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雁蕩山脈的這些不老傳奇!你都聽說過嗎?

南雁蕩山脈重巒疊嶂,縱橫四方,逶迤峻秀,聳立在北港大地之上。山石雄奇,洞窟詭譎,飛瀑流白。高山崢嶸千秋在,四季蒼翠如畫,這是億萬年地質(zhì)歷史大自然的杰作。青山共云天,醞釀人世滄桑。在時光長河里,那些散落在大山深處的不老的繽紛傳奇,值得鉤沉,頗可回味。

商周遺址

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北港這一塊土地上生息繁衍。據(jù)考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今水頭的雅嶼山、騰蛟的鳳山、臥牛山、山門的鳳嶺、鬧村的北山南湖湯家?guī)X等地,就已有人類的活動遺跡。在這些考古遺址中,采集到了商周時期的石器和陶片,這是遙遠的祖先留給我們的不朽的文化遺產(chǎn)。石器有石錛、石矛、石鏃頭,多為殘片,制造方法有打制、磨制。陶片有泥制灰陶、泥制黑陶、印紋硬陶、印紋紅陶等,以印紋硬陶為主??蓮驮魑锖苌?,可辨認的器形有陶質(zhì)印紋罐、壺、甕等,紋飾主要有直條紋、方格紋、曲折紋、米格紋、細繩紋等。這些出土陶片胎體厚,質(zhì)地硬,做工精細。甌地先民是一個瀕海而居,依山結(jié)茅的族群。自古以來是“水行而山處,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保ā对浇^書》卷八)。北港境內(nèi)的商周時期人類活動遺址,大抵分布在濱水的低丘緩坡上,這樣便于采集狩獵,防止野獸侵襲,又可采水為生,得水之利。

稻桶城

又名炮臺山,屹立于水頭鎮(zhèn)外岙村口,有“古寨雄關”之譽。其山高峻兀立,山崗上怪石嶙峋。峰際有寨墻拱衛(wèi),城墻山石壘砌,高丈許,寬三尺,狀如一個碩大無朋的稻桶,故而鄉(xiāng)人俗稱“洪桶城”。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平陽境內(nèi)“山谷烽燧,田園半草萊”,各地農(nóng)民起義軍風云涌起,山寨林立。至正十三年春,浙閩邊區(qū)的山民在李師、金翁瑞的帶領下,組織了一支擁有數(shù)萬人的農(nóng)民軍,出沒于浙閩交界的長山遠水之間。這支農(nóng)民軍曾一度攻克平陽州城,焚燒公廨,劫富濟貧,“蔓延平陽且兩歲”。至正十五年八月,農(nóng)民軍進入平邑江面來襲,時攝平陽州事的元將周嗣德帶兵渡江與戰(zhàn),李師、金翁瑞所部抵擋不了周的凌厲攻勢,撤退到?jīng)芸冢ń袼^)西部山區(qū)。農(nóng)民軍以稻桶城為前寨,以北峰青灣寨為后寨,互成犄角之勢,據(jù)險防守。是年冬,周嗣德移兵涇川,縱兵大戰(zhàn)。將士聞鼓聲而進,引弓齊集,農(nóng)民軍失利。旋即,另外一支農(nóng)民軍在金安三、吳邦大帶領下,馳援李、金所部,在涇川山寨同周嗣德指揮的元軍展開一場生死戰(zhàn)。兩軍大戰(zhàn)三次,因起義軍后路被切斷,元軍堅壁清野,令起義軍人心渙散,自相蹂躪,終將潰退。周嗣德率部向北追擊數(shù)十里,起義軍被殺被俘甚眾。后周嗣德又用計誘殺李師、金翁瑞等數(shù)十首領,同時在陣前高喊:“荷戈來從者,優(yōu)待之?!痹S多農(nóng)民士兵眼看大勢已去,便紛紛棄仗來降。

乞丐寨

位于稻桶城西側(cè)五里許,系仕靜窯前山主峰。元朝至正年間,有大批乞討為生的人寄居于此,故名乞丐寨。因稻桶城一戰(zhàn),起義軍潰敗。對于歸降的農(nóng)民士兵,不愿繼續(xù)從軍,要求解甲歸田的,周嗣德均予發(fā)放兩塊銀元,以作路資。一些農(nóng)民士兵慣于游走綠林,懶散已久,遠離農(nóng)耕,又覺得沒有顏面回家, 便選擇過著游民日子。仕靜窯前山主峰有天然洞穴,可容百人,冬暖夏涼。洞中有泉水,四季不竭,正宜棲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里,這一群人白天三三兩兩到?jīng)艽?、山門、鳳臥等地沿路行乞,傍晚時分陸續(xù)來歸洞穴,是以為家。就這樣,這一群人在仕靜窯前山度過日出日落的蒼蒼歲月。至于結(jié)局,這一撥人或被遣散,或因厭倦林泉而入世,或終老山中,這已然無人知曉了。但是洞窟遺址今還在,“乞丐寨”的久遠傳說今還在,至于他們最后的歸宿,就留給后人去想象吧。

