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呂梁】孝義金龍山游記

原創(chuàng):解德輝~寧靜致遠

一座大山,以“金龍”二字冠名,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加之,披上金龍四大王謝緒從人到神的神話故事,又使金龍山蒙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神秘色彩。

慕其名,而向往之。庚子之年,初夏時節(jié),我走進孝義,走近金龍山。

金龍山,亦稱青云十八階(甲),位于孝義市高陽鎮(zhèn)下吐京村西、臨水村之南岸,北臨下堡河,南靠(省道)孝石線,距孝義市區(qū)7公里,區(qū)位獨特,交通便利。據(jù)碑文記載:“孝義西鄉(xiāng)臨水村南岸有山名十八甲者,其巔舊建金龍大王之廟,前襟勝水,左涌清泉,山形層疊,恍矗青云之梯,廟貌巍峨,儼開龍門之遙;在昔文人蔚起,仕宦云從,孰謂非神靈之默佑,風水之發(fā)祥耶”。說起金龍山之美,可謂鐘靈毓秀,物華天寶,天然植被,層林盡染,山峰對映,溝岔交錯,清溪潺潺,甘泉如至,文物勝跡,寺廟閣廊,步步有景,景景有典,景色之美,如詩似畫。其實,金龍山的美,不僅自然風光秀美,而且文化底蘊豐厚,它是中國佛教道教與孝親多元文化的結(jié)合體,自古以來,當?shù)仡H乎人望。

2012年以來,孝義市將金龍山景區(qū)作為重點文旅項目傾力打造,由孝義市工商聯(lián)(總商會)牽頭,民營企業(yè)家聯(lián)手綜合開發(fā),建成了總占地面積5平方公里(主景區(qū)占地約1300畝)的金龍山風景區(qū)。漫步其間,觀賞品讀,隨處可見天地一體、神人合一的和諧景象,到處可尋佛、道、儒三教共處的和平蹤跡,充分展現(xiàn)了“行孝仗義”、孝行、孝親文化的精彩亮點。

走進金龍山,漫步各景點,我在觀賞中品讀,在品讀中品味,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駐足品讀神仙樓,99條蟠龍、138尊神仙匯聚一堂,人物神態(tài)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雕刻技藝精湛無比,令人稱其叫絕;徒步攀登青云十八階,18層巨型臺階、282層小臺階、49米落差矩陣,節(jié)節(jié)高升,青云直上,仿如步入人間仙境;沿途觀賞中華九鼎、文武官員官服浮雕,品讀金龍大王謝緒從人到神18幅傳奇故事,撲朔迷離,讓人浮想聯(lián)翩;走近金龍殿、崇孝寺、敬德祠、觀音堂一座座古寺廟,感悟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孝親文化之多元融合,領悟“行孝仗義、包容大氣”之中華傳統(tǒng)美德,我被“割股奉親”故事所感動,為“義虎救樵夫”所驚奇,為“金龍大王”謝緒舍身取義、化身金甲神實現(xiàn)心愿和對尉遲恭的為老百姓的大義之舉所贊賞?!鞍偕菩橄取狈从沉酥腥A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仁義禮智信”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由義為榮、背義為辱”,在當今人心浮躁、拜金主義盛行的社會,我們更要大力倡導“孝”和“義”等中華傳統(tǒng)美德。

金龍殿,位于青云十八階之上,雄踞金龍山巔。原址是金龍大王廟,清光緒丁酉年(光緒二十三年)夏初重修,始建年代不詳。當時在金龍大王廟的舊址西邊建正殿三間,為一堂兩屋的規(guī)制。堂之正中供奉金龍大王圣像,屋外有圍墻環(huán)繞,規(guī)模較之原先略顯狹窄。2012年,在原建上加固并擴建為兩層,面寬為16.23米,進深為9.06米,兩層雙檐仿清式建筑,鋼筋混凝土與木結(jié)構(gòu)相結(jié)合,青磚墻面,屋面采用灰筒瓦鋪,四周回廊。一層供奉金龍四大王謝緒,左右兩間供奉金盔金甲神、運河之神,皆為金龍四大王封號、化身;二層供奉真武大帝。廟堂雕梁棟宇莊嚴雄偉,油漆彩繪鮮艷奪目。傳說金龍大王歷經(jīng)四代:禹龍王是顯赫華夏的治水大英雄大禹、青云龍王是玉帝下派得道神仙青云道長、真武龍王是北方真武大帝、謝緒龍王是明太祖朱元璋冊封的金龍四大王,即現(xiàn)時廟中供奉之神。

