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地名傳說故事‖山頂人家

文:畢玉孝 圖:弗及

曾幾何時,年輕人耐不住外面繁華多彩世界的誘惑,紛紛走出大山,到大都市尋找自己的夢想,村中為數不少的石屋人去屋空。

但在中莊鎮(zhèn)張莊村大山八十崮峰頂之上,從明朝至今仍居住有兩戶于氏人家,數百年來一直過著與世無爭的桃花源一樣的生活,不禁讓人嘖嘖稱奇。

這兩戶人家,年長的叫于長富,85歲;稍年輕的叫于洪濤,53歲,是于長富的侄子。爺倆各立戶頭,算是兩戶人家。在半個多世紀的簡樸歲月里,他們用傳統(tǒng)的生產生活方式筑造和延續(xù)著古老而美麗的家園,在滄桑歲月里始終不改忠厚純善的本性,寫就了一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奇故事。

八十崮,原名稱百石山,位于沂源縣中莊鎮(zhèn)和西里鎮(zhèn)的交接處,成東西走向,海拔630米,崖上土地面積寬闊,西起馬連峪,東至崮東萬;山南是西里鎮(zhèn)的柳枝峪、張家莊、大家萬、劉家莊,山陰面就是中莊鎮(zhèn)的馬連峪和張莊村。

相傳民國時期,村民為避匪亂,爬上山頂,在懸崖四周修筑了近八十里長的圍墻,圍墻設有八個大門,因此把百石山改稱為八十崮。2018年初春,我為縣青年作協(xié)紀主席等做向導,一行四人從八十崮北門山下徒步上山,去領略山頂獨一無二的風光,并探訪山頂仍在居住的于氏村民。

從張莊村南,沿著崎嶇小路,撥開路邊荊棘和雜草,大約行走3公里路程,費時約50分鐘,終于翻過人稱八十崮北門的懸崖,頓覺天地空闊,遠處青山環(huán)繞,山坳里的村莊仿佛坐落在綠色搖籃里,春意盎然中高低錯落的紅瓦屋頂,掩映在紫色梧桐花的浪漫清香中。

山頂并不很陡,倒有些平展,一片片被開墾的山地層層環(huán)繞,于氏人家?guī)装倌昀镆恢痹诖擞脗鹘y(tǒng)方式耕耘,種植禾谷類農作物。土地不施化肥和農藥,這里出產的糧食今天看來是純正的有機食品,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于家人。

沿山頂梯田再往上走,會遭遇一片天然石林,密布的石林中巨石因千百年來雨水沖刷,中間多有被蝕空的部分,因此石林排列擺布看上去也就呈現出形狀各異的模樣,有的像頭牛,有的像只羊,有的像尊佛,有的像位石老人,還有的像頑童。據說此地雨后奇石被雨水灌滿,像有無數只靈動的猛獸水里活靈活現,甚為壯觀。于家人先前一直用這石林里的純凈水來灌溉莊稼。

繼續(xù)往上走,就到了于家人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房屋全是先人用天然石頭壘成,石墻不高,房子面積不大,草屋面。古式的四合院,密植粗壯的老樹,顯得古樸肅穆。

此地雖是山頂,但房屋西南幾十米處還有一懸崖,崖下是一眼旺盛的泉水,人稱“于家井”。此泉水質清澈甘甜,一年四季不斷,水有3米深,泉口直徑1.5米,內有五層石凳,干旱時,人可腳踩石凳挑水,至今每塊石凳上都有深深的“腳踏印”,這是于家人祖祖輩輩打水時用腳磨出來的,見證了他們在山頂居住的滄桑歲月。也正是這眼純天然的泉水,養(yǎng)育了幾百年的于家人,據說這里生活的人都能活到九十歲以上,泉水的滋養(yǎng)功不可沒。

我們環(huán)視山頂人家周圍,石屋、農田、菜地、山泉、樹林一應俱全,院落外還有滿地亂走的土雞,感嘆正是大山的慷慨為人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于家人也給沉寂的大山增添了活潑的靈性和煙火氣息。

