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松與道教圣地之道觀青云宮--追溯板棚沖儒佛道文化淵源

千年古松道教圣地之道觀青云宮

-----追溯板棚沖儒佛道文化淵源

作者:屑木

黃河與洛河孕育了河洛文明,在華夏之冠上熠熠生輝,璀璨奪目!

河洛文明成就了板棚沖的輝煌,在龍城汝陽大地積淀了深厚凝重的道教底蘊,透出了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圍!

星漢燦爛,斗轉星移,歷史的車輪滾滾而過。九千年大浪淘沙,多少的文明之珠散落在中原大地。

板棚沖,始于道教圣地鐵頂山,經(jīng)板棚河于千年古剎觀音寺、至汝州石臺鎮(zhèn),這里有九千年新石器時代遺留的痕跡,這里有六千年仰韶文化綻放過的絢麗!儒學奠基于此,道學淵源于此,佛學首傳于此,魏晉玄學盛行于此,宋明理學開創(chuàng)于此。板棚沖文化圈的中心村落--板棚,故稱“榜臺”“榜棚”“出榜臺”,是昔日洛陽、汝州鄉(xiāng)試考試揭榜公示的地方。聞名遐邇的板棚沖“三臺”就是指“榜臺”(鄉(xiāng)試揭榜公示的地方)“石臺”(集貿(mào)交易市場)“鳳凰臺”(圣王臺觀音寺佛教圣地、仰韶文化區(qū))

在洛水之南,鳳凰山下,汝河水畔,鬼谷子隱居修道之所云夢仙境邊的汝陽小店鎮(zhèn)板棚村就這樣隱藏著千年道教圣地鐵頂山北翼道觀青云宮;圣王臺村座落保存完好的佛教圣地千年古剎觀音寺,距汝陽縣城十五公里,舊時曾為汝陽八大景之一,引得眾多文人墨客流連于此。

青云宮坐落于鳳凰山腳下的板棚河畔,坐北朝南位居村中,所遺存建筑最早可追溯到宋慶歷年間,而后至明清兩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繕。整個古建群院落占地十二畝,共有殿宇120余間,塑像林立,石碑十八座。整個院落布局嚴謹,設計精巧,頗具匠心。修建于明代的兩座大型戲樓結構嚴謹錯落有致。宮內(nèi)有千年華山白松,樹高九層樓房、樹干三人環(huán)抱,蘊“蒼蒼古松生古道,枝不生葉皮生草”的感嘆;涵“行人不見樹栽時,樹見行人幾回老”的古韻。青云宮南有峴山之麓道教文化圣地鐵頂山,北臨汝水之濱千年古剎觀音寺,東有九鳳朝凰山水相依林泉為伴的鳳凰山巒,西臨鬼谷子天下第一古軍校遺址、國家恐龍遺址博物館。這里實屬為蕩滌身心的好去處,祈福納祥的真道場。

據(jù)板棚村已故私塾先生李芝口傳,村里李姓是唐朝李淵之子李元名后裔;商姓人家一百多戶是從南陽淅川縣遷徙而來,是商朝商鞅后代。青云宮是李芝祖父的高祖名門望族李煥貞所建。李芝說法有家譜記載,隨李芝后代無續(xù)現(xiàn)已散失。

商湯七年,天下大旱,赤地千里。湯王睹民眾之疾苦,御駕于此,親臨素有觀音菩薩點化張?zhí)鞄熅排畠夯頌榍迦墓砒P凰臺之"九女靈泉"祈雨,果獲大靈驗。遂建行宮做避暑養(yǎng)息、遇旱祈雨之所。后人為銘記湯王恩澤特在原址建廟塑像以香火祀之,即最早的湯王廟,并將“古鳳凰臺”更名為“圣王臺”以示紀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時間長達3600年之久。

