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氏簡介

甄姓,中華姓氏之一。舊百家姓排第205位,在2006年的新百家姓排行中,甄姓列第162位。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無極甄氏家族有若干支脈向四方藩衍移徙,宋代甄舜河率族南遷就是一例。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之后,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上古的時候,舜帝品德高尚,處處以身做則。當他聽說東夷部落的燒陶技術(shù)落后的情況后,就親自到東夷部落去幫助燒陶。

在舜的指點之下,東夷部落很快掌握了燒陶的主要技術(shù),而且成了著名的陶器產(chǎn)地。由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東夷部落的所在地很快發(fā)展成為一個城邑,這就是甄城。

舜的子孫有的留在甄城做甄官,掌管制陶業(yè)。后來甄官的后代便以這一官名為姓氏,稱甄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姒姓,出自皋陶之后,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亦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jù)史籍《元和姓纂》記載,上古部落首領(lǐng)皋陶的兒子仲甄在夏王朝做官,后來被分封到甄(今山東鄄城),他的后裔子孫于以祖先的封地和名字,將自己的姓氏定為甄氏。

如果甄氏是少子仲甄的后代,則是以王父字為氏,該支甄氏至今已有四千多年了,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甄氏族人大多尊奉仲甄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郁都甄氏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中有郁都甄氏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后,大力進行漢化改革政策,在這個過程中,郁都甄氏改為漢姓甄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富森氏,亦稱敷臣氏,滿語為Fuse Hala,漢義“孳生的”,世居開原(今遼寧開原老城鎮(zhèn)),后多冠漢姓為甄氏、珍氏等。

⑵.滿族尼珠琿氏,亦稱尼竺渾氏,滿語為Nijuhun Hala,漢義“珍珠”,世居長白山區(qū)地,后多冠漢姓為甄氏、尼氏等。

得姓始祖

仲甄?!罢纭弊值谋疽猓簿褪枪糯鐾咂髦说囊馑?。甄氏得姓也確實是跟瓦器有關(guān)。根據(jù)《元和姓纂》記載,甄姓的鼻祖是皋陶次子仲甄。他們的祖先就是當時為虞舜做瓦器的陶人,而根據(jù)考證皋陶“甄”字的本意,也就是古代做瓦器之人的意思。根據(jù)考證皋陶是虞舜時造律的大臣,如果甄氏是少子仲甄的后代,則是以王父字為氏。那么,甄氏的得姓,至今也已有5000多年了,是一個古老的中國姓氏。故甄氏后人尊仲甄為甄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甄姓故地

河北巨鹿縣西甄莊甄氏家族堯舜后代。

甄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無極是中國河北省一個普通的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縣,位于省會石家莊市東側(cè)。西漢置縣,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里便是甄姓同胞的故鄉(xiāng)。

甄姓發(fā)展

“甄”姓是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根據(jù)《二十五史》記載,到了中央集權(quán)的漢族統(tǒng)一國家。西漢時期,甄氏先民已在無極形成封建社會的門第閥閱——甄氏家族。這個家族歷經(jīng)秦漢統(tǒng)一、三國角逐、魏晉興替和隋唐盛衰,前后八個時代,綿延八百年,儼然成為中國北方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

