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碣石山的特殊地理位置

碣石山的特殊地理位置

中國最古老、最系統(tǒng)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經(jīng)》和《禹貢》。

《山海經(jīng)》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chǎn)、巫術(shù)、宗教、古史、醫(y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nèi)容。有些學(xué)者則認為《山海經(jīng)》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中國地理總匯,還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山海經(jīng)

《山海經(jīng)》從東、南、西、北四個方面介紹了中華腹地的山川寶藏,特別是一些異鳥怪獸、奇花異石,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其中介紹了傳說中的海外異國,如雙頭國、三首國、女子國、丈夫國、大人國、小人國等國的風(fēng)俗習(xí)慣,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賞心悅目,而且能使人增長很多知識。

《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禹貢》假借大禹之名,以地理為徑,分當(dāng)時天下為九州,這是編纂者理想中的政治區(qū)劃。此外兼載山脈、河流、土壤、田地、物產(chǎn)、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無不詳加論列。

“碣石”之名接連見于《山海經(jīng)》和《尚書·禹貢》?!渡胶=?jīng)》在北山經(jīng)中明確記載“又五百里曰碣石之山”,“其上有玉,其下有青碧”。比較起來,成書晚于《山海經(jīng)》的《尚書·禹貢》對“碣石之山”的地理位置及其坐標(biāo)作用記述得比較清楚。《禹貢》在記載冀州的入貢之道時說:“……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河?!币馑季褪钦f生活在東北地區(qū)以鳥為圖騰的少數(shù)部族在以獸皮作貢品朝獻時,乘舟遵海入河,沿遼東灣西岸向南航行,行經(jīng)與渤海交界的海面時,以望海畔。以碣石山為標(biāo),向西轉(zhuǎn)航于渤海北岸之下,直駛古黃河口(在今天津市一帶)?!队碡暋吩趯?dǎo)山部分又記云:“異岍及岐……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边@段記載表明,碣石山在遠古時代不僅是渤海北岸的重要航標(biāo),而且與“太行”“恒山”等遠古時有名的大山脈絡(luò)相連、形勢相應(yīng)的顯要山峰,系中國北方山之盡頭海之畔的重要標(biāo)志。

在《史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述,如《史記·天官書》在談山川走向時云:“故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尾沒于勃碣。”不僅如此,碣石山由于既接“太行”“恒山”,又與渤海緊連,地理位置煊赫,在一個相當(dāng)長的歷史時期成了一個地域、甚至北方的代稱。在《戰(zhàn)國策·燕策》中就有“燕國南有碣石、雁門之饒”之言。《史記·貨殖列傳》亦有“龍門、碣石,北多馬、牛、旃裘、筋角”之語。

此外,“碣石”入詩,也頗神奇,如漢朝的梁竦《悼騷賦》有“臨眾瀆之神林兮,東敕職于蓬碣”句,晉朝的左思《魏都賦》中有“恒碣嵁崿于青霄,河汾浩涆而皓漾”句,唐朝詩人韋應(yīng)物《彈棋歌》有“豈如昆明與碣石,一箭飛中隔遠天”句,等等。由此可知,在古人心目中,與蓬萊仙島一樣成為神奇的眾水朝宗之地,和恒山同樣“嵁崿于青霄”的碣石山,不僅是“東北流”的山川之“尾”、渤海之畔的標(biāo)志,而且?guī)缀醭闪吮狈降拇~。

▲在中國古代,碣石山幾乎成了北方的代名詞。

正由于碣石山在遠古時就以其似“楬”的山貌和特有的地理位置,在北方沿海地區(qū)發(fā)揮了獨特的地理坐標(biāo)作用,因此它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很自然地成了渤海北岸最著名的山峰。

當(dāng)先秦學(xué)者在《禹貢》中把我國的山勢大致劃定之后,漢代學(xué)者又在此基礎(chǔ)之上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三條四列說”,它們分別是:

北條:岍——吱(陜境渭河北岸)——荊山——壺口——雷道(陜晉間)——太岳——砥柱——析城——王屋(晉南)——太行——恒山——楬石(河北)。

中條:西傾——朱圍——烏鼠——太華(隴陜)熊耳——外方——桐柏——陪尾(魯南)。分支:蟠家(陜南)——荊山——外方——大別(鄂皖境)。

南條:岷山——衡山——敷淺源(廬山)。

第一列:岍——碣石(即北列);

第二列:西傾——陪尾(即中列主干);

第三列:蟠冢——大別(即中列分支);

第四列:岷山——敷淺源(即南條)。

這些山脈正是后世風(fēng)水師所說的龍脈。

在漢代“三條四列”說的基礎(chǔ)上,唐宋學(xué)者又總結(jié)歸納形成了三大干龍(北龍、中龍、南龍)學(xué)說。

中國的山川河流的走勢、巍峨蜿蜒的龍脈和潛藏的龍脈大勢,從西到東,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三大山脈體系如龍飛騰。

一、北龍:黃河鴨綠江中間夾著的是北條干龍。延續(xù)到遼海河北的龍,是從昆侖山起止的。一直到達白登縣以西。其中一枝是壺口東岳泰山。另一枝向南伸展為析城又扭頭向西至雷首山。其次一枝成為太行山,再次一枝便是恒山,再次一枝成為燕然山,直至平灤碣石才停歇下來?!渡浇?jīng)》說:“昆侖山延伸于闐便是顏山山腳,每條山脈都是戰(zhàn)爭之地,山脈延綿不斷,一直伸入沙漠瀚海北面。這里所表述的,平灤的碣石山,就是現(xiàn)在昌黎的碣石山。這里是把碣石山作為了北龍的龍頭,探海而至。

