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稻田村散記

原創(chuàng) 馬永歡 落月摘星樓

稻田村散記

文/馬永歡 編輯/老余老愚

1

永平,冬天,與其他季節(jié)迥異,最明顯的特點是感覺寒冷。2017年的冬天,有的人說,似乎比往年更冷,我也有同感。我思量,也許因為綠色生態(tài)好多了。冬季的鄉(xiāng)村又如何?如果閉目想象,許多作家的筆下的鄉(xiāng)村,必然是一片蕭條、肅殺之景;抑或其他之景。我鄉(xiāng)村的寫作徹底顛覆了這樣想象,

一天的上午,我和兒子、兒媳、孫女坐自家的小轎車,兒子開車,從縣城出發(fā),前往距離縣城二十多公里的稻田村做客。我的親家在稻田村,兒媳回家鄉(xiāng)當然高興啦。

車在柏油路上奔馳,這公路,雖然是鄉(xiāng)村公路,其實是縣級公里,永平縣昌寧縣的公路。車到稻田村大橋,我下車拍照。有溫暖的陽光,在陽光下一切顯得十分地分明,也顯得如畫般的靈動。銀江河上的一座水泥鋼筋大橋,連接了公路與村路,村民的車輛與人蓄來往于大橋,于是,大橋成為了一個獨特的景觀。大橋在時光長河中變遷,以前是一座鐵索橋,后來是一座木橋,再后來,這個村出了一個縣長,鄉(xiāng)愁總是在這個縣長心中,于是縣長決定在此修建大橋,這座水泥鋼筋大橋便誕生了。村民在感動之時,把這座大橋命名為“馬占先大橋”。馬縣長雖然去世了,但他的這一美譽,依然在村民中口口相傳。

大橋下的河邊又修建了一條村路,這條水泥路,解決了村子道路車輛來往擁擠的重大問題。三個白鵝,在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兩個白鵝,在河邊的又小又淺的水池里,遠望和覓食。這情景,讓我情不自禁地動情,因為我小時候放過鵝,鵝最喜歡水,鵝在水中仿若在天堂;還因為,這個回族村,九十多戶人家家家養(yǎng)鵝,養(yǎng)鵝成為了這個村的一道風景,無論過去還是現在。

2

我站在路邊欣賞燦爛陽光下的田野和村落,感覺心怡。河邊到村落是田野,麥苗綠得讓我心癢,久違了,我喜愛的麥苗。田間還有一個塑料大棚,不知培育著什么蔬菜或什么水果?但我想,現在的農民已經是新農民,已經把傳統(tǒng)農業(yè)現代農業(yè)結合在一起了,所以我刮目相看。

稻田村,村名來源于很美的稻田,也就是說,田野的稻谷非常出名,一年一季。為啥出名?因為水好,有河水。不僅如此,我眼前的麥苗,為什么綠綠蔥蔥?還是因為水好,有河水。河水,我轉身一看,嘩啦啦的河水,不斷向下流淌;清悠悠的河水,不斷在光影中歡天喜地,舞蹈奔放。陽光,讓河水明亮,讓河水生發(fā)浪花;陽光,讓楊柳樹高大茂盛,讓灌木叢生機盎然。我感動著,因為這樣的景色,因為這樣的河水,多年不見了。美麗的稻田村,仿佛源于這河流。

民居,依山勢而建,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緊密團結,宛若新時代中的花團錦簇,美不勝收。民居,主要是傳統(tǒng)建筑,土墻瓦房,紅墻青瓦或白墻青瓦,有少量的青磚瓦房。而清真寺的建筑居于村落之上,因為清真寺是回民心中的圣地,所以要居高臨下,彰顯民族文化的獨特風采。此時此刻,我想起了敬畏之心,敬畏之心是一個人心靈的最高境界。而對于一個回族鄉(xiāng)村來說,全體回民心中有自己的與生俱來的民族信仰,所以清真寺就是回民敬畏之心的所在地。此時此刻,我眺望村內村外的高大樹木,深冬了,下霜了,但數不清的高大樹木,依然蔥蘢,依然生機勃發(fā)。我想到了什么呢?我想到了,這里的村民喜歡樹木,喜歡綠蔭,喜歡綠色的大自然,所以舍不得砍,做柴燒,因此,時時呵護仰望。我還想到了,如果這個回族村從鄉(xiāng)村文化旅游角度說,應該開發(fā),在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新時代中,這里的資源已經具備,已經充分。比如,有公路,有河流,有白鵝,有田野,有傳統(tǒng)民居建筑,有清真寺,有民族風情,有熱情樸素的回民,還有山有樹,有牛和羊,有山上放養(yǎng)的土雞。因此,我在這里為我縣大力開發(fā)“鄉(xiāng)村文化旅游”而鼓與呼。

