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圍場地名看圍場的歷史發(fā)展
新浪博客:@張桂如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圍場黑山口水庫附近發(fā)現(xiàn)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石鋤、石斧、石錘等簡單農(nóng)具,證明當時圍場這塊蠻荒之地曾有遠古文明存在。之后,又在藍旗卡倫潘家店發(fā)現(xiàn)了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的巖畫。自那時以后,圍場一直沒有斷過人煙,不過有時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游牧地。圍場在殷商時稱鬼方,春秋時屬燕國,秦漢時屬漁陽郡和右北平郡,唐朝時屬松漠都督府,五代時稱平地松林或千里松林,屬遼國皇帝狩獵之所。明朝時為邊外棄地。山戎、東胡、烏桓、鮮卑、厙莫奚、契丹、韃靼、蒙古、女真等古代少數(shù)民族象離離原上草一樣,在圍場這塊地方春發(fā)秋枯,你來我往,生生不息。清康熙二十二年,清廷在圍場設皇家獵場,建哨口、修邊壕、定律例、任總管,派八旗兵駐守,成為皇家獵苑----木蘭圍場。
圍場作為行政區(qū)是清朝末年設置的。光緒二年(1879),清朝為以裕國庫,以利民生,而開圍墾荒,設糧捕同知,名曰圍場糧捕廳,也稱圍場廳,其職能與現(xiàn)今開發(fā)區(qū)管委會相仿。光緒二十五年改為糧捕府,開圍放墾晚期,遷移之民趨于定居,生齒日增,治安惡化,遂改為撫民廳,屬直隸省口北道管轄,與張家口、多倫、獨石口(赤城一帶)合稱為北四廳。光緒三十二年,設開墾局,派熱河道臺何昭然(字子震)為屯墾總辦,負責圍場放墾事宜,圍場絕大部分地名由此產(chǎn)生。民國元年(1912)建立縣治,屬熱河特別區(qū),日偽時期屬偽熱河省,1956年國務院撤消熱河省,圍場劃歸河北省管轄。1989年建立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從圍場自開圍放墾開始,固定居民大量增加,民族構(gòu)成多元化,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歷史背景的影響下,蒙古語、滿語與北京、東北、山西等方言的相融合,經(jīng)過140多年的發(fā)展,形成了具有多民族特點的地名體系。圍場地名的另一特點就是通過直譯、意譯產(chǎn)生由蒙古語、滿語、漢語混用的地名。如:新?lián)?、孟奎、藍旗卡倫、克勒溝、白云莫德、得勒戟等,這些都是形成圍場地名的基礎。目前,圍場境內(nèi)的烏拉岱河川、伊遜河川、伊瑪吐河川、燕格柏河川、奇卜楚河川、舍利嘎河川等均是用蒙語滿語命名的。圍場現(xiàn)有各類標準地名4000多個,因時代變遷、民族習慣變化及行政體制調(diào)整,很多地名已經(jīng)沉入歷史長河,這是民族文化的流失,是非??上У摹?/p>
從文化古跡地名看圍場的歷史底蘊
