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最美16處古村古鎮(zhèn),武夷風光之畔秘藏深遠記憶

福建,南平

武夷山畔,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是閩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道文化等發(fā)源地,被譽為“閩邦鄒魯”和“道南理窟”。

一起來看看此處最美的古村落們。

1.武夷山市武夷鄉(xiāng)下梅村

清風格的古民居集磚雕石雕、木雕藝術為一體,外觀古樸,鄉(xiāng)土氣息濃郁,形成別具特色的建筑群。900多米的人工運河穿村而過,沿河兩岸建有涼亭闌桿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碼頭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風淳樸的民情風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風貌。

2.武夷山市興田鎮(zhèn)城村

城村,位于武夷山南麓,坐北朝南,古樸幽靜,極富魅力。城村周圍寨墻四合,居民分別由4座大門出入。村內(nèi)3條主街呈“工”條形,街道卵石鋪面,圍墻及磚法、路面均為明代風格。村中36條小巷縱橫交錯,迂回曲折。古井在村內(nèi)隨處可見,井水清澈甘甜。

3.邵武市和平古鎮(zhèn)

和平古鎮(zhèn)建置始于唐朝,擁有中國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近300棟明清民居建筑,是福建省歷史最悠久的古鎮(zhèn)之一。和平古鎮(zhèn)是一處全國罕見的城堡大村鎮(zhèn),同時也是最美的城堡式古鎮(zhèn),大夫第、縣丞署、黃氏宗祠……一座座明清建筑青磚琉瓦,雕梁畫棟,氣宇非凡。和平古鎮(zhèn)的明清建筑是中國迄今為止保留最完善的古民居建筑群。通過和平古鎮(zhèn)的南門譙樓,便進入擁有“福建第一街”美譽的古街,漫步于古街,一條長達百米的青石板街貫穿南北,兩旁的古民居或為木制,或用青磚搭筑,數(shù)十條鵝卵石鋪砌的古巷道或長或短、或?qū)捇蛘胤植计溟g。這里特有的游漿豆腐清香,在古韻悠長的巷道里豆香四溢?,F(xiàn)今的和平古鎮(zhèn)保留著以“家文化”為基礎的生活傳統(tǒng)。縱橫交錯的老街巷、雕梁畫棟的大宅第、恬淡淳樸的古民風、溪環(huán)水繞的美田園養(yǎng)育了百家百業(yè)的繁華晝錦、遍布世界的黃氏家族。千百年來不變的“家文化”,在和平古鎮(zhèn)實現(xiàn)了從小家到家國的升華。

4.建甌市徐墩鎮(zhèn)伍石村

在福建建甌市徐墩鎮(zhèn)伍石自然村口,即國家G3高速公路豐樂服務區(qū)300米處(服務區(qū)可直接過去),可以看到一處規(guī)?;趾氲墓耪?,這就是清末被譽為“建甌西出第一家”的伍石山莊。

伍石山莊的崛起與近代建溪流域武夷山一帶茶葉生產(chǎn)流通的繁榮有著密切關系。伍石村伍姓始于伍建中,據(jù)說,由于伍建中老實厚道、吃苦耐勞,茶葉生產(chǎn)經(jīng)營地域遠達江西、浙江、上海、廣州等地,漸漸成為建甌西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兼大地主。伍石山莊第二代主人伍守仁兄弟接手產(chǎn)業(yè)后,開始了山莊的大規(guī)模建設,山莊自清同治三年(1864年)開工,至清光緒八年(1882年)完工,歷時18年。

伍石山莊占地面積約9000平方米,由三大院落環(huán)連一體,建筑平面為多進院落式布局,整個大院布局嚴謹,建筑考究,規(guī)范而有變化,不但整體造型優(yōu)美,而且單體建筑各有特色。

屋頂形式多樣,有歇山頂、硬山頂、馬鞍頂?shù)龋纬善?、低、高、凸、上翹及垂弧等狀。宅內(nèi)木雕的門罩,石雕的漏窗,磚雕的窗欞、楹柱等,可以說是一處一景,使整個建筑精美如詩,融古雅、精湛、富麗為一體,令人嘆為觀止。

