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遠近聞名的興平手工掛面,原來是這么掛成的

陜西法制網官方百家號,本地資訊創(chuàng)作者

八百里秦川,關中平原在遠古時期就有“天府之地”和“天府之國”的美稱。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使其成為華夏民族農耕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也是黃河流域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渭河流經整個關中平原,使其水網密布,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農業(yè)生產十分發(fā)達,盛產小麥玉米。長期歷史文化的積淀,形成關中地區(qū)獨特的飲食習慣——以面食為主。人們日常變著花樣吃面條biangbiang面臊子面,扯面,褲帶面,棍棍面,韭葉面,刀削面,手搟面,湯的,干的,炒的,油潑的,炸醬的輪番上陣。在眾多面食中有一種面,不止口感好,更多的是寓意深遠,無論是嫁女娶妻,生子添喜,還是老人祝壽,都離不開一種細長的手工掛面,吃著長長的掛面,祝福長壽平安。

手工掛面是關中地區(qū)的特產。其中興平手工掛面在關中地區(qū)久負盛名,而興平市時下村就是遠近聞名的手工掛面專業(yè)村。興平南依渭水,北擁莽山,關中白菜心,平原米糧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全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盛產優(yōu)質小麥,為手工掛面提供了優(yōu)質的原材料。時下村位于興平市東北五里的半原上,這里的人們傳承著祖輩的傳統(tǒng)美德,民風淳樸,勤勞善良。手工掛面是祖先們留給后人謀生的手藝,其傳承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一代代的幼兒都是在面架下長大的,從小耳濡目染,從和面起,揉面,搓面,盤條……等多道工序都熟記于心中,平時也沒少給大人搭把手。純手工掛面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美食,可謂面中一絕,村民以傳統(tǒng)手工加工而成,做工精細,口感筋道潤滑,易消化,食用方便,有滋補健胃之功效而成為遠近聞名的地方特產。時下手工掛面之所以好吃,聲名遠揚,是因為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流程,既艱辛又繁瑣,容不得半點馬虎的。村里人都明白一個道理,要想學會掛面,首先要學會做人,手工掛面是外圓內空,但是做人要實在厚道,想要把面掛好,讓人們吃上筋道爽滑,香滿舌尖,回味無窮的純手工美食掛面,整個制作過程不能有半點弄虛作假。

首先要準備好食材。選用優(yōu)質小麥,觀看小麥顏色,用嘴咀? ??幾顆麥粒后,撕扯幾下,俗稱看麥子有性無性,也就是看有筋無筋,然后加工成高筋面粉。還要準備好玉米面粉和食鹽,興平人有一句口頭禪:“掛面不調鹽,有言(鹽)在先?!北硎旧陶勈虑楫斆媪撩鲬B(tài)度,過后不反悔。

第二工序是摻面,也就是和面。先稱量備用高筋面粉60斤,倒進一口大缸中,再按一定比例稱取食鹽,一般比例為6.5%(具體情況根據天氣變化而增減),準確稱量后倒入一盆中,加水攪拌,待鹽充分溶解于水,加入面缸之中和面。和面是一項重體力活,不僅面和的軟硬程度以及鹽量的拿捏都要掌握恰到好處而且面里不能放任何添加劑,這樣面才能拉長拉勻。寒冬的早晨,和面人脫掉棉衣,挽起袖子,洗干凈手開始和面,兩手伸進面缸里不斷上下用力攪拌,順著瓷缸不停地翻面,兩個拳頭緊攥著用力向面里揉,同時下手在旁邊將清水徐徐倒入缸中,經過不斷反復翻揉至缸光,面光,手光,直至全部面粉摻成一團,兩手一抓將面團拽起來,不沾缸,不掉渣才算完成,前后一個多小時,面和好后以布罩面,缸頂加蓋厚草盤,保溫保濕。(現(xiàn)在能好一點,這道工序可以用機器代替)

