為建昌都尉,拒劉表從子磐置營幕于此,故名。唐天寶中,改名昌江山。山絕頂有葛、艾二仙壇,有石床石臼、井灶之屬。有竹焉,同本而異干,歲產(chǎn)一株,隨風拂其上,是曰掃壇竹。每夕陽斜映,遠近峰均作丹砂色,與赤城霞埒,是曰丹巖,一曰朱砂巖。山之東,有石田數(shù)畝,塍郢隱然,有池曰芙蓉,其一曰沸沙,廣裘百步。池西南隅,履之谾谾欲陷,以竿抵其隙,深不可測,東有溫泉三穴。左一峰曰黃龍,頂有靈湫,水甚洌,有金鯉二,常泳其中,能致雨,旱禱輒應(yīng)。右有峰曰鳳凰,又一峰曰仙女臺,其麓曰仙人洞,石有仙人跡,曰甘草坡、曰金線洞、曰海棠洞,其花常夏開。有觀音巖,險絕不可上。有瀑布泉,其下為大仙坪,容數(shù)千人。旁有風穴三,不可犯,犯輒狂飚竟日。山北大坳有巨石,曰系船石,高數(shù)丈,圍半之,中段滑澤有系纜痕,有應(yīng)聲,石中空,能效人語笑。有漂水巖,飛瀑噴雪,下為老龍?zhí)?/a>。后一山曰后岳阜,一名八角樓,相傳唐陸尚書避亂處。山多獼猴,無穢草,其產(chǎn)若杞、術(shù)、弓窮之屬,入藥百余種,異卉怪木,人莫能盡識。宋孟珙以擘窠書摩巖曰“洞天幕阜”。山有觀曰紫清,曰佑圣、宮曰玉清、寺曰華嚴,曰云騰,庵曰太平,曰普濟,其下曰長慶寺,元時歲遣州判官詣山致祭。是在縣東北百里。

  《洞天福地記.唐.杜光庭》:

  幕阜山為第二十五洞天,名元真太元之天。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幕阜山一作幕浮山,在洪州分寧縣西北九十里,高千余丈,周回百二十里?!秴菚吩疲簞⒈韽淖优蜑榭苡诎?,吳及分海昏、建昌左右六縣,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督諸將拒磐,于此山置營幕,乃以名焉。唐天寶中,改名昌江山?!对S九域志》:平江有天岳山?!对狸栵L土記》:幕阜洞天有石壁刻銘其上,言大禹治水登此。又有列仙壇,有石田數(shù)畝,非人力所能為,鳥道斷絕,不可登覽。左黃龍,右鳳凰,皆在山麓也?!遁浀丶o勝》:山有仙人艾君居之。有石壇、金線洞、飛仙石、溫泉巖。山名之別凢五:曰天岳、雷臺、雷公、天柱、幕府?!对企牌吆灐罚涵h(huán)幕阜有道宮,曰松林、曰紫清,曰崇虎、曰玉清,玉清視余山水為勝?!斗捷泟儆[》:周亙五百余里,石巖壁立,飛鳥莫息。壁有篆文,夏禹治水嘗至此。朱謀瑋《水經(jīng)注箋》:幕阜古為桓山。《西山十二真君傳》:許旌陽嘗煉神丹于艾城之黃龍山,丹成,祭于幕阜葛仙翁石室?!睹魇返乩碇尽罚嚎h東北有幕阜山?!蹲x史方輿紀要》:即昌江山之別名。

  《幕阜山賦.清.鐘靈》:

  朱陵北諉,桓山東綿。幽奇盤結(jié),翠幛迥旋。中有洞天,名曰“太元”。矗三峨于芥子,舒云來于刼千。望天柱兮上下,與祝融兮并肩。臣眾阜而為后,比中岳之尊嚴。聳鳳凰而翔舞,立仙女以嬋娟。螺排列岫,翠積危巔。丹崖映日,青壁含煙。亦巨鰲之所戴,豈愚公之能遷!乃若洪水初平,曾經(jīng)禹址,留苔篆之摩挲,與岣嶁而同紀。吳太史慈引兵防寇,拒劉表之從子,頓營幕于高岫。驅(qū)甲馬兮縱橫,聚旌旗兮輻輳。后人恍惚其勇略之余威,因易天岳而為幕阜。迄于東晉,流寓群仙。孝仙談《太極》之訣,稚川成《抱樸》之篇。構(gòu)芝房于云竇,置丹灶于巖前。穿壁成井,畫石為田。植掃壇兮翠竹,種繞沼兮紅蓮。星冠禮紫仙之月,霞披弄奧島之煙。時而讀罷“黃庭”,朗歌仙曲。青鋩抒閃電之光,石枰結(jié)空花之局。乃先艾仙而成丹,又北往句容而駐足。于今水流藥汁,草噴異香。石臼帶元霜之氣,山鳥囀搗藥之腔。非仙靈之未散,胡為乎月夜猶聞簫之悠揚。況且淡霧依林晴云封谷。怪石居虎豹之形,石溜瀉瓊瑤之瀑。赤蘿附異木以俱森,奇草與朱葩而雜馥。其所產(chǎn)者,本閬苑之所移根,而其所見者皆人世之所未嘗經(jīng)目。已堪為避世之元都 ,又何羨乎蓬壺之與王屋?時而韻士探奇,高人幽討。歷沖真而逕上,經(jīng)云崖之窈窕。凌風雨于半霄,登胡蘆而遐眺。躡若級之丹梯,駕石船于鳥道。陟千仞之蒼巖,托龍井之深窅。由系舟而望黃龍,列千朵芙蓉于晴昊。因而俯瞰乎八百之洞庭,亦第若鏡光之渺小。倏焉嵐雨橫霏,濕盈豐葆。噴天半之珠璣,落雙泉于松杪。于是,捫苔觀篆,繞樹尋桃。采蓮實于石畝,舞千尺之潛蛟。撥迷徑之白露,散香嶺之迥飚。搴紫芝于靈竇,拾黃茅于上峣。問仙人之丹訣參元奧于云寮。更且歷佑圣,下幽(?),逾鴻桷,過星橋。麋鹿群游于左右,若將侶幽人之寂寥。迥望諸峰之縹緲,依稀仙馭之可招。予將遺世而獨立,思永離乎塵囂。念彼蒼黎緝緝,固皆吾生之同胞。茍于顛連之能濟,吾何愛乎一毛!吾誠不忍如草木之老巖穴,又豈忍遽遁乎蓬蒿?吾其鞭風云而騎日月,被九霞之翠袍,摶鵬翼于北溟,釣三山之巨鰲。導昆侖而息駕,聽王母之云璈。呼浮邱于子晉,招句曲之三茅。長遨游于碧落,共太虛以逍遙。亂曰:幕阜之矯矯兮,千八百丈高兮。幕阜之巍巍兮,為列仙之所棲兮。連百越而秀挻兮,亦荊南之巨鎮(zhèn)兮。幸高高之在望兮,可于是而景仰兮。盼白云之出其岺兮,將為澍而為霖兮。