走進于家小院,我們見到了于長富老大爺,于大爺85歲的年紀,耳不聾眼不花,腰板挺直,精神矍鑠,見到我們格外親切和熱情,聽說來的都是作協(xié)的朋友,他還給我們講述了他爺爺的爺爺講過的于家人堅守山頂的故事。

于家祖上是山前西里鎮(zhèn)劉家莊人士,據說元順帝繼位不久,有人預測:月亮西下太陽將要升起,天下大明,有朱氏降生,改朝換代。元順帝為了保江山,在全國滅絕當年所有降生的嬰兒,同時也包括無辜的兒童。

這一年,于家有四個兒子,老三是一聾子,父母擔心遭受殺害,把聾子藏在了八十崮上,父母假裝上山干活,偷偷給兒子送飯,一年過后,聾子躲過了滅頂之災,保住了一條性命。那三個兒子慘遭元吏殺害。聾子長到十二歲時,于家父母在八十崮上蓋了一間石屋,給聾子娶了一房媳婦,這聾子就是于家最早在八十崮上居住的祖先,從此于家在這里繁衍生息至今。于家人不忘這大山的養(yǎng)育之恩,對這大山情有獨鐘,祖祖輩輩堅守大山,過著日出勞作、日落而息的簡樸而又平淡的生活。

相傳到了民國時期,這山頂上曾遭受土匪威脅和襲擊,解放前歷經戰(zhàn)亂洗禮,但于家人仍然堅守在這里,始終安分守己地過日子。于大爺說,那時候每年要到沂水縣衙交賦糧,現屋內仍存有“紅旗文書”(交稅糧后在紅布上寫的收到條)若干張。解放后,于家的年輕人不怕路遠,紛紛來到山下接受文化教育。

改革開放后,山頂上架了線桿,通了電,于家人的家用電器和山下村民家里的一樣齊全。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走進山下精彩的世界闖蕩,陸陸續(xù)續(xù)地離開了。只有年長的老人仍舊堅守,在山頂上種玉米、種蔬菜,養(yǎng)牛、養(yǎng)羊、養(yǎng)雞,不但能自給自足,收入也還算可觀。老人的兒孫們定期上山送來些面粉,于家人繼續(xù)過著幸福的生活。

與于家老人交流結束,我們還在老人院子里見到了已經有幾百年樹齡的荊棵,在院落外的山坡上見到了幾棵百年以上的黃櫨樹,隨后撥開密密的沒膝野草,在不時野兔的驚跳和野雞的翻飛中,披著夜色從東面另一條路慢慢下了山去。

寫這篇文章前,我特意又去問了一下山頂人家的情況,得知如今于長富大爺在村里和兒女的動員下,因年齡實在偏大的原因已下山居住,但仍然堅持每天上山勞作;他的侄子于洪濤,仍住在山頂,還蓋了瓦房,山下承包了果園,因此有時也經常到山下管理果樹,直到下午返回山頂,他還養(yǎng)了一群笨山羊、上百只山雞,不時有城里人聽說了前來購買,但大都愁著上山,只是電話里提前預定了,到時來山下取。

山頂人家居住的人越來越少,這種原始的生活生產方式必定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最終消失,我們不是提倡這種與世隔絕的生活(我們?yōu)樯巾斁用裣硎艿饺缃竦?a href='/huimin12/' target=_blank>惠民政策感到欣慰),而是對這種與世無爭和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方式心懷敬意。

它既是古老傳統(tǒng)生活的影子,又是多少都市人內心無限渴望但現實中又絕不會去選擇的真實存在。

山頂人家終將消失,化為八十崮頂永久流傳的故事。

簡介

畢玉孝,網名新果,1962年生于沂源縣中莊鎮(zhèn)大溝村,干過林果站,助理農藝師,曾獲第二屆淄博市道德模范助人為樂提名獎,2018年度沂源縣青年作家協(xié)會最佳專欄作品獎,喜歡民間文學并隨手記錄身邊發(fā)生的有趣的人和事,沂源縣青年作家協(xié)會會員。

Hash:3dd35ad9e8b6f19f767a46aef180ba3e858a1666

聲明:此文由 天南地北沂源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