第三道工序板(甩)大條。面和好半小時后,從缸中拽出面團放在案板上,兩手平放在面塊上,用力壓平后,用切面刀切成較大的條塊,撒上面撲防止沾板,取一個長條塊兩人各拽一頭,拉伸掄起甩在案板上揉搓一遍再抻再摔再揉搓,反復多次長條變成胳膊粗的圓形面條,執(zhí)頭有序入缸盤旋放置,如法炮制直至全部長條入缸加蓋草盤。

第四道工序盤二條。大條入缸一個半小時后,首先把缸里的頭條面扯出擺在案板上,一人在案板邊,左手扯住面條的頭,右手不斷反復來回搓直至搓圓,搓細,搓勻直至搟面杖一般粗放入缸里,另一個人接住搓好的面條在缸里一圈一圈,一層一層的盤旋放置在大缸中,用草盤蓋好。

第五道工序是盤三條。三小時后從大缸內拽出來二條面拉抻搓揉,一遍又一遍直至大母指粗盤旋放置在大缸內,加蓋草盤。(所有面連接成一條面)

第六道工序就是上面。這道工序最難熬,寒冬深夜一兩點,北方的室外冰霜滿天,北風呼嘯,寒氣逼人,室內沒暖氣的房子滴水成冰,做面人必須要在深夜強忍寒冷? ??起,此刻人們正在溫暖的被窩里酣睡,此刻缸里的面冰涼如蛇,可是做面人顧不上那么多,坐在瓷缸邊,把兩根80公分的竹竿插進相距40公分的兩個孔中的木樁上固定好,打起精神,兩手攥著三條面,8字形交叉,左一下,右一下,行云流水般快速有序循環(huán)往復地把面條纏繞在竹棍上…每上好一軸面,小心翼翼放置在面窖里蓋好,兩組竹棍留有間隙防止粘連。一個多小時過去,手腳已被凍麻,搓搓手,哈哈氣,再活動幾下腳,又開始上面,一缸面上完至少也要三個小時,這道工序單就寒冬夜半起來這一點,尋常人都是望而生畏。

第七道工序是開面。 晨曦微露 室外更加寒冷,做面人強忍著寒冷,拖著疲憊之軀再次起來,揭開面窖,雙手取出一軸面,別進固定好的開面椽上,兩手緊握住下面竹棍先向下悠著拉長至一米多,然后用兩根開面棍從中間的空隙伸進8字面中,輕輕劃開面條,防止粘連,一軸一軸的取出,開好后又一軸一軸的放進面窯里,蓋住草簾子。

第八道工序是掛面。匆忙吃完早飯,開始掛面,掛面架子是一根木椽上鉆著兩排眼,撐起來大約三米五高。掛面通常需要三個人,上手站在一米五左右的高板凳上,兩手各拿一根開面棍,面對面架,下手從面窖取出一軸面,遞給上手,上手一手把面棍別進面架孔里,一手按住下竹棍拉抻,又用手中細長的開面棍插入交子面中,從上往下輕輕劃開。下手彎腰兩手攥住下竹棍,上手在高處再次用開面棍分撥開面條,下手趁機往下悠著拉長,就這樣面條最后被拉成三米多長的細粉絲,真是千絲萬縷惹人醉,獨具匠心面飄香。架子前后兩排都掛滿了,然后把底下竹棍都固定于一條有孔的方木椽上,防風防鳥。

面出完了,太陽也漸漸升高了,眼前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一條條面條細如發(fā)絲垂直而下,像是美麗的瀑布從天而降,在陽光的照耀下,整齊劃一的面條瑩白如玉,光彩奪目,讓人一看就垂涎欲滴,微風吹過,整架面條閃爍著金光,尤如一道道七色的彩虹,輕輕地舞動阡細的身姿。一條條,一絲絲的面條凝聚著做面人的辛勞,正像《朱子家訓》中所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第九道工序是切面。時值下午,經過晾曬而自然風干的掛面顯得更加潔白如雪,光亮奪目,此時就該可以切面了。如果天公不作美,下午的面就得在面架上呆到第二天等風干才能切,切面這道工序比掛面更辛苦。