  《幕阜山記.東晉葛洪

  山有石壁刻銘,上言:“禹治水,登此山”,高于平地一千八百丈,周五百里,二十四氣,福德之鄉(xiāng)。洪水之災,居其上,可以度世,又有列仙之寶壇在其側(cè)。旁有竹兩本,修翠(?)然,隨風拂拂,各掃壇竹。其上有池,水正澄潔,時有兩魚游泳其中。有葛仙翁煉丹井,藥臼尚存。山無穢草,惟榿與芳之屬。有石如丹珠。絕頂有石田數(shù)十畝,滕渠隱然,百人力所能為!有僧園曰長慶,有宮曰玉清。鳥道斷絕,不可登覽,左黃龍,右鳳凰,皆在山麓。

  以上是葛洪直接了當?shù)膶μ煸滥桓飞降木拭枋?,對大禹治水、幕阜山的高度、青竹掃臺、湫池、煉丹井、石田數(shù)畝、和玉清宮、長慶寺作了全面的概括。是天岳幕阜山難得的千古文章。

  《天岳關(guān)記.清.李漢章》

  氈裏陰平,騎渡大枧,有險不守,前史所譏。平邑北境,左黃龍,右幕阜,兩巨山間,中有小路,是名小坳。嵚嶇峻狹,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天設(shè)此險,以保吾平也。然初未有關(guān),咸豐五年,粵匪竄崇通,通與平鄰,若逾小坳而來,勢捷難支,平邑殆矣。麟閣奉前撫軍駱公諭,于其地獨力捐修石卡,高二丈六尺,廣二丈二尺。削磨巨石,壘成峭壁,硱磳磈硊,屹若金城,建屋凡兩架。是役也,閱七朋始成,計費四千緡有奇。方卡之示峻也,遙望煙樹迷離間,有數(shù)千人蜂涌而來,麟閣偵之,曰賊也,遂飛報各營,率團勇馳剿,而自石工飛天巨礌擊之,賊大潰。嗣是遂毋敢有窺伺此關(guān)者。前邑侯俞君題其下曰:“幕龍雄鎮(zhèn)”。事聞,天子嘉其義,由都閫加授參府銜。嗣因山有朽壤,右岸坍塌,復變產(chǎn)督修繼長增高,又費千金有奇。此關(guān)巋然,千秋不朽矣。得旨以游擊補用,加副將銜。方今皇路清彝,我邑中父老、子弟,食德服疇,安堵久矣。然而安不忘然,古有明訓。撫斯關(guān)也,尚益保護培持,永為守險之義,毋替前功哉!

  此文對天岳關(guān)的來由和作用作了詳細的說明,從文中可以看出,天岳關(guān)是麟閣奉駱公之命而修于咸豐五年的。我們后人當“尚益保護培持,永為守險之義。”

  《擬游幕阜吟.清李文龍》

  幕阜山高一千八百丈,道書二十五洞天在上。派沿五嶺入羅江,卸落丸泥封境壤。連云梧桐布肘拳,仙女鳳凰為保障。雄跨三州瞰洞庭,岳勢湖光相滉漾。岡巒峭從天池撐,峰岫暗逐天霧長。拊手拍掌招日出,走曜流星驚過桑。鸛鶴高巢落壑松,龍虎低變風云狀。瀑布分敲滾地雷,丹崖側(cè)掛幔天帳。錦鯉雙雙醒泳湫。石田磊磊新耕象。中有異卉與奇葩,紫苗紅藥森莽蒼。燒煙煉汞劑其蕤,何但香區(qū)堪供養(yǎng)。夏禹治水一至此,天數(shù)特設(shè)仙人掌。仙人遠挈道書徒,道徒秘授常來往。我聞?wù)劥松窕只?,策蹇披衣結(jié)遐想。道逢一人冉冉來,年紀英妙姿神朗。道余作此汗漫游,不如平地高山仰。若還去去問神仙,神仙不似和凝榜。和衣榜許衣缽傳,神仙位幾傳禪讓。君不見,當年仙翁葛稚川,藥爐丹灶誰憑仗?只今幕阜崛嵯峨,道壇誰復開書講!

