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著名道教旅游勝地—龍門洞

龍門洞,古稱靈仙巖,屬六盤山系隴山支脈之余脈景福山。最高峰高屹塔海拔2 032.4米,最低處海拔1 280米。山峰陡立,形勢險要,森林蔥郁,沿穴密布,潭碧清幽,鶴舞鹿鳴,棧道飛架,道觀懸空,云霧繚繞。為道教龍門派的發(fā)祥地,是古今道士云游棲息之所。碑載龍門洞“始于春秋,建于西漢”。據(jù)載周大夫尹喜棄職歸山,隱居靈仙巖。西漢婁景隱居后更名景福山。唐代醫(yī)學家孫思邈避詔隱居于此,施藥濟世。金元時期,道教全真教“七真人”之一的丘處機寶雞磻溪來此棲居七年,創(chuàng)建道教龍門派,時稱龍門洞。后丘處機奉詔元王朝輔政被封為國師總領全國道教,龍門的名聲隨之大震,在道教中地位至尊,被道教徒視為祖庭。

龍門洞景觀主要有摩崖、溶洞、潭水、林木、澗溪、巖峰等自然景物與廟宇建筑巧妙結合而成。舊傳有36洞24潭,洞洞設仙、潭潭傳龍、山山有洞、洞洞幽奧。有孤洞、有群洞,洞中有洞、洞上有洞、洞洞相通、曲暢勾連。有的洞內(nèi)鐘乳、石筍、石床、石凳琳瑯滿目,幽奧迷離;有的洞潺潺流水,垂掛似錦;有的洞噴云吐霧,神奇莫測;有洞曾為藥王所居,丘祖所住,葛洪煉金丹,婁景定日月,令人崇拜。

龍門洞水系有3溪,5泉,6瀑,24潭。峽谷層疊、秀水奔流,由北向南,與地層呈垂直走向切割,漫石穿隙,時寬時窄,忽陡忽平,形成各種動態(tài)或靜態(tài)景觀。水景之中,瀑布凌空,珠飛玉濺,沖擊巖底,拍石擊水,峽谷回蕩,如虎嘯龍吟,如白龍翻騰,砥石轟鳴,聲震山谷。

龍門洞道院珍藏許多道教經(jīng)典,為體現(xiàn)龍門派三教合一教旨存有《教經(jīng)》《心經(jīng)》《道德經(jīng)》以及《玉皇經(jīng)》《道藏輯要》等,是研究道教文化的重要經(jīng)典。混元頂三處巨大摩崖石刻、元代白玉碑、丘祖青天歌碑、龍門洞仙跡圖,以及楹聯(lián)40多副,詩詞、碑文30多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文化大革命”中,龍門洞道觀破壞嚴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各級政府關懷支持下,監(jiān)院田祠舜率道眾修宮建廟,道觀格局逐步完善。1999年,香港譚兆基資助60萬元,先后整修重建廟觀16處,建成抽水站,整修登山道路等。1990年有道士30余人,2000年8月,在龍門洞道院舉辦了規(guī)模盛大的丘處機創(chuàng)建龍門山場820周年紀念大會和學術研討會,為當時陜西道教界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活動。

Hash:2a6b6f7a72999fe766c4c0a754bcce29e211db28

聲明:此文由 隴州核桃之窗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