圍場境內(nèi)古跡很多。圍場境內(nèi)自東北至西南有兩條古長城遺址,一條是春秋戰(zhàn)國的燕北長 城,一條是秦始皇修筑的秦長城。這兩段長城一般都是石基土墻體結(jié)構(gòu),有些地方則挖溝壕代之,每隔二三十里建有一座屯兵城堡或烽火臺。清乾隆皇帝曾考證過這些長城,為此還寫過一篇《古長城說》的文章刻碑記之,提出“秦之所筑,為擴邊乎?為讓地乎”的設問,得出了秦筑長城是可笑的結(jié)論。因年代久遠,這些長城除在平原地段有淹沒于地下的墻基,在丘陵山崗則形成隆脊,這些地段尚能找到遺跡外,大部分已經(jīng)蕩然無存。在圍場東北部的秦長城遺址上,有一座叫岱尹城的戰(zhàn)國古城遺址,古城長寬各約200米,墻基寬約11米,殘存城墻已埋入地下2米,現(xiàn)在只能從地表上看出輪廓,解放戰(zhàn)爭時期城墻尚存,新?lián)軈^(qū)公所就設在古城內(nèi),后遭反革命武裝襲擊,革命干部犧牲,古城墻被毀。除此之外,在兩條古長城遺址線上,發(fā)現(xiàn)岱尹梁頂、十五號、十八號、惠漢村、楊家灣、六家、五道川、棋盤山、龍頭山、道壩子、半截塔、紅砬子、砬子村、東城子等地都有古城及烽火臺遺址,所以,就有了與長城有關(guān)的岱尹城、岱尹上、岱尹下、城子(多個)、土城子、城子村、東城子、西城子、邊墻、邊墻山、前看城溝、后看城溝等地名。
圍場境內(nèi)有七千年前的巖畫,元代白塔,清朝康、乾、嘉三帝留下了7通石碑,摩崖石刻,廟宮、晚晴及民國留下了興華寺(大閣)、天主教堂等文物古跡。所以,就有了畫山、半截塔、碑亭子山、碑亭子村、碑亭子溝、碑東溝、碑西溝、碑梁溝、廟宮、大閣(在棋盤山)、石桌子、石香爐、牌樓、大廟、雙廟、廟后、廟子溝、石廟子、天主教營子等地名。
從蒙語滿語地名看圍場蒙族滿族歷史
設立木蘭圍場之前,圍場是蒙古族的游牧地,蒙古人用蒙語為山川命了名。木蘭秋狝時,隨清帝打獵的蒙古王公貴族就把蒙語地名奏報給皇上,所以就流傳下來。
木蘭圍場建圍前是蒙古民族的聚居地。圍名多是用蒙古語命名的,其含義反映了當時的自然環(huán)境概況?,F(xiàn)根據(jù)“七十二圍名稱漢譯”及有關(guān)文獻核實,除五個圍名未確定其漢語意思外,其它地名的漢譯及地理意義都已明確。我們可以看出:圍名中反映的動物有老虎、狍子、鹿、野豬、黃狗、蒼鷹等。反映的植物名稱有蘆葦、樹林、樹、楊樹、柳樹、椴樹、灌木林、灌木叢等。反映地質(zhì)地貌的更多,如丘陵、盆地、沙漠、山峰、巖峰、山頭、大鐵山、饅頭山、峪、黑谷、白谷、山溝、寬溝、峽口、草甸、甸子、白草甸子、沙地、臺地、巖石、石挺、河流、旱河、水泉等。
圍場的蒙語地名主要有:塞罕壩(塞罕達巴罕色欽,漢意美麗的高嶺),烏拉哈梁(烏梁海部所屬)、岱尹梁(全稱達顏德爾吉,漢意可依靠的山梁)、伊遜河(漢意多灣,九曲河)、伊瑪吐河(漢意有野山羊的地方)、吐力根河、庫爾奇勒河、烏拉岱河(漢意長紅藤子的地方)、舍里嘎河、薩仁淖(漢意月亮湖)。
蒙語地名巴顏(漢意富足、富裕)木敦(漢意樹木),連起來漢譯為豐富(茂盛)的樹木。故而有巴顏木敦河、巴顏木敦圍場,后來演變?yōu)椴┝⒛?,白云莫多、博立溝、白云莫得,現(xiàn)在漢語直譯為豐富溝。同樣,巴顏(漢意富足)郭(漢意為溝),演化為現(xiàn)在的白云皋,蒙語也是豐富溝的意思。白云皋(也譯為富饒的神山)、白音溝(富饒的山溝),都是由此蒙語巴顏郭而來的。