  這是一篇奇特的文字,作者李文龍沒有到過天岳幕阜山,只是“我聞?wù)劥松窕只?,策蹇披衣結(jié)遐想”,他聽到過不少有關(guān)天岳幕阜山的傳聞,在頭腦中有了天岳幕阜山的完整輪廓,充滿了向往與恫憬。所以寫出了一個美麗的山岳??梢栽O(shè)想,如果李文龍真正來過此山,那他的描述就更動人了。

  《重游幕阜.清.鐘宗階》

  幕阜倒插青芙蓉,我來再訪葛仙翁。瘦筇杖策躋仄徑,輕裾蕩漾天之中。飛云鋪亂絮,迅日吹山風。掃拂煙霞望洞庭,遠近蒼蒼山盡平。舉手濯云漢,日月腳底生。仙女整鬟鳳凰宿,萬壑冷冷碎寒玉。紫簫聲斷下青鸞,碧天霧涌飄黃鵠。神仙渺茫世難續(xù),藥苗滿地抽親綠。丹爐藥鼎龍虎潛,只有風吹掃壇竹。稚川原中句容客,爐里丹砂能點石。愿將大地作黃金,饑者得食勞者息。我來此山初束發(fā),重來兩鬢半垂雪。山青猶是舊時顏,依舊巖花伴明月。光明能幾何?壯志今磋跎。高踞系船石,臨風發(fā)浩歌。浩歌度與清風去,窮巖陰谷回陽和。紛紛世事皆浮渦,名韁利網(wǎng)徒消磨。我欲臨空騎白鶴,下視此山如卷阿。

  鐘宗階不止一次來過天岳幕阜山,少年時來過,“我來此山初束發(fā),”老了也來過,“重來兩鬢半垂雪”,可見他對天岳幕阜山的向往。天岳幕阜山曾經(jīng)吸引過不少世人,且來此山,都能凈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生境界,產(chǎn)生“愿將大地作黃金,饑者得食勞得息”的大同思想,難怪二葛要來此修行。

  《幕阜巖棲記.唐良璽.邑拔貢同知》

  幕阜絕頂,石壁如削,水從石壁直下,飛流濺沫,人跡罕到。乙酉之歲,闖寇南遁,余黨蹂躪鄉(xiāng)邑,余挈家匿穴,山中況味,始得備嘗。大抵山中雖盛暑,日色凄黃,略無暖氣。夜則仰視星月,攀手可掬。時聞山(?)鬼魅作禽獸呼號,或似人語。欹枕假寐,涼氣侵膚。飛瀑冷冷,如徹夜壺沸,不能成寐。及曉,天空色白,海日涌出。云霧平鋪山半,旋風佛之,仿佛大海迥瀾,奔騰變幻,頃刻萬狀。雨則深臥,不敢出視,四山晦螟,東西南北,莫知所向。震雷常在山側(cè),且有神怪作崩崖拔木之聲。雨止林濕,風日微涼,嵐氣如洗。邱隅岺蔚,異鳥奇花,不辯其名?;蛞拐认律?,厥明負糧而上,往往緣枯藤、躡危石,跋涉丹崖沸池,與山靈相狎,曾無畏壘。每凝眸湘流,似鏡懸峰外,東望故園,村落歷歷可數(shù)。時有寇掠往來,莫得我所。還念此身,真不啻系一匏于天半矣。夫平時不知名仙境之奇,即興到一登,非朝往暮歸,即信宿而返,,不能如是之連日累日,盡領(lǐng)其趣也。昔歐陽永叔謂詩必窮而后工,然則,名山景況,非安常無事者可與習處,必經(jīng)亂離奔竄而后契之深,知之稔。如程明道所謂談虎色變,個中人說個中事,始得其情而盡其致焉耳??芡?,挈家歸里故業(yè)。越三載,舉鄉(xiāng)貢,公車北上,憶茲山舊游,不知再得于何年,爰漫書以紀其事。

  此文是唐良璽在進京應(yīng)舉的途中,回想昔日在天岳幕阜山避兵禍的情形,對天岳幕阜山作了精彩的描述,一次登山,給作者留下了終生難以磨滅的記憶,可見天岳幕阜山在古人眼中是異乎尋常的。

  《天岳山論.彭其位》

  聞之山高而尊為眾山宗者曰岳,猶堯時命官尊四岳為百官長也。故海內(nèi)群山之宗,惟華、岱、恒、衡、嵩得以岳稱。然各以方隅名之。如華西、岱中、恒北、衡南、嵩中,其為宗,相若為尊莫相尚者也。嘗偏歷五岳,見其峰巒之高峻,崖谷之幽奇,溝壑之佳,勝果各不相下。而游覽朝謁者各不相讓,為嘆其岳皆不誣。乃吾鄉(xiāng)有幕阜山,亦以岳稱。其稱以岳也,自古然,非由今始。何以知其然也,以岳州在山之西,故名岳陽。亦因茲山名而知之耳。其山高一千八百余丈,左擁黃龍,右挾鳳凰,既高而尊。為眾山宗,故應(yīng)以岳稱。其上有崖,有洞、有天池、有溫泉、有飛瀑、有丹壇、杵臼、石田諸仙跡。且石壁有神,禹治水至此古篆文六字,其勝概皆足與五岳相匹,休而其名之顯獨。不若五岳者何哉!無亦以地處偏遠,周王之馬跡不至,謝公之履齒不登。閑耳然其形超物外,峻極于天,與天為徒,不輕受人世物色,故不以方隅名。而獨名為天岳,知其名與實符。非盜虛聲者比矣。