“伍石山莊”是福建唯一入選《中國古代建筑史》一書的典型古民居建筑范例。

5.建甌市小橋鎮(zhèn)陽澤村

建甌市小橋鎮(zhèn)陽澤村現(xiàn)仍保留著明清集中連片古民居120棟,面積約1.8萬平方米,以土木結構為主、配以青磚門頭裝飾,色彩厚重質(zhì)樸,門窗梁柱多以木、磚雕花裝飾。

祠堂、宗廟、古剎、涼亭錯落期間,古街巷蜿蜒曲折,石子路面古樸雅致,兩側建筑界面完整、連續(xù)。內(nèi)河貫穿始終,尺度宜人、線形優(yōu)美、水質(zhì)清冽,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氣息濃郁。

為了教育后代,鄭氏在南宋年間所建鄭氏養(yǎng)蒙書院,面積約300平方米。

正廳中堂四名大官,正廳中堂左右各有16位臣相像,大廳兩旁壁上各有76名朝廷文武官員相像,全堂共194名官員相像。

宋高祖親筆詔諭贈與“忠穆閣樓,官林學家”,建甌市小橋鎮(zhèn)陽澤村成為閩北獨一無二的“百官村”,“養(yǎng)蒙書院”在全國范圍亦絕無僅有,其警世教育的價值,至今仍深深影響著陽澤的父老鄉(xiāng)親,也將延伸至未來的無限時空。

6.順昌縣元坑鎮(zhèn)槎溪村

“槎頭”原是一個村名,有說法認為,是村邊流經(jīng)的石井河曲形似楂樹,村建在“楂樹”之頭故名“楂頭”,后讀音變異成了“槎頭”。也有講法認為,“槎頭”原是“杈頭”,取其“形如在樹杈頭上”之意,因為河水在此分叉成樹杈狀。還有一種說法,比較有神幻色彩,說的是有一天一位神仙來到此地,在一棵大的茶樹下乘涼,看見不遠處還有溪水流過。神仙在和當?shù)厝伺收勚械弥?,這么一個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的村莊還沒有村名,就用甘蔗寫下了兩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槎溪”,贈為村名。意思是這一棵大的茶樹為鄉(xiāng)親們遮風擋雨,撐起一方綠陰,村里流過的溪水不僅為村民提供生活方便,還可灌溉農(nóng)田。說這就是“槎溪村”得名的原因,而由此,位于槎溪村頭頂上的村,就成了“槎頭村”。槎頭村后來和旁邊的聚龍村在20世紀50年代合并,成了“槎龍村”。槎頭村沒有了“槎頭”成了包括槎龍村、槎溪村在內(nèi)的一片地方的統(tǒng)稱,但現(xiàn)在附近還有個別小地方還保留“槎頭村”做地名。

7.延平區(qū)峽陽鎮(zhèn)峽陽村

峽陽村是延平區(qū)峽陽鎮(zhèn)政府所在地,位于延平區(qū)西北,距南平城區(qū)50公里,與316國道一橋相連。峽陽古村落是閩江上游保護最好的古村落之一,有1000多年歷史,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zhèn)。

峽陽古村早在商朝時期就有人生息,自唐以來,中原諸多氏族南遷,擇居此地,故有千年古鎮(zhèn)美譽。現(xiàn)有古民居土庫省級文保單位、戰(zhàn)勝鼓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還有莊武王廟、百思量、屏山書院等五個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應氏狀元祠等六個涉臺文物,形成廟宇文化、飲食文化、祠堂文化、橋梁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等六大文化、二十四景。

