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巖,聆聽黃巖石大人和溫嶺石夫人的愛情傳說

文圖:閑云野鶴蔣長華

日前,友好戶外的驢友們穿越了溫嶺石夫人峰山脊后,得知黃巖有石大人峰與其遙相呼應,且民間還有諸多優(yōu)美的傳說,故而于2021年3月27日驅(qū)車前往……。

位于黃巖澄江街道焦坑石柜岙村后山的石大人峰,被稱之為松巖山景區(qū),為黃巖重要的景區(qū)之一。素有“桔鄉(xiāng)小雁蕩”的黃巖,其松巖山與九峰山并稱為“邑中雙壁”,名垂《中國名勝辭典》。

千年相擁,萬年相守。在石柜岙村,隨便站在那里,抬撐頭仰望后山,都可以看到松巖山有一坨石筍從山腰突兀而起,撐挺青空,其中最前面的一顆石筍巍然屹立,狀如人形,雙眉緊鎖,眉毛豎起,神情肅穆,引頸眺望……,這就是坊間傳說中的的“石大(音“陀”)人”。

據(jù)《黃巖縣志》記載:石大人峰高百余米,矗立山巔,狀如人形,遙遙可見?!拜唶锿Π沃疇?,如胸羅星宿,而手扶天章矣。”移步換影,姿態(tài)各異。

舊志載:南朝劉宋年間,雷霆震蕩,風雨晦冥,一夕間山崩而涌現(xiàn)此峰。以其靈異,宋武帝敕封為“岱石尊王”。

“唯有云峰常對拱,更無石友可齊肩。”舉目環(huán)顧,“故交余幾大夫松”,未知石大人可有高處不勝寒之感?

傳說黃巖石大人和溫嶺石夫人是一對夫妻,石大人癡心等待著石夫人的回來而化為望妻石,石夫人也是遙相回望,期待團圓之日。在當?shù)剜l(xiāng)民心中,則視石大人為柑橘守護神。

石大人峰下,建有峰下寺,也就是石峰下面的寺院,因疫情防控需要,現(xiàn)在寺院關(guān)閉,唯有一位廟祝勤勉勞作。經(jīng)廟祝指點,約半小時登上石大人峰峰巔。

據(jù)稱:石大人峰移步換形,不同的角度,諸君的眼前也必定會隨之出現(xiàn)跳躍式的景致。站在山凹,透過樹枝,石大人峰就如一位卷發(fā)(或帶著雷鋒帽)的大叔,灑脫、自信;身邊一位美女頭枕大叔肩膀,滿足、安詳、甜美。莫非,溫嶺石夫人已經(jīng)回到了石大人身邊?!

稍微前行,涼亭下,空靈突兀的石大人峰間因建飛拉達的需要,現(xiàn)有便橋連接,但不知何故?現(xiàn)在是傷痕累累,頗有慘不忍睹之怪狀,不知這樣的破壞環(huán)境者,要不要追究責任?我想諸君看了以后必會唏噓感慨……。

雖然景觀破壞嚴重,但卻瑕不掩瑜,此時的山谷間忽明忽暗,仙霧繚繞,石大人峰也變成了兩位挺胸凸肚的將軍,守護著來之不易的橘鄉(xiāng)貢桔。

據(jù)稱,橘子原是天庭王母娘娘的貢品,后仙女私帶種子下凡到了黃巖種植,王母娘娘認為這是她專用的果品,凡人不應該享用,故而屢屢作梗,黃巖種橘都不成功,但具有堅韌不拔精神的黃巖人,從不氣餒,屢敗屢種,終于驚動并感動了玉帝,于是玉帝司命黃巖種植橘子,并派這兩位天神守衛(wèi)這貢桔。而王母娘娘聚會時把貢桔成了蟠桃

繼續(xù)前行百余米下行幾許后,轉(zhuǎn)身,云霧散盡,只見斷崖萬仞,飛鳥不渡,裂開的石大人峰則變成了駱駝峰,猶如黃老出關(guān)……;

“深山月黑風雨夜,欲近曉天啼一聲”,也有人說像是金雞峰……。

山川靜美,鐘靈毓秀。折返從架梯登上蓮尖坪,又叫蓮峰山,因“峰巔尖銳,四面石勢攢族,狀如蓮花”而得名。峰頂平曠,約有兩畝多。坪上有廟,叫“天峰閣”,是清末建筑,曾為道觀。三面懸?guī)r絕壁,惟有南面架梯上下進出。若是一旦抽取梯子,任你萬夫之勇也難以登頂,端是一方妙處。

據(jù)傳清末民初,黃巖縣城橫街大戶鮑子卿三個女兒出家修道于蓮尖坪上,均高壽而終。

靈山妙境,蓮尖坪下,一風化石鳳凰立于高石之上,引頸向日,招引空山瑞鳥,飛躍蓮尖坪;也有人說,這是一條引頸靜聽天峰閣梵音修禪的大蟒蛇。

蓮尖坪下,延伸至山腳的、幾乎垂直的千步梯修鑿于危巖峭壁間。山下,虔誠的善男善女就是從此來到蓮尖坪上靜心修禪。

大自然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將一種平凡化為神奇,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讓你體會到大自然的另一種藝術(shù)美。鐘乳石,一般都會藏于溶洞,而松巖山蓮尖坪下溪谷的鐘乳石卻裸露在外。驢友將其稱之為天柱峰或飯甑巖或情侶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

“風月無今古,情懷各相異”。從溪谷向左翻越一個多小時的山嶺到山頭,繼續(xù)左轉(zhuǎn)過茶園下行,見兩邊自然石梁挑出,底下萬丈深淵,內(nèi)有石峰如獅子側(cè)頭,峰下,古人在石壁間鑿一慈祥石佛,兩邊“外觀塵境不生,謂明心;內(nèi)藏真體無形,謂見性?!宾探饘β?lián),頓覺妙法雙悟,心燈不滅!

走在兩石梁間,陡峭度無異于蓮尖坪下千步梯的棧道上,抬頭望一線天,似有三只老虎立于山頭施法斗技,裂石崩崖,“鑄”弟將之取名為“蔣太公勸架”哈哈。

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荒盡處是春山。環(huán)線行程六小時左右,過岱廟回程。

Hash:59903a8e10e21e30e0a64ce5a462ece5b53971fd

聲明:此文由 溫州古道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