  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彭其位是平江人,他將天岳幕阜山與五岳進行了比較,得出的結(jié)論是天岳“名與實符”,并指出了幕阜山的“天岳”之稱并非今始,而是古來有之。

煉丹井

唐 李白

聞?wù)f神仙晉葛洪,煉丹曾此占云峰。

庭前廢井今猶在,不見長松見短松。

煉丹井

唐 陳巖

閑中惟有高低枕,老去寧無內(nèi)外丹。

千載稚川今往矣,誰言古井不生瀾。

贈趙先生歸幕阜

四川節(jié)度使 高駢

為愛君山景最靈,角冠秋禮一壇星。

藥將雞犬云間試,琴許魚龍月下聽。

自要乘風隨羽客,誰同種玉驗仙經(jīng)。

煙霞寂寞無人到,唯有漁翁過洞庭。

晚晴所感

黃庭堅

自巴陵略平江、臨湘,入通城,無日不雨,至黃龍奉謁清禪師,繼而晚晴,邂逅禪客載道純款語,作長句呈道純。

山行十月雨沾衣,幕阜峰前對落暉。

野水自添田水滿,晴鳩卻喚雨鳩歸。

靈源大士人天眼,雙塔老師諸佛機。

白發(fā)蒼顏重到此,問君還是昔人非。

幕阜山

宋 無名氏

洞庭八百里,幕阜二千尋。

造化釧神秀,人物如球琳。

春江遠眺

宋 李儒用

山自青青水自流,區(qū)級香鳥語遍枝頭。

道人際此身無累,親見羲王正冕旒。

幕阜山

元 許元信

幕阜山高一千八百丈,二十五洞太玄天。

雪花飛滿水沖石,翠障撥開云卷煙。

金鯉一雙游碧沼,石田三畝產(chǎn)紅蓮。

我來絕頂無他事,為訪仙人葛稚川。

幕阜山

元 胡天游

幕阜山高一千八百丈,我疑山頂即天上。

捫羅躡登到山巔,又如平地望青天。

始知天高百萬應(yīng)無極,幕阜蒼蒼一卷石。

洞庭八百古所傳,到此遙看如鏡圓。

若還更上三千丈,那知天下有山川。

幕阜山.明

明 王炎 通城縣湖北按察史

昔聞幕阜古洞天,偶馳瘦馬行山前。

諸峰卻立一峰出,蒼然墜地走復旋。

誰燒石灶汲丹井,絕頂萬杖巢飛仙。

捫蘿攀登敢憚險,欲往未有一日閑。

仙翁見我定拍手,笑我何由來此間。

魚淋日灸行路難,何如鸞鶴游云端。

人生不比金石堅,何來如鷹今蒼顏。

百年寶貴草頭露,何乃自苦縻一官。

雖無道骨可不死,亦欲早掛頭上冠。

南山之南北山北,筑室翠微高枕眠

憶幕阜

明 艾而康

憶昔當年幕阜游,欲尋仙跡思悠悠。

從知石室云封密,始信天池水溢流。

吳楚層巒連塞北,乾坤雙日上峰頭。

山靈似接湘靈遠,更覺閑情到十洲。

幕阜山

明 劉基

黃龍美景盡幽幽,三畝石田氣勢猷。

幕阜行觀南北地,峰尖坐看東西州。

池塘闊藏蛟鯉,只角樓高近斗牛。

青竹臺上勞到掃,鳳凰池畔杖履游。

登幕阜

明 余大乾

名山峻拔跨三州,千里煙花一望收。

盡道洞庭俱在眼,塵埃不辯岳陽樓

云騰寺

明 邑人 李紹春

訪仙何處是,萬丈步能夷。

怪我年非少,偏今遇更奇。

烹茶疑是藥,坐石不關(guān)棋。

風雨三更寂,云深谷口迷。

登幕阜

明 胡湘

山隱靈蹤別有天,丹巖翠壁護瓊田。

老僧掛錫長眠石,醉客乘風欲學仙。

紫氣滿山連洞府,峰巒塞道隔人煙。

一聲長嘯紅塵外,不管年來雪滿顛。

游天岳山

明 舉人 洪名臣

閑游名士擬峨峨,隨步登臨喜氣多。

秀色入簾山送畫,潺聲當戶水生波。

隔林禽鳥笙簧奏,曠野樵廝牧笛歌。

千載風云夸勝會,泐名鐘鼎豈空過。

幕阜

明 邑人 唐佐

層巖盡日鎖煙霞,何事神仙認作家。

三畝石田誰是主,我來欲學種胡麻。

九月登幕阜山

明 秦卜瑞

引倡同登天岳峰,攀騰涉險覓奇蹤。

吟詩自欲追鐘子,煉性誰能繼葛翁。

遙望洞庭秋水白,平瞻落日暮霞紅。

登臨一度歡無極,勘破江山幾萬重。

幕阜丹巖

明 郭本

翠獻巍峨插碧空,千尋峭壁染丹紅。

恍如神女巫山會,迓致仙人錦帳中。

朝雨洗來添麗色,晚霞絢處貫長虹。

藥爐丹灶今何在?直欲乘云問葛洪。

登幕阜山

清 知縣 盧爾秋

昔年曾到幕阜麓,今日重游此幕浮。

俗吏馬牛經(jīng)歲月,神仙雞犬自春秋。

名山得得青如此,雙鬢蕭蕭白也不?