峴山之麓道教地,汝水之濱有古剎焉,千峰秀峙,萬壑交流,軟翠晴嵐,仙屏環(huán)抱,拖藍漾碧,眾涓瀅洄,與印度洛迦山有著幾分神似,妙善公主成道后遍尋神州大地,惟獨深愛這一靈秀之地。百姓對于三皇姑的浩浩神恩自然也是念念不忘,紛紛要求建廟供奉,香火永祀。然湯王在此早已坐上了正位,“大悲觀音”只有借湯王背影對面而坐。自此湯王與觀音同坐鳳凰山,佛道鳳凰臺,和諧共處,歷久彌堅。

鐵頂山,又名峴山,位于汝陽縣城南15公里三屯鄉(xiāng)于劉店、小店板棚村交界,海拔1170米。自古與武當山金頂山)相對應,是豫西地區(qū)最大的道教活動圣地。據(jù)南宋鄭樵《通志》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曾經(jīng)過此地,以其千仞聳峙,峰巒秀絕,類襄陽之峴山,而將其命名為峴山,并書題“危峰獨見”。后來,武則天也慕名而來一睹峴山之風采,見其巍峨峻秀,卓而不凡,游至盡興,揮筆題寫“伏牛第一山”,峴山從此更是名揚天下。古往今來,帝王、名人朝山攬勝者不乏其人:杜甫、蘇軾等文人墨客,亦即景綴句,千古傳誦。

鐵頂山為真武祖師修道成仙之地。每年農(nóng)歷二月二十三至二十九,是傳統(tǒng)的峴山廟會,洛陽、鄭州平頂山、開封、四川等地前來游覽觀光及誦經(jīng)焚金者絡繹不絕。

鐵頂山自上而下建有真武觀、崇天宮、廣成宮等三道宮觀,三個建筑群,計有廟宇房舍120余間,塑像30多尊,柱天立地,端莊雄秀,挺拔卓立??v觀山水,各顯其像:有梳妝云樓,凌霄摩天;舍身陡崖,壁立百丈;玉皇極頂,橫空出世;過風仙埡,罡風頻吹;飛來乾石,惟妙惟肖;磨針勝跡,承前啟后;王母神泉,濟事回春。另有八仙洞、天橋洼、跑馬嶺、猴王臺等十余個風景點。這里的諸多景觀,往往伴有優(yōu)美動人的故事傳說,亦莊亦諧,引人入勝。

1995年7月16日,在峴山老石壕一泉水坑內(nèi),峴山鐵頂山道士在泉清淤時,意外發(fā)現(xiàn)一方大型金印,重800克。經(jīng)中州古籍出版社社長、省周易研究會會長董應周先生考證,認定此印為北魏太祖拓跋硅天興元年七月定都平城初的萬戶侯印,距今已一千六百多年。至于這枚印章如何散落于此,姑且不論,但至少可以說明,從南北朝起,這里已不是蠻荒之地,是一條連接魯陽(今魯山)、梁縣(今汝州)、伊闕直至洛陽的山野古道,是名門賢達聚散游玩的圣地。

“天下第一古軍?!?a href='/yunmengshan/' target=_blank>云夢山,當年王禪曾隱居于這座大山深處的鬼谷,自號鬼谷子,教育和培養(yǎng)了一大批戰(zhàn)國時期的優(yōu)秀軍事家和謀略家,如孫臏、龐涓、蘇秦、張儀、毛遂等。他們都是兩千多年前叱咤風云的人物。

觀音寺位于古圣王臺,座南朝北,她依山勢而建。左紫邏,右鳳凰,道教圣地鐵頂山、青云宮雄踞于后,汝水繞其前,視野遼闊,氣勢磅礴。相關資料均言觀音寺是—處風脈絕佳之地,龍纏虎抱之氣,完全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風水理念。

唐代初年國運興盛,隨著儒佛道三家文化的彼此交融.關公信仰逐漸普及。板棚河下游鳳凰臺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雖然戰(zhàn)亂紛繁,適逢亂世,這里卻能屢次得以免難。這與古龍異駐、鬼谷教化、觀音顯靈、關公顯圣的靈異是分不開的,此事在碑文上亦多有記載。歷史經(jīng)典故事“關公溫酒斬華雄”就是發(fā)生在板棚沖,關公在觀音寺坐正殿、待之如佛與這一典故是有很深淵源的,這在全國寺院是絕無僅有。此后的—千多年里,觀音寺—直以儒佛道三家文化,和諧共存的情形下,演繹著不平凡的歷史。

