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完連江的這幾座古橋,也就讀懂了這座城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古往今來有多少流傳千年的美麗故事是從一座橋開始的?

許仙和白素貞的斷橋相遇,到梁山伯與祝英臺長橋的十八里相送,再到張良在橋上遇一老人的拾履之恩得到《太公兵法》。

中華文明的傳承和民間的愛恨都離不開橋作為載體。

那關于連江古橋的故事,你聽過幾個?

通濟橋

一橋跨南北 全城若比鄰

又叫江南橋,橫跨敖江,連接江南村,是連江境內(nèi)福汾公路大橋。因它原是敖江上最長、最高、最古的橋,固有“連江第一大橋”之稱。

通濟橋在隋大業(yè)三年由玉泉寺住持獨覺法師發(fā)愿募修,當時因財力不足,只在橋頭橋尾建造石梁,中流用渡船過渡,因此叫做"江亭渡"。北宋政和四年,玉泉寺僧人真覺又募緣修橋,經(jīng)過7年的努力,終于修成了通濟橋。

現(xiàn)在的解放大橋就是過去通濟橋原址,如今解放大橋正在拆除重建,預計2018年就能通車。

朱公橋

羅源古驛道上一個重要橋梁

位于蓼沿鄉(xiāng)朱公村村口的朱公溪上,長約70米。據(jù)說,朱公橋最早為木梁橋,因每年均被洪水沖壞,宋嘉佑三年(1058)連江知縣朱定改建為石橋。

在當時條件下,建設跨度那么大的石橋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老百姓感其恩德,故命名為“朱公橋”。它是古代連江縣進入羅源縣的古驛道上一個重要橋梁。

橋上兩邊護欄中間各有一只非常古樸的石獅子。1979年,國家撥款重修了朱公橋。歲月悠悠,兩只石獅見證了朱公橋的滄桑歷史。

西賢橋

連江縣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石拱橋

2009年連江發(fā)現(xiàn)了一座石拱橋,名叫西賢橋,又名飛虹橋,位于連江縣蓼沿鄉(xiāng)仙屏村。據(jù)連江縣博物館專家稱,該拱橋的建造工藝和難度不亞于趙州橋,也是迄今為止連江縣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石拱橋。

普利橋

連江縣現(xiàn)存最長的一座古橋

位于福建福州市連江縣蓼沿鄉(xiāng)岐山村,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

現(xiàn)存石橋用水泥柱加固橋身和修建新的護欄并鋪設水泥橋面,橋的外觀已被根本改變,橋墩、石橋板仍為原物。普利橋是連江縣現(xiàn)存最長的一座古橋。

因橋被載石材的貨車壓裂一塊板石橋面,橋被確定為危橋,為保護這一古橋,村民又決定在普利橋下游新修一座橋。

飛鳳橋

全省最早的石橋之一

位于透堡塘里村,相傳該橋系凈安寺僧募建,始建于唐宋間。建筑專家來此考察時,看到橋上的石拱、石墩、石梁,非常吃驚,認為這座橋能保存到現(xiàn)在,是橋梁嚴謹?shù)慕Y構創(chuàng)造的奇跡。

它是用純正的宋代營造法建造的,南北走向。據(jù)連江縣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普查隊員在橋北端兩望柱發(fā)現(xiàn)刻有“東陽飛鳳橋”和建橋年間字樣。經(jīng)考證,是全省最早的石橋之一。

里橋

狀元鄭鑒捐款建造,以示恩榮

宋淳熙間里人鄭鑒捐款建造,橋長18米,寬3.2米。民國時,橋西北向一塊巨大的石梁被臺風吹折的大榕樹枝干壓斷,其余均保存完好,斷掉的石梁上,鄭鑒親撰的“東里橋”題刻依然清晰如故。

五峰

透堡最長的橋

始建時間為宋淳熙間,石橋長18.3米,是透堡最長的橋。兩側橋欄多已損壞,橋面完好,迄今仍為重要通道,石梁面刻有不少字還能辨認。

福成橋

蒲邊志愿隊的第二故鄉(xiāng)

原名登仙橋,建于元代,位于蓼沿鄉(xiāng)蒲邊村。里人黃士尊等募造,阮世隆捐資重建。

自1981年起至今,在蒲邊志愿隊的倡導下,籌集大量資金修繕福成橋。在現(xiàn)有橋梁兩旁增設護欄,延伸千米通村水泥硬化的“僑心路”,橋頭新建“僑心亭”的石碑中間題鐫“蒲邊是我們的第二故鄉(xiāng)”字樣。

樂于奉獻是蒲邊志愿隊員的精神,有了福成橋,橋東、橋西的蒲邊鄰里鄉(xiāng)村,連接在一起和睦相處。

連江這些新舊各異的橋,連接起此岸和彼岸,跨越了當下與過往。每一座橋,都寄予著深深的情緒。

古橋下,涓涓細流,流淌著陽光和無盡的往事。古橋上,是歸家和遠行的匆匆腳步。

一條河,一座橋,

靜靜地定格在那里,

伴隨著家鄉(xiāng)的人上演光陰的故事。

▼▼▼

國際慣例

ヽ(??ω?? )ゝ

版權聲明

印象連江原創(chuàng)編輯

轉載請注明出處

Hash:e13ebf13f226e18aeaff7010d555368625e595c2

聲明:此文由 印象連江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