幸與老僧重攜手,漫云扶我上丹邱。

幕阜山

清 署知縣 石文成

巍巍天岳山,何年名幕阜?

天柱俯于前,雷峰擁于后。

仙女列其左,鳳凰拱其右。

一千八百丈,云霄獨昂首。

丹崖映日紅,云煙幻白晝。

葛艾二仙翁,筑室棲云竇。

山頂開石田,平疇連數(shù)畝。

翠竹高眠鶴,紫芝大如斗。

仙翁去已遙,丹臺留石臼。

聞?wù)f采樵人,往往見二叟。

我欲往尋之,相見或招手。

石田

清 向阮賢

洞天深處種香粳,白石磷磷劃不平。

一任人間滄海遍,年年野老帶云耕。

幕阜山

清 向曾賢

高高不可量,突兀青云端。

昔有葛仙子,愿結(jié)山靈歡。

仙去山亦寂,白晝生余寒。

誰與開晦蒙,舉頭起長嘆。

丹巖化丹穴,千仞翔鳴鸞。

大江

清 隱士 李嘗之

絕險勞僧員,沖風凍欲僵。

擁爐膺拭涕,試茗草生香。

得句思鐫石,謀生勸墾荒。

誰言桃洞隔,今日是漁郎。

登幕阜山

清 李發(fā)選

匣劍重登萬仞梯,足跟高翥躡虹霓。

數(shù)峰云破青螺涌,一路蟬吟白云低。

紅葉黃花秋入畫,靈芝仙術(shù)灶封泥。

天風吹我層岡去,好把丹崖字品題。

中峰疑是到瓊臺,更躡層巔雨欲來。

石磴有梯盤霧上,無關(guān)無鎖拍云開。

一塵不染人如鶴,七澤遙看水一杯。

此日壯游真不負,洪崖何必羨蓬萊!