博其掌、哈里海土(海字,漢意高山頭)、吉布汰(吉字,漢意有箭)、湖泗汰(湖字,漢意有葦子,葦子溝)、坡賚(坡字,漢意鷹犬)、金錢莫里(金字,漢意獵手、善射)、克勒奔汰(克字,漢意干河)、德勒莫起(漢意賊窩)、沙巴爾汰(漢意泥濘)、多本(多上、多下,漢意有椴樹)、咕嚕板(蒙語固爾班,頭板、二板,漢意三條山崗)、卜克達板(碑梁溝)、大喚起、沙爾虎(漢意碗架)、沙里把(漢意泥濘)、巴頭溝、哈里哈(漢意犁鏵)、莫里莫(以烏拉山命名)、克勒溝(漢意平坦)、瑪虎溝(漢意帽子)、竹立溝(有雕)、溫珠溝、布都溝(漢意胸骨)、浩來溝(漢意喉嚨)、烏拉溝(漢意河溝)、烏蘇溝(漢意水溝)、梭羅溝(鐵)、月亮灣兒(岳樂圍兒,漢意雕窩)、德羅吉、德勒戟(漢意指左東上方)、海蘇灣(漢意榆樹林)、達布梁水、罕特木爾(漢意黑鐵山)、薩吐(平房)、哈亞(亞字,漢意小根蒜)、阿抹(漢意馬鞍子)、瑪哈土(滿漢土,沙丘)、哈里嗎格(漢意黑山峁)、呼嚕木蘇、紅要子、嘎拜、哈拉貝、哈撒(漢意倉庫)、查正(查上、查下,漢意白色山谷)、惠漢(漢意驢)、托果奈、燕格柏(永安湃,漢意沙地)、大素汰(默爾根烏里雅蘇臺簡稱為大素汰,漢意楊樹)、杜夫汰(漢意有作為)、沙巴爾汰(漢意澇洼灘)、艾林河(漢意河源)、烏蘭哈達(漢意紅色的砬子,簡稱紅砬子),僧吉圖(窟窿,窟窿山)、海蘇灣(漢意弓形水灣)、烏梁蘇(漢意富饒的沼澤地)、地咕嚕溝、常扎布、長眨巴溝、母子溝、斯巴哈達、大嘟嚕水、蒙古吐溝、艾蘇撥、烏拉溝、哈吧氣、紅呼嚕,等等,這些蒙語地名延用至今。
從木蘭圍場地名看木蘭秋狝的盛況
木蘭圍場建立后,為了阻止百姓私自出入木蘭圍場,清朝借鑒在老家東北設柳條邊為界的經(jīng)驗,在木蘭圍場四周的山口、隘口、平川等人畜容易出入的地方扎建了“柳條邊”。木蘭圍場最初由蒙古王公代管,并派100多名蒙古旗兵巡守。后來,在理藩院隸屬下設木蘭圍場總管、都統(tǒng)等官職,按八旗兵制度分設八個營房,每個營房下轄五個卡倫,劃區(qū)值守,駐守官兵也增加到1000多人。這些八旗營房、卡倫均用蒙語滿語結(jié)合山川地貌命名,現(xiàn)大多都演化成村莊名稱。如:駐守木蘭圍場東北部的是滿八旗的鑲黃旗駐守,其營房設在奇卜楚高河川,故稱為鑲黃旗奇卜楚高營房,后簡稱營房。天津寶抵邱姓人家來此開貨棧,取諧音“奇卜楚”稱為“七寶邱”,當?shù)厝朔Q七寶邱子。后來關(guān)內(nèi)王氏所開的“德合公”商號生意興盛,七寶邱就逐漸被德合公代替。建國后此地成立了三義永公社,三義永之名使用至今,再提及奇卜楚高、七寶邱之名,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因為駐軍而得名的也很多,如營房、上營房、下營房、黃旗營、藍旗營、藍旗卡倫、卡倫后溝、卡倫、小卡倫、新?lián)?、舊撥、柳撥、小撥、撥上、大蒙古撥、小蒙古撥、西撥溝、上部隊、局子、大局子都是如此。
