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縣大明村關(guān)氏祠堂碑記與家譜序
關(guān)氏創(chuàng)建祠堂碑序
聞之伊川嘗修六禮,大畧家有廟有主。(耳每)翁云:君子將營宮室,必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是知尊祖敬宗,先儒所極為鄭重,以開示後人者也。我關(guān)氏自解南遷以來寄居於茲,歷元明至今數(shù)百餘年,未曾建廟修祠,以備祭典之所是可悼也。已迨至咸豐十年三月間,適有裔孫長道輒慨然興念,同長青,長城,長天,天行等計議,復約會族人各捐名門社下田貲,同心協(xié)力共勷其事,卜地經(jīng)始擇吉赴工,又率合族奮力相助,不數(shù)旬,而廟宇告竣墻壁煥新,非敢云足以妥。先靈也不過曰,俾後世子子孫孫以勿忘所,自云。
總理:長道
經(jīng)理:長詩、長天、天行、天俊、長和、長壽、天佑、天性、長城、天保。
東門
益俊堂:進錢四十三千四百文
昌俊堂:進錢四十六千二百四十文
嗣徽堂:進錢八十八千壹百七十文,入地二畝七分九厘八毛,價錢三十千零二百文,坐落村南嶺中,長五十六桿九尺,東橫闊三桿五尺,西橫闊二桿三尺
正銀七分五厘六毛,每年出小麥稞三斗。
南門
綿遠堂:進錢二十六千五百文,又進錢一拾五千整,每年稞息小麥三斗,進於社首費用。
買祠堂地基一段,化錢三十一千二百文。坐落村東,東北俱至賣主,西至楊宗孟,南至大路,中長闊八桿。南北橫各三桿五尺。
同治十三年,買牛渠村坡地一段,價錢廿一千二百文,征銀四分。
大清同治九年歲次庚午季春下浣谷旦立
新篡家譜序
竊思家有譜,猶國有史也。國有史,而歷代之始終分明;家有譜,而祖孫之源流不紊。予關(guān)姓祖居洛西永邑之大門樓村,錐戶不滿五十,派分為三支,然譜系無存。元明以前,諱字悉泯,長次莫辨,惟呼為東南北三門而已,予東門之苗裔也。每念世當昇平,一族聚處,猶致慨先人之名諱,遺忘次序茫然。倘遇變亂,奔走四方,世遠年湮,又誰知某為某之祖宗,某為某之子孫,甚而異族亂宗,同姓為婚,皆不可以預,必譜之。宜敘固不急哉,今特即予一門近代之先人名諱所及知者敘為譜系,第其長幼,支派著名出處源流,庶幾微考有據(jù),不至即昧於前,復迷於后,而子子孫孫或亦各知所宗也。且優(yōu)愿后嗣尚禮,予而世世誌之,則祖宗可以歷久而不泯,支派可以永遠而清晰也夫。
大清乾隆二十四年,六世孫敬齋浴泣撰
痛切者其情諄摯,看其詞廖廖數(shù)語,寫出傳家煌煌大典,真綿世之寶籙也。
邑庠生任尚志謹識
道光二十年,東門七世孫邑庠生夢麟重錄
咸豐五年臘月二十四,東門八世孫長青二次重錄
咸豐十一年,南門九世孫天行敬敘
再序
事有創(chuàng)之于前者,宜有繼之於后。無前者之創(chuàng),后人無所據(jù);無后人之繼,前志無以承。我關(guān)氏世系已載舊譜,是創(chuàng)之於前矣,若不繼之后,是祖宗析薪,而子孫不克負荷,前人之志無以成矣。族人天斗、堯克、臣克、克章、忠、克印、富生、孝宗、寶銀、振明、念、克賢、振江、振坤、振一等憶前序,愿后嗣尚禮,予意而世世誌久之,一言於是慨然,只感集眾商議,欲再敘家譜,以成先人之遺志。俾予為序,予系東門六世祖諱敬之裔孫,本鄙陋不文,何克應(yīng)茲重托乎,第不過直敘其事,以待后人耳。竊謂家譜為傳,家之大典,綿世之錦囊,前人之所有者,固當珍藏以亦后人,前人之所無者,又更當於補以備參考。我氏傳聞自解南遷碑記即載,而家譜則無派分,三支家譜明注而昭穆莫辨,且即屬同宗,而譜不統(tǒng)一,無傷情之嫌,今特於祖宗之前,請示昭穆,為南東北三門把先代所遺譜記合為一編,並重敘其八世以來之未敘世代,而補敘之。上承先人之遺志,而下昭子孫之模范,其庶幾不紊焉歟。
再序備考(附理想理由暨辨法)
關(guān)氏世代傳聞遷自晉解,經(jīng)過朝代不知幾許多矣,然觀祖塋之大約十余畝,其族戶似甚繁,家遭明季李闖之亂,洛寧幾無人煙,我氏亦多流難死之,其所存者,只南東北三門,究不辯其孰長孰幼。今嘆三門合編盲於列敘,眾以南門輩晚,疑似長門,然不敢以疑似而遂定之,特集族人於祖宗堂前,沐手焚香,敬致說詞,請示長幼,然后拈鬮以定之,竟符合眾議,遂以此定之。故謹附錄,以備參考。