游幕阜

清 李長標

丹崖幕阜舊仙宮,凌露肩輿躡虎蹤。

九轉(zhuǎn)丹砂懷葛令,三關(guān)紫氣憶黃龍。

飛泉自瀉千重石,曉月斜懸百尺松。

斥侯煙銷憐夜寂,流螢競照隔溪春。

幕阜丹崖

清 蘇升平

巍巖峭壁插青空,遙望青空一色紅。

麗景殊超巒障外,霞光初勝畫圖中。

知非天際垂朱帳,疑是云端落霽虹。

爐灶丹砂千古在,好從此處覓仙翁。

昌字水

清 貢生 陳悔

龍山下勢悠然,廠破中流水底天。

若斷若連雙日落,將前將卻兩珠圓。

狂瀾挽去機思返,筆陣雄爭字欲旋。

從古六書形象一,昌江邑號到今傳。

登幕阜山

清 陳士弨

北望何蒼蒼,幕阜圪然起。

一千八百丈,周廣紆道里。

區(qū)分數(shù)州界,遙鏡洞庭水。

絕頂摩霄漢,障列雙峰峙。

龍蟠夜雷動,鳳協(xié)朝霞紫。

蝌蚪壽奇文,禹跡于茲紀。

葛艾二仙翁,邈焉溯遺址。

丹砂幻金石,芙蓉掬清泚。

床臼蔭古木,崖洞馥香芷。

二十五洞天,顧名非虛美。

嘯歌呼白云,登眺日移晷。

登幕阜

清 陳再平

凌嶒絕獻倚青天,吳楚提封界下旋。

望眼真窮南極外,聳身疑在岱山巔。

泉飛瀑布千峰響,雨散丹崖萬壑煙。

乘興幾迷歸去路,蒼茫遙指洞庭邊。

石田三畝

清 何元謂

誰墾頑堅石作田,畇畇三畝岳作巔。

犁翻壘撥行溝脊,鍬畫砢硅畛障弦。

枸杞春栽桃苑雨,黃精秋蕕菊籬煙。

場仍町瞳無須筑,藥灑丹霞鉺煉仙。

登天岳

清 張文炳

昨日已過重九節(jié),今朝仍上最高峰。

不辭路曲行難盡,直到山巔光轉(zhuǎn)濃。

日映秋山紅樹老,鐘敲野寺白云封。

明年此際遙相約,菊酒同斟定再逢。

望幕阜山次韻

湖南督學 張仕遇

名山屈指數(shù)南天,雙鯉池邊慕葛仙。

藤練曲纏千載篆,月鉤時掛一簾泉。

為公忙我難登此,披句知君屢至焉。

傳道峰頭多勝事,零星棋子石拳拳。

登幕阜山

清 周大乾

吳楚矗云分,嶙峋不易登。

半山低樹嘯,絕頂遠煙騰。

碧沼函鮮鯉,丹爐灼古藤。

仙翁何處去,含笑問山僧。

游幕阜

清 姚修徑

幕阜橫峰古艾西,峻崢翠聳碧天齊。

瓊田一度超吳產(chǎn),瀆汨雙流到楚溪。

神禹靈碑蝌蚪燦,仙翁石室鼎爐遺。

只今法窟黃龍著,自掃莓苔覓舊題。

幕阜丹崖

清 邑貢生教諭 鐘興誥

層巒峭壁倚長空,誰把丹砂絢彩虹。

仿佛昆崗殘焰里,依稀錦帳夕陽中。

爐邊煙冷霞成綺,仙子騰霄氣吐虹。

瑞竹青枝如結(jié)實,鳳凰應(yīng)出此山中。

登幕阜山次韻

清 邑歲貢 釧滉

絕獻疑連尺五天,層云縹緲想行仙。

斑斑綠鮮侵文篆,淅淅寒風瀉玉泉。

灶冷煙消丹老矣,巖高石古色存焉。

與君共著尋真屐,徑向枰間弄一拳。

石田三畝

清 鐘圣芳

石田仙跡邈,幽壑暮煙含。

履畝難征二,耕余不問三。

苔錢封古陌,涓滴冷秋潭。

藍玉誰貽種,表??杖牒?。

歲寧分上下,疆豈辨東南。

莫道包藏淺,山輝起翠嵐。

登幕阜山

清 徐發(fā)

幕阜嶙峋壓萬岑,東吳太守昔連營。

山攢獰石貔貅旅,林匝斜坡草木兵。

云水蕩胸俄眼豁,光風流腳欲身輕。

回頭慷慨前朝事,平不得來若個平。

幕阜雜詠

清 唐允是

丹崖

丹成九轉(zhuǎn)合天然,撒向?qū)友率嘞伞?/p>

露洗苔侵經(jīng)幾刼,至今朱點尚鮮妍。

禹碑

石纜維舟事不虛,停橈刊木度山衢。

至今剝蝕莓苔跡,錯認當年蝌蚪書。

瑞竹

亭亭物表凈無埃,描盡蒼煙與綠苔。

想是仙家無歷日,憑君生意報春回。

石棋局

仙家歲月也難消,石上敲棋遣寂寥。

漫對乾坤分勝負,人家誰是爛柯樵?

沸沙池

絕獻清泉瀑不干,盈盈碧玉白云端。

幽人漫掬一瓢飲,沆瀣餐來六月寒。

登幕阜山普濟庵

清 唐文理

一山橫突幕峰腰,高鎖禪關(guān)晝寂寥。

苔徑難尋歸鳥跡,泉流易酌老僧瓢。

寒塘舊樹頻邀月,絕澗新畦晚種苗。

先世幾人遺手澤,獨摩碑石認前朝。

登幕阜山

清 唐良煥

涼風送我躡天梯,四望群峰盡覺低。

閶闔遠從雙劍辟,斗牛直自一肩齊。

龍從古洞騰朝雨,仙自煙霄達彩霓。

想與羅浮渾不爽,空中恍惚喚天雞。

登幕阜山

清 邑人 黃大成

山勢嵯峨極,峰高可接天。

層崖疑虎踞,幽壑有龍潛。

禹跡曾臨此,仙蹤哪記年。

扶筇一遠眺,塵累已全捐。

幕阜次韻

清 邑歲貢 童先及

屈曲羊腸系半天,尋蹤直欲訪飛仙。

煙籠松頂鼾眠鶴,橋臥山腰吼瀑泉。

塊石犁殘?zhí)镌谝?,陽坡鋤破藥生焉。

蒼茫野色橫平地,小視連云一仆拳。

禹篆

等閉乘興踏崔嵬,幕阜山前欲探奇。

撥去云霞尋古跡,刷開苔鮮認殘碑。

千年手澤依然在,八載豐功沿可追。

當世共推明德遠,迄今底定水東之。

同從兄開先眺望幕阜山

清 程文遠

幕阜山頭見楚門,洞庭湖上一昆侖。

卷開玉壘云霞帳,結(jié)作銀城錦繡村。

九港分流兄帶弟,萬峰羅立子和孫。

我生伯仲同居此,自覺源源步履尊。

游幕阜

清 邑人 彭其位

五岳行將遍,還為天岳游。

他邦未了勝,故里好全收。

名畫輸崖古,銀河讓瀑流。

直凌霄漢上,俯瞰洞庭秋。

幕阜石田

清 邑人 魏自嘉

疊疊(?)巖徑不平,一丘磽確有田名。

力耕無計營溝洫,歲稔曾誰種秫粳?

禹貢未偕泥入賦,山靈應(yīng)遣象來耕。

煙云隴上仙家管,瑤草奇花處處生。

游幕阜

清 邑人 魏之桂

南來(??)仰天山,幾許搜奇任往還。

石畝寒泉滋碧鮮,層巖宿霧鎖天關(guān)。

吹噓云氣呀為象,散落林霏雨作斑。

爐灶想留煙火在,欲賒黃白駐朱顏。

古聯(lián)

蘇幕遮.秋游幕阜山

桑榆斜陽

踏秋波,扶遠岫,幕阜尋楓,同把山門叩。結(jié)伴天梯攜霧走,迭宕層巒,盡在云中瘦。

鳥啾鳴,峰挻秀,古剎藏幽,隱隱神鐘奏。適與流沙泉共酒,瑟瑟山風,直把寒吹透。

天岳寺門聯(lián)

清 李元度

天子三經(jīng)地,皇帝九謁門。

二十五洞天聯(lián)

南宋 孟珙

(?)五洞天,高凌霄漢,憑虛望遠,喜洋洋空闊無邊;看南蹲伏鳳,東峙黃龍,北駐馬鞍,西停雞角,羨野鶴閉云,時繞就丹巖峭壁;際長虹宿雨,還增添瀑布晴川;何待有獨生臺竹,三畝石田,萬古涼亭,百秋金鯉。

