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東坑居然有甘多歷史建筑,你都去過嗎?

都說建筑歷史的見證者

那么東坑有哪些歷史建筑呢?

今天,

東坑網(wǎng)小編帶你見證東坑的歷史建筑

彭屋村彭氏大宗祠

位于東坑鎮(zhèn)彭屋村。建于明朝嘉靖(1522~1566)年間。由該村名人彭世潮(御賜進士官拜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和舉人彭禮(官拜通山縣都諭)合力歷時18載建成。

宗祠坐東北向西南,為三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正門懸掛“彭氏大宗祠”木匾一方,占地600多平方米。兩廊是樂亭,中央為覲亭,為謁祖行禮之用。故亭前有一聯(lián)云:“進一步蹌凜肅”;歷三級揖讓雍容。全祠結(jié)構(gòu)雄偉,古色古香,內(nèi)有珍品數(shù)件。一是明?彭世潮畫像;二是“龍鳳柱”一雙;三是珍稀門枕石一對?!褒堷P柱”、“雙石枕”的來由有故事:傳說彭世潮為官時,曾擒汪洋大盜夏元虛,后查此人劫富濟貧,且已金盆洗手,多為善舉,因而釋之。及彭氏建祠時,特進此物,以表報恩。

一、彭世潮畫像。彭世潮,字龍溪。明朝嘉靖(1522~1566)年間御賜進士任陜西御史。解印歸,建祠置產(chǎn),造福桑梓,為族人愛戴。故聘丹青妙手,著名畫師曾子美先生為其繪像,以遺后人紀念。此像畫工精美,遠觀之,栩栩如生,雙目存神,不威自畏;近視之,玲瓏剔透,線條流暢,工筆精巧細膩。雖歷四百余年,其色不變,可謂巧奪天工,不愧名師妙筆。

二、“龍鳳柱”(楠木)。彭氏大宗祠內(nèi)堂有“龍鳳柱”一雙?!褒堉保y幼如塵,光潤亮澤。堅硬無比,五金難入,歷久常新。觀之,似有祥云靄靄,隱隱龍形;“鳳柱”,天生鳳羽之紋。觀之,若丹鳳遨翔,盤旋天表。有考古者云:此物,除皇宮外,世間罕見。

三、門枕石。彭氏大宗祠大門有奇石“門鼎”一對,烏克潤滑、堅硬異常,乃石之精英。經(jīng)名師造就,各式圖案鐫工精巧、麟吐玉書,栩栩如生,甚稱珍品。

彭氏大宗祠先后于1924年、1982年重修。2002年12月公布為東坑鎮(zhèn)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1月公布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丁屋村丁氏祠堂

在東坑鎮(zhèn)丁屋村。始建于明朝景泰(1450~1456)年間,清朝光緒九年(1883)重修,現(xiàn)存良好。在東莞素有“三間祠堂、四間廟”之說,歷代傳聞?!岸∈响籼谩本褪瞧渲兄弧?/p>

祠堂坐南向北,呈長方形,是一組左右通巷、深三進院落式建筑群,占地約500平方米。由長方形大理石鋪砌而成的左右青云石巷,令庭院群相隔而座,相互廊道穿插。祠堂正中“存著堂”供奉先祖靈位。廳堂軒昂,雕梁畫棟,庭院幽雅。檐梁之處,龍飛鳳舞,造型維妙,人物栩栩如神,其技藝之精湛,建筑規(guī)模之宏偉,充分體現(xiàn)我國古代南方建筑的傳統(tǒng)風格。

“丁氏祠堂”橫匾四字樣,據(jù)考證為明代新會籍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詩人、書法家“白沙先生”陳獻章束茅成筆所書,史稱“茅龍翰墨”其墨跡頗具剛勁之氣,更有飛白之美。大門石柱上,用上乘之木雕刻一對長聯(lián)。上聯(lián):“鎮(zhèn)鐘山而雄地勢,臨鏡沼而湛淵泉,形勝萃乾坤之清氣”;下聯(lián):“騎天馬而跨云巒、濯河龍而溯星漢、規(guī)模壯嶺海之偉觀”。

2002年12月公布為東坑鎮(zhèn)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1月公布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新門樓村勷德謝公祠