二、中龍:黃河和長江,中間夾的是中條干龍,一直綿延到東方大海,黃河以南和長江以北,是中干龍所在的地方。它也是從昆侖山開始,經(jīng)過甘肅西部,各條山脈延綿不斷,一直達到大散關(guān),河山橫布中間,大纏大護直到函谷關(guān),河水從黃河中流淌如同秀美的玉環(huán)長安的一枝山脈發(fā)源于熊耳,這便是中岳篙山。從汴梁直到兗州太岳山?!督?jīng)》說:“黃河處在北方,而長江在南,這兩條江水夾住中間地域,生氣一直不斷。在龍脈行青齊之時忽然聳起山峰,兗州和東岳兩山橫立其間。龍脈分支的山巒非常靈秀。魯?shù)厣嫌楷F(xiàn)了不少圣賢?!边€有一枝龍脈到達登州和萊州地界。一枝到達滄州直隸一帶。它產(chǎn)生的水源是濟水,發(fā)源于垣曲縣,流到溫縣境內(nèi)時匯入了黃河,又從黃河南部流出,泛濫成柴河。又從東北方向直抵青州境內(nèi)流入大海。漢水則到漢陽境內(nèi)匯入長江。

三、南龍:長江和東海夾住中間的南條干龍,尾部消盡在東海南部。它的龍脈從岷山開始,逐步曲折向西進行,又向南轉(zhuǎn)到云南的地域,再越過夜郎,穿過桂嶺,到達零陵,這邊是九嶷山,又進入桂連,通過大庚嶺,從南雄出發(fā),過兗州,過邵武,抵達廣信穿行過徽州,向東延續(xù)成為天園山,其中一枝支脈成為錢塘江,另一枝脈分別進入海口,楊公說:“海門氣勢旺盛,連通福建廣東,南龍和支龍相交接在一起,這本是海門的南方脈絡(luò),主發(fā)財至富和文武百官的山脈交錯橫雜在中間?!逼渲幸恢埫}起始于建康,一路直達江淮,一枝從靈州發(fā)端扭頭奔向鄱陽湖邊,它的水源則是:湘水發(fā)源于永州陵縣,到達洞庭湖,延伸進入長江。

碣石山作為北方最重要的地理標(biāo)志,“三條四列”“北條”的最后一座山峰,“四列”中第一列的最后一座山峰,正是龍脈匯集之所。

碣石之地地質(zhì)結(jié)構(gòu)復(fù)雜。由平原、低山丘陵、沙帶、沿海(河)灘涂構(gòu)成了多相性資源結(jié)構(gòu)。由于倚山傍海,山、海、灘、泉具備。

昌黎縣屬中國東部季風(fēng)區(qū)、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無霜期平均是186天,最高平均氣溫是25.1℃,最低平均氣溫-5.2℃,年平均氣溫11℃,平均年降水量712.7毫米,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時數(shù)達2800小時。

▲昌黎四季皆有美景

昌黎境內(nèi)水系比較豐富,有灤河、飲馬河、七里海等三條主要水系組成。灤河水系在昌黎境內(nèi)流域面積為353.4平方公里。有大型湖泊碣陽湖,淡水儲量440萬立方米。地下水存量達2.7億立方米,其中礦泉水存量1500萬立方米。全縣水資源總量平均為37375萬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占有水量為30.8萬立方米。

北龍由昆侖而下,綿延騰挪,碣石山就如一探入渤海取水的龍首,不僅凝聚了祥瑞之氣,更是滋養(yǎng)了一方沃土一方人民。碣石山雖然沒有其它大山巨川般雄厚綿長,但就如一個秀麗精致的盆景一般讓人憐愛。早在700年前,從昌黎走出去的元朝翰林國史院編修、大學(xué)士張勖就不無自豪地指出,“背負碣石,南臨滄海,左控榆關(guān),右?guī)此?,山輝川媚,物伙民繁,利足魚鹽,土饒沃壤”的昌黎,“異人杰士歷代不乏”。確實,“自為一域,山不逼邊,海不通關(guān),風(fēng)氣繁麗”的昌黎,山峻、海闊、河長、湖美、川平,是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和源遠流長的歷史與文化的寶地。革命先驅(qū)李大釗在探索中華民族天秉之性情時說:“衡以地靈人杰之說,以如此靈淑之山川,雄渾之氣象,棲息其間之民族,當(dāng)必受自然之影響,將兼含‘美'與‘高'而并有之宜也?!辈枰郎娇亢?,循河納川,長期棲息在山環(huán)水抱的形勝之地的人,無疑當(dāng)為既有“秀麗之美”,又有“壯偉之美”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優(yōu)秀一員。

另外,由于碣石山地是華北平原與東北平原交接地帶的交通沖要,這里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自隋唐以來,古榆關(guān)背倚碣石天險,形成一道雄關(guān)險隘,這一軍事形勢直至明朝政府將其關(guān)口移到山海關(guān)以后也未改變。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高適在《燕歌行》中用“摐金伐鼓下榆關(guān),旌旆逶迤碣石間”,形容碣石山一帶作為戰(zhàn)場的激烈、戰(zhàn)斗場景的壯觀。這兩句詩是說,唐朝軍隊駐扎在碣石山前的邊塞重鎮(zhèn)榆關(guān)一帶,在抗擊契丹軍隊的進犯時,先頭部隊敲鑼擊鼓沖出榆關(guān),大部隊在碣石山上列陣為盾,筑成固若金湯的防線。(待續(xù))

文圖:肖沛昀

編輯:占超

Hash:4d546c6aec2cf8a763d3f3b497cccf0822f99e5d

聲明:此文由 這里是昌黎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