甄姓遷徙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無極甄氏家族有若干支脈向四方藩衍移徙,宋代甄舜河率族南遷就是一例。舜河子孫秉承先祖遺風,同舟共濟,自強不息,代有賢哲,輩有英才,不少人遠涉重洋,在異國他鄉(xiāng)落地生根,產(chǎn)生過眾多富商巨賈,涌現(xiàn)出一批有識之士、社會名流,為中華民族物昌盛富強貢獻了力量,據(jù)了解,如今美國、加拿大、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委內(nèi)瑞拉墨西哥、英國、哥斯達黎加、澳大利亞等國家和香港澳門等地區(qū),有舜河子孫四萬多人,廣東開平、新會、臺山恩平等地有四萬三千多人。在美、加、新、澳及香港等地,建有甄舜河堂、甄氏聯(lián)合會、甄湯中山會館等宗親組織,廣東省開平市設(shè)舜河僑刊社、舜河紀念堂、出版不定期刊物《舜河僑刊》,發(fā)行國內(nèi)外。甄舜河公(公元1195-1274年)開創(chuàng)南遷四邑(今廣東省臺山、開平、新會和恩平四市全稱)之舉,在甄族發(fā)展史上寫下不可磨滅的一頁。歷經(jīng)滄桑,繁衍生息,奠定基業(yè),子孫眾多。濟翁遷居河南衛(wèi)輝府(汲郡),到南宋時,裔孫廷宣任國史修撰,出仕南京安慶府知府事,卜宅居住于此。子善慶于紹熙癸丑(公元1193年)科考取進士,任廣東南雄府推官,卒于任上。善慶翁有子景福、景賢,長子景福扶善慶翁靈柩攜眷回安慶府(今屬安徽?。┚幼。巫泳百t翁(即舜河父親)則定居南雄珠磯里。新寧德行都(大部分在今開平市城區(qū)內(nèi)),位于潭江和新寧河交會處,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一個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經(jīng)濟的好地方。甄族在此定居后,隨著人口的增加,又開始向各地分支。舜河子孫住地多在廣東南海之濱,是知名僑鄉(xiāng),受海外文化影響較早,百多年來很多人遠涉重洋,在海外成家立室,開創(chuàng)基業(yè),并取得較大成就。甄舜河家族移居美國和香港地區(qū)的人數(shù)最多,其中尤以美國西部的三藩市(舊金山)、洛杉磯(羅省),東部紐約、波士頓,北部芝加哥等市較為集中。三藩市甄舜河堂每年春節(jié)都舉行宗親宴會,參加人數(shù)有一千多人。香港、澳門地區(qū)的甄舜河子孫有兩萬多人。此外,旅居加拿大、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委內(nèi)瑞拉、墨西哥、哥斯達黎加? ??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的甄姓僑民也不少。美國的三藩市、洛杉磯、芝加哥,加拿大的溫哥華和哥斯達黎加,菲律賓,新加坡等國以及香港等地都建有甄氏宗親會組織。舜河子孫定居海外的總?cè)藬?shù)達四萬多人。如今,國內(nèi)舜河子孫有四萬三千多人。其中,臺山市約二萬五千人,分布在汶村、海宴、廣海、深井、挪扶、北陡、三合、水步、四九、沖蔞、端芬、白沙、下川和臺城等十多個鎮(zhèn);開平市有一萬二千多人,分布在三埠城區(qū)和沙塘、金雞等鎮(zhèn);恩平市有四千多人,分布在平石、沙湖、那吉等鎮(zhèn)(廣東省其他縣、市和省外地區(qū)的舜河子孫未計算在內(nèi))。

甄姓名人

甄 宇

甄宇,字長文,漢代北海安丘(今安丘西南)人。初以《春秋》教授學生。東漢初年,拜為博士,又遷太子少傅,卒于官。

甄 后

甄后(183-221),中山無極(今河北省無極縣)人,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的正室,魏明帝曹睿之母。本為袁熙之妻,曹操攻陷鄴城后成為曹丕的妻室。后因被郭女王(文德郭皇后)所譖而被曹丕賜死,死后謚曰文昭皇后。

甄鸞

甄鸞,字叔遵(535―566),無極(今河北省無極縣)人,北周數(shù)學家,官司隸校尉、漢中太守。信佛教,擅長于精算,制天和歷法,于天和元年(566年)起被采用頒行。曾注釋不少古算書,著有《五經(jīng)算術(shù)》等。另有周天和年歷一卷,《七曜算術(shù)》二卷。

甄琛

甄琛,字思伯,中山無極人。漢太保甄邯之后。北魏著名大臣。

甄彬

甄彬,中山(今河北定縣)人。有操行,鄉(xiāng)里稱善。曾以苧麻抵押于人,贖苧麻時,從中得金五兩,如數(shù)奉還。梁武帝布衣時聞之,即位后官以益州錄事參軍,兼郫縣令。