3

一個頭戴草帽,手拿棍子,又提著一個白色塑料袋的村民,趕著一群牛和羊,在路上走著,快速走著,向著大山走去。黑山羊,是這個村的特色;黃牛,也是這個村的特色。有了這特色,這個村勤勞致富奔小康便有了希望。是的,這個村,正朝著小康金光大道上豪邁。

桃樹,隨處可見,一片又一片,在房前,在房后,在路邊,在山上。雖然寒冬,核桃樹依然遒勁,枝上的綠葉依然碧綠,形成了村貌的一道景觀,讓人心生美好的想象。因為,核桃果被村民叫做“金果果”,一年一度的核桃,是村民的一項重要的經濟收入。

村路,路邊,詩意濃郁。水泥路,時而筆直,時而彎曲;灰塵,層層疊疊,牛屎散落,村民踏來踏去,已經習慣,不足為奇;墻,紅與白輝映。瓦,青瓦,這樣的傳統(tǒng)民居,冬暖夏涼,讓人舒心;竹,青竹,高大茂密,作為風景,令人開心;一道紅土矮墻,被洋絲瓜藤彌漫,讓我想象無比;綠色的芭蕉扇,矮的高的,靜立陽光中,靜立墻內墻外,好美。更美的是,芭蕉葉掩映的沉甸甸的一串翠綠芭蕉,倒掛在芭蕉樹上,形成一種奇觀,讓多年不見我,感觸深深。

我繼續(xù)行走,繼續(xù)尋覓,尋覓陽光下的村景。路上、路邊風光旖旎,那么,村民的家園又如何?我忽然心生這一想法,于是走進一農戶家。

這一家,沒有大門,而有水泥路,有綠樹,有摩托車,有兩間瓦房,有土圍墻,有寬敞的庭院。庭院上曬著金黃色的玉米棒,以及玉米殼,層層疊疊,鋪天蓋地。還有烤太陽的一家人,老老小小。我驚喜,說:“你們家的玉米真多!”主人回答:“我們這里就是生產玉米的,自古以來。”這個主人對他家人說:“這是馬老師,曲硐村人,他是我們這個村馬永紅的親家?!彼矣H熱地招呼我,請我坐,請我喝茶,我說:“不坐了,我要去做客。”

路邊上的一家,還沒有到山上放牛羊的。幾頭黃牛,在圈里,把頭伸出木柵欄,烤太陽,期待主人,準備出發(fā),到山上自由瀟灑。一只黑山羊,背向陽光,直立,偷吃二樓擺放的青草。這樣的場景,讓我無比喜悅,因為我在縣城生活,無法想象這偶遇的一個鄉(xiāng)村的一個美麗情節(jié)。

有一家,關門閉戶,但又高又長的土圍墻,還是留住了我的匆匆腳步,紅色的墻面,其上的白色,白色墻面上的黛瓦。這樣的墻體建筑,是傳統(tǒng)建筑,又加上現代色彩,內蘊農村文化,彰顯農村文化的巨大變遷,也彰顯這戶人家富裕的生活色彩。富裕的生活色彩,平頂大門上的太陽能、鐵水桶又一例證;庭院一棵高大的柿子樹,果實累累,紅黃色的柿子密布枝頭,又是一個例證。遠看,沒有葉子的柿子樹,紅黃色的柿子仿佛與青山相連,如畫似詩。此時此刻,我萬分感慨,稻田村真美!