8.浦城縣北街鎮(zhèn)觀前村

觀前村,位于福建省浦城縣境內(nèi)南浦溪畔。北距縣城南浦鎮(zhèn)約23km。觀前村的興起,是"仙霞古道和南浦溪",閩浙兩省重要的水陸聯(lián)運線。在古代,錢塘江和閩江分別是浙江和福建境內(nèi)的交通命脈。它們之間橫亙著仙霞山脈,穿過這條山脈而連接閩江和錢塘江的是仙霞古道,仙霞古道的南端即閩江航運的起點--浦城的南浦鎮(zhèn),它的北端--浙江省江山市的清湖鎮(zhèn),是錢塘江南源的航運起點,從清湖鎮(zhèn)到南浦鎮(zhèn)的路程,約有120km.。

觀前村與金斗山隔溪相望,金斗山有道觀,名金斗觀;村落在金斗觀前,故取名觀前。觀前有上坊、中坊、下坊3個村,面積(包括山、田)29.78平方公里,700余戶,3000多人。

觀前在南朝就得到開發(fā),已有航運業(yè),唐代就比較繁華。自宋以來,已是浦城至建甌一帶的重要水運碼頭,為商賈仕宦北上中原、南下福州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物產(chǎn)集散的重要碼頭。兼之此地風光秀麗,過客均在此停舟系泊,沿溪酒肆歌樓、客舍貨棧密布,街市甚為繁榮。其后,歷代沿襲。至1958年,賽(岐)浦(城)公路修通,水運衰退,街市逐漸冷落。

觀前村保留有大量古建筑。沿溪的古碼頭、吊腳樓;卵石路面,建有涼亭的古街;深宅高墻的四合院;規(guī)模巨大、壯觀的水東社、關帝廟、觀音閣、謝氏宗祠、葉氏宗祠、張氏宗祠等公共建筑,保留有宋至明、清歷代建筑風格。

觀前依山傍水,古人稱“二水交匯,三山秀麗,誠南浦之名區(qū)”。村前溪水回旋,村后金山、銀山、龜阜山環(huán)列,形成獅巖宿霧、龜阜眠云、筆岫干霄、飛瀑濺珠、橫梁疊翠、輪溪激漲、夏漲浴牛、秋江縱壹鳥八景。

觀前還有謝氏賢祠(謝翱故居)、禪寂寺、大宋敕賜南京光祿夫人陳、胡氏集穴之墓、大口窯窯址等名勝古跡。

從南朝江淹起,眾多名人都曾游歷觀前,留下許多佳作。江淹游觀前九石山,寫下《赤虹賦》;宋朝理學家朱熹的老師劉子翚到金斗山游覽,寫下五律《金斗山望瀑布》;朱熹的父親朱松游觀前,住宿禪寂寺,寫下七言古詩《宿禪寂院》;朱熹應劉圭父之約,游觀前金斗山時,寫下七律《劉圭父約為金斗之游次韻獻疑聊發(fā)一笑》;明代,福建興公詩派壇主徐勃和詩人陳衎留下游觀前詩作多首;地理學家徐宏祖(號霞客)寫下《游金斗山小記》。清代,名人游覽觀前更多,琉球使者程順則曾5次奉命率隊到中國向清廷進貢都經(jīng)過浦城,并在觀前停泊游覽,留下吟詠小武當山詩8首。

9.邵武市橫坑村

橫坑村,位于武夷山脈南麓北端,是福建省邵武市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村內(nèi)現(xiàn)存明、清建筑60多座,保留有完整的古街巷、古建筑群,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歷史文化價值,被列入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10.延平區(qū)寶珠村

寶珠村屬延平區(qū)茫蕩鎮(zhèn)管轄,全村現(xiàn)有310戶1070人,有三個自然村,九個村民小組。寶珠距來舟l5公里,距南平市區(qū)33公里。寶珠村在福建茫蕩山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是旅游、避暑、休閑、度假、養(yǎng)生的好地方。夏天最高溫度31℃內(nèi),冬天最低溫度零下l-2℃,海拔850米,被游客譽為“不是廬山,甚似廬山”。

寶珠八景:靈龜吐霧;雙虹臥波;巖雞唱曉;石鐸傳音;東林擺月;北丘凌云;赤壁瀑布;龍壇清風。

主要旅游點:晴雨樹、天外天、石鐸泉、南天岑、天平路、長虹橋、凌云橋、玉帶湖、銀杏巖、官印山等。

建筑景觀包括:三廟(臨水宮廟、天王廟、土主廟),四橋(長虹橋是南平市文物重點保護建橋,距今已有392年歷史,土主廟的短橋、凌云橋、接龍橋),二亭(寶珠東北方向有天亭,東南方向有寶云亭)