東門十一世裔孫名澍
南門十二世裔孫名孝心
中華民國廿十五年元月初九日重敘
關(guān)氏再敘家譜序
我關(guān)氏從夏朝以后,傳至漢末三分時,共為三十七世,從漢至今,已繼六十多世。據(jù)先人家譜相傳,以及宋祠碑文記載,均從晉解遷至我大明村,歷經(jīng)數(shù)百余年,究竟多少年至今,皆無人能定之。我氏之譜雖經(jīng)先人多次重敘,所存者只至民國三十五年(即公元一九三六年),據(jù)國有史,家有譜的原理,從三六年再敘至今,已經(jīng)五十余載矣。在這近半個世紀的年代里,我關(guān)氏同其他各氏族一樣,經(jīng)過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土地革命,人民公社以及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大的政治變動。由于歷史的原因,所以對我氏家譜未能再敘。共產(chǎn)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公元一九七七年),實行了責任制,國泰民安,時逢盛世,我氏族長六水,以及中立、孝友、保才、點召,紀庭,平溫等人,經(jīng)協(xié)商召集全族人等,決定將我氏家譜重新再敘,以流傳后世。
這次敘家譜,對前人所敘之譜,經(jīng)過反復推敲,因年深久遠,再加當時文字語言皆屬老體。本打算對以前家譜重新修定,后經(jīng)族人商議,一致以為這樣不能保持歷史原狀,因此對以前的家譜將繼續(xù)保存之,不得失傳。這次再敘,我們以為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前進,因此我們在這次再敘中,均用現(xiàn)代文字語言格式,對過去婦女在出嫁后,未用名字,用其氏代替,這是封建殘余,理應(yīng)廢除。此次再敘,均用姓名(不包括未詳人員),對已故先人名字,均用諱字。為了注明現(xiàn)狀,我們至敘至現(xiàn)有人員,對年幼未配以及剛生未名的人等,待后人再敘之。后世人等若能體恤我輩心意,使我氏子子孫孫傳流不息,各知其宗,我們愿望已達。而祖宗世系,可以永垂不朽也。
東門十三世裔孫奉柯,于公元一九八五年農(nóng)歷臘月初七日浴手敬敘
后續(xù)
我氏家譜在十年動亂其間(一九六六——一九七六),一切先人所留之物,幾乎毀之盡絕,唯有家譜兩冊及軸誌一張得以幸存,秘密藏之。另有南門十二世孫孝心,曾任本區(qū)教育委員,從事教育數(shù)十年,堪稱我氏族近代文學之魁首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不惜年高體弱,將我氏南門家譜重新再敘,為我后人等立為典范,希我氏子子孫孫繼先人之遺志,創(chuàng)先人未竟之業(yè)績,將我氏之譜世世代代傳留于世,現(xiàn)將南門十二世孫孝心抄家譜后之跋,附之于后:
前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雷厲風行,一切舊制度,舊風俗,舊習慣,一掃而空,各家所有舊神主,家譜之類都須損毀焚化。予一時把所藏家譜神主都交出,付之灰燼,至今念及,不禁流涕。因思先人幾百年保存?zhèn)髁糁z物,傳家之大典付之一炬,不勝痛惜,晝夜不安,惶恐萬狀,幾經(jīng)籌思,及于東門族人家留得家譜一冊,密攜而歸。而暗抄錄,但予久離筆硯,文具全無。而且兩目昏昏,十指戰(zhàn)慄,及不能執(zhí)筆。轉(zhuǎn)思值此大戰(zhàn)前夕,瞬息萬變時,不寫予悔之晚矣。故尋禿筆,覓紙張困難,雖困難而不顧也。今乃于庚戍年農(nóng)歷春節(jié),雪天僻靜處,忍風寒,避嫌疑,不使人知,密抄此卷寫跡,不計工拙,行列又多歪斜,求紀實也。后世子孫若體予意,而世世敘之列,予之愿望已達,而祖宗世系,可以永垂不朽矣,為序。