甄 權(quán)

甄權(quán)(約541―643),許州扶溝(今河南扶溝)人,因母病,與弟甄立言,精究醫(yī)術(shù),專習方書,遂為名醫(yī)。甄權(quán)于針灸術(shù)造詣尤深,兼通藥治。甄權(quán)一生著述頗多,繪有《明堂人形圖》一卷;撰有《針經(jīng)鈔》三卷、《針方》、《脈訣賦》各一卷,《藥性論》四卷。

甄立言

甄立言,甄權(quán)之弟,生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年),卒于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唐武德年間升太常丞,與兄甄權(quán)同以醫(yī)術(shù)享譽當時。立言醫(yī)術(shù)嫻熟,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蟲病。著有《本草音義》七卷、《本草藥性》三卷、《本草集錄》二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臺秘要》中見到。他的《古今錄驗方》如《外臺秘要》所引進“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國有類糖尿病的最早記載。

甄 濟

甄濟(?-766),字孟成,定州無極縣人,自幼喪父,性沉靜好學,住青巖山10余載,人皆以文士相贊。天寶十年(751年),以左拾遺征召不就,安祿山入朝向玄宗請求授其范陽掌書記,并親赴衛(wèi)州遣太守進山拜甄濟。甄濟不得已就赴仕途,在衙中論議正直,秉公辦事。后發(fā)現(xiàn)安密謀反唐,便告知衛(wèi)令齊紀,同時暗自備下羊血,托辭身患重癥,意欲歸里。

甄誼

甄誼,西安人,明代同知長沙府事。發(fā)展農(nóng)業(yè),興辦學校,政績很好。后來在順天府任職。

甄妮

甄妮,原名甄淑詩,1953年2月20日出生,澳門人,獲譽為華語樂壇一代實力常青樹兼殿堂級歌后。1970年代臺灣國語流行曲及香港粵語流行曲女歌星。嗓音出眾,屢獲“金嗓”美譽,又由于音域廣闊,氣量雄厚,獲香港詞人黃沾冠以“樂壇巨肺”之名。九十年代初退隱美國,十年來再度活躍于世界巡回演唱及農(nóng)莊發(fā)展。甄妮共出版超過130張專輯唱片及精選輯,專輯總銷售量過三千萬。甄妮于八十年代初中期擠身香港頂尖歌手行列,是香港樂壇第一代“天皇巨星”,如許冠杰、羅文、徐小鳳等,當中較年輕的一位。17歲出道,縱橫歌壇40年,是跨越四個年代的常青歌后。

甄子丹

甄子丹,1963年7月27日出生于廣東,中國香港著名影視男演員、導演。參與多部西方電影的演出與幕后制作,與成龍、李連杰同為國際知名的華人武打演員,還擔任香港李小龍協(xié)會理事、世界明星廚師聯(lián)合會副主席。2003年5月與年齡相距19歲的多倫多三料華埠小姐冠軍汪詩詩結(jié)為連理,育有一子一女。曾參演多部影視劇,2009年憑借影片《葉問》榮獲第16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jié)最佳男演員。2011年主演的《武俠》榮獲第4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動作設(shè)計。

郡望堂號

郡望

中山郡:戰(zhàn)國時期設(shè)置中山國。秦代時改為鹿郡。漢高帝的時候在此設(shè)置中山郡,治所在盧奴,即今天的河北省正定縣。漢景帝以后改為中山國。

堂號

金堂:梁朝時期的甄彬家庭貧困,曾經(jīng)把一束苧麻典當,后來把苧麻贖回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里面夾著一塊重有5兩的黃金。他馬上將黃金送回了當鋪?;实壑篮?,為了表彰他的誠實,將他任命為益州錄事參軍兼婢縣令。