11.政和縣鎮(zhèn)前村

和縣鎮(zhèn)前鎮(zhèn)鎮(zhèn)前村地處閩東北交界處,平均海拔860米,特殊的地形,造就獨特的高山二元地理氣候。境內(nèi)氣候冬冷夏涼,晝夜溫差大,山高水冷,具有典型的“南原北國”氣候特點。

在度假旅游休閑方面,鎮(zhèn)前村憑借其悠久燦爛的鯉魚文化,正著力打造鯉魚溪文化旅游景區(qū)。2006年,鎮(zhèn)前村被政和縣委、縣政府授予“鯉魚文化品牌村”;2010年,鎮(zhèn)前鯉魚溪被省旅游局、海洋與漁業(yè)廳命名為”水鄉(xiāng)漁村”。

鎮(zhèn)前溪養(yǎng)鯉魚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在一千多年前,村民們耕作時,總要把帶來的飯菜省一口喂溪中的鯉魚。這些成精的鯉魚,在一次山洪暴發(fā)前,托夢給村民,說有大難來臨,要他們退避到山上。人們?yōu)閳蟠瘐庺~的救命之恩,就立碑示禁,訂下保護鯉魚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

鎮(zhèn)前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古居60幢,面積共18000平方米,小橋、綠柳、民居民祠、古巷等縱橫交錯。旅游資源突出。又地處白水洋佛子山中間,是太姥山至武夷山的必經(jīng)之路,境內(nèi)還有寶巖革命勝地、天柱山、古廊橋等豐富的旅游資源,區(qū)域位置優(yōu)勢明顯。

12.政和縣坂頭村

政和縣楊源鄉(xiāng)坂頭村四周環(huán)山,森林資源豐富。村頭有古榅樹10余株,楠木4株。坂頭行政村下轄坂頭、花橋、樓下等11個自然村,其轄天井洋自然村盛產(chǎn)天井洋大雪梨。全行政村共有人口2312人,耕地面積3628畝。

唐時,坂頭村曾分為東面坂頭、西面下池和南面下林(今竹頭)三處。東面坂頭為魏葉兩姓建村,祝姓和陳姓分別在下池和下林居住。清時,陳姓家族興旺,另三姓相繼外遷;且有陳文禮中舉,衣錦還鄉(xiāng)時,曾以其名命其村為文禮村。歷史上村里曾出過陳恒、陳文禮等名人。解放初期,村莊較大,比較繁榮,有40余棟住宅。上世紀80年代后,新建房屋已將坂頭、花橋和竹頭3村連成一片。1988年有住宅92棟,住182戶920人。

在花橋村內(nèi),有明朝陳恒修造的花橋,咸豐元年受洪水沖垮,后重建。橋中供列神像和陳恒、陳文禮像等?;?a href='/hongwei/' target=_blank>宏偉壯觀,雕梁畫棟,文人墨跡甚多,現(xiàn)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3.邵武市金坑鄉(xiāng)金坑村

邵武市金坑鄉(xiāng)金坑村地處武夷山脈西段,緊鄰江西。據(jù)《福建通志》記載:邵武產(chǎn)金,金礦在金坑鄉(xiāng)境內(nèi)的西溪河一帶。西溪河又叫金溪,出產(chǎn)金砂,金坑鄉(xiāng)因此而得名。

金坑村南北走向,依山而建。明末時,一聶姓客商得知環(huán)繞金坑村的金溪中蘊藏金砂,斥巨資采砂淘金,結果一夜暴富。他又在此大興土木,建造了豪華的宅第“儒林郎第”。除了金礦的收入以外,金坑之所以繁榮,還因為它是由江西進入福建的交通要道。隨著時代的變遷,朝代的更迭,古村逐漸衰落了,少人問津,但也因此幸運地保留了古村的完整。