數(shù)千年往事,跡著峰巒,玩景尋蹤,嘆滾滾豪雄誰在;想大禹篆文,葛洪煉藥,劉剛趕羊,太史藏軍,覽鴻猷偉烈,都 化為薄霧殘霞;使雁柱豐碑掃不盡荒煙蔓草;只贏得八井廉泉,半溪釀水,一肩明月,兩袖清風。

古時平江有四十八寨,北鄉(xiāng)有二十八寨,幕阜山有七寨,古時都是屯兵之所,也有的曾被土匪所占為匪窠。

  營幕平寨

  位于幕阜山之絕頂,可容數(shù)千人。即三國時太史慈屯兵之處,現(xiàn)瞭望臺周圍草甸,故叫地坪,又名大仙坪,其側(cè)為跑馬坡,原有城墻、城門,后毀。

  幕阜后寨:

  在橫山一帶,靠近虹橋一邊,可容三等千人,是守住幕阜山的后門關(guān)隘,現(xiàn)毀。

  白水寨:

  在永強之上的白水崖,有瀑布飛流百余丈,前有關(guān)山號鐵門檻,現(xiàn)存石大門框,地勢十分險絕,易守難攻,水源充足。

  黃裴洞寨:

  又名主嵓尖,有泉池,在黃裴洞左邊,原有草屋若干棟,可容萬人,建于咸豐八年,現(xiàn)有遺址。

  鳳凰山寨:

  在幕阜山之西,高千余丈,甚為寬廣,位于鳳凰山下,即現(xiàn)鳳陽村境內(nèi)。上有鳳凰池,泉大如斗。建于咸豐五年,土人修砦于此,現(xiàn)有殘跡可尋。

  天壽寨:

  在注竹崗,因其有古寺天壽庵而取名。與白水寨相距不遠,可容數(shù)萬人。

  大方寨:

  在幕阜山右,四面壘石為垣,有二門,中間有老屋百多間,可容萬人,建于咸豐五年。具體地址今無法尋找,疑似山西嶺一帶。

除天岳幕阜山本身的古寨之外,南江境外內(nèi)即天岳幕阜山周邊還有:張師山寨、九峰寨、三角湖寨、得勝寨、福郎寨、仙人寨、趙家寨、雞公寨,銅鼓蒂寨等等。

  一峰尖上獅巖有圓形石拱門,上首刻:“極無峰”左右聯(lián)為:幕阜南巖同日月;洞庭獅子并乾坤。

  有石刻:“雄霸南天”,字高一米許,系魯?shù)涝磿逃?a href='/minguo/' target=_blank>民國三十年(1941)六月,毀于1968年“破四舊”,現(xiàn)存“南天”二字,雄霸二字跌落于地,有待后人得立。

  上獅洞內(nèi)有魯?shù)涝此蹋骸懊駠晗牡悄桓飞?,極目四望,氣象萬千,特題雄霸南天四字於上獅洞,并得絕句一首以抒意:幕阜頂天立,雄霸四海極,氣吞島寇。”

  “幕天席地,阜物康民.壬午重九,陳輥題”此字是民國平江縣長陳輥于民國三十一年(1942)所書刻,位于上獅巖外石上。

  “眾山星拱。滇南梁得奎題”此人是魯?shù)涝床肯鹿僮?,因魯?a href='/yunnan/' target=_blank>云南人,隨軍長上山所書刻。

  “小天下”三字與梁得奎的眾山星拱刻在一起,是中坪鳳陽人蕭師杰所書。

  五十八軍原軍長孫渡將軍與魯?shù)涝赐瑫r在上獅巖刻了一段文字,內(nèi)容是言抗戰(zhàn)之事,因大部字跡已模糊不清,無法記述。

  “岳膽煙肝”,位于永強之上的應(yīng)聲石上,字體方正,旁有四行小字,因嚴重風化,無法讀完整,只能認出:“天岳之陽有奇石,能應(yīng)人聲出石岳,膽煙肝,自何人困風霜。”系清同治五年武舉人陳光前,后補守備(石漿許家園人)所刻。

  《洞天幕阜山》刻于阜峰村蜈蚣洞之上的蛇坑鐫字崖上。于宋涫祐四年由荊湖制置使孟珙書刻。其字為正書,字徑二尺許,署年月,右署銜名,已剝落,不辨。五字中的“山”字字體筆劃不同,與原字有異,疑似是清以前好事者所添。此五字是天岳幕阜被道 家封為二十五洞天的依據(jù)。

  《天壽砦》三字刻于注竹崗“北城門”橫條石上,清晰可見;旁有石碑一塊,高一米,寬八公分許,上有滿板字跡,均已模糊不可辨,只能隱約認出:咸豐六年 山團立,尚有人名:方成器、方西山......