中山堂:因為甄氏的郡望為中山,所以得此堂號。

此外,甄姓的主要堂號還有:“舜河堂”等。

字輩排行

江蘇邳州甄家莊字輩:“玉安允學鳳憲祥光星明月亮”。甄家村有長房,二房,三房;其他沒有房頭

山東魚臺甄氏字輩:“守懷天西紅恩遠瑞福吉隆昌”。

東陽谷甄氏字輩:“堂守懷天西洪恩遠”。

東平邑甄氏字輩:“學德宜光克己守成”。

山東鄄城甄氏字輩:“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安徽合肥甄氏字輩:“潓仁良大守善自昌禮隆學士德宜元長茂盛福壽文煥典章功多駿業(yè)瑞映華堂恩厚培祖開泰三陽天行正健君相奮強地寧寬容萬物依方貴和時利江山興旺”。

江蘇睢寧甄氏字輩:“明懷秀方計(庭)”。

四川資陽甄氏字輩:“應(yīng)加文天正國永明萬代興發(fā)德順道光”。

湖南甄氏一支字輩:“子汝才如洪印為宮”。

甄氏一支字輩:“繁華榮巨富家美世聯(lián)芳裕豐增廣茂萬代永發(fā)長金玉積滿庭福祿可吉祥”。

河北邢臺甄氏一支字輩:“子本英從玉,守進聚奉廷,成清永長慶,福祿有久思,天廣存寶利,全明德志才,興生延萬順,高占旺世啟“。

家譜文獻

浙江浦江浦陽汭溪甄氏宗譜,著者待考,清乾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江蘇甄家樓甄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江蘇省圖書館。

新會甄氏族譜,黃淳序著,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廣東省南雄珠璣巷。

天津豆張莊甄氏家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年(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xiàn)被收藏在天津市博物館。

開平旺北甄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年(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廣東省南雄珠璣巷。

無極甄氏族譜簡編,劉宗誠著,1995年9月計算機排版打印本?,F(xiàn)被收藏在中國文學圖書館網(wǎng)站。

宗祠通用聯(lián)

四言通用聯(lián)

樵夫卻步;

苧束還金。

——佚名撰甄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唐代無極人甄濟,字孟成,少年時為孤兒,好學而以文雅著稱,在青巖山住十幾年,遠近的人們都佩服他的仁德,甚至樵夾都不到山上砍柴,獵人也不到山上打獵。曾在范陽安祿山署中枉掌書記,后覺察到安祿山要謀反,便用計脫身。肅宗時,歷官秘書郎、侍御史。下聯(lián)典指南朝梁中山人甄彬,有德行,為鄉(xiāng)人所稱道。曾以苧麻抵押給人,后來贖回苧麻時,從中發(fā)現(xiàn)五兩金,馬上送還給人家。梁武帝很阜就聽說過他的事,代齊建梁后,任他為益州錄事參軍兼郫縣令。

望征直節(jié);

家世儒宗。

——佚名撰甄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唐·甄濟,天寶中以左拾遺召,安祿山求濟于帝,授范陽掌書記,察祿山有反謀,佯病求歸。祿山反,召之不應(yīng),肅宗召置三司署,使通賊官羅拜,以愧其心。下聯(lián)典指東漢·甄宇,清靜少欲,習嚴氏《春秋》,建武中征拜博士。

靈蛇示髻;

瘦羊傳名。

——佚名撰甄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三國魏·甄后每曉妝,輒有一綠蛇盤髻形于腦后,宮人仿之,號靈蛇髻。下聯(lián)典指東漢·甄宇建武中拜博士,每臘日,詔賜博士每人一羊,宇獨取其瘦者,為帝所嘉,人稱“瘦羊博士”。

七言通用聯(lián)

舜祖衍遷枝葉茂;

河源溯遠水流長。

——佚名撰甄姓宗祠通用聯(lián)

甄氏祖先是古漢族的名門蓍姓,舜河祖隨著漢民族的南遷大潮,在嶺南創(chuàng)業(yè),繁衍分支,子孫后代散布世界各地,他們?yōu)榘l(fā)揚光輝的華夏文化,創(chuàng)造璀璨的嶺南文化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是甄氏祖先和后裔的光榮。

Hash:3174f71efc13ae41ee6e390ad7e2e217fd7d7622

聲明:此文由 吉林家譜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