公元一九七O年二月
南門十二世裔孫孝心浴手敬敘
東門十三世裔孫奉柯二次重錄
參加編寫人員:
東門十二世孫:點召、繼庭
南門十五世裔孫鴻起
公元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初七日
敘家譜后記
公元一九八五年春節(jié),是個值得紀念和慶賀的日子。值得紀念的是我氏家譜在失敘五十多年的情況下,經(jīng)我氏族長六水、中立等人的精心組織,歷時一月有余,再敘成功。在敘家譜期間,他們不顧年高體弱,親自安排,各方奔走,同時得到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因此值得后世人等的永久紀念。
大年初一,我氏外遷人員以及各門各戶的主要人員,上至白發(fā)飄然的老人,下至不滿三尺的頑童,濟濟一堂。首先,向我氏的先祖云長公、以及歷代先人的英靈行大禮。爾后,免輩向長輩行禮,行禮后,鞭炮齊鳴,充分顯示我氏族人空前團結(jié),后繼有人,興旺發(fā)達,最后進行座談。在座談中,大家一致懷念我氏北門十二世孫念信等人,原因是在動亂的年月中,先人所留的一切事物幾乎滅絕,我氏的家廟幾乎被毀。在那時,念信等人力排眾議,才使我氏家廟得從保存完整,是我氏子子孫孫值得永遠的懷念和慶賀。
大年初六,尚塢關(guān)姓委派正身、更海二位族人,邀請我氏人員赴洛陽李屯向同姓人等以敘宗脈,我氏族人經(jīng)協(xié)商選派東門十二世孫紀庭、孝友,北門十三世孫奉岐,會同尚塢留栓、吉照、孝宗三人同赴洛陽。他們于次日出發(fā),黃昏時分抵達李屯,當晚受到了李屯同宗人孝順、孝山、秋科等人的盛情接待。閑談之中,問起我氏的來源,得知尚塢與李屯為同宗一脈,而我氏為另一支脈。李屯關(guān)姓為關(guān)老夫子守靈而來,我氏究竟因何原因遷至我大明村至今,仍是一個疑團。
從李屯的家譜看,我姓始于夏,有長祖關(guān)靈鵬,官拜諫議大夫。東漢未三分時,至云長公共為三十七世人,因在近三千多年的歷史中,物換星移,江山社稷歷盡滄桑,我氏家譜早已失落,無從考查。從云長公傳至今六十多代,這六十多代經(jīng)李屯,山東等多地查訪,特別是李屯關(guān)春堂親臨山西老夫子出生地,實地考察后,將其系統(tǒng)整理保存至今,從老夫子起到我氏東門一世祖艾川,艾平至為五十一代孫。
從宗祠碑文記載:我氏從元遷至我大明村,寄居于此,歷經(jīng)數(shù)百余年,未曾建廟修祠。由此推斷,元至明中經(jīng)三百八十余年。據(jù)現(xiàn)有家譜記載,艾川,艾平兄弟二人為明末人,究竟明末何時人,沒有確切的年號,從明末至今,已經(jīng)三百五十余年,人口發(fā)展為十五代人,由此發(fā)展速度推斷,元至明應(yīng)發(fā)展為十六至十七代人,十五加十六共三十一代。關(guān)老夫子傳至奉字為六十四代,六十四減三十一為三十三代。由此證明,我氏應(yīng)屬關(guān)老夫子三十三代裔孫時,遷至大明村的。
以上情況,簡要地記錄了赴洛陽李屯的經(jīng)過,以及我們當世人的推理,正確與否,僅供后人參考。另有東門十二世孫繼庭抄得《洛陽圖譜序》全文,北門奉岐抄得《洛陽李屯家譜》原文,因與我氏家譜無關(guān),因此不必重錄。這些資料證明李屯、尚塢是關(guān)老夫子長子關(guān)興的后代,而我氏可能是次子關(guān)索的后代。
東門十三世裔孫奉柯
公元一九八六年農(nóng)歷二月三日再次敬敘
張紅歌,微信名家和萬事興,QQ昵稱崤山洛水,洛寧縣河底人,70后,農(nóng)民工,在外上班之余,愛好讀書,聽歌,喜歡文學,中醫(yī),農(nóng)業(yè)方面書藉。偶爾會在網(wǎng)上寫點兒心情。
Hash:10b4777d06dd2294cb6696387f00c7b31ff5e32b
聲明:此文由 洛寧城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