站在金龍山巔,環(huán)顧四周,極目遠眺,金龍山全貌盡收眼底。當我用無人機全景式航拍時,隱隱約約、朦朦朧朧之中,我驚奇地有了新發(fā)現(xiàn):孝義東部平川地貌,宛如一只靜臥的雄獅,體型巨大,威武雄壯,閉目凝神,雄視一方;橫貫東西之孝河,酷似一條長長的巨龍,體態(tài)矯健,蜿蜒曲折,奔騰于山川之間,臥波于孝河之上;美麗的孝河與山川地帶逶迤而下的下堡河、兌鎮(zhèn)河、柱濮河三條河流匯集處突兀高聳起一座金龍山,仿佛就像一大三小的四條金龍嬉戲中的綠珠,又像是孝河這條巨龍高昂的龍頭,夏日的金龍山濃妝艷裹,玉樹臨風,婀娜多姿,煞是迷人。觸景生情,大自然賦予我如斯感悟:山有山的雄峻,水有水的柔婉,云有云的縹緲,行走呂梁每一處大自然所呈現(xiàn)的美麗景色各不相同。其實,大自然之美景亦如人生,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自成一道與眾不同的風景,那么我們的生活就是絢麗多姿的世界。當我離開金龍山,暮然回首,金龍山儼然一條金碧輝煌的巨龍橫臥于孝河大地。

此行,本欲去拜觀音大佛,恰逢殿內(nèi)施工禁行,未能親眼目睹,頗感遺憾,但我從觀音大佛簡介了解,漢白玉雕塑的觀音大佛像,高大巍峨,嘆為觀止。據(jù)說,大佛重達3000多噸,高26.06米,寓意孝義市在公元前594年(周定王13年)置瓜衍縣至2012年開工之時,擁有2606年的厚重歷史蓮花寶座高13.85米,寓意公元627年(唐貞觀元年)唐太宗李世民賜孝義縣名至2012年開工之時,彰顯1385年的悠久歷史;觀音大佛像加蓮花寶座共39.91米,從佛頂距地平面高達99.1米,寓意佛家普度眾生、九九歸一、吉祥萬福之意。

行走金龍山,有詩贊曰:

區(qū)區(qū)一座金龍山,

山小名美傳四方。

禹王在此建龍廟,

真武龍女筑寺院。

青云錯鑄十八甲,

柏槐相擁留人間。

文昌閣、聚仙坊,

三教共處萬萬年。

漫步金龍山,我在觀賞品讀中,也聆聽了很多傳說故事,雖然五花八門,眾說紛紜,但頗感神奇,且耐人尋味。

金龍大王謝緒從人變神傳說。傳說,金龍大王為宋代人,是臨安謝太后之侄。金龍兄弟共四人,即謝紀、謝綱、謝統(tǒng)、謝緒。因謝緒排行老四,名叫金龍四大王。謝緒從小在安國縣章令村的外祖母家居住。成天在大沙河邊玩耍,練就一身好水性。一日,他在河中玩,被過路的水軍將領相中并帶到河南。在軍中,謝緒英勇機智,屢建戰(zhàn)功,被提升為將領。某年夏日,河南連降暴雨,黃河水猛漲,謝緒奉命帶將士幾千人去搶險。突然,山崩地裂,一聲巨響,黃河決了口。河水奔騰咆哮沖向村莊。危急關頭,謝緒縱身跳入河中,一聲霹靂,全身金光閃耀的謝緒,瞬間變作一道鐵墻,擋住了洪水。將士們目瞪口呆,眾鄉(xiāng)民含淚跪拜感恩。隨即,謝緒又化成一條金龍,雙眼射出萬道金光,直射天官。玉帝見狀,忙問太白金星:“這是何故,光彩如此耀眼?”太白金星詳細道出原委。玉帝大悅道:“此人如此心善,普救眾生,就讓他掌管風雨吧!”話畢,傳下圣旨。從此,金龍大王名聲很快傳遍神州大地。據(jù)說,后來有位河北工匠,在黃河岸邊打工,準備回家當晚,夜夢謝緒進了家里,謝緒笑曰:“別怕,咱是老鄉(xiāng),我有事相托于你……”還講述了玉帝封“金龍大王”的事,表明非常想念家鄉(xiāng)父老和兄弟姐妹,愿意為多做點利國利民的好事。隨施禮道:“明天,請你千萬帶我一同上路?!逼婀值氖?,工匠連做三夢,夢夢相同。夢醒時分,天已大亮,工匠抬頭看見桌上立著半尺高的藤梅木人,感覺與夢中謝緒一模一樣,急忙起身跪拜。工匠隨帶上“木人”起程。一路上,腳下如生風,不知不覺便來到沙河旁。不知何故,背上的“木人”越背越重,幾乎壓彎了腰,步履艱難,實在背不動了,就地休息間一打問,此地乃謝緒外祖母家的章令村。于是,挨門串戶打問,與夢中謝緒所言完全一樣,人們又驚又喜。為紀念謝緒功績,章令村和他的家鄉(xiāng)楊翟村紛紛捐款,修建了一座“金龍大王廟”,取名“金龍山”。每逢天旱少雨,人們就請“大王爺”降雨,老百姓敲鑼打鼓赴金龍山,每年要舉辦盛大的“金龍四大王”廟會,縣內(nèi)外幾千人上廟。據(jù)孝義鄉(xiāng)民口口相傳,虢國滅亡,神斷香火,金龍廟一夜之間被一場大風刮到了金龍山,其歷史可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所祀“金龍大王”名叫謝緒,原是南宋錢塘縣北孝女里的一介書生,在“四方奔走,聯(lián)絡抗元”無望之下,留下“一死千年恨不休”的絕命詩,于德祐二年(1276年)投溪自盡,年僅26歲。待到明朝朱元璋起兵后,“謝緒便托夢鄉(xiāng)人,今有明主出,黃河北徒以應驗。亡國之恨今當報,呂梁相逢必助戰(zhàn)”, 于是“化身金甲神”,也就是韋馱菩薩,力挺洪武爺“滅元興明”。后被追謚為“金龍四大王”,其廟遂稱“大王廟”。