巖頭山窯址

乞丐寨下是巖頭山。其在清代之前稱窯前山,因此地曾設窯制陶故名。窯址位于仕靜村巖頭山東南面山坡上,分布面積約八百平方米,堆積層厚1米余。其主要有缸、罐、瓶、壺和少量碗等日常生活器皿。燒制窯具有匣缽、喇叭形支座及墊圈,都是經(jīng)高溫焙燒而成。所燒制的器物紋飾以刻劃花紋為主,陶片胎質(zhì) 堅硬細密,釉色淡青,勻凈光亮。從出土器物的標本考證,窯址燒制的年限大體為宋至元代。此處陶窯之所以被廢棄湮沒,徒留窯址,這或許跟元朝末年周嗣德的稻桶城一役有關。因稻桶城與巖頭山陶窯僅一嶺之隔,檣桅毗連,殃及窯前山了。巖頭山窯址是平陽縣首度發(fā)現(xiàn)的一處古窯址。這為研究我縣古代制陶技術提供珍貴的范本,2003 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保單位。

鳳灣寨

位于水頭鎮(zhèn)鳳灣村北面。山勢挺拔險要,山下平原一覽無余。山頂有一片開闊的平地,前后山坡峭壁陡立,易守難攻。據(jù)民國《平陽縣志》記載,這里曾有“賊寇”在此立山寨,聚眾作亂。鳳灣寨之名,因一場官兵戡亂而流傳下來。明洪武十四年(1381)十月,“括寇”葉丁香、青田縣黃坦“寇”吳達三等糾眾四千余人,作奸犯科,攻城略地,破青田,殺巡檢,焚燒縣署。后攻占鳳灣,在山頭扎寨。當時明王朝初立,百廢待興。老百姓在飽受了元末社會大動蕩的顛沛流離之苦后,天下民心思定,渴望能夠安身立命。民眾對于葉、吳等人騷亂鄉(xiāng)里之行徑,深惡痛絕。鎮(zhèn)守平陽的管軍千戶馬俊和校尉肖壽率兵前來圍剿,在當?shù)剜l(xiāng)民的全力配合下,勢不可擋,出林浦,越龍?zhí)?/a>,襲擊攻破黃灣(今鳳灣),直抵吳巖山(今吳山)。當是時,鳳灣一地兵戈方止,四境得以安寧。

巖寨

又名吳山寨,位于南雁鎮(zhèn)東部,其地蒲潭幽深,峰巒峭拔。鳳灣一役,葉丁香、吳達三等殘部倉皇西遁,憑吳巖山一天然洞穴為據(jù)點,負隅反抗?!镀疥柨h志·職官志》載,“吳巖山最號險絕,中懸崖有穴若堂,四面壁立萬仞,賊據(jù)為穴?!睍r馬俊率官兵乘勝追擊,同武士弘的另一支自平邑十八都梅溪入鶴溪迂回包剿的隊伍會合,奔襲吳巖山。面對易守難攻的陣勢,馬俊審時度勢,一面挑選一批驍勇有力之將士,沿著石壁,纏抓藤蔓奮力向上攀援,直搗“寇”窩;一面挑選一批技藝精湛的弓弩手,在山谷張弓搭箭以助攻,歷經(jīng)慘烈鏖戰(zhàn),最終攻破吳巖寨,剿殺大部“賊寇”。吳達三在兩軍混戰(zhàn)中率一干人等突圍西進,散入了南雁蕩山腹地。

銀屏寨

位于南雁鎮(zhèn)北部龍里之銀屏峰。銀屏峰處于南雁蕩山的腹地,一峰高聳,四野開闊,一有風吹草動,易于覺察。馬俊、肖壽遂率大軍于此安營扎寨,并在銀屏峰麓建筑一座糧倉,以作補給。官軍分兵多路,堅壁清野,進行地毯式搜索,深入東溪,鏟除彭坑“流寇”,橫掃萬松林。歷時數(shù)月的搜山搗穴,圍追堵截,馬俊所部以兩百戶陣亡的沉痛代價,攻破大小二十山寨,擒斬吳達三等千余人,徹底肅清葉、吳余“賊”,最終平息了這一場“寇亂”,北港地區(qū)的連年兵燹方休。如今,銀屏峰下的營寨遺址還可辨,糧倉遺址尚存,南雁的后倉村之名仍在,它們勾連起600年前南雁蕩山脈的那一場刀光劍影的慘烈。

季山寨

位于鬧村鄉(xiāng)西部季山村。此地處崇山峻嶺之中,四圍有層層危巖拱衛(wèi),只有沿著一條盤山小道蜿蜒而上,抵達山埡口,進入山間谷地。季山村為季氏聚族而居的古村落,系武術世家,為了安境護民,保族自衛(wèi),依獨特山勢構筑山寨,超然世外,自成一統(tǒng)。山寨中季日祐、季日表、季日長等八個兄弟,智勇雙全,嫉惡如仇,人稱季氏八英雄。時值清順治五年(1648)十一月,閩人陳倉等地方抗清武裝,在平邑南北港豎旗募兵籌餉,為避官兵追殺,一度進駐鬧村盆地。越四年,金華總兵馬進寶、溫將王曉等率兵前來進剿,陳倉等義軍將士相繼就擒受戮。時季山村民及相鄰鄉(xiāng)民因及時入寨避險,而幸免于難??滴跏迥辏?676),清廷貝子傳剌塔領兵壓境招降,為了鄉(xiāng)民免遭生靈涂炭,季山寨隨之歸清。300多年過去了,如今寨子雖不存,而遺跡尚在,還有寨后、寨底、寨上谷、寨下谷、寨尖山、營基地等老地名猶在,印證著曾經(jīng)的烽火連天的歲月。