  沖真觀刻文:在沖真觀中殿的石柱上有石刻字,只能認出年份短短幾個字。殿外墻上有青石板,刻于清代,是捐款名錄。

  天岳幕阜山最重要的石刻是許多古藉和古詩所提到的“禹治水到此山”的石壁崖刻,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此六字至今未被發(fā)現(xiàn)。古藉所言的具體位置是在葛仙翁石室之上,要拂去青苔方可見,本書作者多次到山中尋找未獲,欲待有關(guān)部門組織考察發(fā)掘,以證實大禹治水真的來過天岳幕阜山的史實。

可以說,自有人類以來,天岳幕阜山就有人在山上生存活動。而且很多歷史名人都來過,且有證據(jù)證實?,F(xiàn)列舉于下:

  伏羲

  傳葬于天岳幕阜山下太平尖,因后文有一章專論,且聽下回分解。

  舜帝

  司馬遷所著《史記》一百三十篇第一篇就提到“舜耕歷山”的事實,歷山,已有權(quán)威論證即天岳幕阜山。舜帝當時是流放于此的,且在此山的時間很長。

  大可《幕阜山——古帝王之山》一文記載:傳東晉時在幕阜山掘得一石碑,碑文載:“厚衣之以薪,不封不樹,雷閃地裂葬于天,帝舜封天岳”??梢?,舜帝與天岳幕阜山有密切的聯(lián)系。

  大禹:

  大禹治水到過天岳幕阜山,是以葛洪的《幕阜山記》為根據(jù)的,此文一開頭就說:“山有石壁刻銘,上言:禹治水,到此山?!庇刑圃适堑摹队肀芬辉姾屯燃暗摹队碜芬辉娮糇C。這塊殘碑是隱于苔鮮下的,有待后人去發(fā)現(xiàn)。爛船坡的傳說也是講大禹上過天岳幕阜山的事情。

  秦始皇

  《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為“親巡遠方黎民”,宣揚“功蓋五帝,澤及牛馬”巡狩天柱山,而天岳幕阜山古時就叫天柱山。因而李元度依據(jù)此寫出“天子三經(jīng)地,皇帝九謁門”的對聯(lián)來,表述了秦始皇來天岳幕阜山巡狩之事。

  葛玄:

  道家稱之為葛仙翁,為道教四大天師之一,三國吳瑯琊人,曾在天岳幕阜山煉丹,留有藥臼、煉丹井。

  葛洪:

  字稚川,號抱樸子,江蘇句容人,從鄭隱授煉丹術(shù),因有戰(zhàn)功,授伏波將軍賜爵士關(guān)內(nèi)侯,系葛玄之侄孫。是我國古代思想家、道 學家、醫(yī)學家、化學家、印染業(yè)祖師。一生著作頗豐,著有《抱樸子》、《肘后備急方》等書。在天岳幕阜山修煉多年。并寫了《幕阜山記》一文,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相傳在天岳幕阜山羽化成仙,一山二葛,為天岳幕阜山增添了名氣。

  黃庭堅:

  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南宋大學士,江西分寧人,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官至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校書郎、實錄檢討官等。多次回鄉(xiāng)都順路游天岳幕阜山,與山上的靈源大士、雙塔法師都是好朋友,他的《晚晴所感》一詩是在天岳幕阜山寫的。

  李儒用:

  南宋平江九才子之一,他的《春江遠眺》寫自天岳幕阜山,是懷念伏羲的詩文。

  李白:

  他是受著作《天地宮府圖》作者司馬承禎的影響,而來天岳幕阜山的。李白所寫《煉丹井》一詩,收入在《李白全集》中,江蘇句容縣博物館收藏,所以這首詩是李白所寫無疑。但此詩是寫江蘇句容還是寫天岳幕阜山呢?因為江蘇沒有大山,不可能有短松,無疑是寫天岳幕阜山了。

  吳猛:

  字世人,晉代有名的道士,分寧人氏,是凈明道派的十二真君之一,他在天岳幕阜山脈的黃龍山、冬桃山、鳳凰山住過很久,最后在天岳幕阜山羽化成仙?!兜赖抡娼?jīng)》作者杜光庭在道教界宣布了吳猛在天岳幕阜山成仙的事實。

  陳真人:

  是天岳幕阜山的統(tǒng)管神仙,又稱陳大仙,是道書所定的正統(tǒng)神明,可以說他是神界在天岳幕阜山的最高行政長官。

  張旭:

  唐代書法家,曾游天岳幕阜山青陽

  高駢:

  四川節(jié)度使,與幕阜山人“趙先生”是好友,雖未到過此山,但對天岳幕阜山評價很高。

  釋慧開:

  唐代高僧,寫有《偈頌八十七首》,其中寫天岳幕阜山一首。

  許元信:

  元代文學家,親到天岳幕阜山游覽。

  胡天游:

  元代人,文學家。

  王炎:

  明代,原為通城縣令,后升為湖北按察史,曾到天岳幕阜一游,寫有詩一首。

  艾而康:

  名艾穆,明代,虹橋天井山人,官至太樸寺卿(正三品)欽差提督軍務(wù)巡撫(正二品)。因其家在天岳幕阜山下,多次登此山。

  邱萬瓊:

  明代文人,多次登天岳幕阜山。

  李紹春:

  明代人,文學家。上過此山。

  胡湘:

  明代人,詩人,上山為天岳幕阜山寫詩。

  石文成:

  明代,平江署知縣,親上山。

  向阮賢:

  清代文人,游過此山。

  向曾賢:

  清代文人,與向阮賢是兄弟,到過此山。

  李元度:

  清代同治人,平江才子,貴州按察史,其母喻氏葬于天岳幕阜山下月形山,曾為天岳關(guān)和沖真觀寫過門聯(lián)和關(guān)名。

天岳幕阜山的“藍色文化”內(nèi)涵豐富、歷史悠久,值得深入發(fā)掘。

  作者:楊衍秋,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會會員、湖南省詩詞協(xié)會會員、岳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平江縣黨史地方志學會會員、平江縣南江鎮(zhèn)詩聯(lián)學會會員、平江縣南江鎮(zhèn)老年科技協(xié)會會員

Hash:1adcebefba0566d45aefdea28a36351fa2094a57

聲明:此文由 新岳陽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