八旗兵常駐地叫營房,是八旗兵丁家屬的住所和管理兵丁事務的地方。營房設在木蘭圍場的周圍。營房初為通名,每一營房還有其所在地的蒙語或滿語名稱。這些名稱在《熱河志》和《承德府志》中均有記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蒙古族滿族的逐漸漢化,營房遂冠以旗名稱作為專用名,如XX旗營房。而加在營房名稱之前的蒙語或滿語專名在生活中逐漸掏汰,只能從文獻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營房后來即演化為居民點的名稱。八個營房中有五個名稱仍為營房。為便于區(qū)別,今天往往冠以XX鄉(xiāng)營房。有兩個保留原專名的營房,為黃旗營房和紅旗營房,另一個營房現(xiàn)名石片村。有三個在今圍場縣境內(nèi),三個在隆化縣境內(nèi),兩個在內(nèi)蒙多倫縣境內(nèi)。因歷史上木蘭圍場的面積比現(xiàn)在要大,其周圍鄰縣出現(xiàn)營房、卡倫與撥的地名,都是同一原因,當時都屬木蘭圍場范圍。營房既然設在圍場周圍,按其位置可以大體復原清朝設圍時的范圍。當時的木蘭圍場范圍比現(xiàn)在大,今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比清朝的木蘭圍場面積小多了。有人在現(xiàn)圍場境內(nèi)考察72圍,不過是刻舟求劍而已。
卡倫即哨所,大都設在主要路口,駐守兵丁把守,不準百姓進圍。又在接近卡倫,深入圍內(nèi)不遠的地方設有“撥”,作為八旗兵的臨時駐地。根據(jù)《承德府志》記載,40個卡倫的名字基本上均為蒙語或滿語,只有姜家營、東燕子窩、西燕子窩三個卡倫是漢語名稱。藍旗卡倫就是正藍旗所轄的一個哨所。駐兵按時輪換,每個兵丁每年到撥和卡倫值班時間為四個月,其余時間在家耕牧。人數(shù)多的哨所叫卡倫,人數(shù)少的哨所叫小卡倫,或叫撥子。但隨著兵丁家口的不斷增加,勢必要新墾荒地,舊撥因人多地狹,住不下了,另辟住處就開設了新?lián)??;蛞粨鼙≡谀车伛v守一段時間后,又移營新駐地,也出現(xiàn)了新?lián)?,新?lián)茑l(xiāng)的地名就是由此得來的。
因軍隊駐扎的關(guān)系,圍場地名中“營”字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據(jù)統(tǒng)計,圍場帶“營”字的自然村子有251個,占全部自然村村名的6.3%。例如小營、營房等。如今許多當?shù)厝诉€喜歡把村子稱為“營子”,把村里稱作“營子里”,村外稱作“營子外”。這個“營”,就是從軍營、兵營來的。根據(jù)二十萬分之一地形圖不完全統(tǒng)計,僅今圍場縣境內(nèi)就計有卡倫(拉)地名13處,與撥有關(guān)的地名13處。
兩個人駐守的地方叫二人班,關(guān)押私闖圍場之犯民的地方叫局子,或班房?,F(xiàn)今圍場當?shù)厝诵稳菀粠腿恕⒁换锶藭r,往往還稱為“一撥人”。有些老人還把公安局、派出所、監(jiān)獄稱為局子。如:某人被公安局拘留或蹲監(jiān)獄了,就說進局子了,蹲班房了。
隨著駐守木蘭圍場的官兵的逐步增加,朝廷從保護圍場,優(yōu)待駐守八旗兵丁的目的出發(fā),妥善安置駐守官兵的生活,按律每名兵丁給地一頃二十畝(120畝)耕地或給乳(母)牛3頭、羊30只,自己耕牧,永作養(yǎng)贍,勿庸升課,以便使守軍安居樂業(yè),忠于職守。這些兵丁及其家屬就成為圍場最早的居民,有些地名則由此產(chǎn)生。到光緒年間,每旗兵丁達128名、總數(shù)超千人,如仍按每兵120畝計之,占地超過120.000畝。因此營房、卡倫和撥子地名,成為最初開發(fā)圍場的代名詞。