位于東坑鎮(zhèn)新門樓仁和里。始建于清朝光緒(1875~1908)年間。祠坐西北向東南,占地300平方米。建祠用材,均選用上乘材料,神樓宮燈屏風,皆用酸枝坤甸,金鐘架圓形柱,采用楠木。正門口用磨光紅石鋪砌,包臺正側(cè)及左右青云巷則水磨青磚,青紅相襯,美侖美奐。其余方柱,柱腳柱裙、包臺及墻腳更用幼紋麻石雕鑿或打磨而成。凡屬欄口位處,均用一石至尾。方柱石枕,三層雕琢,二度軸口,中層以竹節(jié)邊八角形盆,上下聯(lián)配,軸口處僅為二寸丁方,工藝甚是精湛。

謝公祠地石價板鋪砌,以斜形式設(shè)計。為達精益求精,限制砌工每天只能砌二塊,工作不容粗糙。據(jù)說公祠興建期間,恰逢亭崗(地名)廟會,大演梨園,管理者茂爺公為了適應工人勞作,照顧情緒,作出措施。凡欲去看戲者,必須勤加工作,每天要完成二塊半鋪砌任務。故有宗祠砌價板,“看戲二塊半,不看戲兩塊”之說。謝公祠建筑期間,有鄰村謙吉堂,橫瀝水邊吳氏祠相繼興建,造型與施工均同聘建公祠師傅。吳祠略小,有半間之稱,和謙吉堂一起,人們對三祠的贊美,冠以“神山水建祠堂二間半”的稱謂。

2002年12月公布為東坑鎮(zhèn)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8月公布為東莞市不可移動文物。

彭屋村得月公祠

彭屋村得月公祠位于東坑鎮(zhèn)彭屋村大圍48號旁。祠堂始建于明嘉靖(1522~1566)年間,坐東向西,為三間二進二廊一天井結(jié)構(gòu),面闊9.4米,進深18.3米。祠堂為硬山頂,磚木結(jié)構(gòu),青磚砌墻,板瓦覆頂,兩廊山墻上方原有鑊耳,現(xiàn)僅余右廊上方鑊耳,左廊上方鑊耳坍塌。頭門正面懸掛“得月公祠”木匾,得月公為彭屋八世祖。二進屏風上方原有“加官進爵”匾,現(xiàn)已不存。曾做文化室,后為大隊部倉庫,現(xiàn)空置。

2010年5月公布為東坑鎮(zhèn)文物保護單位。

彭屋村南圃公祠

彭屋村南圃公祠位于東坑鎮(zhèn)彭屋村大圍,彭氏大宗祠右側(cè)。祠堂始建于清代,坐東向西,為三間二進二廊一天井結(jié)構(gòu),面闊9.2米,進深16.4米。祠堂為硬山頂,磚木結(jié)構(gòu),青磚砌墻,紅石柱礎(chǔ),板瓦覆頂。頭門正面原懸掛“南圃公祠”木匾,現(xiàn)已不存。南圃公為彭屋十一世祖,名彭世滔,號南圃。公祠內(nèi)原有屏風,上書“武魁 亞魁”及“文丞武郁”。解放后曾為大隊部?,F(xiàn)空置。

2010年5月公布為東坑鎮(zhèn)文物保護單位。

東坑村盧氏宗祠

位于東坑鎮(zhèn)東坑塘唇村圍前。始建于元代(具體年份不詳)歷次重修。宗祠坐巽朝乾兼展戍,為三進院落式布局。每進均由木(石)柱支撐金鐘架,堂頂飛檐斗拱。前兩進均設(shè)屏風,柱上雕刻前賢今人聯(lián)對。祠右傍設(shè)青云巷,取左通右達,平步青云之意。

宗末,東坑盧姓始祖創(chuàng)基,從番禺神山(今花都市)徒遷至東莞峽口,以養(yǎng)鴨為生,沿河放牧,見東坑地方鐘靈毓秀,土地肥美,就此搭寮居住,漸繁衍而成今之現(xiàn)狀。

宗祠內(nèi)現(xiàn)存清朝光緒(1875~1908)年間盧滿江將軍及其夫人畫像兩幅。

盧滿江(1830~1896),字晏溪。東坑塘唇村人。幼年父母雙亡,家貧,貴能自立,忍辱上進。咸豐五年,離鄉(xiāng)從軍。咸豐七年,隨守備官黃維寶在安徽布政司麾下轉(zhuǎn)戰(zhàn)江南一帶“剿匪平亂”,屢立戰(zhàn)功,賞六品項戴。同治五年(1864)他帶領(lǐng)江南水師前營戰(zhàn)船,消滅江浙一帶賊亂,升兵都司、游府等職,賞槍翎;后調(diào)回廣東,跟鄧安邦辦理海防工作,屢建功勛。誥授備洲游府、后營游府、前營都府、都督府署水提、武功將軍等職。他辦事認真,平易近人,心系邑里,力治東江水患,深得邑人愛戴。曾得九十三鄉(xiāng)父老贈送萬民傘、政德碑等。原配謝氏,東坑寮邊頭嶺貝坑村人。賢淑德正,和睦鄉(xiāng)鄰,堪稱婦中典范。

