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樣看待三國時期的司馬懿這個人物?

導讀:你怎樣看待三國時期的司馬懿這個人物? 諸葛亮是真的是一點“黑點”都沒有的“完人”嗎?如何評價諸葛亮?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魏國軍事家政治家,是篡奪曹魏政的奸臣陰謀家。是以司馬士族為代表開展J謀奪魏國寒族權力的實質斗爭。

(原創(chuàng))

我認為用“韜光養(yǎng)晦”來客觀評價司馬懿這個歷史人物是最恰當不過了!

應該承認,司馬懿是一個具有野心勃勃而凡人不曾具備的素質和雄才大略。如果論起謀略來,司馬懿的智慧與諸葛亮比幾乎旗鼓相當;但略論起其個人的誠府之深,心機之重,則非他莫屬。

早在曹操去逝之前,曹操就對司馬懿很不放心,曾經(jīng)多次設計對司馬懿進行心理測試,甚至懷疑其心懷叵測,遲早會圖謀不軌,預早殺之。然而,司馬懿心思縝密,極善偽裝,幾次都能急中生智化險為夷而渡過。即使后來司馬懿也是相繼騙過曹丕、曹睿和曹爽曹家三代人,最終羽毛豐滿順勢而為直接奪取了曹魏天下,改寫歸晉的歷史!你說司馬懿能耐究竟有多大,居然硬是活到七十三歲,整整熬死了曹魏三代國君和諸多元老大臣。所以,我說,司馬懿的“韜光養(yǎng)晦”實屬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是當之無愧韜光養(yǎng)晦的天下第一人!

諸葛亮是真的是一點“黑點”都沒有的“完人”嗎?如何評價諸葛亮?

中國歷史上,名聲最響亮的人是誰?(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在13億人的中國,上至高官顯貴,下至黎民百姓,不知諸葛亮的人恐怕少之又少!諸葛亮并不是靠后世大明朝的羅貫的《三國演義》才有如此名聲,他在世的時候就已名揚四海,而且天下崇敬之!到唐朝的時候,諸葛亮的名聲更響了,杜甫有一句詩為證:“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諸葛亮有此名聲不僅因為他的智慧,也是因為他的厚德。諸葛亮的忠,世人皆知,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淋漓盡致所展現(xiàn)的智絕形象不僅僅是一個智慧的代言。三國時期,諸葛亮時刻不忘知遇之感的忠肝義膽則是令后世為之敬佩的一種品德。

這是令古往今來人人所為之敬仰的一種精神,既完全符合孔子所提倡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君臣之理,也吻合《戰(zhàn)國策》所著士為知己者死之古代學者為之獻身的一種傳統(tǒng)美德。

諸葛亮在人們心中是智慧和謀略的化身。他忠心耿耿輔佐劉備成就大業(yè),建立蜀漢政權,待劉備病逝后,又盡心輔佐幼主劉憚長大,一生可謂是殫精竭力。

諸葛亮一生中有許許多多的故事,草船借箭中,他知天文,算準了大霧天。三天的時限中,前兩天他都按兵不動,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分才出兵。果不其然,當時江面大霧彌漫,人們面對面都看不清彼此。他洞察人心,知道魯肅忠厚可信,于是只找魯肅借船只、軍士,因為他料定了魯肅不會將借船的事告之周瑜。他還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算準了曹操不敢在大霧天里貿(mào)然出兵。待率兵逼近曹軍水寨之時,他計劃周詳,他又算準了時間和地勢。他下令將船頭朝西,船尾朝東,擂鼓吶喊,巧妙受箭。算著時間差不多時,又令船頭朝東,船尾朝西,繼續(xù)受箭,待到天高霧散之際,率水軍順風順水迅速? ?回。

空城計中,他和大臣們聽聞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兵臨城下時,眾官盡皆失色,我也為他捏了一把汗。可諸葛亮卻處變不驚,從容調(diào)度指揮大家上演了一番“空城計”。只見他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樓上憑欄而坐,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就是那悠閑自在,鎮(zhèn)定自若的樣子讓敵人以為城中有埋伏,迅速撤退了。就這樣,諸葛亮不費一兵一卒,巧妙地嚇退了敵軍。在我心中,他是個遇事不慌不忙,沉著冷靜的人。

此外,諸葛亮還是一個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人。他本隱于山林之中,可才華謀略卻早已名揚四海,才引得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見劉備真心誠意,畢恭畢敬,便答應出山效力。在輔佐劉備期間,他盡心竭力,真是費勁了心血。

諸葛亮的政治天賦是有目共睹的,這一點毋庸置疑。筆者認為諸葛亮他是一個杰出的“戰(zhàn)略家”,注意是“戰(zhàn)略家”!但并非頂級的戰(zhàn)術家。領軍打仗是差了點,在日常工作中,他是一個以后勤政務為主的杰出政治家,這一點很重要,這需要高明的政治手腕。