1695年,康熙皇帝親征準噶爾部噶爾丹,清朝大軍在圍場縣北部扎建十二座,后人就把這個地方稱為十二座連營,后來簡化為連營;清軍將領在距此東南30里的一個石山上檢閱部隊,這個石臺則被稱為亮兵臺??滴趸实墼趪鷪鲂袊颢C時,專門為其修筑的道路叫御道,這個御道從一個河口處開始,就叫御道口,修筑的小路則叫小御道??滴趸实墼谝惶幨巧缴献汾s一只虎,御馬馬失蹄栽下,這個石砬山就叫栽馬砬子。康熙皇帝打獵來到一個半山腰后,因山坡太陡,不得不徒步而行,這個地方就叫半山徒,后演變?yōu)榘肷酵?。康熙皇帝陪太后?jīng)過的山梁就叫太后梁,乾隆皇帝陪太后經(jīng)過的一個溝口則叫佛爺?shù)罍祥T。康熙皇帝打獵時在一條溝脫過襪子,這條溝就叫襪子溝??滴趸实墼谝粭l溝晾過毯子,這條溝就叫毯梁溝。熙皇帝在一座山上用石頭壓住怕被鳳刮跑的腰帶,這座山就叫壓帶山。
從山川河流植物動物地名看圍場的自然環(huán)境
根據(jù)山川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名較多,從這些地名可以看出歷史上圍場的自然環(huán)境非常之好。如錐子山、棋盤山、桃山、龍頭山、半壁山、崗子、黑山口、山咀、頭道川、二道川、三道川、四道川、五道川、頭道溝、二道溝、三道溝、四道溝、光溝、牛肚子溝、砬子溝、紅砬子、孤山子、山灣子、黃土梁子、臺子、望道石、北山根。
按方位命名的村子在已有的村子之北建村的叫北營子,之南的叫南營子,依此類推就有了前營子、后營子、上營子、下營、當間營子、上卡拉、下卡拉、前懷等。在朝陽的地方叫朝陽地,在朝陽的河灣叫朝陽灣,在第二個山灣處的村子則叫二拐,第三個山灣處的村子則叫三拐,在山崗上就叫崗子,在比較險要的山梁則叫閻王鼻子、黑風口。
根據(jù)水源河流命名的地名有清泉、水泉溝、大水泉、老水泉、新水泉、白水、臭水、大臭水溝、熱水湯、石泉河、頭道河子、二道河子、橫河子、閃電河、三眼井、大河口、干溝、河東、龍?zhí)?/a>溝、薩仁淖泡子、火泡子、長腿泡子、雙泡子。
根據(jù)樹木植物命名的有紅松洼、楊樹溝、柳條溝、樺樹林、樺木溝、六棵樺、梨樹甸、榆樹林、松樹圈、大楊樹林、大楊樹營子、六十棵楊樹、羊草溝、松樹溝門、葦子溝門、哈拉海溝(蝎子草,一種野生植物,莖葉帶有針刺,被其扎到了似蜜蜂蟄一樣疼,鮮嫩時可食用)。例如柳塘子、柳條溝反映的是柳樹灌木叢生的環(huán)境,應該位于河谷或溝谷中,并達到一定的海拔高度之上,在木蘭圍場全境位于1200米高度以上。楊樹溝門,即溝谷中的楊樹林與坡角的山楊林,海拔在1600米左右。紅松洼,指落葉松,海拔在1800米左右。扦松溝則是指之杉樹林。
根據(jù)動物命名的村子。如:拉拉古(一種害蟲)營子、螞蟻溝、老虎溝、鎖虎溝、大掃虎溝、小掃虎溝、鎖龍溝、狍子溝、騾子溝。
從開圍放墾留下的地名看圍場的開發(fā)