4

我走到了做客的親戚家,大門上方鑲嵌著一塊刻寫著經文的石匾,標志著回族家庭,回族文化在燦爛的陽光中溫暖地彰顯。庭院,熱熱鬧鬧,大多數的客人已經吃過飯,我們一家后來居上,擺上一桌,和其他客人圍桌而坐,小四方桌,小木凳,八個人。菜飯是傳統(tǒng)菜飯,具有回族特色,有茶水,有飯有湯,有牛羊肉,還有這里生產的蔬菜,美味可口。

坐這家親戚家的客,我家提來一桶菜籽油,略表心意,其他客人也如此,根據這個村的傳統(tǒng)民風民俗是不收錢的,我家來做客只好入鄉(xiāng)隨俗。多好的民風,多樸實的民俗,讓我心之佩服!那么,讀者會問,“你的親戚家待什么客?”我說:“待三七客。”原來是這樣的,我親家的父親已經去世,已經歸真,八十有余。按照回族人家的民風民俗,要做頭七、二七、三七等等,請阿訇念經,請兄弟姊妹親戚吃飯,用這樣的方式悼念亡者。而親家的兄弟姊妹多,輪著做,表達各家的心意。我家姍姍來遲,最后一桌,其他客人早早吃完,大多數已經走了,回去做農活。農村的生活都是這樣的,早上待客,而且較早。我感悟,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需要堅持不懈,代代相傳,特別是在物欲橫流的當下,堅守民風民俗文化更加不易,因為不收錢,而待客需要用一大筆錢的。這樣的鄉(xiāng)村的民風民俗文化,讓我心之敬畏!

飯后,我與親戚座談,一邊烤太陽,一邊喝茶,一邊閑聊,很愜意。我看著瓦房下堆得高高的一袋袋金黃色玉米棒,好奇地問:“這些玉米賣嗎?”親戚說:“不賣,用來喂牛、喂雞、喂鵝?!弊屛蚁氲剑眠@么好的玉米喂養(yǎng)牛羊雞鵝,喂養(yǎng)的牛羊雞鵝質量是最好的;讓我想到,時光飛逝,今夕迥異,生活兩重天。今天的玉米作為家畜的飼料,也作為人們的雜糧,比如,新鮮玉米拿來燒吃、煮吃、蒸吃,用玉米面窩窩頭等等,味美無比,而在改革開放前的困難日子時,玉米則成為人們的主糧,我仿佛就是吃玉米面長大的,所以對玉米情有獨鐘。

5

我們說起現在的美好生活,便聯(lián)系到住房的變遷,廚房的變遷。親戚說:“大門旁邊的那一間老房子,過去是茅草房,后來變成石棉瓦房,有一格是老人的廚房,多少年了,廚房不變,因為老人煮飯習慣了?!蔽乙宦?,仿佛發(fā)現歷史文化文物,發(fā)現文化珍寶,非常高興,于是請老人領我看看。這個老人是我親家的母親,現年八十一歲,也就是說,這古老的廚房已經跟隨這個老奶奶六十多年了,從結婚到現在。廚房六十多年依然,令我興奮不已,我一一欣賞。

廚房門是兩道木門,陳舊、簡陋,且灰塵滿面,我仿佛看見了我家過去的廚房門,一樣的木門。過去,在鄉(xiāng)村,幾乎家家戶戶的廚房門都這樣,因此,這古老的門便成為一種歷史文化的符號。我要是一個畫家,將馬上速畫;我要是一個歷史文化的收藏家,馬上與老人簽約,到時收藏;如果我是一個政界的風云人物,將把這木門,這廚房掛牌保護,作為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而現在的我,只有一臺照相機,一支筆,那么就拍照,就記錄,記錄發(fā)現的激情。