其(1)前線作戰(zhàn)指揮能力不強,導致其戰(zhàn)略可行性打折,三分天下無疑是偉大的戰(zhàn)略構想,這個必須肯定。但自己的戰(zhàn)略構想并不能由他自己來完成,關鍵指揮能力不強,而且前半段執(zhí)行的相當不錯,“我可沒說執(zhí)行人是諸葛亮”。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宛,洛,率益州之軍出秦川。荊州在這一戰(zhàn)略構想中非常重要,重要到諸葛亮的北伐,能否實現(xiàn)。

如果蜀國有荊州這么一個基地,恐怕北伐就是另外一個局面了。但可惜自身能力的局限,不能讓他自己親自來執(zhí)行這宏偉的“隆中策”劉備關羽不能很好的理解,“畢竟這戰(zhàn)要他們打的,戰(zhàn)爭決策權在他們手里”。正如;魯肅的孫劉聯(lián)盟戰(zhàn)略決策不能完全被孫權,呂蒙領悟接收和執(zhí)行一樣。荊州就這樣丟了,天下一統(tǒng)的戰(zhàn)略構思,也就成了紙上談兵。

其(2)不能知人善用,缺乏培養(yǎng)人才和舉薦人才的能力。諸葛亮知人善用的能力,永遠不及其主劉備,接班人姜維不錯,但是個降將?!拔貉?、振遠將軍,漢中太守、先主題拔的,李嚴托孤重臣”,(先祖知人善用,他所用的人基本錯不了)”。都是其打擊對象,“魏延是最冤枉的,要反我早反了,先主駕崩,我就反了,還受你這窩囊氣,要是真反早去長安城了,還在這里耗著”。

我認為對諸葛亮的評價不能用簡單的成王敗寇來衡量,他所建立的是精神層面的功績,是一個道德標準化身,是一個“忠”字的圓滿體現(xiàn)。所以說推崇也好,恢復歷史原貌也罷,說到諸葛亮,人們(至少是廣大人民群眾),還是首先想到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在精彩紛呈的亂世三國中,諸葛亮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明星。隆中對的三分天下見識何其超前,中期穩(wěn)固劉備的大后方,兢兢業(yè)業(yè)的治理內(nèi)政,把內(nèi)政治理的井井有條。后期掌握實權后更是以九分之一的實力對抗曹魏的司馬懿,打的司馬懿狼狽不堪,直呼真乃天下奇才也。

在諸葛亮死后,蜀中百 姓在成都為諸葛亮修建了武侯祠,香火也是延續(xù)千年未曾斷過。歷朝歷代也對其推崇備至。就是這樣一個堪稱完人的諸葛亮真的沒有缺點嗎?或許諸葛亮個人能力上算得上十全十美,但是從后來歷史進程的角度來看,諸葛亮確犯下了兩個很大的錯誤,這也或多或少導致后來的蜀漢政權逐漸走向滅亡。

一、諸葛亮的用人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錯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以致第一次北伐的直接失利。諸葛亮攻祁山時,大家都建議用久經(jīng)戰(zhàn)陣的魏延吳懿當先鋒,但是諸葛亮認為參軍馬謖有大才,對他很賞識,就任命馬謖領導大軍在軍事重地街亭防御曹魏將領張郃的進攻。本來馬謖如果有按照諸葛亮的妥當安排,問題也不大。但是馬謖不聽調(diào)度,甚至做出了舍棄水源上山駐扎的自殺行為,結果被張郃率軍團團圍住,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發(fā)動進攻并大敗馬謖,蜀軍潰散。

馬謖類似趙括這種紙上談兵之輩,倒不是說他是庸才,而是實戰(zhàn)經(jīng)驗少,現(xiàn)實和理論并不相同,應當多歷練才可讓其擔任要職。而諸葛亮顯然沒有發(fā)現(xiàn)這點,至少在識人上劉備的眼光更勝一籌。他在臨終托孤時候就告訴諸葛亮馬謖不可重用,可惜諸葛亮并沒有放在心上。(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二、諸葛亮的事必躬親

三國志·諸葛亮傳》說:“建興元年,封亮武鄉(xiāng)侯,開府治事。傾之,又領益州牧。事無巨細,咸決于亮。”諸葛亮一生,事無巨細,凡事都親歷親為,以至于連校對公文這種小事都要自己來做。丞相主簿楊颙看不下去了,他勸說諸葛亮不必越俎代庖,沒日沒夜為小事勞累,以致“上下相侵”,楊颙認為治理國家是要按照制度的,上司和下級做的工作不能混淆,大家在自己的位置上各司其職,如果諸葛亮事無巨細都事必躬親,這樣做最終只會消耗自己的精力,而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可以說楊颙的見識很卓越,諸葛亮夸獎了一番,然后還是照舊親歷親為。

諸葛亮凡事事必躬親,雖然在他活著時候把蜀國無論是家國內(nèi)政還是軍隊方面都整治的井井有條,但是也正是因為他事必躬親讓手下文武百官的才干無法得到充分鍛煉,而他自己也因為過渡操勞導致最后積勞成疾最終病逝。這一系列導致諸葛亮死后蜀國因為后繼無人最終逐漸衰弱,成為了三國之中最早被滅亡的政權。

Hash:22aa1f6e521b8f2a53e0798de982af650e62ca02

聲明:此文由 區(qū)塊大康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