當然,圍場在開圍放墾之前,甚至建圍之前也有少量居民。如:元朝至正年間所建的白塔村(半截塔),1646年山東裴氏到張家灣鄉(xiāng)開荒種地,故名裴家窩鋪;1662年獵人王氏到毛大壩鄉(xiāng)東山打獵,故名東窩鋪;有四個姓王獵手的村子叫“王四炮(洋炮手)”。1681年長白山安民到圍場西南部的一個澇洼地開荒種地,后來繁衍成村,即下伙房的沙巴爾汰村。1681年為了方便康熙皇帝進入圍場視察,專門在小灤河大河口修筑一條道路,故名御道口;同年在南山嘴為皇室專門開荒種地,故名官地。此后,隨著木蘭圍場的勘察建立,因蒙古牧民及滿族旗兵駐守所形成村莊也漸漸增多,后來一些前期駐進的八旗兵也開始分營,如康熙年間形成的舊撥、新?lián)?;乾隆八年?753),滿州正白旗營房設在圍場東南部的舍利嘎河中游一帶,叫正白旗納林錫爾哈營房,今營房村;隨著駐防軍民日漸增多,到嘉慶二年(1791)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故此吳家從營房村遷出,到新的地方墾荒定居,故名新地。
從光緒二十九年(1903)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是圍場地名增加最快的時期。承德府臺錫良提出圍場開圍放墾在平寬大川處,每十頃編為一號,山溝狹窄處隨地段多寡,每段另編一號的方法逐步實行。到何昭然道臺上任,基本上按每五頃四為一號,因此在圍場地名中出現(xiàn)了一些較為奇特的現(xiàn)象。如:以溝的自然形狀命名,如頭道溝、然后按順序有二道溝、三道溝、四道溝等,每一條溝從溝頭開始為XX溝溝門,XX溝內(nèi),或者為頭號、二號、三號……以字頭為名,然后編號。如大羅字溝、小羅字溝、代字號、對號、廷號、漢號、三義號、叉字號、隆字號、棋字號,順序編號按字又按自然地形,這樣有的號數(shù)就可以排得很長,后來成為聚落的名稱,如八十三號。有的成為鄉(xiāng)鎮(zhèn)駐地,如哈里哈鄉(xiāng)駐地為六十二號。
木蘭圍場開圍放墾主要集中在光緒三十二年,承辦人是熱河道臺何昭然(子震),他根據(jù)木蘭圍場前期勘丈圖,按照山川流域圖詳細丈量掛地(相當于現(xiàn)在國有土地招拍掛制度),賣給山東、河南、直隸、山西等省前來買地的漢人,為了方便當事人記憶,何昭然把地名較長且意思難懂的蒙滿語地名,加以簡化。如:金錢莫里溝簡化為金字、吉布汰溝簡化為吉字、多本溝簡化為多字、哈拉海溝簡化為哈字、哈里雅爾溝簡化為哈字、簸箕掌溝簡化為掌字、老虎溝簡化為虎字、坡賚溝簡化為坡字、雷劈砬子川簡化為雷字等等?,F(xiàn)在這些“字”都成了地名。
每條溝(或川)從溝(或川)口算起,每五頃四(五百四十畝)編為一個號,依此類推,排為一號、二號、三號、四號等,如大喚起川排到八十多號,哈里哈川排到八十三號。號與號之間留出公地以備排水修路之用,每號設樁取名登記,掛單供人選購。每號可由一戶或多戶購買,也可以一戶買多個號,所以就有了五家、六家、上八家、下八家、八大戶、十家、十六分地、六十畝地等地名。每隔幾個號段再留出官地、兵租地、房身地等,以備建村建廟蓋房之用,所以,又有了官地、東官地、西官地、兵租地、和尚地、房身地等地名。