后莞邑名人,翰林院編修陳伯陶題肖像詩一首:

雄心殺賊快揮戈,士卒威威奏凱歌;

一旅旌旗平壁壘,千軍鼓炮定山河;

頻年馬上觀書少,此日身中帶甲多;

肖像英風今尚在,龍泉不負十年磨。

2002年12月公布為東坑鎮(zhèn)文物保護單位。

謙吉堂

位于東坑村石狗前圍背后。建于清朝同治(1862~1874)年間。占地近4000平方米,堂主人盧殿財是當時富甲一方的有錢人。

謙吉堂主建筑為兩進院落四合院結(jié)構(gòu)。麻石柱頂金鐘架斜瓦結(jié)構(gòu),左右青云巷貫通前后,設(shè)書房、客房于兩側(cè),書房內(nèi)設(shè)天井,以利采光,做工考究,極是豪華。墻壁青磚,堂內(nèi)階板均用水磨拋光打滑。尤以門面設(shè)計,麻石橫貢托石獅于半空,相互守望,凸鼓青磚雕鑿圖案精細,鬼斧神工,檐楣鏤刻花草人物,栩栩如生。有傳云:“上有天堂,下有謙吉堂”。

據(jù)傳當時該堂的總設(shè)計、建筑師是佛山的盧振記,原籍東坑通心巷人。統(tǒng)攬承包接活,做工精細,名滿莞禪。他要求屬下工作極為嚴格,鋪砌階極,尺寸必須一致,稍有差異,定要重鋪,熟手技工每天最快者頂多鋪上三塊。因此該堂歷時兩年余方告竣工。由于耗工太過,入不敷出,虧了大本,后賣女抵數(shù)。族人憐此,寬價讓他承建清鏡廟,為保藝譽,終也虧本。

謙吉堂曾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作為東坑小學用途,大門橫匾已不知所蹤。曾懸一清朝嘉慶十六(1811年)古鐘一個于堂內(nèi)作學生上下課號用,現(xiàn)存東坑村委會。

2002年12月公布為東坑鎮(zhèn)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8月公布為東莞市不可移動文物。

塔崗村李氏宗祠

位于東坑鎮(zhèn)塔崗村。始建于南宋(1127-1279)末年。為深三進院落式分布,祠坐東北向西南,占地333平方米。宗祠整體建筑為硬山頂,抬梁穿斗混合式結(jié)構(gòu),主體金鐘架用坤甸優(yōu)質(zhì)木材組構(gòu),高屋建瓴,捲耳翬飛,氣宇軒昂。大堂中央供奉四世祖李昴英塑像,供后人瞻仰(李昴英,字俊明,號文溪。番禺人,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參加京都殿試,中進士一甲第三名,官至吏部待郎[從二品],死后謚“忠簡”。他為官清正廉明,不懼權(quán)勢,敢與史蒿之,賈似道等權(quán)奸作斗爭,當朝諫奏,皇帝贊他:“南人無黨”。他為人仗義薄名利,常捐俸祿以賑災。政績超卓)。大堂柱上懸一木刻贊聯(lián):“間禮識猶龍柱下典型統(tǒng)會禹湯文武;試言稱倚馬隴西聲價特超韓柳歐蘇”。

塔崗村李氏宗祠歷時700余年,多次重修,現(xiàn)存良好。2002年12月公布為東坑鎮(zhèn)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8月公布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塔子頭村北帝廟

塔子頭村北帝廟位于東坑鎮(zhèn)塔崗塔子頭258號旁,始建于清代,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重修。該廟坐東向西,為一間二進一天井結(jié)構(gòu),頭門及二進屋脊處人物灰雕栩栩如生,壁畫及封檐板雕花精美。頭門屋脊兩邊有“光緒廿八年”、“石灣均玉造”。該廟面闊4.8米,進深13.5米,為硬山頂,磚木結(jié)構(gòu),青磚砌墻,紅石柱礎(chǔ),板瓦覆頂。該廟具有清代東莞古廟的特點,對于研究清代寺廟建筑和塔崗村歷史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聲明: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擁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Hash:d55040d10f9167697c2f96619aeb72904fab9d99

聲明:此文由 東坑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