木門兩邊各具特色,右邊是堅硬的土墻,不平整,坑坑洼洼,仿佛被悠長時光舔舐,也仿佛被悠長時光的煙火熏染。土墻下角是層層疊疊的不規(guī)則的石塊,這就是房子的基石,支撐著這間歷史悠久的房屋,也支撐著這個老人的溫暖生活;左邊是木板,沒有窗口的木板,雖然簡陋,卻記錄著那個時代本地木匠的最高技藝。木板前是一堆干木柴,老人用于燒火做飯。這樣的生活場景,我十分的熟悉,因為我的過去就是與木柴不離不棄的;木門前狹窄的過道,是不平整的石道,而不是現在的水泥道,抑或瓷磚道,抑或青石板道。但這樣的用大小石塊鋪就的過道,在那時,便是最時尚的,也是鄉(xiāng)村人家習以為常的過道。歷史就是歷史,現實就是現實,然而,現實是歷史的演繹,如果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歷史。今天,我眼前的這位彎著腰的老人,不會美言多少,也不會言說這石頭鋪就的過道的動人故事,也不會激情演講腳下足跡的美麗華章,但她實實在在感覺到,也記住這些石塊的歷史,這些石塊的無私奉獻。我細看石塊,感覺奉獻的意義就是,從石塊內部散發(fā)出來的一片溫暖光芒!

我跨過門檻,走進不亮堂的廚房,我的兒媳馬雪增拉亮了燈。廚房,我們又叫灶房,自古以來都這么叫,我想,這么叫的原初應該是這樣的,灶房以土灶為中心,因此,以土灶來命名這別樣的空間。土灶的構成不復雜,用幾塊青磚圍城四方形,之前是用石塊相圍。中間立著一個鐵三腳架,鐵三腳架與四方的青磚保持一定距離。灶臺,我們又叫火籠,其間堆滿木柴燃燒后的灰燼。一把鐵壺放在三腳架上,另外一把放在腳架邊上,還有一個土茶罐,茶罐把是鐵絲把,原來的土把已經消失。灶臺,很簡單,一塊木板,兩邊用石塊或青磚支撐。木板上擺放著嶄新的小碗、茶杯和陳舊的土鹽罐。木板的左邊,有一個小木箱,用于放碗筷等,而右邊卻放著火通,即一根短竹筒,中間的竹節(jié)已經被打通,用來吹火。這老物件,我非常熟悉,我小時候用了無數次。灶臺上方的土墻壁上,墻壁已經被煙火熏黑了,掛著一只鐵鍋,還掛著兩把亮晃晃的菜刀,還掛著一些東西。我觸景生情,回到了我小時候的情景,我家的廚房也如此。哦,那時的鄉(xiāng)村廚房都如此,是一個時代的特征。土灶旁邊有一個古老的草墩,還有一個小木凳,木凳還有一點新的色彩。我特別關注這個草墩,因為古老,因為我小時候坐過,因為我還感覺到草墩內蘊的一縷縷暖意。在過去的傳統(tǒng)農業(yè)時代,草墩仿佛成為一種農業(yè)文化的特殊符號。草墩后,擺放著兩個木柜,一大一小,用于裝米面等食物,我也十分的熟悉。有了這些器具,老人用起食物來就方便的多了。木柜上下左右都擺放著許多東西,如菜盆,如土罐,如水壺,等等。木柜后面是木板,仿佛被“火燒火燎”過,黑不溜秋。這木板佐證了一分為二的廚房,那一邊的一格已經是人家的了。

門后有一把木梯,之上的一層是用來擺放木柴的。我小時候我家的廚房也如此,兩層,下廚房上堆柴,不僅如此,我還在二樓睡過覺的,呵呵,歷史就是這樣的,有點喜劇感。

我?guī)缀跻灰挥^察這一古老的廚房后,請老奶奶做在她眷戀的草墩上,拿起老人喜愛的茶罐,我拍照。一個回族老人在火塘邊烤茶、倒茶等一系列代表性的動作行為,在我眼前瞬間完成了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這一幅圖畫,似乎成為一首美麗鄉(xiāng)村的最后挽歌!在我心中唱響。是的,社會向前快速發(fā)展,并走進文化轉型期,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文化生活向現代化的鄉(xiāng)村文化生活轉型,比如土茶罐向精美的茶杯蜿蜒,雖然如此,但土茶罐的溫暖,依然在老人心中縈繞。有個老人說:“土茶罐好,在我們鄉(xiāng)村,天黑了,架起火,烤起茶,老人一邊慢慢吃茶,一邊說說話,多好啊。冬天,老人在火塘邊烤茶、烤火,多熱乎,全身的熱乎,比烤太陽還熱乎。”