如果一條大溝(或川)里還包括多條小溝(或川),則取名為頭道川、二道川、三道川等,或頭道溝、二道溝、三道溝、四道溝等,每條小的溝(川),再從溝(川)口再重新按號排起。當然,何道臺也有疏忽的時候,在丈量五道川的惠漢川時,十七號與十八號之間多出五百四十畝地沒有編號,何道臺就把十七號一分為二,分別叫上十七號、下十七號,后來又發(fā)現(xiàn)還有一塊地沒編號,何道臺干脆起名叫“空號”,這些也成為地名了。
圍場待開發(fā)的土地實在太多了,所編的“號”很容易混淆,于是,何道臺就在“號”之后加“地”,變成五號地、六號地;重新丈量時,新發(fā)現(xiàn)的地塊就叫“新開地”;在村子后面的就叫后地,第二塊地叫“二地”;地勢比較低的就叫“洼地”或“小洼”,向陽的地塊就叫“朝陽地”;地塊中有三棵樹的就叫“三棵樹”;有六十棵樹的地方就叫“六十棵”;地塊邊有燒鍋(釀酒)的就叫“燒鍋地”;地塊邊開當鋪的就叫“當鋪地”;只有八十畝的地塊就叫“八十畝地”;遇到有錢的財主買八頃田地時,就叫“八頃地”或“八頃”。另有一個財主也買八頃地,就叫“下八頃”,所以“上八頃”,前七頃七、兩頃五、兩頃五上、兩頃八等地名也隨之產(chǎn)生。
很多人家剛剛到圍場生活,不能馬上修房蓋屋,便塔建滿族常住的“窩鋪”暫為棲身之處。就是用木桿搭成人字形木架,上面覆蓋一些樹枝柴草,因此有了用窩鋪命名的地名。如:天津白姓人家掛單買地,搭建窩棚暫時居住,故有了白家窩鋪之名。依此就產(chǎn)生出了老窩鋪、黃旗窩鋪、畢家窩鋪、白家窩鋪、黃家窩鋪、成家窩鋪、倒座窩鋪、壩外窩鋪、南窩鋪、北窩鋪、上窩鋪、下窩鋪等地名。這種窩鋪常被人們稱為“馬架子”,所以又有了馬架子、東馬架子、西馬架子之名。在農(nóng)忙時,為了解決中午吃飯休息問題,一些買地大戶或若干小戶合伙建灶房,于是又出現(xiàn)以“伙房”為名的地名,如上伙房、下伙房、南伙房、北伙房、安家伙房、鮑家伙房等等。第二處伙房就叫二把伙、第三處伙房就叫三把伙。興隆縣黃土坎人遷到圍場開荒種地,為了紀念故鄉(xiāng)就叫黃土坎。遼寧建昌縣人來圍開荒種地,就就就叫小建昌線。
道光二十三(1843)年天津鹽山左士荒、馬泰等十六戶人家來圍場治產(chǎn)立莊,把土地分成十六份,成村后故稱“十六分地”。同年,又有殷樹恩從山東濟南府德平縣殷家莊遷圍場開車馬店,因馬車店緊靠官道,逐漸發(fā)展成村,故名殷家店,兩村逐步相連。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以殷家店命名,十六分地則成為殷家店公社、殷家店大隊的駐地,十六分地漸漸不被人使用。類似于以開店取名的很多,如:姜家店、王家店、杜家店、潘家店、常樂店、左家店、馬家店、步家店、孫家店、六合店等。
還有以貨棧商號名牌命名的地名。如:四合永,據(jù)記載開圍時,有四戶家人合開客棧,起名“四合永”,取其“四家合力永興”之意,后來演變成四合永鎮(zhèn)。有三戶人家合我開了一家店鋪,起名“三合義”,后來其中兩家退出,一家繼續(xù)經(jīng)營并改名“永合義”。此外,還有寶元棧、三義永、三義號、四合堂、八英莊、廣發(fā)永、德茂隆、德合公、寶元昌、錦善堂、裕太祥、裕泰豐、務本堂等等。
