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城行走篇丨走遍西藏

天堂在北,西藏在右。當你站在雪域高原腳下,徜徉在冰川高峰上,奔馳在漫漫草原之間,沐浴在圣潔佛光之中,沉浸于青稞酒的醇香,伴隨著鍋莊舞的規(guī)律,感受著只有圣地才能帶來的最純凈的心靈洗禮,而這一切,只有在西藏才能體會到。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外觀13層,高110米,自山腳向上,直至山頂。由東部白宮(達賴喇嘛居住的地方),中部的紅宮(佛殿及歷代達賴喇嘛靈塔殿)組成。紅宮前面有一白色高聳的墻面為曬佛臺,在佛教的節(jié)日用來懸掛大幅佛像掛毯。

布達拉宮整體為石木結(jié)構(gòu)宮殿外墻厚達2~5米,基礎(chǔ)直接埋入巖層。墻身全部用花崗巖砌筑,高達數(shù)十米,每隔一段距離,中間灌注鐵汁,進行加固,提高了墻體抗震能力,堅固穩(wěn)定。

屋頂和窗檐用木制結(jié)構(gòu),飛檐外挑,屋角翹起,銅瓦鎏金,用鎏金經(jīng)幢,寶瓶,摩蝎魚和金翅烏做,脊飾。閃亮的屋頂采用歇山式和攢尖式,具有漢代建筑風格。屋檐下的墻面裝飾有鎏金銅飾,形象都是佛教法器式八寶,有濃重的藏傳佛教色彩。柱身和粱仿上布滿了鮮艷的彩畫和華麗的雕飾。內(nèi)部廊道交錯,殿堂雜陳,空間曲折莫測。

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迭,殿宇嵯峨,氣勢雄偉,堅實墩厚的花崗石墻體,松茸平展的白瑪草墻領(lǐng),金碧輝煌的金頂,具有強烈裝飾效果的巨大鎏金寶瓶、幢和紅幡,交相映輝,紅、白、黃3種色彩的鮮明對比,分部合筑、層層套接的建筑型體,都體現(xiàn)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

噶丹寺

噶丹寺殿內(nèi)主供的是未來佛強巴佛,后增供宗喀巴等鎏金銅佛。殿中設(shè)有五只金色獅子承抬的法座,名為“甘丹拾赤”,也就是由宗喀巴創(chuàng)建黃教后的法座。殿后左側(cè)有一小殿,門額上有一組“兜率天”的影塑,塑造技藝極其精細逼真。小殿內(nèi)有宗喀巴靜坐的禪床及純金汁書寫的全套《甘珠爾》和《丹珠爾》藏文大藏經(jīng)。殿內(nèi)的設(shè)置、供器、裝飾等物均系明代文物。大殿中有一根大柱很奇特,它離開地面有一掌厚的距離,到 噶丹寺朝佛的人都要摸一摸柱底,以祈禱吉祥。

噶丹寺共有23個康村,每個康要都有一個小經(jīng)堂,大多為二層樓的建筑,面積都在400平方米以上,一般可容200名喇嘛同時念經(jīng)。有的康村下面再設(shè)米村,米村是寺廟最基層的管理機構(gòu), 噶丹寺共有20個米村。此外,還有修建甘丹寺的主要施主達孜宗本在 噶丹寺修建的高達9層的宮宇。

臧王墓

藏王墓,位于西藏自治區(qū)山南瓊結(jié)縣河南側(cè),是唐朝(7世紀—9世紀)吐蕃第二十九代贊普至四十代(末代)贊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占地面積385平方千米。

藏王墓是西藏自治區(qū)山保存較好、規(guī)模較大大的王陵,包括松贊干布墓、赤德松贊之陵,松贊干布墓封土頂部建有一座小型寺院,里面供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的像。藏王墓作為西藏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吐蕃時期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有較高的研究和探討價值。

朗賽林莊園

朗賽林莊園有雙重圍墻,外墻呈長方形,以石塊為基,上部用上夯成墻,墻窄而矮。內(nèi)墻的下部亦壘石為基,墻基寬約4.5米,上部以夯土為墻,夯墻隔層夾有石板,下寬上窄,收分較大,墻頂寬約2米。墻總高約10米,墻頂部有木檐,以此來遮雨護墻。內(nèi)圍墻呈方形,在墻四角上,各建有極簡單的碉樓,大門設(shè)于東墻正中,寬約3米,在南墻偏東處,還開有一小偏門。在西墻正中頂部,設(shè)有望樓,樓基系就圍墻加寬一倍,站此可隙望四方。在內(nèi)墻與外圍墻之間,開筑有寬約5米的壕溝(即護城河),均用石砌而成,具有明顯的防御性能。

主樓在圍墻內(nèi)中部偏北,坐北朝南,整座建筑墻壁皆用土、石筑成,總高22米,下部有七米多高的石墻基,其余上部全為上夯墻,隔層夾有石板,墻厚約1.4米。主樓東半部從底層到頂部全為石砌墻壁,石墻上全刻有八寶圖案,而且在最東端增帖了寬4.3米的附屬建筑,石縫銜接痕跡十分清楚,這些是于后期加修的。主樓大門前有一長方形高臺,臺前和臺左各有臺級可登臺上,前臺級寬大級差小,左臺級窄小而級差大。

《走遍西藏》

王連文

Hash:d67ddf7bc297312648e24874f96b55b68c52eedd

聲明:此文由 奉化新華書店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