金塆寨

位于騰蛟鎮(zhèn)西部金塆山上。此地原有金氏人家居住于鳳凰山鯉魚山交界之拐彎處,故有金塆之名。金塆地處大山深處,險峰溝壑縱橫,踞山守隘,固若金湯。山寨始建于元代時期,民間傳說姚賽花兄妹武藝高強,行俠仗義,有民族大義。他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聚眾抗元,為鄉(xiāng)民擁戴。后遭官軍重兵圍困封殺,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山寨淪陷,鄉(xiāng)勇義軍慷慨就義。今山寨聚義廳遺址尚存,其墻基輪廓依然清晰可辨,大體呈圓形,厚約2.5米,直徑58米許,大門朝東?,F(xiàn)古寨遺址上建有一座廟宇,當?shù)剜l(xiāng)民奉祀山寨大王神像,以表敬意。1994年,古寨遺跡被列為平陽縣第一批文保點。在朝代更迭中,穿越漫長的時光,今天我從容地置身于古寨廢墟之上。蒼穹下,滿目青山在望,一陣陣樅金伐鼓,攻城掠寨的廝殺聲,仿佛在我的耳際回響,讓人油然而生一份悲壯的情愫。

赤巖山

俗名銀坑山,位于騰蛟鎮(zhèn)湖竇村。赤巖山有瀑,泉源高遠,自百仞絕壁潛云而下,訇然震谷。這奪人心魄的“雙龍飛瀑”,牽引著山外人登臨的腳步。公元422年初冬十月,永嘉太守謝靈運游屐抵此,也許謝公是個見過大世面的人物,在他眼里,赤巖山只是“水石之間,唯甘蕉林,高者十馀丈?!蹦锹?a href='/lingyun/' target=_blank>凌云森森的芭蕉林,何其蒼蒼,這是近1600年前赤巖山上的原始景象。200多年前,詩人張綦毋慕名來到赤巖山,想起了謝太守,不禁吟詠:“謝公遺跡想追攀,何處堪乘興往還?梔子花開樓石渡,甘蕉林滿赤巖山。”只是他難覓當年的芭蕉林,唯有銀坑洞窟在目。據(jù)民國《平陽縣志》載,明永樂十一年(1413),赤巖山銀礦開采,朝廷派遣太監(jiān)前來督辦銀課,當?shù)孛癖婏柺芷淇?。正統(tǒng)元年(1436),明英宗下詔封坑,“以蘇民困”。清嘉慶年間,鄉(xiāng)紳白欽治探訪銀坑時,慨嘆:“銀坑洞古信幽深,探寶誰來此地尋。當日富翁何處去,巉巖一片到如今?!倍瘢w瀑在,銀坑聲名在,謝公的傳說在,赤巖山依舊在演繹著精彩。

邵子摩崖詩

位于南雁鎮(zhèn)后倉之銀屏峰后山麓峭壁上。摩崖詩刻正文為:“鰲極初分立,天開圖畫看。蕩深秋雁泊,湫靜老龍蟠。淡月蘿香永,蒼崖瀑濺寒。因懷仙跡古,鐘梵殷云端。”落款題刻:“大德九春月夜邵子題”。摩崖之詩分四行,每行兩句十字,末行縮進兩格九字。刻字俱顏體,大徑寸余,末字稍小。這是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一位自稱“邵子”的人所作的五言律詩。這邵子何許人也?700年以來一直是個謎。早前當?shù)鼐陀忻裰{:“日起曬獅頭,日落曝龍喉,若能懂得仙字意,白銀九擔另一頭?!边@其中,或許流落著對于邵子真實身份的一個探究。據(jù)當?shù)亍渡凼献谧V》(1891年修)載,唐景福三年(894),邵永瓘自閩省赤岸遷居平邑南雁后倉小龍里,聚族而居,耕讀傳家,蔚成大族。南宋時期,邵家甲第蟬聯(lián),成為北港望族,世稱“小龍邵氏”。宋亡元立,僅僅過去二十六年,這個題摩崖詩的邵子,也許便是邵家之后裔吧。

北港大地上的這一座座山,因代代延續(xù)的傳奇故事而生動,因人文元素的窖藏而倍加立體。人們在直面遠山之時,豐富了仰望的遐想,平添了一縷心靈的感應。但愿神秀的南雁蕩山脈傳奇不老,家山和人咸好。

Hash:9897fa17c8cf6abe63f6eb2a07a3ee60a3200268

聲明:此文由 平陽旅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