“青云十八階”來歷傳說。有人說是大禹治水時開山劈石后的歷史遺跡,也有人說是五道爺早年領導奴隸起義時修筑的軍用工事,還有人說是一座古代大型的墓群遺址。孝義民間普遍流傳這樣一種神話故事。傳說,金龍大王顯靈后,金龍山周邊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百姓安居樂業(yè)。為感謝神靈的恩典,臨水、吐京等村一帶的老百姓,在每年二月初二、八月十五都要上山朝拜。當時,通往金龍廟只有一條彎曲陡峭的羊腸小道,山民叫“猴坡”,寓意此道只有猴子才能爬上去。每逢山洪暴發(fā),道路泥濘根本無法通行,無法上山朝拜。為此,金龍王也很是頭疼。金龍王和臨水村五道爺十分要好,常聚對弈。金龍王棋藝高超,一眼能看五步棋,五道爺棋藝雖好,但只差一步。某日,五道爺來訪,金龍王道:“人人說你急公好義,愛助人為樂。今日,我們以棋賭個輸贏,假如我贏了你,請你為修條山道?”五道爺笑道:“那要是你輸了呢?”金龍王道:“如果我輸了,你要啥我給啥!”話畢,五道爺扭頭向外一望,看見大槐樹下正習武的金龍娘娘道:“你要是輸了,就把新娘子給我?”聞言,金龍王雖有不悅,但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只好答應。于是二人開始對弈,只到日落西山,方見分曉,五道爺大勝,笑著揚長而去。金龍王呆若木雞,可謂大意失荊州,一失手還賠了夫人。話說,金龍娘娘非尋常之婦,乃是賜福天官紫微大帝的掌上明珠。性格剛烈的她不甘受辱,一怒之下,告向天官,老爺一聽后火冒三丈,隨派天蓬元帥連夜下界,押解金龍王和五道爺回宮,各打五十大板。玉帝得知真相,覺得事出有因,法外開恩,限二人三日內(nèi),為金龍山修建一條便民山道。否則,定斬不饒。百姓聞訊,一呼百應。五爺?shù)罓斅时娨挂岳^日,但天地之造決非人力所為。眼看期限要到,二人急的團團轉(zhuǎn)。是夜,天氣突變,電閃雷鳴,狂風暴雨,飛沙走石。金龍王躺在床上,心急火燎,忽見兩個彪形大漢威風凜凜地站在床前。一看便是秦瓊和尉遲恭,急忙問“二位門神爺,深夜造訪,有何要事?”答曰:“路已開好,請大王別再擔心,再下告辭!”冷風襲來,一陣閃電,金龍大王被驚醒,天已大白。走出殿門一看,懸崖峭壁、陡峭深溝沒了,一道道一條條環(huán)形梯田式的臺垣,就像一道道人工修筑的臺階從山下延伸至山頂。五道爺聞訊趕來,二人恍然大悟。原來,門神爺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為二位爺不再受責罰。趁夜趕來相助,秦叔寶揮動雙锏,尉遲恭舞起雙鞭,霎時天崩地裂,巨石被打落山下,開辟出一道道臺階式的土山路,不多不少正好十八級臺階。正所謂:佛有天地十八層,道有三生十八輪,人有三六和九等,十八般兵器樣樣精,十八金門已打開,九九重陽五谷豐。后人把這座山叫“十八甲山”,這條路叫“青云十八甲”。為紀念尉遲恭為民造福之不朽功績,山民在“十八甲山”下修建了“敬德祠”,以示紀念。

大禹治水始從金龍山傳說。金龍大王廟是金龍山最古老的寺廟,又名河神廟、禹王廟。歷史上,因“治梁及岐”大禹治水始從金龍山而成名。據(jù)說,金龍大王廟正殿內(nèi),原供奉大禹水厄大王,偏殿供奉伯益和后稷,為協(xié)助大禹治水的重要功臣。傳說,孝義高陽村一帶是大禹祖父顓頊的封地,崇源頭是大禹父親崇伯鯀的故鄉(xiāng)。狐岐山脈由西向東經(jīng)金龍山至崇源頭一帶,大禹之父鯀是從崇源頭開始治水的。堯接位后,鯀被封于崇國。當年,大禹父子登上“望川崖”(今下柵鄉(xiāng)東西鋪頭村一帶)的高山勘測地形、觀看水情。在金龍山通往下吐京的“黃瓜甲”曾聳立著一塊大石壁,當?shù)厝私小盁o根無字碑”“量天尺”“定海神針”,據(jù)說是治水時用的測水標尺。文峪河,原名“文禹河”,據(jù)說文峪河因大禹開辟而得名。兌鎮(zhèn)南垣下有條溝叫羽溝,據(jù)說也是大禹與鯀在金龍山一帶治水時開鑿的。上述種種跡象,基本可以印證,大禹治水始從金龍山之說。

此外,在金龍山還有很多傳說故事,譬如觀音大佛、柏抱槐、金龍泉、郭子儀與金龍山、尉遲恭赴金龍山淘金、玄武大帝擰離金龍廟方向、小龍女與金龍山愛情故事等等。傳說頗多,演繹多多,奇思妙想,無不令人遐思飛揚,探究奇妙,快樂悠悠!

【本文參閱資料】《孝義縣志》《汾州府志》《呂梁市鄉(xiāng)鎮(zhèn)志》(孝義卷)、《山西通志》《呂梁地區(qū)志》《魅力孝義》以及散見于網(wǎng)絡一些有關三皇廟的圖文資料等。

------------------------------------------------------------------

Hash:1c5f7367f4a27d2403a13b2c399ee2fc36bc1fc4

聲明:此文由 呂梁廣播電視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