金坑村至今保存著成片明清古民居,多達上百棟。上坊、下坊古村,小巷深深,青苔爬滿古城墻,瓦磚、水井和雕花門樓,無不覆滿時光履痕,訴說著往日榮光。

金坑鄉(xiāng)也是紅土地。1930年至1934年間,中央紅軍曾先后九次進出金坑鄉(xiāng)開辟根據(jù)地、建立紅色政權,實行土地革命。成片古民居中,至今仍留有閩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東方縣蘇維埃政府舊址、黃土關戰(zhàn)役遺址、紅軍橋、彈孔墻等大量紅色遺址。歷史,在金坑鄉(xiāng)留下水墨光影和紅色基因交織的奇特景觀。

四季山色碧,季季又各異,壑壑淌清泉,峰峰有奇韻。這就是金坑的山。它似巨手將金坑的村舍、田野捧在掌間,呵護金坑沐浴陽光雨露,歷經(jīng)滄海桑田,從古走到今,悠悠古韻依舊在。

14.建甌市鄭魏村

鄭魏村位于迪口鎮(zhèn)南部,村莊座落在半山腰上,四面環(huán)山,位置很像一把交椅,所轄區(qū)域群山連綿,溝谷縱橫,生物資源豐富,村邊有成片的楠木群和苦株林。

鄭魏村古民居始建于明清時期,是鄭氏與魏氏兩族集居地,幾經(jīng)變遷,現(xiàn)存建筑保留了明末清初的風貌,在這里生活的村民,民風淳樸,遠離城市的喧囂,過著自給自足,日出耕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簡單而幸福。

80%民居以杉木結構為主,雕樑畫棟,極為精美。三條明清時期的石頭街巷和60余座明清時期古民居院落也被完整保存,現(xiàn)存?zhèn)鹘y(tǒng)建筑15600平方米。不僅在閩北,就是在全國,像鄭魏村這樣保持完好,又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古村落不多見。鄭魏村,實乃閩北古村落的“活化石”。

15.政和縣楊源村

楊源村位于政和縣東南部,周邊云集白水洋、佛子山、洞宮山、武夷山、太姥山等諸多風景名勝區(qū),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該村旅游資源以人文景觀為主,與周邊自然風景區(qū)有很好的互補作用。

楊源村為福建省旅游名村。該村民風淳樸自然,民俗文化多樣。其中四平戲被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主要景點英節(jié)廟、鯉魚溪、倒栽杉、廊橋、古民居群等。

16.建甌市黨城村

黨城村是一個富有歷史和文化的古村落,古名東萇里,也是北苑茶神張廷暉故里。后晉天福八年(943年),王延政在建州稱帝時,為了鞏固國防,擬選城東北邊境的東萇里修筑百里城,因當?shù)胤窖浴伴L”“黨”諧音,故得名“黨城”。在明清時就是一個有名的“地主村”,村中非常富有,素有“金黨城”之稱,村中現(xiàn)保留大量明清時古建筑,大約有60多棟,面積約2萬多平方米,其規(guī)模和精美程度在閩北也不多見。其中有建于清初雍正丁未年的右文書院;始建于清咸豐三年的葉氏宗祠;還有紫竹寺、林公殿、關帝廟、護龍禪寺等古廟宇。

黨城村古民居大小略有差別,縱橫高低有致,弄與里弄之間組成多個井字結構,橫院縱院,大、小門互相貫通,體現(xiàn)了閩北民居地方性、鄉(xiāng)土性,別具一格。黨城古民居不僅體現(xiàn)了閩北民居地方性、鄉(xiāng)土性的特征,而且匯聚丹青壁畫、石雕門聯(lián)、磚砌樓板等“古建三絕”于一身,整座古民居群落,更像是一部完整的閩北古村落文化史。

古村記獨立編輯自網(wǎng)絡,歡迎關注古村記頭條號

Hash:3606d0d789b6d9e3b95ee19d536ee88bf879c4e5

聲明:此文由 古村記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