青云宮每年二月二十四日廟會三天三夜唱大戲,幾百年來延續(xù)至今,經(jīng)久不衰。板棚沖的戲曲文化業(yè)也隨之流傳甚廣,板棚沖是實際上的曲劇發(fā)源地。曲?。ê髞沓蔀?a href='/henan/' target=_blank>河南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舊時稱"洛陽高臺曲"或"洛陽曲子戲",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其周圍鄰近地區(qū),是源由板棚沖流行的曲藝鼓子曲(也稱洛陽曲子、南陽曲子)和踩高蹺的表演形式的基礎上,受到其他劇種的交叉影響發(fā)展而成的。 曲劇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雜牌小調(diào)與河南的民間歌舞踩高蹺相結合,于1800年至1936年先后經(jīng)由洛陽王屯村私塾先生王鳳桐根據(jù)藝人演唱編排曲譜、板棚村藝人李需、圣王臺村李久長等同樂社成員相繼到登封、汝州、南陽、黃河北等地演出,把曲藝鼓子曲搬上戲劇舞臺,曲子戲的廣泛流行同時也刺激、促進了圣王臺村百年古笙樂器作坊的發(fā)展,從此,笙響生曲、曲笙不離,“圣王臺笙”響徹中原、享譽全國。后來曲子戲逐漸演變,正式發(fā)展為戲曲曲劇劇種。其中的"高蹺曲"由去掉高蹺拐子的演員登上戲劇舞臺,是曲劇由民間歌舞演變?yōu)?高臺曲"這種正式的戲曲形式的一個質(zhì)的飛躍。

儒佛道文化的鼎沸造就了昔日板棚沖的人文景觀,也哺育成就了今天板棚河流域的人文輝煌。板棚沖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昔日的李煥貞、商金星政府部門身居要職;改革開放后的板棚河流域先后出現(xiàn)了李靈峰、韓進官、李靈敏等三位副縣長。學者、工程師、檢察官不勝枚舉。。。。。。

儒佛道文化源遠流長,板棚沖文明熠熠生輝!現(xiàn)如今青云宮所遺存建筑最早可追溯到宋慶歷年間,而后至明清兩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繕。整個古建群院落占地十二畝,共有殿宇120余間,塑像林立,石碑十八座。整個院落布局嚴謹,設計精巧,頗具匠心。

青云宮是貫通觀音寺、鐵頂山、恐龍遺址博物館、云夢鬼谷子古軍校遺址、西泰山旅游線路的一個重要銜接點,也是擎起汝陽大旅游線路的一個支點。青云宮位于汝陽二廣高速路出入口,有便利的交通線路、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是儒佛道文化的集散地、游覽觀光的圣地要沖,實屬為蕩滌身心的好去處,祈福納祥的真道場。

嗚呼!而如今的青云宮古松參天、煙云繚繞,卻年久失修、雜草叢生、破落不堪、亟待維繕。。。。。。

修建于明代的兩座大型戲樓結構嚴謹錯落有致,早已被摧毀;千年古樹華山白松被伐兩顆,僅剩孤零零一株也幾經(jīng)凋零,殘枝敗葉。。。。。。

十六顆千年扭筋蓮花柏已被毀壞;十八座石碑斷首異處、花草凋落、殿閣破落、瓦礫散落。。。。。。

板棚沖彰顯著儒佛道三家文化的和諧融合。。。。。。

青云宮卻哭訴著遭遇冷落、遭遇破敗和面臨近乎遺棄之不幸。。。。。。

【鳳凰新聞社】責任編輯:屑木

Hash:aa0119221b915f8eabc2ea544597215799bfda5c

聲明:此文由 微派視界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