6

在陽光下,鄉(xiāng)村的美景特別多,如果你用美的眼光去觀察,用美的心靈去關注,就會發(fā)現許多的美。我的親家在山坡上,進家上坡,出門下坡,宛若黃土高坡之歌。我走在土路上,走在很陡的路上,有些發(fā)喘,忽然,看見親家的幾只土雞,在溝邊的山坡草木間游來蕩去,我舉起相機準備拍照,公雞母雞見我,準備隱蔽。這機靈的土雞,在野外非常的靈敏,如果你要去捉它,是不可能捉到的,因為它是野雞變的。

我走進親家家,在庭院休閑、烤太陽、喝茶。我看見廚房對面的圈樓上,有一個馬鞍,我便興奮起來,因為它勾起了我小時候看過古道馬幫的身影,也勾起了我傾聽趕馬人動人講述馬幫故事的情景,也勾起了我曾經抒寫趕馬人趕馬的激情,也勾起了我對這個回族村遙遠歷史的遙想。這個村遙遠的歷史,是由許許多多趕馬人,一代接一代鑄就的。親家的父親就是趕馬人,我眼前的馬鞍就是他老人家的的遺物,也是趕馬人趕馬的例證。因此,我情有獨鐘,思緒萬千。

鄉(xiāng)村的歷史猶如流水,一去不復返,然而,眼前的鄉(xiāng)村更加美麗。親家家的牛圈里關著好些牛和羊,親家是做牛羊生意的,多年做生意,富裕起來了,建蓋起一間兩層的平頂房。我看著鄉(xiāng)村人叫的洋房,我從心底為親家家高興。我走上洋房的二樓,一只小鳥在玻璃窗上,躲避,逃離。但無法逃離,因為鐵門關閉,但也不需要逃離,因為我喜歡這小小生靈,我不會生靈涂炭。

我打開鐵門,被眼前的景色深深感動,堆積如山的玉米,仿佛與青山相連,構成一幅絕美的鄉(xiāng)村畫卷,在和諧的時光中鋪展,鋪展出絢麗奪目的鄉(xiāng)村生活。改革開放前,鄉(xiāng)村人就經常說,糧食堆滿倉。這是一種夢想,因為那時,太貧困!改革開放后,特別是在新時代,過去的夢想,已經成為偉大的現實!不是糧食堆滿倉,而是堆滿房屋。糧食多了,人吃不完,也讓小鳥分享,因此,那只調皮的小鳥,吃飽了,從窗外到窗內,逛一逛,游一游。

我站立窗邊,看房后一家人的庭院,因為一棵落了葉的樹枝上,落著好多麻雀,嘰嘰喳喳,熱鬧非凡。一間瓦房,一個土庭院,一棵樹,許多麻雀,一條靜臥的狗,一片燦爛透明的陽光,構成了一個鄉(xiāng)村景觀,在我心中的美麗稻田村的版圖上,生機盎然,宛若一股時代的春潮,向著美好的明天奔流!

作者簡介:

馬永歡,男,永平職中語文教師,2005年開始寫作。云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在《北極光》《散文百家》《文苑·西部散文》《回族文學》《遼河》等報刊發(fā)表,公開出版7部散文選集。作品入選《2014年中國文佳作精選集》等多種選本,榮獲大理州2013年、2014年、2015度公開出版圖書獎,內蒙古首屆“扎蘭杯”文學聯(lián)賽一等獎,在《浪花文藝》微刊舉行2017年“迎中秋慶國慶”全國文學大獎賽中榮獲一等獎,第二屆中國散文佳作二等獎,第二屆河北文藝“彩鳳獎”散文二等獎,《北極光》雜志社首屆“美麗海棠谷”最美田園全國文學征文大賽三等獎,首屆國際東方散文優(yōu)秀獎,《作家世界》第二屆原創(chuàng)文學大賽優(yōu)秀獎,在《浪花文藝》2017教師節(jié)全國首屆征文大賽中榮獲“優(yōu)秀獎”,文學成就入選《中國回族文學通史》。

作者風采:

Hash:60315bad3aa494e57bfc439d516dc7bf6b7a2700

聲明:此文由 秦巴美好江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