還有以經(jīng)營性質(zhì)直接命名的村子。如:作掛面的叫掛面鋪;作土豆粉條的叫粉房;燒瓷缸的叫缸窯;燒磚瓦的叫磚瓦窯;釀酒的叫燒鍋;榨油的叫油坊;開染布店的叫染坊;作糖的叫糖坊;開鐵匠爐的叫鐵匠爐;姓王的人家開鐵匠爐的叫王家爐;一個染匠帶著一伙人到某地租房開染坊,并發(fā)展成村子的叫靛把頭營子。一條街巷都是作買賣的商業(yè)街,則叫買賣街。因民國年間,當時的政府為了統(tǒng)調(diào)木材,設立了木局子,后來形成集市,因為往返人多,生意興隆,因而形成買賣街,該地名沿用至今。
從更改的地名看圍場的歷史變革
地名中也有日偽時期的烙印。1937年日偽為了修建牧場,把戰(zhàn)亂中四處逃散的老百姓遷回原處,稱為重新整建故鄉(xiāng),按照遷民建場的順序,依次稱為一復興地、二復興地、三復興地等。日本侵略者被趕出圍場后,沿用一復興地、二復興地、三復興地。最具時代感特點的地名當屬大躍進時期,1958年全縣以11個區(qū)建立11個大人民公社,分別叫東風(四合永)、紅旗(藍旗卡倫)、火箭(克勒溝)、紅星(朝陽灣)、先鋒(棋盤山)、金星(新?lián)埽?a href='/weixing/' target=_blank>衛(wèi)星(山灣子)、北風(半截塔)、紅光(城子)、前進(孟奎)、躍進(圍場鎮(zhèn)區(qū))公社,這些地名現(xiàn)在的人們都不知道了。1961年根據(jù)農(nóng)村六十條,將原來11個公社劃分為49個小公社,這些地名也就漸漸廢止了,不過目前圍場還保留一個叫前進的村、一個叫富強的村,就是那時留下的。還有用人名命名的地名,如李文章陽坡、趙存南溝。還有用墳塋命名的地名,如高家墳、五家墳,這些算是一段歷史的凝固吧。
圍場縣的地名雖然多種多樣,但是沒有叫“屯” ,也沒有叫“莊”的村子,除了人們的語言習慣外,還與歷史有關(guān)?!巴汀迸c屯墾有關(guān),清兵入關(guān)后,在東北屯墾,東北叫“屯”的地名就多,比如元茂屯。而在華北,清朝皇親國戚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圈地,康熙年間這一現(xiàn)象被禁止,但是規(guī)模越來越大皇族和越來越多的貴族的糧食供應也是必須解決的,朝廷就允許王公貴族們在京東京北地區(qū)及承德一帶建立糧莊,由主管清朝宮廷事務的內(nèi)務府以及王侯貝勒、政府部門招聘把頭承租土地,雇用農(nóng)工,組織生產(chǎn),上交一定的地租后,自負盈虧;或由若干戶農(nóng)民以土地入股,推舉把頭合伙生產(chǎn)。把頭們(后稱莊頭)負責本莊治安、戶口管理等工作,這種生產(chǎn)模式相當于現(xiàn)在的農(nóng)場。比如《紅樓夢》中的鄔進孝,就是這樣的莊頭。由內(nèi)務府管理的糧莊叫皇莊、由王侯貝勒管理的糧莊叫王莊,由政府部門管理的糧莊叫官莊,由農(nóng)民自發(fā)組成的糧莊叫民莊。所以,在京東京北及承德一帶叫“莊”的村子非常多,如楊各莊、柏各莊、范各莊、陳官莊、王家莊、石家莊等等。但是,圍場開圍后,沒有形成這樣的生產(chǎn)形式,所以,就沒有以“莊”為名的村子。
End
18831418468
點擊,
Hash:91532c3bafa2672dbbce9ebe88464e3be33e3c5b
聲明:此文由 圍場范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