上手站在高? ?子上,小心翼翼取一軸面把上竹棍放置口中,再小心翼翼取一軸面,又放置口中,五個竹棍時從口中取出,兩臂伸直,四指并攏,雙手夾住整齊端住,高高舉起,下手把下面竹棍整齊夾住拉展托起,進退一致,上手緩緩從高登子上下來,稍有不慎,掛面就會折斷,兩人配合著把面放在案板上,然后用兩個一尺左右的短棍試一下,哪一個剛好量完,就用那個做尺子切面,然后就是捆面。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上板凳,下板凳切面,捆面,十幾次才能完成切面這道工序。捆綁好的面再用麻紙三把一包堆起來等候出售。

掛面最后一道工序是包竹棍。就是把粘在竹棍上的面清理下來,清理下來的面人們叫它竹棍,也叫殼垃。這種面非常好吃,跟麻食面差不多??傊止烀娴闹谱鞴ば蚣毸闫饋砉灿惺拦ば?,每道工序都要用心去做,不然就會半途而廢。

如今時下村從事手工掛面制作的家庭有150多戶,每天可有兩萬斤成品面出來,被客商銷售到全國各地,一方面解決剩余勞動力,另一方面增加老百姓的收入,繁榮了農村經濟。由于手工掛面制作的辛苦,年青人都不太愿意學,現(xiàn)在從事手工掛面制作的大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人。每天下午當你走在時下村的街道上,呈現(xiàn)在你眼前的是一架架潔白如雪的手工掛面,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銀蛇飛舞,大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感覺,讓人應接不暇,美不勝收,流連忘返……

過去人們貧窮,大都吃不起掛面,只有年老體弱者,產婦,病人,幼兒能吃到掛面。那個年代糧食不夠吃,手工掛面是人們養(yǎng)家糊口的一種手藝,掛面是用來換取玉米充饑,平時能吃上一碗掛面竹棍上剝下的殼垃也算是慰勞自己家人。逢年過節(jié)用手工掛面招待賓客,也拿它作為禮物饋贈親朋好友,尤其是看望坐月子婆娘,雞蛋掛面是必備的補品。而今改革開放經濟發(fā)展了,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十里八鄉(xiāng)的外村人慕名而來,外地客商也絡繹不絕,爭相購買。每逢春節(jié) ,喜歡吃掛面的人家都要買上幾十斤,作為大年初一早上吃澆湯面的必備之面,有人還特意多買些,做為饋贈親朋好友之佳品。遠在異鄉(xiāng)的游子,還有在全國各地打工的年青人,能在春節(jié)里吃到家鄉(xiāng)的手工掛面,那真是香在舌尖,暖在心中,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吃一頓美食,吃的是一種味道,吃的是一種情感,吃的是一種思念,吃的是對兒時美好的回憶。

八百秦川勢浩蕩,莽山蒼蒼渭水泱,往事悠悠越千載,傳說當年慈禧太后在西安避難時,就欽點要吃興平時下手工掛面,這就充分說明了興平時下手工掛面制作源遠流長,歷史悠久,美味可口。俯看渭水唱新韻,仰望莽山奔小康。偉大的時代孕育著偉大的夢想,祝勤勞善良的? ?下父老鄉(xiāng)親們,沐浴在深化改革的春風之中,乘著新時代的東風,揚帆遠航,乘風破浪,砥礪前行。望時下村純手工掛面的制作,能從家庭作坊的模式中逐步走向集約化,規(guī)?;?,專業(yè)化,讓更多的人們都能品嘗到時下村純手工掛面。愿時下村手工掛面的手藝傳承后繼有人,讓手工掛面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發(fā)揚光大,讓手工掛面這道舌尖上的美味永駐人間,讓手工掛面這種工匠精神世代流芳。

手工掛面時下村,

歷史悠久美名揚。

形如玉瀑竹竿掛,

情似霞光彩虹仰。

行云流水寒冬暖,

千絲萬縷思念長。

風吹金線醉紅塵,

味灑舌尖吻麥香。

(TYX)

作者/來源:二三里資訊咸陽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lián)系小編修改或刪除

Hash:4e40ea83f3a9006c7ec663981a9b3b1dfcf30226

聲明:此文由 陜西法制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